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素养的课堂培育路径探寻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认同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理念中的学科定位和责任担当。政治认同素养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展现出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
  一、情境素材贴近生活,培育政治情感
  建构主义指出,情境是激发学生价值认知的基础,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情境。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能够营造情感氛围,培养政治情感,进而实现政治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济体制,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相关情境素材很多,然而,有些素材却往往距离学生太远,切实体会不够。只有基于生活,贴近生活,基于事实,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将所要探究的内容与所熟悉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培育政治情感。据此,教学设计几经修改后,笔者确定以“江西赣江新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情境素材,贯穿教学始终,挖掘乡土资源,讲好家乡故事,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与热爱,并以小见大,上升为对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道路的认同。
  二、内容讲授遵循逻辑,达成政治认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守正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理论性和现实性较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和感发,从理论高度和现实情况出发,使学生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从而增强认同感。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工作的成果。调整教材授课顺序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课程形式,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把握知识。
  讲好家乡故事,认同国家制度,根据叙事特点及思维逻辑,笔者合理调整了教材内容结构,由赣江新区的昨天、经济发展滞后、应何去何从,引出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有了宏观调控的知识铺垫后,进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实行更科学的宏观调控,更符合认知规律;然后,由赣江新区今天的发展成就,提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叙事逻辑,也符合知识逻辑和学生思维逻辑。
  三、问题设计激发思维,深化政治认同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新课标提出,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不断丰富政治情感,升华政治认同,最终实现“政治信仰”。
  政治认同,要让学生真信、真服。没有经历思维的辨析、情感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政治认同,都只是虚假、盲目、被动、短暂的认同。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作用下,各种价值观难免产生冲突,甚至出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同度低或盲目效仿西方经济体制的观点,青少年对多元价值观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基于以上學情,在此环节,笔者设置辨析问题:有人认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因此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你是否认同?通过辨析,正视疑惑,直面非议,澄清认识困惑;通过对比,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确信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道路最适合我国国情,最能促进我国发展,深化了政治认同。
  四、知行合一延伸课堂,践行政治认同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有主体的政治情感、政治认知真正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才意味着政治认同的最终形成。
  据此,笔者设计了“江西赣江新区的明天”环节,作为课外延伸,开展研学实践,实地调研赣江新区,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助力赣江新区突破发展瓶颈,继续腾飞,撰写研学实践报告。通过活动,学以致用,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对我国经济体制、制度、发展道路的认同。同时,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家乡、民生的关切之情,化政治认同为使命担当。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构建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感受情境、挖掘资源、传承历史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获得政治认知,建立政治情感,形成政治态度,付诸政治行为,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总之,在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要依据政治认同的教育心理机制,贯彻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设计,让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得以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教师成长,最终靠的是自己的底蕴,底蕴是怎么来的?是书堆起来的。”最近的一次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经历,让笔者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一、缘起: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不久前,笔者准备上一节整本书阅读教学展示课,选择了比较简短的《老人与海》。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安排了两个任务,让学生二选一完成:1.模仿人物传记,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作传;2.设想“感动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07页例1,第108页“做一做”、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形与数的关系,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获得乐趣
期刊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好教师是宽泛的概念,因为在学校教师团队中,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器、术、道”这样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如何引领处于不同层面的教师,一起保持向上生长的态势呢?归根到底,好教师成长是需要学校这块专业成长“沃土”的。以下笔者从教师行动研究路径的厘清、行动研究载体的洞察与行动研究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来谈谈学校如何优化研修过程、凝聚团队力量、提升个体行动研究能力。  一、行动
期刊
高小娣,高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先后在全国及省、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西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评部级“优课”。先后应邀到河南、浙江、甘肃等地上示范课或做讲座。  导 读:  数学是一门“结构的科学”。整体性、结构性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去结构化”现象,
期刊
统编教材中新增了大量古诗词,编者将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合理地吸收其营养价值呢?笔者以为,除了解大意、体会情感、感悟意境等基本的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发掘古诗词的意象元素,充分吸收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初步培养学生想象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从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嵌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中。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期刊
“1+X”名家名作悦读,立足于课本的“1”,注重课外思维发展的“X”,力求做到课内外相辅相“+”,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梯度推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本文以《枫桥夜泊》教学为例,聚焦名家名作,立好“1”,选准“X”,致力于“1+X”悦读背景下走进名家名作的阅读探索与实践。  一、师生对话谈枫桥  师:我们常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确乎,因为一个人,我,还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人都爱上了一座
期刊
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我在备考心理咨询师学习期间,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在心理学研究上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在字里行间我又认识了坦诚的斯科特,他敢说大家不敢说的话,把大家隐晦的内心感受付诸通俗的语言,给我不少的提醒和启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这句话久久在我耳畔萦绕。成长之旅应该等同于人生之旅,心智的成熟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英语课堂中电化教学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当之无愧地唱起了新课改的“重头戏”。它巧妙应用幻灯、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直观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极
期刊
“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是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申报立项的2018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重大研究项目)。自2018年10月物型课程项目启动以来,物型课程项目组对物型课程的理论体系、实施特点、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理论体系方面,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斌认为,物型课程重在人物合一,通过课程情景的设计,最终达到以物化人、以人化物的效果,可以包括地表文化、空间文化、学
期刊
《周亚夫军细柳》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近年来,笔者先后两次执教这篇课文,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引发了笔者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的思考。  第一次执教《周亚夫军细柳》是一年前,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周亚夫军细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整堂课很热闹,无论是表演的小组,还是观看的学生,都沉浸其中,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表演结束后,笔者请学生点评每个人物的表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