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认同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理念中的学科定位和责任担当。政治认同素养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展现出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
一、情境素材贴近生活,培育政治情感
建构主义指出,情境是激发学生价值认知的基础,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情境。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能够营造情感氛围,培养政治情感,进而实现政治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济体制,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相关情境素材很多,然而,有些素材却往往距离学生太远,切实体会不够。只有基于生活,贴近生活,基于事实,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将所要探究的内容与所熟悉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培育政治情感。据此,教学设计几经修改后,笔者确定以“江西赣江新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情境素材,贯穿教学始终,挖掘乡土资源,讲好家乡故事,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与热爱,并以小见大,上升为对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道路的认同。
二、内容讲授遵循逻辑,达成政治认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守正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理论性和现实性较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和感发,从理论高度和现实情况出发,使学生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从而增强认同感。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工作的成果。调整教材授课顺序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课程形式,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把握知识。
讲好家乡故事,认同国家制度,根据叙事特点及思维逻辑,笔者合理调整了教材内容结构,由赣江新区的昨天、经济发展滞后、应何去何从,引出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有了宏观调控的知识铺垫后,进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实行更科学的宏观调控,更符合认知规律;然后,由赣江新区今天的发展成就,提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叙事逻辑,也符合知识逻辑和学生思维逻辑。
三、问题设计激发思维,深化政治认同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新课标提出,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不断丰富政治情感,升华政治认同,最终实现“政治信仰”。
政治认同,要让学生真信、真服。没有经历思维的辨析、情感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政治认同,都只是虚假、盲目、被动、短暂的认同。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作用下,各种价值观难免产生冲突,甚至出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同度低或盲目效仿西方经济体制的观点,青少年对多元价值观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基于以上學情,在此环节,笔者设置辨析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你是否认同?通过辨析,正视疑惑,直面非议,澄清认识困惑;通过对比,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确信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道路最适合我国国情,最能促进我国发展,深化了政治认同。
四、知行合一延伸课堂,践行政治认同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有主体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真正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才意味着政治认同的最终形成。
据此,笔者设计了“江西赣江新区的明天”环节,作为课外延伸,开展研学实践,实地调研赣江新区,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助力赣江新区突破发展瓶颈,继续腾飞,撰写研学实践报告。通过活动,学以致用,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对我国经济体制、制度、发展道路的认同。同时,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家乡、民生的关切之情,化政治认同为使命担当。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构建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感受情境、挖掘资源、传承历史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获得政治认知,建立政治情感,形成政治态度,付诸政治行为,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总之,在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要依据政治认同的教育心理机制,贯彻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设计,让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得以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情境素材贴近生活,培育政治情感
建构主义指出,情境是激发学生价值认知的基础,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情境。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能够营造情感氛围,培养政治情感,进而实现政治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济体制,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相关情境素材很多,然而,有些素材却往往距离学生太远,切实体会不够。只有基于生活,贴近生活,基于事实,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将所要探究的内容与所熟悉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培育政治情感。据此,教学设计几经修改后,笔者确定以“江西赣江新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情境素材,贯穿教学始终,挖掘乡土资源,讲好家乡故事,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与热爱,并以小见大,上升为对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道路的认同。
二、内容讲授遵循逻辑,达成政治认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守正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理论性和现实性较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和感发,从理论高度和现实情况出发,使学生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从而增强认同感。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工作的成果。调整教材授课顺序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课程形式,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把握知识。
讲好家乡故事,认同国家制度,根据叙事特点及思维逻辑,笔者合理调整了教材内容结构,由赣江新区的昨天、经济发展滞后、应何去何从,引出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有了宏观调控的知识铺垫后,进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实行更科学的宏观调控,更符合认知规律;然后,由赣江新区今天的发展成就,提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叙事逻辑,也符合知识逻辑和学生思维逻辑。
三、问题设计激发思维,深化政治认同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新课标提出,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不断丰富政治情感,升华政治认同,最终实现“政治信仰”。
政治认同,要让学生真信、真服。没有经历思维的辨析、情感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政治认同,都只是虚假、盲目、被动、短暂的认同。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作用下,各种价值观难免产生冲突,甚至出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同度低或盲目效仿西方经济体制的观点,青少年对多元价值观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基于以上學情,在此环节,笔者设置辨析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你是否认同?通过辨析,正视疑惑,直面非议,澄清认识困惑;通过对比,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确信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道路最适合我国国情,最能促进我国发展,深化了政治认同。
四、知行合一延伸课堂,践行政治认同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有主体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真正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才意味着政治认同的最终形成。
据此,笔者设计了“江西赣江新区的明天”环节,作为课外延伸,开展研学实践,实地调研赣江新区,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助力赣江新区突破发展瓶颈,继续腾飞,撰写研学实践报告。通过活动,学以致用,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对我国经济体制、制度、发展道路的认同。同时,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家乡、民生的关切之情,化政治认同为使命担当。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构建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感受情境、挖掘资源、传承历史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获得政治认知,建立政治情感,形成政治态度,付诸政治行为,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总之,在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要依据政治认同的教育心理机制,贯彻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设计,让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得以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