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理位置上,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陕、甘、宁、青、晋、豫和内蒙古,面积有30 多万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
黄土高原拥有二百万年地质年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黄土塬面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黄土层覆盖最深厚的高原 。从目前的地质勘探与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来看,古生代时期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汪洋,经历了数百万年地壳运动的演变,它走过了从海洋到盆地、从盆地到高原的漫长历程。从地图来看,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更重要的是气候上的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自然条件差异大,尤其是水旱灾害、地质灾害频繁。而人类社会的活动,如滥垦、滥牧、滥樵、滥采,加剧了黄土高原的解体过程,改变了它的身姿和容貌。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高原是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地荒漠化严重。我们翻阅黄土高原的变迁史,从远古到现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繁荣到衰落,都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密切相关。从黄土高原现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从目前区域治理的效果来看,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只要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逐渐变薄变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贫瘠、农业减产、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湖泊面积缩小等次生灾害。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土地极易发生侵蚀和土地荒漠化。为缓解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妥善处理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根据区域性、小流域的成功治理经验,为取得更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继续做好“种草种树,扩大绿地面积”工作。综合考察分析,治理水土流失最根本的措施惟有“种草种树”最有效。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半干旱地区的森林植被显得尤为珍贵。实践证明,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作用巨大。例如,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平衡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这就是说绿色植物具有净化大气的作用。我们知道,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因为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大气保温效益增强,全球气温升高。相应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绿色植被也应该增多。但实际上绿色植物不但没有增多反而在减少。为什么我国夏季西北地区气温比东南地区高?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西北地区植被少,水域面积小,沙土裸露,地面增温快。同时,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在城市,种植生态林,扩大绿地面积,也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甘肃的庄浪、金昌等地,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分片治理,高效开发,和谐发展的原则。大面积扩大植树造林,有效减少了当地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更可喜的是,多年干涸的山泉又流出了清澈的泉水,好久没见的野生动物又在林间出没。而且有的地方还开发为“避暑山庄”,搞起了生态旅游。
不仅是黄土高原的塬区,还是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区。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区,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国家采取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可以先从栽植易于成活、易于成片、易于利用的树种入手,大面积种植,形成一定气候和具备一定条件之后,再种植其他树种,且逐年不断在境内扩大延伸,为营造其他经济林创造湿润的环境。一般来说,塬地和面积较大的河滩地发展种植业,缓坡地和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地发展经济林或者生态林。缓坡地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大力推行水平梯田建设,坡地改梯田,可以有效扼制住山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有效实施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水平梯田建设虽然投入大,但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平整后的水平梯田可以直接减少水土流失,截留雨水、保墒促苗。更重要的是水平梯田在发展经济林时可以方便人工劳动,改善农业生活条件。而陡坡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或者是耐旱的灌木林)。甘肃的环县、庆城大力实施水平梯田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正在大力推广。
第二,修建水库,打坝淤地。在生态建设中,水资源是生态建设的关键。在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只要有一定的水源,植树种草就有了保障。修建中小型水库,梯级开发利用水资源,不让河水白白流淌,尽最大可能利用水资源,当前成功的做法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打坝蓄水,扩大水域面积、调节区域气候;为灌溉提供水源,并且利用水坝养鱼、发展水产经济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在面积较小、人烟较少、有固定水源(一般指泉水)的沟壑区 ,修建水库、打坝淤地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是夏秋季,且从东南部向西北逐渐减少。降雨季节,大量雨水白白流失,到了干旱季节,又苦于无水灌溉。因此,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山区。即梁峁之间的沟谷区,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是生态绿化的好环境。借鉴甘肃西峰区南小河沟的“保塬护坡固沟”的成功经验,可以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山区大力推广。具体做法是,在沟谷地带,在人烟稀少的干沟谷区,有稳定的小溪和小河流水量,可以梯级开发水库和打坝,依据黄土沟谷区水土流失特点,一级和二级水坝可以作为淤地坝来修筑,要求地势起伏不要太大,规模小一点,前期先做防洪的蓄水坝,后期为淤地坝。一级二级淤地坝在前期主要拦截支毛沟的来水来土,为使来水来土能大部分蓄积起来,坝面高度要求10—15米,坝基宽度要求在20—30米左右。防洪淤地坝主要拦截支毛沟的径流泥沙,蓄积洪水,澄清泥沙。一级淤地坝完成淤地造田后,二级淤地坝继续承担拦截洪水泥沙的任务。做到泥沙不出沟,清水流下游。三级坝以下可以做为清水坝,要求规模要大一点,除了扩大水域面积之外,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主干沟或者支毛沟的沟口大规模修筑梯级坝,更重要的是为沟谷两岸水平梯田和陡坡地的林业建设提供水源,调节小气候,也可带动“农家乐”的休闲旅游。多年的实践证明,在黄地高原的南部山区植树种草,利用梯级开发的水库作为水源,昔日的荒山秃岭就有可能披上绿装。
第三,跨流域调水,扩大湿地面积。这一点针对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的草原沙漠区提出的。黄河横贯黄土高原北部,但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从景观上仍然以沙漠为主,面积比较大的沙漠区为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这两大沙漠区直接威胁黄河两岸的绿洲。而且由于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单就每年的沙尘暴就苦不堪言,再加上土地荒漠化,这样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抑制风沙活动,防止土地荒漠化,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水资源问题。我曾多次到过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每年春季,其它地方风沙肆虐,干旱严重而这两个平原的一些地区,由于每年初春凌讯的泛滥使黄河两岸的低洼处溢满了凌讯所带来的洪水,当地有人把凌讯的洪水蓄积在面积较小的涝池里,或者蓄积在面积较大的低洼地区。这些洪水可以滋润黄河两岸的干涸土地,同时,利用蓄积起来的洪水灌溉,发展生产。甚至有人修建水渠把凌讯所带来的洪水输送到很远的地方,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依据此种做法在黄地高原北部的沙漠边缘地区,除了大规模植树种草之外,更应大面积扩大水域面积,尤其是哪些低洼地区完全有条件形成湿地,为恢复当地的林草植被提供水源,提供稳定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跨流域调水,形成湿地的水源还是以黄河水为主,调水量不要很大,但要稳定。可以长年累月不间断供水,这样的水量只要科学合理,不会影响黄河下游的流水量。什么是湿地?它指的是自然或人工的、是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为主的自然湿地,也有为满足人类需要而修建的人工湿地。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这样的人工湿地如果面积较大,就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这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但要大力建设,而且还要注意保护。它改善当地区域气候,涵养水源自不用说,近来有人利用湿地来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无疑是比较科学的好办法。把这些“污水废水”输送到人烟稀少的沙漠低洼地区,形成湿地,水中的有毒物质会被湿地的植物和微生物慢慢分解和转化,达到净化环境,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另外,湿地也能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是发展沙漠生态经济林的好方式。
做好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保护,在黄土高原北部沙漠地区,任重而道远意义重大。是有效扼制风沙危害,土地沙漠化的良策,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黄土高原地区,有水肥草美的昨天,我们今天面对的却是一幅千沟万壑、沙尘肆虐的模样。令人欣慰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林权改革等相关政策的落实实施,为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有人在网上倡导“治沙公益行动”,我们也深深感动于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我们也希望沙漠地区的绿洲不但要扩大,而且要永葆生机与活力。
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科学决策,宏观把握,奖惩运做,把节水抗旱,保持水土,恢复植被作为我们得以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就一定能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也就一定有可能建设一个山川秀美和人地协调相处的黄土高原良性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745000甘肃省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
黄土高原拥有二百万年地质年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黄土塬面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黄土层覆盖最深厚的高原 。从目前的地质勘探与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来看,古生代时期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汪洋,经历了数百万年地壳运动的演变,它走过了从海洋到盆地、从盆地到高原的漫长历程。从地图来看,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更重要的是气候上的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自然条件差异大,尤其是水旱灾害、地质灾害频繁。而人类社会的活动,如滥垦、滥牧、滥樵、滥采,加剧了黄土高原的解体过程,改变了它的身姿和容貌。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高原是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地荒漠化严重。我们翻阅黄土高原的变迁史,从远古到现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繁荣到衰落,都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密切相关。从黄土高原现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从目前区域治理的效果来看,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只要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逐渐变薄变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贫瘠、农业减产、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湖泊面积缩小等次生灾害。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土地极易发生侵蚀和土地荒漠化。为缓解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妥善处理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根据区域性、小流域的成功治理经验,为取得更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继续做好“种草种树,扩大绿地面积”工作。综合考察分析,治理水土流失最根本的措施惟有“种草种树”最有效。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半干旱地区的森林植被显得尤为珍贵。实践证明,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作用巨大。例如,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平衡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这就是说绿色植物具有净化大气的作用。我们知道,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因为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大气保温效益增强,全球气温升高。相应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绿色植被也应该增多。但实际上绿色植物不但没有增多反而在减少。为什么我国夏季西北地区气温比东南地区高?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西北地区植被少,水域面积小,沙土裸露,地面增温快。同时,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在城市,种植生态林,扩大绿地面积,也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甘肃的庄浪、金昌等地,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分片治理,高效开发,和谐发展的原则。大面积扩大植树造林,有效减少了当地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更可喜的是,多年干涸的山泉又流出了清澈的泉水,好久没见的野生动物又在林间出没。而且有的地方还开发为“避暑山庄”,搞起了生态旅游。
不仅是黄土高原的塬区,还是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区。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区,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国家采取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可以先从栽植易于成活、易于成片、易于利用的树种入手,大面积种植,形成一定气候和具备一定条件之后,再种植其他树种,且逐年不断在境内扩大延伸,为营造其他经济林创造湿润的环境。一般来说,塬地和面积较大的河滩地发展种植业,缓坡地和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地发展经济林或者生态林。缓坡地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大力推行水平梯田建设,坡地改梯田,可以有效扼制住山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有效实施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水平梯田建设虽然投入大,但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平整后的水平梯田可以直接减少水土流失,截留雨水、保墒促苗。更重要的是水平梯田在发展经济林时可以方便人工劳动,改善农业生活条件。而陡坡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或者是耐旱的灌木林)。甘肃的环县、庆城大力实施水平梯田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正在大力推广。
第二,修建水库,打坝淤地。在生态建设中,水资源是生态建设的关键。在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只要有一定的水源,植树种草就有了保障。修建中小型水库,梯级开发利用水资源,不让河水白白流淌,尽最大可能利用水资源,当前成功的做法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打坝蓄水,扩大水域面积、调节区域气候;为灌溉提供水源,并且利用水坝养鱼、发展水产经济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在面积较小、人烟较少、有固定水源(一般指泉水)的沟壑区 ,修建水库、打坝淤地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是夏秋季,且从东南部向西北逐渐减少。降雨季节,大量雨水白白流失,到了干旱季节,又苦于无水灌溉。因此,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山区。即梁峁之间的沟谷区,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是生态绿化的好环境。借鉴甘肃西峰区南小河沟的“保塬护坡固沟”的成功经验,可以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山区大力推广。具体做法是,在沟谷地带,在人烟稀少的干沟谷区,有稳定的小溪和小河流水量,可以梯级开发水库和打坝,依据黄土沟谷区水土流失特点,一级和二级水坝可以作为淤地坝来修筑,要求地势起伏不要太大,规模小一点,前期先做防洪的蓄水坝,后期为淤地坝。一级二级淤地坝在前期主要拦截支毛沟的来水来土,为使来水来土能大部分蓄积起来,坝面高度要求10—15米,坝基宽度要求在20—30米左右。防洪淤地坝主要拦截支毛沟的径流泥沙,蓄积洪水,澄清泥沙。一级淤地坝完成淤地造田后,二级淤地坝继续承担拦截洪水泥沙的任务。做到泥沙不出沟,清水流下游。三级坝以下可以做为清水坝,要求规模要大一点,除了扩大水域面积之外,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主干沟或者支毛沟的沟口大规模修筑梯级坝,更重要的是为沟谷两岸水平梯田和陡坡地的林业建设提供水源,调节小气候,也可带动“农家乐”的休闲旅游。多年的实践证明,在黄地高原的南部山区植树种草,利用梯级开发的水库作为水源,昔日的荒山秃岭就有可能披上绿装。
第三,跨流域调水,扩大湿地面积。这一点针对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的草原沙漠区提出的。黄河横贯黄土高原北部,但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从景观上仍然以沙漠为主,面积比较大的沙漠区为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这两大沙漠区直接威胁黄河两岸的绿洲。而且由于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单就每年的沙尘暴就苦不堪言,再加上土地荒漠化,这样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抑制风沙活动,防止土地荒漠化,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水资源问题。我曾多次到过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每年春季,其它地方风沙肆虐,干旱严重而这两个平原的一些地区,由于每年初春凌讯的泛滥使黄河两岸的低洼处溢满了凌讯所带来的洪水,当地有人把凌讯的洪水蓄积在面积较小的涝池里,或者蓄积在面积较大的低洼地区。这些洪水可以滋润黄河两岸的干涸土地,同时,利用蓄积起来的洪水灌溉,发展生产。甚至有人修建水渠把凌讯所带来的洪水输送到很远的地方,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依据此种做法在黄地高原北部的沙漠边缘地区,除了大规模植树种草之外,更应大面积扩大水域面积,尤其是哪些低洼地区完全有条件形成湿地,为恢复当地的林草植被提供水源,提供稳定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跨流域调水,形成湿地的水源还是以黄河水为主,调水量不要很大,但要稳定。可以长年累月不间断供水,这样的水量只要科学合理,不会影响黄河下游的流水量。什么是湿地?它指的是自然或人工的、是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为主的自然湿地,也有为满足人类需要而修建的人工湿地。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这样的人工湿地如果面积较大,就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这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但要大力建设,而且还要注意保护。它改善当地区域气候,涵养水源自不用说,近来有人利用湿地来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无疑是比较科学的好办法。把这些“污水废水”输送到人烟稀少的沙漠低洼地区,形成湿地,水中的有毒物质会被湿地的植物和微生物慢慢分解和转化,达到净化环境,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另外,湿地也能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是发展沙漠生态经济林的好方式。
做好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保护,在黄土高原北部沙漠地区,任重而道远意义重大。是有效扼制风沙危害,土地沙漠化的良策,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黄土高原地区,有水肥草美的昨天,我们今天面对的却是一幅千沟万壑、沙尘肆虐的模样。令人欣慰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林权改革等相关政策的落实实施,为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有人在网上倡导“治沙公益行动”,我们也深深感动于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我们也希望沙漠地区的绿洲不但要扩大,而且要永葆生机与活力。
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科学决策,宏观把握,奖惩运做,把节水抗旱,保持水土,恢复植被作为我们得以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就一定能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也就一定有可能建设一个山川秀美和人地协调相处的黄土高原良性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745000甘肃省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