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意象与诗的文化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8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中新增了大量古诗词,编者将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合理地吸收其营养价值呢?笔者以为,除了解大意、体会情感、感悟意境等基本的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发掘古诗词的意象元素,充分吸收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初步培养学生想象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嵌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中。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的“诗意语文”,积极倡导在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上实现师生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其执教的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墨梅》一课,从诗人的人格出发,走向作品;从诗人的作品出发,走向人格。从人到诗,从诗到人,课堂形成闭合的回路,做到了“人文合一”,完美诠释了什么是“诗意语文”。
  一、“诗性”为首,“理性”次之
  【片段一】
  师:王冕的这首《墨梅》里藏着三种不同的梅花,分别藏在哪儿呢?咱们一句一句看。
  生1:“我家洗砚池边树”写的是家中梅。
  生2:“朵朵花开淡墨痕”写的是画中梅。
  师:为什么这一句写的是画中梅?你注意到了哪个词?
  生2:淡墨痕。
  生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心中梅。
  师:为什么这一句写的是心中梅?
  生3:因为“不要人夸”“只留清气”都是自己的想法,所以是心中梅。
  师:好,同学们,现在搞清楚了,王冕的《墨梅》里藏着三种不同的梅花,可不简单哦!我们一起来好好读一读。我读题目、作者,你们读正文。
  (师生合作朗读)
  【片段二】
  师:有人将梅花种在花圃里,这是很正常的事;有人将梅花种在田园里,这也正常;可是将梅花种在洗砚池边还真没听说过,这是为什么呀?一起来看一段资料,注意看,默读一分钟。(出示洗砚池相关资料)
  师:你读懂了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回答)
  师:资料中告诉我们,王羲之家有个洗砚池,说明王羲之练书法十分刻苦。王冕把自家的梅花种在洗砚池边,他想学习王羲之的什么?
  生1:学习王羲之那样刻苦练习。
  师:是这样的。在洗砚池,在王羲之的鼓励下,王冕苦练画技。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画画是很单调的,太枯燥了,真的不好玩。有时候,王冕就想:我也要去玩。这时,王冕家的洗砚池好像在对王冕说什么?
  (生回答)
  师:王冕没有放弃,终于小有成就,开始出名了,开始有人向他求画了,于是王冕高兴了,得意了。就在这个时候,王冕家的洗砚池又好像在对王冕说什么?
  (生回答)
  师:我听到了,洗砚池告诉王冕要刻苦,要谦虚,要戒骄戒躁。同学们,王冕家的洗砚池背后站着的是王羲之,他一直陪伴着王冕,一直提醒着王冕,也一直激励和鞭策着王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王冕练就了一身画梅的本领,成了一代画梅圣手。原来,家中梅还藏着这样的玄机。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洗砚池背后的那一份精神和力量。
  (生齐读)
  【赏析】可以看出,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沿袭常规的古诗教学方法,而是直接与作者对话,引导学生发现《墨梅》诗中隐藏的三种梅花,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为整堂课的教学构建了框架。在引导学生找出“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的诗句后,王老师抓住“洗砚池”再度质疑:为什么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屋后的花圃里,而是种在洗砚池边呢?借助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明白“洗砚池”背后的意义,读懂“洗砚池”其实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王冕向王羲之学习的志向。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王冕的内心世界呢?王崧舟老师再次创设情境,采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由己及人,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王冕学画时可能会遇到问题的情境,把王冕学画的整个过程复原了出来,让学生站在“洗砚池”的角度与诗人进行对话,感受诗人的感受,体验诗人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走进了诗文,还走近了诗人,做到了诗与人合一,体现了“诗性”为首、“理性”次之的教學策略。
  二、“意象”为首,“意思”次之
  【片段三】
  师:(课件出示梅花图)同学们仔细看,这里每一朵梅花都是王冕画的,看看都是什么颜色呢?
  生1:淡墨色。
  生2:灰色。
  师:问题来了,王冕画梅花为什么不画鲜艳的红色,为什么不画亮丽的白色,却画了个淡墨色,猜猜看,为什么?
  生1:王冕要学习王羲之的勤奋刻苦,所以用家中洗砚池的墨水来画。
  师:很有意思,他觉得是王冕要学习王羲之的勤奋刻苦,所以用淡墨色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是他的看法,有意思。
  生2:我觉得应该是“只留清气满乾坤”,因为他画的梅花虽然不漂亮,但是有一种清气,所以他没画鲜艳的红色、明亮的白色,就画淡墨色梅花。
  师:用你的话来说,画淡墨色的梅花,能够把什么画出来?
  生2:清气。
  师:而如果画了红色,确实鲜艳,但是什么就没有了?
  生2:清气。
  师: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王冕究竟为什么要用“淡墨”画梅呢?我替你们找来了根据。(出示王冕生平资料)
  师:来,一起来看看王冕这个人。(分别指名读)
  生4:史书记载,朋友李孝光想推荐王冕去做府吏,被他拒绝了。
  生5:史书记载,老友泰不华多次想举荐王冕为官,被他拒绝了。
  生6:史书记载,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
  生7:史书记载,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
  生8:史书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重用王冕,他以出家为由也拒绝了。   师:五句话,五个“拒绝”。我就在想,王冕要是不拒绝,那该有多好啊,可以做官,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光宗耀祖,可以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现在,王冕却放着这样的日子不过。所以我就在想,这王冕是不是有点傻?
  生1:因为王冕如果去做官,就没有时间去练字练画了,以后就没有成就了。
  生2:嗯,王冕可能是担心自己没时间练画。
  生3:如果做了官,没有时间练画,清气就会消失,成就就会退步,所以我觉得王冕是一个热爱画画的人。
  师:孩子们,你们可能不知道,元朝末年,官场腐败,当官的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王冕不一样,他宁愿不做官,宁愿不发财,也不放弃自己的志向。我们一起读——
  生(齐):朵朵花开淡墨痕。
  师:这淡墨色,这淡墨痕,其实背后写出的是王冕这个人,而这个人其实就是他的“心中梅”,一起读——
  生(齐):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片段四】
  师:据我所知,写梅花的人只爱写它的香气,你要不信,我找一些证据给你们瞧一瞧。一起看,古人都这样写梅花。(课件分别出示描写梅花香气的诗句,指名读)
  生1:数点梅花满院香。
  生2:梅花夜开香满溪。
  生3:梅花至老香犹在。
  ……
  师:绝大多数诗人偏爱写梅花的香气,但是,王冕写梅花写的却是“清气”,这是为什么?请围绕课后作业题的第二题,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名回答)
  生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
  生2:香气是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人品出来的。
  生3:香气是每个人都能闻到的,清气只有甘于寂寞的人才可以品到。
  生4:香气是每个人都能闻到的,清气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可以品到。
  ……
  师: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不稀奇,然而清气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能闻到,而这样的人我们把他称为高洁的人。(板书:高洁)
  师:王冕为人一生清气,从未改变,所以,当达官贵人拿重金向他买画的时候,王冕曾经用这样的诗回应他们——
  生6: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它不下来。
  师:当他的亲朋好友一再劝他出来为官的时候,他用这样的诗句回应他们——
  生7: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
  师:一身清气的王冕一生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怪,然而王冕却用这样的诗来回应——
  生8: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墨梅”象征的就是谁?
  生(齐):王冕。
  师:王冕已经化作了什么?
  生(齐):墨梅。
  师:这样的写法,我们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赏析】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习惯于一句一句地翻译,将它们变成精确的白话文、典范的现代汉语,即所谓的“意思”。其实,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而是意象的语言,我们更需要的是想象、还原、造景,把诗词读成画面,读成故事,读成有温度的细节。本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正是基于“意象”的发掘品味,逐步深入,渐入佳境,从“淡墨”品读“画中梅”,从“清气”解读“心中梅”。为了让学生感性触摸王冕的人品,王崧舟老师借助王冕的生平资料,引经据典,创设情境,联想对话,引导学生从一系列的“拒绝”中体会王冕的淡泊名利。课已至此,王崧舟老师意犹未尽,继续通过王冕写梅花的其他诗句“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它不下来”“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来深化“清气”的意象境界,让学生体会王冕一生为人的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还原与拓展中,“清气”已经自然而然、悄无声息地渗入学生的脑海中。古诗词教学以“意象”为重,“意思”次之,就是要找准古诗词教学的原点,借助古诗词含蓄、精练的语言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优势,挖掘“意在言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文化”为首,“知识”次之
  【片段五】
  师:诗中有一个词——乾坤,你们应该是第一次接触。谁来告诉大家“乾坤”是什么意思?
  生2:天地之间。
  师:那你知道哪个字是天,哪個字是地吗?
  生2:乾是天,坤是地。
  师:真好,那我反过来再问你。那你知道天是什么?地是什么?
  生2:天是乾,地是坤。
  师:真好,天地就是——
  生(齐):乾坤。
  师:乾坤就是——
  生(齐):天地。
  师:这叫文化,中国文化,明白吗?让我们一起再来好好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乾坤。
  师:生字会读了,新词也认识了,我们一起再读读古诗。
  (生齐读)
  【赏析】王崧舟说:“文化即以文‘化’之,化就是改变,对外改变气质,对内改变心性。”纵观王崧舟老师的课,他不仅在教“诗”,还在教“人”,更在教“文化”;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不仅在学“诗”,还在学做“人”,更在学“文化”。课堂上,王老师总能以慧眼敏锐发掘诗文中的文化元素,引领学生走进文化殿堂,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乾坤”虽然不是诗眼,但王崧舟老师却在教生字环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显示出智慧与精巧的设计。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教研室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锦江小学)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有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的孩子,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新方向。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拥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才能有更多的创新。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以特级教师顾文艳执教的《问号里的诗》一课为例,看看顾老师是如何在“问”中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脚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他们都在为打赢这场战“疫”全力以赴。在这场灾难面前,涌现出许多鼓舞人心、赞颂“逆行者”的音乐作品。本项目化学习,从音乐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探究、感悟疫情之下音乐的作用,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项目化学习任务导入  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3个核心要素:一是围绕学科知识开展,二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解决问题
期刊
导 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地运用比较策略,可以更鲜明地呈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让数学学习更直观、更简单,从而让学生感觉数学不难学。在“乘、除法的简便计算”网课中作者精心设计了5个比较场景,分别是在梳理中比较、在拆分中比较、在计算中比较、在数形中比较、在列举中比较。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比较呢?有何用意?请看下文解读。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
期刊
一、了解作者,读题导入  师:请看黑板(板书:吴冠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了解吴冠中吗?  生1:我知道他是《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作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在预习时读到的。  师:这正是预习的重要性。还有了解他的吗?(生不语)吴冠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
期刊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听徐斌老师的课,就有这样的意蕴。生活中的徐斌,朴实得像一个农夫,他的课也像他的人一样,朴实无华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斌就像一位有智慧的农夫,在无痕教育的田野里辛勤劳作,为我们开辟了一块教学的新天地。  【片段一】寻找适宜的“土壤”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道理。其实,比较两个数量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求相差多少,还有另一种方法——求倍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篇课文、多个视角、多重层次的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轻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学习目标的制订  学习目标因教学内容而异,统编版教材还特别注重因单元而异,但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紧扣课标,而且要语言精练、简洁,让学生能快速地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学习目标时可以参
期刊
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教师成长,最终靠的是自己的底蕴,底蕴是怎么来的?是书堆起来的。”最近的一次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经历,让笔者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一、缘起: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不久前,笔者准备上一节整本书阅读教学展示课,选择了比较简短的《老人与海》。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安排了两个任务,让学生二选一完成:1.模仿人物传记,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作传;2.设想“感动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07页例1,第108页“做一做”、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形与数的关系,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获得乐趣
期刊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好教师是宽泛的概念,因为在学校教师团队中,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器、术、道”这样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如何引领处于不同层面的教师,一起保持向上生长的态势呢?归根到底,好教师成长是需要学校这块专业成长“沃土”的。以下笔者从教师行动研究路径的厘清、行动研究载体的洞察与行动研究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来谈谈学校如何优化研修过程、凝聚团队力量、提升个体行动研究能力。  一、行动
期刊
高小娣,高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先后在全国及省、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西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评部级“优课”。先后应邀到河南、浙江、甘肃等地上示范课或做讲座。  导 读:  数学是一门“结构的科学”。整体性、结构性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去结构化”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