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语文老师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对小学级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应该做到的几点转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新课程 研究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转向以提高學生的素质为目标,切实增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此,本文在相关理念的研究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儿童相近,他们是通过色彩、声音、形象来思考问题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从而为学生充分感知文字和文章内涵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相关情景;也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画几幅简笔画将学生带入情景;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依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把传统教学与媒体化教学结合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可以存储大量的教学信息,并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蝴蝶在山谷中聚集的视频画面,并配以悠扬美妙的音乐,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情绪饱满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可见,这种具有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牢牢把握文章内涵。
此外,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乌申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通过声音、形象、色彩以及感觉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这一特点,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将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情形以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体验与感悟,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比如《碧螺春》这篇课文中,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恬静的品茗画面:西边的太阳缓缓落下,一轮明月刚刚升起,知心的朋友相聚一起,一边品茶,一边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如果仅从文字表述上进行体会,学生很难有多深刻的感受,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些碧螺春,让他们下课回家后邀请自己的朋友仿照课文的描述一起品茶,把实际的感受写下来。这种方式,不需要教师话费多大精力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获得深刻感悟。
二、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年龄特点,几乎对所有新奇事物都要问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灵活设计问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在冲突与矛盾中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悬疑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例如,在教学《鲸》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悬疑,创设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昨天晚上,我在观看《动物世界》时,看到电视上介绍了一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鲸,因为它长期生活在海洋中,所以人们都管它叫鲸鱼,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终一致认为:鲸鱼实际上不是一种鱼,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并从课文中找到了相应的支撑材料。可见,这种反问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悬疑设疑中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并进一步提高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指导点拨,有效开展自主练习
教师要注意在抓住教学重难点和基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一些课外练习。这些练习既可以是与课本内容相关,也可以是有关学习方法的,这些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设置,并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深化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与技能,实现学有所用。教师要把语文教学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去,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模式下解脱出来,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文学习进行拓展。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真正体现语文学习本质的目的。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首先以学生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并自主探究:北大荒的秋天是怎样的?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了北大荒秋天的主要特点?之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从中找出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字词典查阅明确了透明、波纹、绛紫、燃烧、清澈、几缕、山岭、荡起以及一碧如洗等名词的意义,并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然后引导学生以文章的描写为基准,进一步描述当地秋天的特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牢牢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
四、重视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变换角度考虑问题。当我们遇到一个用常规思维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例如,当教学完《司马光》的一部分知识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想出怎样的救人方法?”此时学生纷纷思考,并提出了很多救人方案,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都不如司马光所想的办法直接、迅速。此时,再引导学生与司马光的思维相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明白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让小孩脱离水”;而司马光的思考角度是“让水离开小孩”,也就是这种逆向思维,最终以省时省力的优势救出了小孩。教师可以以此来引导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采取逆向思维模式。
2.尝试变换解决方法。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当运用一种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要尝试变化另外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理解文章中的生词时,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来获取知识,也可以联系上下文,与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等方法,如果这些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还可以与同学讨论,向教师请教、上网查询等。
3.换一个角度进行表达。如《美丽的丹顶鹤》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丹顶鹤的高雅和美丽,并得到注重保护珍稀动物的教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的方式,初步了解丹顶鹤的美丽,然后将自己扮成一只丹顶鹤,采用第一人称来演绎文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辨。在《狼和小羊》这篇文章中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三个茬,其中小羊说了一句话:“您站在上游,我站在下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一开始,有些学生不明白上游和下游的位置关系,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来理解上下游的关系,当学生明白后,才会进一步明白小羊是不会弄脏狼喝的水的。然后,再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理由是狼找的借口,此时,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学生们逐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更应该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素质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改革、创新改革,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化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游铭钧著.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张自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谈课堂导语[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01).
[3]潘勇.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语文教学通讯.2002(09).
[4]吴碧群,曾伏云,全丰浪.试论建设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J].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3(10).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新课程 研究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转向以提高學生的素质为目标,切实增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此,本文在相关理念的研究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儿童相近,他们是通过色彩、声音、形象来思考问题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从而为学生充分感知文字和文章内涵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相关情景;也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画几幅简笔画将学生带入情景;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依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把传统教学与媒体化教学结合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可以存储大量的教学信息,并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蝴蝶在山谷中聚集的视频画面,并配以悠扬美妙的音乐,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情绪饱满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可见,这种具有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牢牢把握文章内涵。
此外,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乌申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通过声音、形象、色彩以及感觉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这一特点,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将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情形以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体验与感悟,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比如《碧螺春》这篇课文中,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恬静的品茗画面:西边的太阳缓缓落下,一轮明月刚刚升起,知心的朋友相聚一起,一边品茶,一边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如果仅从文字表述上进行体会,学生很难有多深刻的感受,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些碧螺春,让他们下课回家后邀请自己的朋友仿照课文的描述一起品茶,把实际的感受写下来。这种方式,不需要教师话费多大精力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获得深刻感悟。
二、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年龄特点,几乎对所有新奇事物都要问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灵活设计问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在冲突与矛盾中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悬疑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例如,在教学《鲸》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悬疑,创设这样一种教学情境:“昨天晚上,我在观看《动物世界》时,看到电视上介绍了一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鲸,因为它长期生活在海洋中,所以人们都管它叫鲸鱼,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终一致认为:鲸鱼实际上不是一种鱼,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并从课文中找到了相应的支撑材料。可见,这种反问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悬疑设疑中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并进一步提高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指导点拨,有效开展自主练习
教师要注意在抓住教学重难点和基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一些课外练习。这些练习既可以是与课本内容相关,也可以是有关学习方法的,这些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设置,并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深化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与技能,实现学有所用。教师要把语文教学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去,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模式下解脱出来,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文学习进行拓展。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真正体现语文学习本质的目的。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首先以学生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并自主探究:北大荒的秋天是怎样的?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了北大荒秋天的主要特点?之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从中找出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字词典查阅明确了透明、波纹、绛紫、燃烧、清澈、几缕、山岭、荡起以及一碧如洗等名词的意义,并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然后引导学生以文章的描写为基准,进一步描述当地秋天的特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牢牢掌握语文知识,提高文学修养。
四、重视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变换角度考虑问题。当我们遇到一个用常规思维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例如,当教学完《司马光》的一部分知识后,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想出怎样的救人方法?”此时学生纷纷思考,并提出了很多救人方案,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都不如司马光所想的办法直接、迅速。此时,再引导学生与司马光的思维相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明白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让小孩脱离水”;而司马光的思考角度是“让水离开小孩”,也就是这种逆向思维,最终以省时省力的优势救出了小孩。教师可以以此来引导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采取逆向思维模式。
2.尝试变换解决方法。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当运用一种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要尝试变化另外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理解文章中的生词时,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来获取知识,也可以联系上下文,与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等方法,如果这些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还可以与同学讨论,向教师请教、上网查询等。
3.换一个角度进行表达。如《美丽的丹顶鹤》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丹顶鹤的高雅和美丽,并得到注重保护珍稀动物的教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的方式,初步了解丹顶鹤的美丽,然后将自己扮成一只丹顶鹤,采用第一人称来演绎文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辨。在《狼和小羊》这篇文章中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三个茬,其中小羊说了一句话:“您站在上游,我站在下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一开始,有些学生不明白上游和下游的位置关系,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来理解上下游的关系,当学生明白后,才会进一步明白小羊是不会弄脏狼喝的水的。然后,再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理由是狼找的借口,此时,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学生们逐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更应该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素质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改革、创新改革,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化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游铭钧著.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张自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谈课堂导语[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01).
[3]潘勇.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语文教学通讯.2002(09).
[4]吴碧群,曾伏云,全丰浪.试论建设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J].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3(10).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