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与雷电传奇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争取独立时,富兰克林的声誉以及与国王路易十五的亲密关系使他成为美国寻求法国援助时的最佳大使。他对闪电的痴迷居然在说服法国人支持美国革命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英国,乔治三世厌恶富兰克林的政治观点,下令不许在宫殿上安装富兰克林避雷针。
  子虚乌有的放风筝事件
  美国的每个学龄儿童都知道这个故事。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在雷雨中放飞一只线上系有钥匙的风筝发现了电。当他们再大一点,这些学生就禁不住想:“这种说法合理吗?”本杰明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操控风筝而又未被烧焦的呢?然后就是课间休息时间,这个疑问又被抛之脑后了。对那些偶尔还在思索的人,我可以给他们提供答案。所谓的风筝事件其实可能完全子虚乌有。
  这并不等于否认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电场领域的先驱。1746年的他作为印刷商和《穷查理历书》的出版商相当富裕。《穷查理历书》常常挖苦同时期其他历书提出的天文和气象迷信。一天,富兰克林看到苏格兰杂耍艺人亚当·斯宾塞医生——也称“思朋斯医生”——表演的一个被称为“电吻”的社交把戏。在表演中,一位女性把没戴手套的手放在一个旋转的玻璃球上,当她的追求者靠近去亲吻她时,顿时会爆发出火花,当然也伴随着欢笑。富兰克林从此被电迷住了——他先得摆弄思朋斯医生的莱顿罐。一个莱顿罐就是我们现在的电容器的雏形。最早由莱顿大学(由此得名)教授、荷兰科学家彼得·范·马申布罗克制造的这个罐子里面是一个普通的果酱罐,底部铺上一层锡箔,罐口配上蜡封软木塞,中间穿过一根连接短链条的铜棒。链条与里面的锡箔接触,铜棒顶端有个鼓起的铜球。当摩擦各种物体产生的静电作用到外部的铜球时,静电就可以经铜球储存在罐子里。因为不同电荷相吸,罐内金属板上的负电荷可以导致外部金属板上产生相当的正电荷。富兰克林买下了这位好医生的整套装置,并请一位英国朋友给他寄来更多的仪器和有关实验的文章。富兰克林对电的爱好很快成为他的全职工作。
  从云中引火烧身确有其人
  当时欧洲最好的思想家宣称有两种类型的电。同一个球,摩擦玻璃棒产生的静电能吸引它,而摩擦树脂棒产生的电却排斥它。这就证明电有两种变体。这位殖民地的业余科学家却不敢苟同。他认为电从高电荷流向低电荷。他鉴定并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导体以及绝缘体。他最富有争议的声明就是闪电是一种电现象。富兰克林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彼得·克林森通信,谈到所有这些内容。这些信件成为《电的实验与观察》的蓝本。该书于1751年首次出版,后被译成几种语言,为这位印刷商赢得了作为自然科学家的全球声誉。
  书中提出一个验证闪电与电是否一样的实验。“要确定云是否带电,”他写道,“在一个高塔的顶端,设置一个足够容纳一个人和一个电架的岗亭。从电架中央支起一根铁杆,弯出门外,然后再使其垂直向上6~9米,末端弄得很尖。如果电架保持干燥和干净,当经过的云层很低时,站在架子上的人可能会通电,产生火花,铁杆从云中将火引到他的身上。”
  那个时候欧洲最著名的电实验是由法国的诺列特完成的。他根本不相信这个殖民地学者不着边际的言论。然而国王路易十五却十分感兴趣。他鼓励他的科学家们去尝试这个实验并确认其理论。1752年5月10日,托马斯·弗朗索瓦·狄阿里巴勇敢地站出来挑战。他在法国马利花园中竖起了一根高12米的尖尖的金属杆,然后等待暴风雨到来。当暴雨云层从头顶飞过,一个助手拿着铜丝走向装置。正如富兰克林预测的那样,他招来了火花。法国科学家整个夏天一直在重复这个实验。最后他们终于证实:闪电就是电火。几乎一夜之间,富兰克林成为欧洲的名人,而他却没有放飞任何风筝。
  在风筝实验中送命的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从来就没有写过风筝实验,也没有任何期刊记载有这么回事。最早提及风筝实验的是标注日期为1752年10月19日的致《费城报》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一个实验,但却从来没说富兰克林做过这个实验。
  “用两根轻杆交叉成十字;支住一块手绢的四个角;杆的顶端附上一根尖铁丝……在线的末端系上丝带并绑上一把钥匙。拉线的人必须站在门内,确保不被淋湿。雷雨云一经过风筝上面,尖的铁丝就能引下电火。”
  请注意,在这个实验里,闪电并不直接击中风筝。其想法是让风筝接近云层,将电荷从大气系统沿风筝线引下来。然后实验者用手指关节去触摸钥匙,将电荷导入地下。或许富兰克林本人尝试过这个实验。但即便他这样做了,也没有留下第一手描述。有关富兰克林放风筝最为详细的叙述来自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声称富兰克林亲自告诉过他这件事。普里斯特利关于这个实验的二手描述发表于1767年。
  至少有一个人在尝试重复这个实验的时候丢了性命,他就是俄罗斯物理学家里奇曼。1753年,里奇曼在圣彼得堡放风筝时被“金属杆中窜出的一个拳头般大小、蓝白色火球”击倒。北卡罗来纳州艾索瑟莫技术学院的讲师兼历史学家汤姆·塔克准备重复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在2003年他试图利用富兰克林时代能找到的一些材料来复制实验。他严格按照描述试了几次,但风筝就是飞不起来。然后他再用现代风筝尝试,还是不行。他现在相信富兰克林肯定也没有成功放飞风筝。
  请用“富兰克林”牌避雷针
  那些仍然坚信富兰克林确实放飞过风筝的人对于他为何从来没有详细描述自己的实验——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给出了一种说法:或许承认玩弄小孩的玩具会让他感到难堪。无论如何,用风筝做实验并不是他的发明。三年前,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威尔逊的物理学家就用了一大串风筝做天气研究。美国气象局1893年开始定期使用风筝做研究。后来气象气球、飞机和卫星提供了收集信息的新途径,风筝又变成了玩具。最后一个风筝天气局于1933年关闭。
  不管他是否在暴风雨中放过风筝,富兰克林对于闪电的解释相当准确。他在1756年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被授予代表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欧洲的大教堂也很快都安装上了避雷针。威尼斯钟楼自1388年以来已被雷电击中和烧毁了六次,但自从安装了“富兰克林避雷针”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个问题了。你可能会认为对尖塔的保护应该使富兰克林受到神职人员的喜欢,但是你错了。1753年一位波士顿的牧师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雷电导线是一种悖理逆天的行为,因为它试图转移上帝的愤怒。里斯本遭地震和潮水破坏就是上帝对人类渎圣罪的惩罚。”
  不要紧,富兰克林是科学界的红人,他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大受欢迎。这一点后来在美国争取赢得独立时被证明是美国的一大财富。他的声誉以及与国王路易十五的亲密关系使他成为美国寻求法国援助时的最佳大使。由此看来,富兰克林对闪电的痴迷居然在说服法国人站在美国革命者一边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英国,乔治三世对富兰克林政治观点的厌恶也波及科学领域。他下令不许在宫殿上安装富兰克林避雷针。他怀疑这是某种诡计。它们不是将电无声无息地导入地下,而是被叛乱分子秘密地将闪电导入皇家建筑。他要求皇家学会主席约翰·普林格尔否认富兰克林的电理论。普林格尔立即辞职,他说:“你可以改变国家法律,但改变不了自然规律。”
其他文献
姓名  “生”是辈字,“明”寓意为“聪明毓秀,洞察是非”;字季澧,“季”是因为排行第四,“澧”取自澧水——遵照父命,唐家后人的表字均取自湖南各大水系。  外号  唐生明生于豪绅世家。祖父是湘军将领;父亲唐承绪善于经营,富甲一方;长兄是独霸一方的军阀唐生智。唐生明正是在这枝繁叶茂的关系网下成长起来的。他从24岁起就肩负要职,但从未专心于公务,而是混迹于灯红酒绿之中。时人也从不称呼其职衔,而是称他为“
期刊
儿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  国家塑造儿童,儿童也塑造国家。国家赋予儿童的意义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他们是未来、是希望,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塑造了怎样的儿童,就塑造了这个国家怎样的未来。
期刊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治史者对历史最易产生的一种情愫。时间如沙般从指缝间流走,手掌中却难以留得分毫。历史最令人叹惋也最令人动容之处也正在于此。它的逝去是如此轻易,以致当你注意它时,它已化作前尘旧影,只余追摹慨叹的份了。遂事不谏,往事难还,历史之所以是历史,正因为我们无法当面对质,询其根由,只有在事后追味反思,揣度前因后果。  当交流失语的时候,理解也就开始了。恰如只有一句话画上了句号,我们才
期刊
姓名  对有些人来说,名字决定了命运。当她叫马格丽莎·赫特雷达·泽勒的时候,只是一个喜欢空想的高傲小女孩,而1895年7月11日与鲁道夫·利奥德的婚姻带来的除了“利奥德夫人”这个名字外,还有酗酒丈夫的殴打和丧子之痛。1903年,她离开丈夫来到巴黎,以“麦克劳德夫人”的化名混迹于欢场,很快,她灼热的艳舞以及东方风情的表演便赢得了一个流传后世的名字——“玛塔·哈丽”——而这一名字又取自深深陷入其美艳当
期刊
征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游戏  1987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致信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希望他推倒东西方之间的高墙与阻碍。有趣的是,里根致信的这一天恰好是俄罗斯方块发售三周年的纪念日。这种历史的巧合赋予了俄罗斯方块政治的隐喻性。众所周知,风靡世界的俄罗斯方块是通过将落下的方块组合排列成一行进行消除得分的游戏,那一行行消失的方块,在后来人的眼里如同那一座座曾经高耸在东西边界又在一瞬间轰然倒塌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但应当看到,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历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我们在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中,出现了无序和混乱状态。当今,对历史名城、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等这类文化遗产造成的严重破坏,也是几千年来所未有的,实在令人痛心。  《看历史》: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再次令举国心痛。您在《怅望山河》108页曾写道:汶川之后,下一个强震会出现
期刊
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信仰中,都不约而同有着朝圣的悠久传承及朝圣文化。  朝圣的传统定义,是远离家庭、亲友、财产等一切外在牵绊,把个人安逸、世俗享乐、亲友情谊、外表虚荣放弃,并非为了个人荣誉,也忘记出身贵贱、种族优劣、个人成就、社会地位,而朝着某个特定地点前进,并在最后“纯洁无瑕地回归”。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重生。  大部分宗教朝圣活动,都有某个或某几个地理上的定点,如麦
期刊
1989年东欧剧变,就在柏林墙被拆除的前几个月,日本游戏制作巨头任天堂开始向美国诠释它自己的自由定义。任天堂新推出的一款叫做“GameBoy”的电池驱动便携游戏机,承诺给予电子游戏玩家前所未有的自由,将他们从娱乐室、披萨店、游乐中心解放出来。这玩意儿只配备一个游戏:俄罗斯方块。那些不断落下的方块很快堆砌成墙壁,玩家的目标就是让那些墙壁消失。就是这样一个图像简单、速度舒缓的灰度屏游戏机销量超过了70
期刊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 拍摄了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他探险的一生,远离文明。1949年在BBC,他说自己曾一拳打倒一头熊,并且把熊变成了他的宠物。结果坐火车时,他在车厢里把熊弄丢了……  以下文字是弗拉哈迪1949年夏天为BBC口授的故事……  我曾跟一头熊干过漂亮的一仗。那时候,我要比现在年轻得多,精力也更旺盛。当时我正在苏必利尔湖以北一块人迹罕至的地区做勘探工作。我带了一名印第安随从,乘着一
期刊
牛津大学八年时光对王尔德的影响终其一生,他在学校获得的一系列成功使他把一个本是对任何一个有思想、对生活抱有美的态度的人都深怀敌意的社会想得太美好、太可以随心所欲了。他希望自己身边一直有鲜花和掌声,一直有崇拜者和同情者。他放浪不羁,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他希望生活一直像在牛津时那样:父亲替他付学费,学校把他与社会隔离,只给他知识与美,而他则可以自由选择可爱、精美的一切,拒绝一切可厌、病态、粗鲁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