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懈怠的产生原因包括评价顾忌、不公平的社会认知和他人的纯粹在场。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减少这三种原因对的个体主观影响和防止群体懈怠行为。以一个普通高中班级为例,其主要的群体行动目标包括各种日常班级事务、学习、考试以及各种集体娱乐活动。建设高凝聚力的群体、适当控制群体规模以及建立公平的班级环境都能增强学生对班级事务与活动的效能,防止群体懈怠的发生。
关键词:群体懈怠;高凝聚力群体;群体建设
一、群体懈怠的社会心理学范畴
(一)群体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将群体定义为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它的构成条件是成员间的频繁的互动、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和成员间的群体意识。它通常指2-50人的集合体。也就是说,它是介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有着相似性与依存性的社会存在[1]。
(二)群体懈怠的表现
个体作为群体成员进行简单任务与复杂任务时都可以有群体懈怠的表现。在著名的拉力实验与喊叫实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群体中个人的努力程度小于自己进行任务时的努力程度。作为简单任务,社会学家通常认为这是由责任分散效应造成的[2]。责任分散一词被用来描述:在群体中,人们认为自己手头的任务有更少的个体化责任——他们的贡献“被淹没在群体中”。个人认为只有当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
二、群体懈怠的产生原因
(一)评价顾忌
个人认为只有当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评价顾忌通常能够解释群体内的搭便车行为。
(二)不公平的社会认知
有心理学家解释说,当人们意识到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不太努力,自己可能也就因此偷懒了。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群体微不足道,或是群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群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
(三)他人的纯粹在场
这种情况更加类似于一种“生理唤起”的表现。是他人的简单在场导致了生理唤起的出现。也就是说,当群体中社会成员增多时,个体所受的来自外界的影响也就增多。个体的注意力与能力也就随之被分散、被减弱,进而导致了群体懈怠的发生。
三、如何减少群体懈怠——以普通高中班级为例
上文描述道,产生群体懈怠主要有评价顾忌、不公平的社会认知和他人纯粹在场这三种原因。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群体内的成员受到外界的影响并将其内化反思为自身的情绪及行动。以上的三种原因都能够在行动者的心中唤起情绪并外化为相应的行动。其中也包括群体懈怠的发生。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如何从主观上减少行动者此类情绪的产生成了本文探讨解决方式的重点。
(一)建设高凝聚力群体
高凝聚力的群体为群体发展提供动能,并以此加强群体成员的群体认知并使其自觉为群体效能[3]。高凝聚力群体具有认知上高度统一、情感上归属和行动上强有力的特征。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显然较少发生群体懈怠的情况。
要建设高凝聚力群体,要使成员对其自发产生认同感,可以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民主意识,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在民主化的领导下,个体人格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在个性与自由充分发展的条件下,群體间的凝聚力增强,群体意识与目标受到了强化。在某些群体中,尤其是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小型社会群体,群体结构应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横向、斜向的交流互动应该增加,并且变得更加频繁。
以一个普通的高中班级为例,这样的管理方式最典型的方式便是民主化的管理。老师与学生、班干部与普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虽然在集体的分工上都隐约闪现出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但这样的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举例来说,需建立平等、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建立好沟通的桥梁。其次,班干部应怀着一种“为班级服务”的思想进行工作。他们需要充分地利用周围环境,协调区位因素,倾听他人意见。遇到问题更是应该本着“共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在班内务必要将信息公开,建立公平的奖励制度以此来发掘每位学生的潜在能力,等等。
2、强化群体目标,增强个体动能
社会群体需要一个共同的理想。这是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建立的初衷,也是产生群体凝聚力的前提。在共同理想的建设下,成员之间会自然产生相互依存的归属感。依旧以一个普通的高中班级为例,最大的共同目标应为应对高考。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班级最高的领导者——班主任也应该与班内同学共同进退,即以帮助同学提高成绩为最大的目标。高分的同学可以向低分的同学传授经验,同时自身的成绩也可获得提高;班主任与同学进行及时沟通的过程中,也可发现班级在管理层面上的漏洞,以此谋求群体的进一步发展。在现实的环境中,我们往往可以将目标细化,以量变促成质变。比如,在高中班级中,在最开始的军训或是刚开学的阶段,共同目标可被细化为班级成员间的相互熟悉,班级整体的风气建设等;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后,目标可被细化为对暴露出来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等等。
(二)建立适当规模的群体
如果一个群体的规模过大、成员过多,则极易产生群体懈怠的现象。其次,科层制组织中如果层级过于复杂,也容易造成人力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在一个正式的已十分成熟的群体中,必然有着自身的群体结构以规定群体各个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形式。在现代社会的群体结构中,金字塔形的社会群体结构占据着主体地位。在这样的非人格化的体系之中,从管理者的层面上来说,专门化和规则化的体系提高了管理的成本与效率[4]。但是每个官员仅仅对其部下负责的工作方式显得缺少人情味。尤其是在这样的上级直接对下属负责的垂直的管理模式下,个体在整体的作用较小。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自然也随之降低。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小群体比大群体具有更多的行动效率。如果一个行动群体的规模较大,则可以将其分为几个较小的群体。这样就能有效促进群体的工作效率,防止群体懈怠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群体公平环境的建立
群体中的制度主要是指群体组织中的具体的规则章程,是微观的、具体的,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之中形成的。在群体标准的约束之下,群体成员的行为会朝向一致性的方向发展。其原因一方面是个人在群体的压力面前的本能的屈服行为,人们往往会随大流行动而不是选择承担不从众的痛苦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一项重要的外界因素——对于违反标准的人,群体总会相对应地制定出一些惩罚性的措施。人们,尤其是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约束力较差,比如班级中往往会出现抄作业、作弊等不良行为。这些破坏群体一致性的“破窗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制止,那么群体的制度将是空文,群体的凝聚力更是会逐步降低[5]。因此,除去常规的行为准则制度,制定相应的惩戒制度也是必不可少。
在有明确赏罚制度的公平环境下,作为个体成员,不仅能看到自身的努力成果,也能从中体会出他人一样在为群体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克里斯普,李安.农特纳. 社会心理学摘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
[2]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1).
[3]向娃,孙君,曹守莲. 高凝聚力群体内部可能消极因素及应对策略[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4).
[4]刘珂,任翔. 如何增强大学生团体辅导中的团体动力[J]. 泰山学院学报, 2009(11).
[5]卢颖. 团体动力学理论下的初一班级建设实践[J]. 广东教育,2013(9).
关键词:群体懈怠;高凝聚力群体;群体建设
一、群体懈怠的社会心理学范畴
(一)群体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将群体定义为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它的构成条件是成员间的频繁的互动、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和成员间的群体意识。它通常指2-50人的集合体。也就是说,它是介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有着相似性与依存性的社会存在[1]。
(二)群体懈怠的表现
个体作为群体成员进行简单任务与复杂任务时都可以有群体懈怠的表现。在著名的拉力实验与喊叫实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群体中个人的努力程度小于自己进行任务时的努力程度。作为简单任务,社会学家通常认为这是由责任分散效应造成的[2]。责任分散一词被用来描述:在群体中,人们认为自己手头的任务有更少的个体化责任——他们的贡献“被淹没在群体中”。个人认为只有当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
二、群体懈怠的产生原因
(一)评价顾忌
个人认为只有当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评价顾忌通常能够解释群体内的搭便车行为。
(二)不公平的社会认知
有心理学家解释说,当人们意识到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不太努力,自己可能也就因此偷懒了。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群体微不足道,或是群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群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
(三)他人的纯粹在场
这种情况更加类似于一种“生理唤起”的表现。是他人的简单在场导致了生理唤起的出现。也就是说,当群体中社会成员增多时,个体所受的来自外界的影响也就增多。个体的注意力与能力也就随之被分散、被减弱,进而导致了群体懈怠的发生。
三、如何减少群体懈怠——以普通高中班级为例
上文描述道,产生群体懈怠主要有评价顾忌、不公平的社会认知和他人纯粹在场这三种原因。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群体内的成员受到外界的影响并将其内化反思为自身的情绪及行动。以上的三种原因都能够在行动者的心中唤起情绪并外化为相应的行动。其中也包括群体懈怠的发生。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如何从主观上减少行动者此类情绪的产生成了本文探讨解决方式的重点。
(一)建设高凝聚力群体
高凝聚力的群体为群体发展提供动能,并以此加强群体成员的群体认知并使其自觉为群体效能[3]。高凝聚力群体具有认知上高度统一、情感上归属和行动上强有力的特征。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显然较少发生群体懈怠的情况。
要建设高凝聚力群体,要使成员对其自发产生认同感,可以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民主意识,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在民主化的领导下,个体人格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在个性与自由充分发展的条件下,群體间的凝聚力增强,群体意识与目标受到了强化。在某些群体中,尤其是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小型社会群体,群体结构应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横向、斜向的交流互动应该增加,并且变得更加频繁。
以一个普通的高中班级为例,这样的管理方式最典型的方式便是民主化的管理。老师与学生、班干部与普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虽然在集体的分工上都隐约闪现出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但这样的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举例来说,需建立平等、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建立好沟通的桥梁。其次,班干部应怀着一种“为班级服务”的思想进行工作。他们需要充分地利用周围环境,协调区位因素,倾听他人意见。遇到问题更是应该本着“共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在班内务必要将信息公开,建立公平的奖励制度以此来发掘每位学生的潜在能力,等等。
2、强化群体目标,增强个体动能
社会群体需要一个共同的理想。这是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建立的初衷,也是产生群体凝聚力的前提。在共同理想的建设下,成员之间会自然产生相互依存的归属感。依旧以一个普通的高中班级为例,最大的共同目标应为应对高考。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班级最高的领导者——班主任也应该与班内同学共同进退,即以帮助同学提高成绩为最大的目标。高分的同学可以向低分的同学传授经验,同时自身的成绩也可获得提高;班主任与同学进行及时沟通的过程中,也可发现班级在管理层面上的漏洞,以此谋求群体的进一步发展。在现实的环境中,我们往往可以将目标细化,以量变促成质变。比如,在高中班级中,在最开始的军训或是刚开学的阶段,共同目标可被细化为班级成员间的相互熟悉,班级整体的风气建设等;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后,目标可被细化为对暴露出来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等等。
(二)建立适当规模的群体
如果一个群体的规模过大、成员过多,则极易产生群体懈怠的现象。其次,科层制组织中如果层级过于复杂,也容易造成人力与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在一个正式的已十分成熟的群体中,必然有着自身的群体结构以规定群体各个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形式。在现代社会的群体结构中,金字塔形的社会群体结构占据着主体地位。在这样的非人格化的体系之中,从管理者的层面上来说,专门化和规则化的体系提高了管理的成本与效率[4]。但是每个官员仅仅对其部下负责的工作方式显得缺少人情味。尤其是在这样的上级直接对下属负责的垂直的管理模式下,个体在整体的作用较小。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自然也随之降低。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小群体比大群体具有更多的行动效率。如果一个行动群体的规模较大,则可以将其分为几个较小的群体。这样就能有效促进群体的工作效率,防止群体懈怠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群体公平环境的建立
群体中的制度主要是指群体组织中的具体的规则章程,是微观的、具体的,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之中形成的。在群体标准的约束之下,群体成员的行为会朝向一致性的方向发展。其原因一方面是个人在群体的压力面前的本能的屈服行为,人们往往会随大流行动而不是选择承担不从众的痛苦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一项重要的外界因素——对于违反标准的人,群体总会相对应地制定出一些惩罚性的措施。人们,尤其是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约束力较差,比如班级中往往会出现抄作业、作弊等不良行为。这些破坏群体一致性的“破窗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制止,那么群体的制度将是空文,群体的凝聚力更是会逐步降低[5]。因此,除去常规的行为准则制度,制定相应的惩戒制度也是必不可少。
在有明确赏罚制度的公平环境下,作为个体成员,不仅能看到自身的努力成果,也能从中体会出他人一样在为群体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克里斯普,李安.农特纳. 社会心理学摘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
[2]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1).
[3]向娃,孙君,曹守莲. 高凝聚力群体内部可能消极因素及应对策略[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4).
[4]刘珂,任翔. 如何增强大学生团体辅导中的团体动力[J]. 泰山学院学报, 2009(11).
[5]卢颖. 团体动力学理论下的初一班级建设实践[J]. 广东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