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小娣,高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先后在全国及省、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西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评部级“优课”。先后应邀到河南、浙江、甘肃等地上示范课或做讲座。
  导 读:
  数学是一门“结构的科学”。整体性、结构性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去结构化”现象,探索指向整体建构的教学实践,很有必要且很重要。本文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结构化教学的存在意义和实施策略。
  数学常常被称为“结构的科学”。结构是什么?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中写道:“所谓结构,也叫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是一个心理系统或整体。”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制专家组在解读课程标准时指出的:“我们的课程应当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数学是统一的,许多不同内容之间存在着实质上的联系,包括内涵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指向整体建构的教学实践,既是教学现实的积极回应,也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回归,更是育人价值的全面凸显。
  一、为什么——“去结构化”的现象扫描
  (一)知识点状化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通常以散点形态分布在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中。许多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被隐蔽、被搁置,导致学生的整体认知被肢解、思维方式被固化、创新精神被弱化等现象仍然存在。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时,“元”“角”“分”都是人民币单位,它们之间的关联就是元与角、角与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通常教师在课堂板书时,把元、角、分三者之间的进率写成3行,分别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这样的板书设计,虽然把元、角、分的进率表达清楚了,但知识点之间关联性不强,呈现一种“散点”状态,没有将3个人民币单位连成一个整体。板书时,教师可以将元、角、分写成1行,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用双向箭头,上面都标上进率10,下面在元与分之间用双向箭头,在下面标上进率100(如图1)。这样的课堂板书就有了严密的逻辑,整体感强,有视觉冲击力,直观、形象且易记。
  <E:\杂志\江西教育B版\2020年\2020江教版6B\22.tif>
  图1
  (二)板块孤立化
  不少教师采用“单课时”备课法,侧重于对课时内容的细节雕琢,忽视对整体背景的宏观把握。这样缺乏知识之间的纵横沟通、内外关联,必然导致知识板块的孤立、知识系统的割裂。例如,“比的基本性质”是化简“比”的依据。如果仅仅围绕“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怎样运用比的基本性质”3个问题来开展教学,这些知识就显得有些孤立。如果站在全册数学教材的高度来审视这一教学内容,就会发现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本课知识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把这两个知识点融入本课教学,其前后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就比较完整了。
  (三)流程机械化
  长期以来,教师都习惯于按照线性结构来组织教学。传统的“五步教学法”(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教学例题—巩固练习—课堂小结),是一种时间进程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类型。随着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化以及素养为本、能力为重的教育呼声的高涨,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流程,就容易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学数学。如果联系生活中学生已经认识的百分数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有助于学生体验到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这样的教学就有了意义取向,关注了知识,更关注了知识背后的意义。
  二、是什么——“结构化”教学的内涵诠释
  基于以上“去结构化”的教学现象,对小学数学进行“整体建构”教学就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通过结构化教学,学生完善认知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培育思维素养,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愛上数学,轻松地学好数学。
  (一)整体关联是抓手
  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是整体的、系统的、结构的。结构的本质是元素及其关系的整体关联。正如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认为:“数学对象的性质就完全反映于它们的相互关系。这也就是指,数学对象的建构事实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建构。”纵观小学数学全套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之间有一套严格的逻辑系统,但它们散落在各册教材中。我们力求寻找不同领域、不同年段、各分册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联,将数学知识点“拎起来”“串起来”“连起来”,从而连成线,串成块,织成网,构成体系。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二)动态建构是核心
  知识结构的不断重组或重构是数学思维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提出指向整体建构数学教学,不仅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是结构化的,更因为学生认知、思维也是结构化的。正如皮亚杰所说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认知心理从平衡到失衡再到新平衡的过程。”结构化教学就是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动态过程。教学中,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中的层次和脉络,而要努力让数学学习在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关联生长。
  (三)发展思维是方向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切身体会思维的力量,并最终成为“思维的主人”。因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重要目标。“为思维而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宗旨,培养数学思维是整体建构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发展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思维方式方法的简单使用上,而要突出对思维品性、思维品格的培养,迈入高阶思维的发展境界。思维结构化是结构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这样的结构化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有意义的。   三、怎么办——“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串联——跳出教材看教材
  1.统揽全册教材,上好“开学第一课”。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结构化教学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统揽全册教材,从整体上认识本学期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其中哪些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是有联系的,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建立数学关联,促进儿童结构化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开学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聊一聊本册教材目录,让学生圈一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到“扇形统计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看到“圆柱和圆锥”,教师引导学生猜测这部分内容与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可能有联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明白,新学期的数学知识并不难,它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都是某个知识板块中的一部分。
  2.梳理全套教材,绘好“结构全景图”。数学学习是一个整体的认知过程,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数学教学也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全套教材,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大数学观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向学生传递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我们勾勒了苏教版小学数学12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全景图,力求寻找不同领域、年段、年级及各分册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联,将小学数学知识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一体化的知识网络。有了“全景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结构,合理运用教材,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教材观。
  (二)融合——超越教材教教材
  1.纵向到底的领域内融合。小学数学教材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领域。所谓“领域内融合”,就是对某个领域内的学习内容、方法等进行拓展、延伸、补充。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借助数轴来帮助学生理解正数、0、负数,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正数或负数。当练习中出现了正小数、负小数、正分数、负分数时,学生能够判别出正、负数,但不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正、负数纳入原来的已知数系中,并在新的数系中进行建构,生成新的数系结构。
  2.横向到边的领域间融合。领域间融合最为普遍,即将某一个领域内容融入另一个领域内容,如“数与代数”领域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融合,“图形与几何”领域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融合,甚至表现为3个领域的融合,等等。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借助正方形图引导学生经历从“1”到创造“0.1”再到认识几个“0.1”的过程,再让学生从“0.1”中创造“0.01”等小数,数形结合,直观形象,简洁明了。教学时,教师还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建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模型。学生创造新单位,生长新数位,在原有计数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创造,从而完成自我认知的突围,实现小数意义的整体建构。
  3.纵横交叉的超领域融合。有些知识的教学,既有领域内的融合,又有领域间的融合,我们把它们称之为“超领域融合”。这种融合方式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大融合。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教材安排了将大正方体沿着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然后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分别探究“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增加探究“没有任何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这是领域内的融合。同时,我们又将原来的表格改为下面的表格:
  这样的表格设计,利用数形结合实现了领域间融合。有了充分的探究活动,进而归纳、比较、概括,学生对涂色问题的规律理解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大长方体切成若干小正方体的规律。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涂色的规律,提炼出更为普遍的规律。知识领域内及领域间不断纵向、横向融合,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地结构化。
  (三)组块——聚焦单元看单元
  1.聚焦内容结构,架构单元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联结,呈现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从碎片化、浅表化学习走向结构化、深层次学习。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紧扣“分数意义理解”这一核心元素,将其作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教学;教学“假分数”时,让学生填空[()4],当学生说出[54]时,首先让学生判断这个数是不是分数,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并画图表示[54]的含义;在数轴上表示[()4]的分数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4]、[84]、[124]这些特殊分数的含义,体会假分数与整数的联系。这样的内容结构,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单位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架构了分数知识体系。
  2.聚焦思维结构,彰显单元教学的核心要义。抓住核心和关键,扣住本质和联系,凸显整体和关联,数学学习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时,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左手拿了6支铅笔,右手拿了3支铅笔,一共拿了几支铅笔?”有部分学生选择用乘法来计算,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刚刚学習乘法,容易形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打破“学乘法用乘法”的惯性思维,引起思维冲突,让学生迅速调用头脑中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不同的问题结构,不同的解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四)变式——立足课时用课时
  1.教法变式思路宽。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式教学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结构化理解。尤其是在新授环节,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多元化途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内涵,达到结构化理解的目的。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在操作探究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每人发放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再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时,学生依次呈现不同的折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不同的折法,每一份的形状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还有其他折法吗?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折法正好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刻。
  2.流程变式教法活。结构化教学离不开建立清晰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以“问题”为主线,在图形面积教学中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教学结构;我们以思维为主线,在探索规律教学中建立“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概括—反思拓展”的教学结构,等等。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始请学生上台交流对这些百分数的认识,然后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机教学。这样的课堂结构变式,让数学课堂拥有张力。
  指向整体建构的教学实践,遵从了数学学科整体性、结构性的本质特征,顺应了儿童自主性、能动性的内在需求,彰显了素养至上、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倡导结构化学习,能够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想状态。当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自我突破、自主建构、自觉生长时,我们就可以说,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形成且不断形成,数学教育的价值也真正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己亥之末、庚子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突袭中国,我们被日本各界捐赠中国抗疫物资上的诗句温暖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多美!多有力量的诗句啊!在灾难中,这些美好的古诗句给予了人们力量,同时也唤醒了每位中国人深藏骨子里的古诗情。诗词来源于现实,又可升华现实。教师应立足当下新冠疫情的背景,推动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时事,将语文课堂扩展到现实
期刊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有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的孩子,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新方向。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拥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才能有更多的创新。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以特级教师顾文艳执教的《问号里的诗》一课为例,看看顾老师是如何在“问”中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脚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他们都在为打赢这场战“疫”全力以赴。在这场灾难面前,涌现出许多鼓舞人心、赞颂“逆行者”的音乐作品。本项目化学习,从音乐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探究、感悟疫情之下音乐的作用,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项目化学习任务导入  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3个核心要素:一是围绕学科知识开展,二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解决问题
期刊
导 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地运用比较策略,可以更鲜明地呈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让数学学习更直观、更简单,从而让学生感觉数学不难学。在“乘、除法的简便计算”网课中作者精心设计了5个比较场景,分别是在梳理中比较、在拆分中比较、在计算中比较、在数形中比较、在列举中比较。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比较呢?有何用意?请看下文解读。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
期刊
一、了解作者,读题导入  师:请看黑板(板书:吴冠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了解吴冠中吗?  生1:我知道他是《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作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在预习时读到的。  师:这正是预习的重要性。还有了解他的吗?(生不语)吴冠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
期刊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听徐斌老师的课,就有这样的意蕴。生活中的徐斌,朴实得像一个农夫,他的课也像他的人一样,朴实无华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斌就像一位有智慧的农夫,在无痕教育的田野里辛勤劳作,为我们开辟了一块教学的新天地。  【片段一】寻找适宜的“土壤”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道理。其实,比较两个数量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求相差多少,还有另一种方法——求倍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篇课文、多个视角、多重层次的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轻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学习目标的制订  学习目标因教学内容而异,统编版教材还特别注重因单元而异,但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紧扣课标,而且要语言精练、简洁,让学生能快速地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学习目标时可以参
期刊
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教师成长,最终靠的是自己的底蕴,底蕴是怎么来的?是书堆起来的。”最近的一次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经历,让笔者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一、缘起: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不久前,笔者准备上一节整本书阅读教学展示课,选择了比较简短的《老人与海》。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安排了两个任务,让学生二选一完成:1.模仿人物传记,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作传;2.设想“感动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07页例1,第108页“做一做”、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形与数的关系,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获得乐趣
期刊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好教师是宽泛的概念,因为在学校教师团队中,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器、术、道”这样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如何引领处于不同层面的教师,一起保持向上生长的态势呢?归根到底,好教师成长是需要学校这块专业成长“沃土”的。以下笔者从教师行动研究路径的厘清、行动研究载体的洞察与行动研究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来谈谈学校如何优化研修过程、凝聚团队力量、提升个体行动研究能力。  一、行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