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A了N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893932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形容词带宾语是汉语中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传统的分析是从多方面讨论形容词的词类归属,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不一而足。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角度着眼进行分析,在信息输入这方面,A 了N和NA 或NA 了似乎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但从隐喻的认知模式这方面来说,只不过是认知主体运用不同隐喻产生的结果。
  [关键词] A 了N 认知模式 信息输入 认知方式 隐喻
  
  A 了N的形式,时人多有论述。奥田宽(1982)、刘丹青(1987)从形容词的向,谈了形名同现的条件,张国宪(1998)则提到A 了N格式中对形容词的选择限制以及形容词的语义特征,沈家煊(1997)从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和标记的关系谈到A了N中的A 性质,李泉(1997)、王启龙(2003)运用大量的统计,对2000多个形容词作出计量分析。前人的研究大多是对A了N中的A 的词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外乎将其分为两类:形容词和形动兼类词。本文试图摆脱词类的纠缠,着眼于认知的视野,对A了N进行一番考察。
  
  一、信息输入的分析
  
  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句子的形成要经过知觉的感知、信息的选择、思维到言语的转换、言语的执行等诸阶段。说话人说出一句话,无非是对他所感知世界的判断、陈述,都要经过外界的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Lanacker称之为扫描过程。扫描过程大致分为概括式和连续式两种,概括式扫描过程通过对感知对象的扫描,得出一个整体的印象,如:
  1.他是学生。
  2.姚明的个子很高。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得到感知对象的信息,最后形成对感知对象的判断。而连续式扫描过程则大多涉及到感知对象的变化过程,扫描变化过程如同观看一场电影,每一次变化都形成单个的图片,后续的扫描都建立在前面扫描的结果上。实验表明,认知过程的速度越快,这个变化过程就是越不能被中断的行为。如:
  3.他走进了房间。
  4.他骑着车上学了。
  无论说话人、听话人都能得出他从房间外——门槛——房间内走过来的图象,例4亦是如此。
  具体到A了N中,尽管我们暂且仍然用A 来表示,但它与一般的A 已有所不同。
  在NA或“NA了”中,我们更多的是得到整体的印象,是关于一个事物性质、状态或结果的判断。如:
  5.风儿轻,云儿白
  6.他的嗓子哑了
  7.小伙子的脸红了
  上述言语的表达,很容易让人得出关于陈述对象的认知,而A 了N中,我们对于过程的把握,甚于对结果或状态的感知,如:
  8.“我的嘴最笨了,说的是实情。”拾来红了脸。
  9.政府的措施方便了下岗工人再就业。
  我们在理解这些话的时候,更明显地感觉到主体由于某种情况的原因而导致前后态的改变,原因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这就造成了主体的可控和不可控性。相对于NA 或NA了的空间感知,后者更多的是时间上的感知。
  
  二、A了N的隐喻分析
  
  传统的词类分析认为,名词表示事物或事件,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达的是关于事物性质或事件结果的论断。但是从认知讲,名词既可以表示实体,也可以表示关系、动作等。如awalk,jumping,development等等。同样,形容词不仅可以表示性质,也可以有表示过程、关系、动作的作用,如:
  10.最近他一直忙竞选。
  11.太阳亮了半边天。
  这就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词类界定的观点:在形式层面上,语言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但在语义和认知层面上,使用者可以在概念上形成一个高度概括抽象的语言词类原型范畴。在这个原型范畴中,有核心范畴,有边缘范畴。具体到A 了N的句式中,我们认为这种句式能够从NA句式中转换,并得以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A的隐喻机制在发生作用。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学说,隐喻不仅是人类语言上的表达手段,而且是很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之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这就是隐喻。语言,作为思维的表现形式,必然反映了这种认知方式。隐喻对于词汇来讲,也就是不断抽象化的过程。Heine等曾把这个过程用下列的线形排列表示:
  人 > 物 > 过程 > 空间 > 时间 > 性质
  这也就是从相似性出发,不同认知域进行转换(投射)的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隐喻的每个阶段更具体化、细致化。同时,隐喻的方向也应该是双向的过程。在“NA 了”——A了N的转换中,A的隐喻具体情况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生理域——心理域的隐喻
  形容词表示性质和状态,这是我们已有的认识,通过我们的知觉可以得到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们毫不费力地确认N“ A了”中的A是形容词,可是这里的A呈现的大多是生理的表征,是具体可知的。但是生理必然是心理的反映。在A了N中,通过A的隐喻,我们完全可以得到主体心理变化的认识,说话人的目的也是要强调自己的心理感受。如:
  12.这句切人心腑的电文,吓得我软了腿。(心理)
  13.这句切人心腑的电文,吓得我腿(都)软了。(生理)
  14.看到这么多人,小姑娘红了脸。(心理)
  15.看到这么多人,小姑娘脸红了。(生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主体心理的变化,才有了后来身体的生理变化。用语序的变化,更容易地让人以同样的语言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也符合语言交际中简洁的原则。张国宪(1998)提到这类形容词后面大多是同源宾语,非同源宾语,大多是意外。实际上,两者都是具有意外的语义特征。另外,形容词后面固然大多是同源宾语,但是主宾同源,任意的形容词是否都可以置于其中呢?恐怕未必,还是有限制的。
  (二)过程域——结果域的隐喻
  无论事物或事件,都有始终,从始至终的变化阶段,可称为过程。变化终点的状态可称为结果。过程的语言表达有多种的形式,“慢慢地”“渐渐地”等渐变类副词可以,连动短语,如“吃饭后去睡觉”“下了车,进了门就可以休息一会儿”。结果的语言表达也有多种的形式,很多人认为“了”是结果的实现,但是结果和过程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此时的过程必然就是彼时结果的一部分,此时的结果也可能是彼时的过程之一。所以我们认为A 了N中的“了”未必都是结果的实现,这里也可以表达过程,如:
  16.电话卡的推出方便了群众,打电话更容易了。
  如果强调结果的重要,我们大多数时候会这样说:
  17.电话卡的推出使群众方便了,打电话更容易了。
  两者的差别可以通过不同的变换看出来:
  18.电话卡的推出方便着群众,打电话更容易了。
  19.*电话卡的推出使群众方便着,打电话更容易了。
  (三)存在域——关系域的隐喻
  存在域—关系域也是常见的一类隐喻,我们常用NA形式表示客观事物的存在情况,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我们有时也用关系隐喻存在,如:
  20.大街上多了遛狗的人。
  21.火车少了煤,怎能行?
  大街、火车并非有多少的变化,而是突出表示大街和人、火车和煤的关系情况。
  (四)性质域—主体域的隐喻
  任何主体都是具备某一特性和性质的主体,没有脱离特性而存在的物质。通常我们为了表明主体怎么样,大多采用NA形式,可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22.这几个月,真是太忙了他。
  23.别太累了孩子,有时间应该让他们玩玩。
  上述的言语往往表示“他是一个忙的人;孩子是一个劳累的孩子。”
  
  三、A了N的存在条件
  
  (一)可能性
  词义本身的自由度决定了形容词是可以进入A了N格式中的词类。词义上常常具有以下特征:[+意外];[——可控性];[——可逆性]。观察语料,可以看出,此类词均可以加上数量、趋向、结果等补语,我们认为它们的语值较宽、动态性较强的特点,为A了N形式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这也符合词类原型范畴的原理。原型范畴是人类认知心理的产物,它涵盖的范围很大,既包括典型成员,也包括非典型成员,这就为一词多用提供了可能。张国宪、张伯江据此认为此类词是向动词游移的变化形容词;但是,我们觉得可能是原型句式影响了我们的词类判断,我们见过很多的SVO句式,心理的原型感知很自然地把A 了N归类,自然地把A和V产生联想,认为是形动兼类等。
  (二)合理性
  A了N形式能够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从语用上讲,它符合Grice的合作原则,A了N形式中,说话者以合适的表达方式提供了足量的信息,听话者一点也不会觉得突兀,也会明白说话者的意思。英语中也有类似A了N的格式,但没有处理成兼类或活用,如:He is not worth his salt(他不中用);He is like his father(他同他父亲相象)(转引自叶斯泊森218)。当我们有其它较合理的办法和解释时,我们不必让兼类或活用承受太多的负荷。当然,隐喻认知方式是较高层次的抽象过程,在儿童语言习得阶段和作为外语学习时,理解它的合理性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三)目的性
  一定的行为总有一定的目的。打破常态的使用,必然带有语用的特殊目的。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隐喻认知方式的使用,大多是为了突显的目的。或突显心理,或突显过程,或突显关系,或突显主体等,使我们注意的焦点转移到被突显的方面。这也从语言形成的“从左至右”模型中得以验证,人们总是习惯把关系紧密的成分放在一起,这称之为认知中的相邻原则。另外,我们从A 了N的语体的选择上更明显地看出,新闻的标题和诗歌很多就用了A 了N的形式。如:
  24.忙竞选,马英九白了头发
  25.绿了山 肥了田 富了民——安徽科技兴农奔小康剪影
  26.热了羽球,冷了足球
  27.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A了N的使用,醒目地表达了语言使用者的目的,也给语言的接受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的享受。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标记(广义)。标记词、重音是大家熟知的标记,标记应该有原型标记,也有非原型的标记。语序就是后者。如果说标记词、重音是显性的标记,那么语序就是隐性的标记。说话人选择使用一个有标记的形式,必然会表达跟无标记形式不同的意思,以避免无标记的形式带来的常规性联想和推导,这也是目的性的另一表现。
  词类分析历来是困扰汉语学习的大问题,迄今如是。从认知方面尝试进行解释,是本文的初衷。由于系统和具体的理论学习的不多,可能极大地影响了它的说服力。纵观A 了N形式,我们认为在形式层面上,A还是一个形容词,但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加上文化、传统的影响,在语义和认知层面上形成一个高度概括抽象的关于A的认知。这大概就是A了N形式得以合理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原因。
  
  参考文献:
  奥田宽(1982)论现代汉语形容词强制性联系和非强制性联系《南开学报》第3期.
  桂诗春(1985)《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2004)《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泉(1997)“形+宾 ”现象考察《语言教学和研究》第1期.
  刘丹青(1987)形名同现和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 第3期.
  沈家煊(1997)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第4期.
  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索振羽(2000)《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启龙(1995)带宾语形容词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和研究》第3期.
  叶斯泊森(1987)《 语法哲学》语文出版社.
  张国宪(1998)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和形态化过程《中国语文》第6期.
  张国宪(2000)现代汉语典型形容词《中国语文》第5期.
  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F.Ungerer&H.J.Schmid (2001) 《认知语言学入门》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王明洲 潘晓军,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同义词的使用是古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古汉语同义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词汇容量较大。此书单音节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主要考察和描写《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相互依存的主要形式。现简要举例介绍《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依存的主要格式。  一、并列连用。即两个
期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一部语言学经典著作。它的语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颇具口语化,用法灵活而有特点,是古代汉语口语的典范,能较好地反映先秦口语的面貌。它的词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宁教授(1996)指出:“在先秦汉语里,对大量单音词来说,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和句子结构模式的制约是更为直接和强烈的。”并在《先秦汉语实词的词汇意义与语法分类》一文中通过同义词“言”和“语”的
期刊
一些媒体,尤其在新闻类栏目中,时常会出现“资讯”一词:  (1)“新鲜资讯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 cctv2:《第一时间》  (2)中央电视台2套栏目:“全球资讯榜”  (3)百度网站中设有“资讯”一栏,开设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资讯  这些栏目都是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资讯是“新闻”的代名词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使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资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信息”,
期刊
导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标准语。普通话口语化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的语言。经过时间的雕磨,普通话受各种影响发生了许多短时间内无法觉察的新变化,其一就是词语的非本义化。非本义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非本义化,即词语不再延续最初的意义,彻底抛弃原义,只使用新义,如与典故、历史事件相关的成语,由于历史的非可再现性,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应用其非本义;另一种是部分非本义化,即
期刊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最近几年正逐渐引起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和修辞专家的关注,但就当前形势来看,还远远跟不上整个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涉及诸多因素,在目前情况下,首先应充分发挥对外汉语教师在修辞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要求是:一、教师除了应提高修辞教学的意识外,还应该提高对汉语修辞文化的研究;二、教师应将修辞的学术研究成果有选择性地化为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并有效地贯穿
期刊
[摘要] 王蒙是现代文坛上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季节”系列小说的语言是他语言特色的典型代表。有人称他的语言为“狂欢体”语言;有人称之为“拟骚体”语言;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流”;而我称之为“王蒙式”的语言。本文主要从四字格的运用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对“王蒙式”的语言以简要的论证,从而更加了解王蒙。   [关键词] 王蒙式 季节系列 四字格    王蒙是现代文坛上一位语言大师,是“中国文学语言革命的旗帜”
期刊
[摘要] 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视角对贾平凹在中篇小说《美穴地》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对业已形成的古色神韵、凝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从文言的“雅”与方言的“俗”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 《美穴地》 “雅” “俗”    贾平凹发表于1990年的中篇小说《美穴地》,其素材的选择、情节的构建以及人物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赢得了小说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为文言的“雅”和方言的“
期刊
[摘 要]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蓬勃开展,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测试员需要从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两个方面提高自己,以提高测试的质量,维护测试的信度。  [关键词] 普通话 测试员 素质    自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国语〔1994〕43号)一文以来,各省相继成立了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培训了一大批普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与其A不如B”句式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在语义表达方面,A和B表达动态和静态两种语义;而整个句式重在表达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在语用环境方面,该句式一般较少用在转折关系的语境当中。在语义认知方面:因为认知方式比较理性化,所以该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关键词] 语义表达 语用环境 语义认知    0.引言    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与其A不如B”句
期刊
[摘要] 汉语熟语中的“有x有y”格式,有很强的描述功能和很好的表达效果。本文就这一格式的结构、性质、语法功能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分析。  [关键词]“有x有y” 结构 性质 语法功能 感情色彩 方言    在汉语中,“有x有y”这一格式使用频率很高。如:有血有肉、有头有脸、有鼻子有眼、有始有终、有吃有喝、有说有笑等等。这一格式早已凝固成为短语,进入了汉语的熟语系列,并且有一部分已凝固成为成语。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