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思辨 相得益彰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ongzh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尊重《望洞庭》这首诗的个性特征,正确、适度地解读文本。带领学生在文字和画面的转换中,发展想象力;引领学生在品味用词之精妙中,提升思辨力;引导学生诵读不同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对比感悟刘禹锡《望洞庭》之柔美,提高朗读力;学习抓住诗眼“和”字,体会山水和谐之美、人的心境和大自然和谐之美,提升学习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通过对比,感悟诗人用词之准确,体会诗人寄情于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望洞庭》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对比,感悟诗人用词之准确,体会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形成唯美画面
  师:同学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我来考考大家。出示《山行》《秋夕》让大家背诵。(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望洞庭》,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诗题,望字的最后一横要长,洞字三点水成弧形,庭字的最后一笔是捺,要有捺脚。通过预习,你对诗题了解了多少?
  生:我关注了一个“望”字,望表示远看。
  师:非常棒!“望”字表明作者在远处看洞庭湖,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你们对诗中洞庭二字了解吗?
  生:它是一个洞?
  师:一个洞?不对!
  生:是一条湖。
  师:对!但量词使用不准确,应该叫一面湖,跟我一起读“一面湖”。这湖叫洞庭湖,在湖南岳阳,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先生在洞庭湖畔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出示)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诗。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师:如果你来到洞庭湖畔,看到如此美景,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生:美不胜收。
  生:巧夺天工。
  生:大好河山。
  生:流连忘返。
  师:“流连忘返”这是你看到美景后的感受。老师也想到了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 )
  师:自己读一读这组词语。
  (生自由朗读这组词语)
  師:老师出示的词语与你们刚才描绘洞庭湖美景所使用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思考)
  师:试想,老师出示的词语首先会让你感觉置身何处?想到哪种景物?你们刚才说的“美不胜收、巧夺天工、大好河山”除了可以形容洞庭湖湖面风光,还可以形容其他风景名胜。
  (比较后指出:学生所想到的词语几乎能形容所有的风景名胜,而老师出示的词语都是形容湖面风光的。)
  (师范读这组词语,学生跟在老师后面,边读词语,边想象着词语描述的画面。)
  师:那么,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是怎样迷人的景色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反思】由诗题引出洞庭湖,出示画面,联想词语,这一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思维推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文字和画面的转换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培养。学生看到洞庭湖美景联想到的词语“美不胜收”“巧夺天工”“大好河山”是大而化之的词语,它们并不单独指向洞庭湖。这几个词语可以形容洞庭湖,也可以形容其他美景。而教师的这一组词语却是直指洞庭湖的。教师追问“这两组词语有什么不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学会想象,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去想象,选择对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词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二、对比品味,提升思维品质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名读: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师:生字“螺”如何记住?
  生:左边一个虫,右边一个累。
  师:怎么写好?
  生:左窄右宽。
  师: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2遍,教师及时提醒、示范。)
  师:自由读一读,你读出时间了吗?(出示第1句诗)
  生:我读出是夜晚。
  师:谁来补充?
  生:我读出是秋天的夜晚。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秋月”这个词语读出来的,秋表示是秋天,月,月亮出来了,肯定是夜晚。所以我觉得是秋天的夜晚。
  师:为你点赞!这就是会学习。
  师:你们读出作者看到的景物了吗?
  生:湖光和秋月。
  师:两相和的“两”指什么?
  生:两就是指湖光和秋月。
  师: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的意思是合并。
  师:和仅仅是合并的意思,那仅仅指湖光和秋月的合并吗?
  (学生在沉思。)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老师描述:秋月倒映在湖中,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水天相接,清澈的洞庭湖水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仿佛已经身临其境。
  生:景色太美了,我已经沉浸其中。
  师:此时,你对“和”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是融和,湖光和秋月已经融合在一起,太美了!
其他文献
高小娣,高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先后在全国及省、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西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评部级“优课”。先后应邀到河南、浙江、甘肃等地上示范课或做讲座。  导 读:  数学是一门“结构的科学”。整体性、结构性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去结构化”现象,
期刊
统编教材中新增了大量古诗词,编者将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合理地吸收其营养价值呢?笔者以为,除了解大意、体会情感、感悟意境等基本的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发掘古诗词的意象元素,充分吸收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初步培养学生想象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嵌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中。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期刊
“1+X”名家名作悦读,立足于课本的“1”,注重课外思维发展的“X”,力求做到课内外相辅相“+”,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梯度推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本文以《枫桥夜泊》教学为例,聚焦名家名作,立好“1”,选准“X”,致力于“1+X”悦读背景下走进名家名作的阅读探索与实践。  一、师生对话谈枫桥  师:我们常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确乎,因为一个人,我,还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人都爱上了一座
期刊
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我在备考心理咨询师学习期间,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在心理学研究上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在字里行间我又认识了坦诚的斯科特,他敢说大家不敢说的话,把大家隐晦的内心感受付诸通俗的语言,给我不少的提醒和启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这句话久久在我耳畔萦绕。成长之旅应该等同于人生之旅,心智的成熟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英语课堂中电化教学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当之无愧地唱起了新课改的“重头戏”。它巧妙应用幻灯、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直观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极
期刊
“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是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申报立项的2018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重大研究项目)。自2018年10月物型课程项目启动以来,物型课程项目组对物型课程的理论体系、实施特点、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理论体系方面,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斌认为,物型课程重在人物合一,通过课程情景的设计,最终达到以物化人、以人化物的效果,可以包括地表文化、空间文化、学
期刊
《周亚夫军细柳》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近年来,笔者先后两次执教这篇课文,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引发了笔者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的思考。  第一次执教《周亚夫军细柳》是一年前,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周亚夫军细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整堂课很热闹,无论是表演的小组,还是观看的学生,都沉浸其中,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表演结束后,笔者请学生点评每个人物的表演
期刊
政治认同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理念中的学科定位和责任担当。政治认同素养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展现出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  一、情境素材贴近生活,培育政治情感  建构主义指出,情境是激发学生价值认知的基础,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
期刊
物型课程的学校有哪些特征与行动路径,如何才能科学地评价一所典型意义的物型课程好学校?这就需要制订《物型课程建设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  物型课程发挥“物”的课程意象,以环境建模、物型建构与课程开发为内核,实现“文化塑形”,它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校本化隐性课程。解析一下核心概念的界定,浓缩的一句话就是:发挥“物”的课程意象实现“文化塑形”。《指标体系》就要围绕“物型意象”与“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材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本节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同时认识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从形式的角度去认识复式统计表时,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最明显的区分就是单式统计表里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