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说通过少年奥利弗的经历,运用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各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刚刚通过贫困法的英国社会的最底层生活。
关键词:《雾都孤儿》;人物形象;费金;南希
19世纪是欧洲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人们的科学观念和人文素质正在不断地提高,对儿童教育也更加关注,并开始承认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群,而不是成年人的缩小或影子,儿童独立人格的确立,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使儿童读物的写作开始受到重视,生活于这一时期的狄更斯理所当然地受到这种儿童文学氛围的熏染,再加他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将目光投向了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狄更斯所处的19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劳资矛盾,贫富两级分化,贫民的生存问题日益严重,悲惨的城市流浪儿童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狄更斯本人就曾经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儿童,从小就搬进伦敦最贫穷最肮脏的街区,与下层贫困人群为伍,小小年纪的狄更斯到一家鞋油厂去打工,因为他动作熟练,操作流畅,他甚至被老板安排在橱窗中为人展示熟练的技艺,贫民区一座座破败黑暗的房子里传出的儿童饥饿的哭声,街上瘦骨嶙峋的孩童给童年的狄更斯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印象,也使他有机会看到和他命运相同的贫困儿童的真实生活,这也为他日后创作一系列儿童苦难小说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狄更斯在其创作的儿童苦难小说中,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腻刻画,都得力于他童年时代的真实经历。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形象地描绘了小奥利弗在济贫院饥寒交迫,在棺材铺受欺负,逃往伦敦后又被迫与一群贼产生纠葛,这些描写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瘦弱,脸色苍白,眼中总是含着害怕惊恐的小孩儿。
作者运用各种反讽手段批判了救贫院的黑暗,孩子们每顿饭只有那么一点,当奥利弗提出再要一点的时候,从厨师到邦布尔到各个理事会,都表现出极为惊愕的表情,他们认为奥利弗犯了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罪过,就发布公报招人认领,他们冷漠至极,没有一点爱心,书中有一句话特别具有嘲讽意味,奥利弗见理事们头上打着发粉,心里想,是不是所有的理事们生下来头上就有一层白花花的涂料,他们是不是因为有这玩意才当上理事的。邦布尔可谓是救贫院最典型的代表,他对习艺所的女监工,寡妇考尔尼太太的财富起了贪念,便与她结婚,但婚后他才发现柯尼太太的财产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多,便感叹道,“我把自己卖贱了。”
奥利弗不堪忍受棺材铺的虐待,决心逃往伦敦以后,在伦敦与费金等人结识。在临近伦敦时,他遇上了小机灵,他请他吃饭,喝酒,还带他去了费金的老窝。作者通过惟妙惟肖描写让一个枯瘦如柴,手拿烤叉、长着一大团乱蓬蓬红头发的犹太老头形象跃然纸上。“油光可鉴的长衫”、“龇牙咧嘴的怪笑”,这是典型的恶人形象,一脸凶像,肮脏龌龊。他开始给单纯的小奥利弗传授偷盗技巧,试图把他训练成出色的扒手。费金选择的营生方式是充满罪恶的.他手下控制着一些十几岁孩子,教唆指示他们去行窃,自己坐地分赃甚至私藏小金库。他利用孩子們的无知,教唆他们去犯罪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费金是罪不可赦的。这个恶贯满盈的盗贼形象甚至成为英文中教唆犯的同义词。然而,狄更斯笔下的费金并不是单一的一味的没有人性,当费金第一次见到奥利弗的时候,龇牙而笑并向奥利弗深鞠一躬,又握手表明自己希望有幸和他结为知己。虽然这个笑容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但却能给身处凄苦中的奥利弗一个热情的老翁形象。尽管费金教唆着孩子们偷盗,但他也照顾这些流浪儿的生活起居,贼窝里甚至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头给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犯贼案的故事,其中不乏滑稽奇妙的选段,直听得奥利弗情不自禁的由衷大笑。费金常常被人辱骂成老混蛋、老怪物,但在孩子们面前他很少面目狰狞、恶语相向。在教孩子演习偷盗时,费金用的是滑稽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而不是用呵斥、体罚等残酷手段,让我们对恶贯满盈的费金并没有多少反感。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塑造的南希这一形象被文学界视为最典型的人物之一,狄更斯借助南希的形象来向读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来自社会底层的女子——南希,即便是她最终摆脱了窃贼集团的控制,也不能过上幸福生活,她只能随自己的命运而随波逐流。因此,南希的困境主要在于她从内心深处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非常罪恶的行为,但是又无法轻易的摆脱自身所处的环境,始终无法逃离那个黑暗又阴冷的世界,她只能够通过继续从事恶行来获得生存的条件,她帮助奥利弗完全是由于自己内心善良性格的作用。但是如果南希内心的善良被激发起来,就再也不能轻易的回到自己过去的生活中去,随着南希内心世界的变化,她和周围环境的冲突也日益加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南希悲剧的命运。
《雾都孤儿》问世一百多年来,早已成为世界各国读者最喜爱的经典作品。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19世纪英国下层民众的生活,看到英国社会制度、法律各个角度的黑暗,看到一个虽处于龌龊肮脏中却仍保留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的孩子。狄更斯不愧是语言大师和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参考文献
[1]Dickens,Charles.Oliver Twist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李吟.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小说的现实性与童话性[J].巢湖学院学报,2013,(05).
[3]伍振华,高凯.当代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与明清进士地域分布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4]何杰.两个世界的争夺——《雾都孤儿》两种文本的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鄂淑娟.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J].才智,2014,(09).
作者简介
武梦莹(1994-),山西运城人,西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雾都孤儿》;人物形象;费金;南希
19世纪是欧洲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人们的科学观念和人文素质正在不断地提高,对儿童教育也更加关注,并开始承认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群,而不是成年人的缩小或影子,儿童独立人格的确立,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使儿童读物的写作开始受到重视,生活于这一时期的狄更斯理所当然地受到这种儿童文学氛围的熏染,再加他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将目光投向了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狄更斯所处的19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劳资矛盾,贫富两级分化,贫民的生存问题日益严重,悲惨的城市流浪儿童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狄更斯本人就曾经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儿童,从小就搬进伦敦最贫穷最肮脏的街区,与下层贫困人群为伍,小小年纪的狄更斯到一家鞋油厂去打工,因为他动作熟练,操作流畅,他甚至被老板安排在橱窗中为人展示熟练的技艺,贫民区一座座破败黑暗的房子里传出的儿童饥饿的哭声,街上瘦骨嶙峋的孩童给童年的狄更斯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印象,也使他有机会看到和他命运相同的贫困儿童的真实生活,这也为他日后创作一系列儿童苦难小说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狄更斯在其创作的儿童苦难小说中,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腻刻画,都得力于他童年时代的真实经历。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形象地描绘了小奥利弗在济贫院饥寒交迫,在棺材铺受欺负,逃往伦敦后又被迫与一群贼产生纠葛,这些描写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瘦弱,脸色苍白,眼中总是含着害怕惊恐的小孩儿。
作者运用各种反讽手段批判了救贫院的黑暗,孩子们每顿饭只有那么一点,当奥利弗提出再要一点的时候,从厨师到邦布尔到各个理事会,都表现出极为惊愕的表情,他们认为奥利弗犯了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罪过,就发布公报招人认领,他们冷漠至极,没有一点爱心,书中有一句话特别具有嘲讽意味,奥利弗见理事们头上打着发粉,心里想,是不是所有的理事们生下来头上就有一层白花花的涂料,他们是不是因为有这玩意才当上理事的。邦布尔可谓是救贫院最典型的代表,他对习艺所的女监工,寡妇考尔尼太太的财富起了贪念,便与她结婚,但婚后他才发现柯尼太太的财产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多,便感叹道,“我把自己卖贱了。”
奥利弗不堪忍受棺材铺的虐待,决心逃往伦敦以后,在伦敦与费金等人结识。在临近伦敦时,他遇上了小机灵,他请他吃饭,喝酒,还带他去了费金的老窝。作者通过惟妙惟肖描写让一个枯瘦如柴,手拿烤叉、长着一大团乱蓬蓬红头发的犹太老头形象跃然纸上。“油光可鉴的长衫”、“龇牙咧嘴的怪笑”,这是典型的恶人形象,一脸凶像,肮脏龌龊。他开始给单纯的小奥利弗传授偷盗技巧,试图把他训练成出色的扒手。费金选择的营生方式是充满罪恶的.他手下控制着一些十几岁孩子,教唆指示他们去行窃,自己坐地分赃甚至私藏小金库。他利用孩子們的无知,教唆他们去犯罪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费金是罪不可赦的。这个恶贯满盈的盗贼形象甚至成为英文中教唆犯的同义词。然而,狄更斯笔下的费金并不是单一的一味的没有人性,当费金第一次见到奥利弗的时候,龇牙而笑并向奥利弗深鞠一躬,又握手表明自己希望有幸和他结为知己。虽然这个笑容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但却能给身处凄苦中的奥利弗一个热情的老翁形象。尽管费金教唆着孩子们偷盗,但他也照顾这些流浪儿的生活起居,贼窝里甚至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头给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犯贼案的故事,其中不乏滑稽奇妙的选段,直听得奥利弗情不自禁的由衷大笑。费金常常被人辱骂成老混蛋、老怪物,但在孩子们面前他很少面目狰狞、恶语相向。在教孩子演习偷盗时,费金用的是滑稽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而不是用呵斥、体罚等残酷手段,让我们对恶贯满盈的费金并没有多少反感。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塑造的南希这一形象被文学界视为最典型的人物之一,狄更斯借助南希的形象来向读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来自社会底层的女子——南希,即便是她最终摆脱了窃贼集团的控制,也不能过上幸福生活,她只能随自己的命运而随波逐流。因此,南希的困境主要在于她从内心深处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非常罪恶的行为,但是又无法轻易的摆脱自身所处的环境,始终无法逃离那个黑暗又阴冷的世界,她只能够通过继续从事恶行来获得生存的条件,她帮助奥利弗完全是由于自己内心善良性格的作用。但是如果南希内心的善良被激发起来,就再也不能轻易的回到自己过去的生活中去,随着南希内心世界的变化,她和周围环境的冲突也日益加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南希悲剧的命运。
《雾都孤儿》问世一百多年来,早已成为世界各国读者最喜爱的经典作品。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19世纪英国下层民众的生活,看到英国社会制度、法律各个角度的黑暗,看到一个虽处于龌龊肮脏中却仍保留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的孩子。狄更斯不愧是语言大师和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参考文献
[1]Dickens,Charles.Oliver Twist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李吟.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小说的现实性与童话性[J].巢湖学院学报,2013,(05).
[3]伍振华,高凯.当代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与明清进士地域分布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4]何杰.两个世界的争夺——《雾都孤儿》两种文本的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鄂淑娟.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J].才智,2014,(09).
作者简介
武梦莹(1994-),山西运城人,西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