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如何让学生在天地间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并展现美,这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一直探索、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已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艺术的手段,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切实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呢?结合基础心理学中关于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审美能力可划分为审美知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和审美表现四大方面,笔者以这四大方面为切入点,在音乐教学中,探索并总结了相应的途径和方法,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知识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基础和指导,因此,审美知识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审美知识。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夯实学生的审美知识。
一方面,教师应注重系统音乐知识的传授,以夯实学生的基础审美知识。在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知识既有力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等基本要素,也有识谱、演唱、演奏等基本技能,既有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基础知识,又有代表音乐家、音乐史、音乐文化知识等相关内容。这些音乐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小学音乐课程的所有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其音乐知识的学习内容以自然界声音的分辨、男女声的分辨、感受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民族的儿歌等为主,因此教师可多采用欣赏、模仿唱、舞蹈、视频、图片和游戏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而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拓展,感受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其音乐知識的主体学习内容为辨识乐器的音色、辨别节拍的律动感、感知音乐主题和音乐段落等,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合唱、分声部演唱、乐器演奏等教学形式,进行多样化教学。
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进行学科综合渗透,扩充相关的文化知识。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教学应与语文、美术、品德等学科相融合。例如,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可找寻相关的舞蹈视频与音乐同步播放让学生共赏,或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编简单舞蹈,从而提升学生的韵律感。又例如,在视唱教学中将绘画与音乐结合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演唱之前,边听边用画笔将音乐的高低、强弱等要素,简单地描画出来。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对于音乐与色彩如此阐述:“音乐是由色彩与节奏所形成的。”绘画与音乐的结合教学,让学生的艺术思维更活跃、更立体,从而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在众多的艺术中,音乐是一门更易于表现和抒发情感的艺术,因此它所带来的审美情感更强烈,也更易于理解,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课内、课外的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其审美情感。
其一,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教材的内容,有效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情感,激发其审美情感。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乐曲在选择上应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表达学生的心声,易于学生抒发情感,并唤起美感,这样的曲子让学生百唱不厌、百听不烦,教师应善于抓住其中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体会、学习。体会审美情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与乐曲特点采取不同形式。比如,二年级上册的《鲤鱼风筝》,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想象力的歌曲,这首歌曲用“大鲤鱼”风筝比喻父亲,用“小鲤鱼”风筝比喻孩子,描写他们在天空中飞翔的情景。笔者通过安排课堂上的即兴舞蹈以及和家长一起欣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到亲子之间平等和谐、和睦相处的情感。
其二,教师可利用每个班的微信群、QQ群的共享空间、公共邮箱或者学校网站的公共资源空间,上传相应的视听素材,并用文件夹进行曲目的归类。此外,在视听素材的选择上,可适当进行扩展补充。总之,音乐的欣赏是随时随地的,课外的欣赏活动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音乐教学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笔者认为,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交流,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主动参与审美体验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教学营造审美氛围,创设多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全身心、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1.课堂教学营造审美体验氛围
美的熏陶总是“润物细无声”的,只有在轻松的、美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容易感知、欣赏和体验音乐之美。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创设一个美的学习环境,营造审美体验氛围;另一方面,可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相关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进入并体验其中的情感。
美的学习环境,既有硬环境的营造,也有软环境的创设。在硬环境的营造上,教师应精心营造美的氛围:精心布置的教室配合精心挑选的音乐,让学生踏进音乐室,就能受到美的熏陶;在软环境的创设上,教师可通过美的细节来展现:形象生动的课件、声情并茂的示范唱,甚至一个简单的手势和表情,都让学生有美的感受。
好的音乐情境是有效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学生的成长需要体验和参与,音乐作为一门体验性强的艺术,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其中,就难以称为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在欣赏课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爱模仿、爱展示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创设相应的音乐情境。如在名曲欣赏《狮王进行曲》教学中,笔者制作了狮王头饰,配合乐曲示范狮王的动作,创设了相应的音乐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了狮王的威猛。在唱游课教学中,教师则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使其在探究学习中激起兴趣。
2.音乐活动增加审美体验乐趣
南宋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审美体验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应延伸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延伸到各种课外实践中。 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合唱、舞蹈、管乐等社团,在社团课上开设多种艺术活动,设计多彩的音乐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滋养和熏陶中,提高音乐技能,增加审美体验。在社团类音乐活动中,教师的侧重点应是进一步增加学生审美体验的乐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如在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活动中,教材选择的是《茉莉花》,我们在社团课中可增加《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古曲的欣赏,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又如在合唱队的排练中,可增加和音练习和分声部的演唱练习,这无疑对日常音乐课堂都是有效补充,亦从不同的侧面增加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让这些活动与音乐巧妙地相互融合,增加学生审美体验的机会和乐趣。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应源于生活。”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课外实践活动是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学校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如在社区的敬老慰问活动或与幼儿园的联谊活动中,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合唱或舞蹈等小型的才艺表演,让学生将音乐课程所学实践于课外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审美体验的乐趣,夯实了音乐素养,而且从中培养了尊老爱幼等良好的品德。
审美表现,其本质是学生对其所掌握的审美知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的综合运用,是其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鉴于音乐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审美表现上,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同时开展多样化的才艺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审美表现上能有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综合提升其审美能力。
1.多元化评价体系
碍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音乐教师在学生的评价中,多以学生音乐技能所达到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无疑使音乐教育轻过程、重结果,从而导致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掌握了技巧,就自然具备了优秀的审美表现能力。实际上音乐是艺术表达的过程,是情感体验过程,仅具有纯熟的技巧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横向的评价上,可以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变化等进行形成性的评价,并以演唱、演奏或艺术表演等形式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在纵向的评价上,可制作音乐之路成长手册,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审美表现能力。
2.才艺展现活动
教师的肯定、同伴的赞许是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学才艺能得到展现,因此,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才艺展现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舞台,无疑是审美表现最直接而全面的途径。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开设定期的才艺表演活动,比如,安排简单的合唱、小组唱、器乐表演等,培养学生的艺术自信审美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鼓励各班学生大胆参与表演,同时还可以对演出进行拍照或录像,在欣赏课上展示,或上传至QQ群共享文件夹以及音乐资源平台上。笔者相信,当六年级的学生回首自己六年的“音乐之路”时,审美种子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并用艺术的形式尽情表现出来。
“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画家蒋勋如是说。的确,审美能力是我们能适应社会的一种竞争力,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升其审美能力,是我们每一位美育工作者应该做的。让我们把音乐作为一把钥匙,通过丰富而有效的音乐教学,夯实其审美知识,培养其审美情感,丰富其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表现,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开启美好生活的大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徐秋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6(9).
[2]石留红.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8):44.
[3]应道萍.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切实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呢?结合基础心理学中关于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审美能力可划分为审美知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和审美表现四大方面,笔者以这四大方面为切入点,在音乐教学中,探索并总结了相应的途径和方法,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扎实审美知识
众所周知,知识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基础和指导,因此,审美知识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审美知识。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夯实学生的审美知识。
一方面,教师应注重系统音乐知识的传授,以夯实学生的基础审美知识。在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知识既有力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等基本要素,也有识谱、演唱、演奏等基本技能,既有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基础知识,又有代表音乐家、音乐史、音乐文化知识等相关内容。这些音乐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小学音乐课程的所有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其音乐知识的学习内容以自然界声音的分辨、男女声的分辨、感受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民族的儿歌等为主,因此教师可多采用欣赏、模仿唱、舞蹈、视频、图片和游戏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而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拓展,感受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其音乐知識的主体学习内容为辨识乐器的音色、辨别节拍的律动感、感知音乐主题和音乐段落等,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合唱、分声部演唱、乐器演奏等教学形式,进行多样化教学。
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进行学科综合渗透,扩充相关的文化知识。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教学应与语文、美术、品德等学科相融合。例如,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可找寻相关的舞蹈视频与音乐同步播放让学生共赏,或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编简单舞蹈,从而提升学生的韵律感。又例如,在视唱教学中将绘画与音乐结合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演唱之前,边听边用画笔将音乐的高低、强弱等要素,简单地描画出来。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对于音乐与色彩如此阐述:“音乐是由色彩与节奏所形成的。”绘画与音乐的结合教学,让学生的艺术思维更活跃、更立体,从而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培养审美情感
在众多的艺术中,音乐是一门更易于表现和抒发情感的艺术,因此它所带来的审美情感更强烈,也更易于理解,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课内、课外的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其审美情感。
其一,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教材的内容,有效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情感,激发其审美情感。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乐曲在选择上应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表达学生的心声,易于学生抒发情感,并唤起美感,这样的曲子让学生百唱不厌、百听不烦,教师应善于抓住其中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体会、学习。体会审美情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与乐曲特点采取不同形式。比如,二年级上册的《鲤鱼风筝》,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想象力的歌曲,这首歌曲用“大鲤鱼”风筝比喻父亲,用“小鲤鱼”风筝比喻孩子,描写他们在天空中飞翔的情景。笔者通过安排课堂上的即兴舞蹈以及和家长一起欣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到亲子之间平等和谐、和睦相处的情感。
其二,教师可利用每个班的微信群、QQ群的共享空间、公共邮箱或者学校网站的公共资源空间,上传相应的视听素材,并用文件夹进行曲目的归类。此外,在视听素材的选择上,可适当进行扩展补充。总之,音乐的欣赏是随时随地的,课外的欣赏活动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
三、创设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音乐教学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笔者认为,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交流,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主动参与审美体验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教学营造审美氛围,创设多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全身心、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1.课堂教学营造审美体验氛围
美的熏陶总是“润物细无声”的,只有在轻松的、美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容易感知、欣赏和体验音乐之美。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创设一个美的学习环境,营造审美体验氛围;另一方面,可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相关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进入并体验其中的情感。
美的学习环境,既有硬环境的营造,也有软环境的创设。在硬环境的营造上,教师应精心营造美的氛围:精心布置的教室配合精心挑选的音乐,让学生踏进音乐室,就能受到美的熏陶;在软环境的创设上,教师可通过美的细节来展现:形象生动的课件、声情并茂的示范唱,甚至一个简单的手势和表情,都让学生有美的感受。
好的音乐情境是有效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学生的成长需要体验和参与,音乐作为一门体验性强的艺术,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其中,就难以称为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在欣赏课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爱模仿、爱展示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创设相应的音乐情境。如在名曲欣赏《狮王进行曲》教学中,笔者制作了狮王头饰,配合乐曲示范狮王的动作,创设了相应的音乐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了狮王的威猛。在唱游课教学中,教师则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使其在探究学习中激起兴趣。
2.音乐活动增加审美体验乐趣
南宋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审美体验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应延伸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延伸到各种课外实践中。 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合唱、舞蹈、管乐等社团,在社团课上开设多种艺术活动,设计多彩的音乐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滋养和熏陶中,提高音乐技能,增加审美体验。在社团类音乐活动中,教师的侧重点应是进一步增加学生审美体验的乐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如在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活动中,教材选择的是《茉莉花》,我们在社团课中可增加《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古曲的欣赏,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又如在合唱队的排练中,可增加和音练习和分声部的演唱练习,这无疑对日常音乐课堂都是有效补充,亦从不同的侧面增加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让这些活动与音乐巧妙地相互融合,增加学生审美体验的机会和乐趣。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应源于生活。”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课外实践活动是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学校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如在社区的敬老慰问活动或与幼儿园的联谊活动中,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合唱或舞蹈等小型的才艺表演,让学生将音乐课程所学实践于课外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审美体验的乐趣,夯实了音乐素养,而且从中培养了尊老爱幼等良好的品德。
四、提升審美表现
审美表现,其本质是学生对其所掌握的审美知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的综合运用,是其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鉴于音乐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审美表现上,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同时开展多样化的才艺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审美表现上能有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综合提升其审美能力。
1.多元化评价体系
碍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音乐教师在学生的评价中,多以学生音乐技能所达到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无疑使音乐教育轻过程、重结果,从而导致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掌握了技巧,就自然具备了优秀的审美表现能力。实际上音乐是艺术表达的过程,是情感体验过程,仅具有纯熟的技巧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横向的评价上,可以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变化等进行形成性的评价,并以演唱、演奏或艺术表演等形式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在纵向的评价上,可制作音乐之路成长手册,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审美表现能力。
2.才艺展现活动
教师的肯定、同伴的赞许是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学才艺能得到展现,因此,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才艺展现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舞台,无疑是审美表现最直接而全面的途径。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开设定期的才艺表演活动,比如,安排简单的合唱、小组唱、器乐表演等,培养学生的艺术自信审美表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鼓励各班学生大胆参与表演,同时还可以对演出进行拍照或录像,在欣赏课上展示,或上传至QQ群共享文件夹以及音乐资源平台上。笔者相信,当六年级的学生回首自己六年的“音乐之路”时,审美种子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并用艺术的形式尽情表现出来。
“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画家蒋勋如是说。的确,审美能力是我们能适应社会的一种竞争力,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升其审美能力,是我们每一位美育工作者应该做的。让我们把音乐作为一把钥匙,通过丰富而有效的音乐教学,夯实其审美知识,培养其审美情感,丰富其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表现,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开启美好生活的大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秋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6(9).
[2]石留红.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8):44.
[3]应道萍.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