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强调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心求创,一味求新,对美术基本技能训练采取了选择性忽视,导致现在很多孩子光有创意却难以实现。笔者认为,我们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基本技能,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让美术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同生共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笔者借鉴其它学科的优秀做法,结合美术课程特色,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让技能训练变得好玩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能的习得靠的不是一朝顿悟,而是千百次枯燥的训练。如何让这种枯燥的练习变得有滋有味呢?且看我们小学阶段的“强势”学科是怎么做的。语文课,古诗词背诵采用的是课前一吟;数学课,每课一分钟口算竞赛。我借用这些“强势”学科的成功经验,利用课前3分钟,以玩代练,以赛代练,开展美术基本技能训练活动。
如,一年级小朋友进行涂色训练,我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小的白卡纸本,每节课用3分钟进行比赛:
“涂出一块最美的布”。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孩子们神情专注,认真涂色。
“时间到!停!”
小朋友们纷纷住手,还有止不住的在悄悄地涂着。然后,利用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时间,我给他们的涂色进行评分。
从一开始涂单色的“布”到后来涂彩色的“布”,在比赛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油画棒轻轻涂、用力涂、色彩渐变涂等方法。
除了涂色训练,我还以课前比赛或课间游戏的形式,有顺序开展“造型比赛”、“一分钟画表情比赛”、“剪窗花比赛”等训练。这样常抓不懈,螺旋上升,不仅使孩子们课堂上有训练的时间,而且常常会在课外自主进行练习,使美术基本技能训练变得很好玩。
二、让技能训练变成创意秀
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进行训练,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玩”有什么意义呢?怎么把这种“功夫”用出来呢?学生是茫茫然的。我就利用一些课例,让孩子们给基本型赋予神奇的魔力。
在教学《盘盘转转》一课时,我先孩子们介绍了“扭扭棒”,孩子们通过“折”、“扭”、“ 盘”、“转”等手法做出等各种不用的形状。然后让孩子们进行比赛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做法。接着,我展示了超长的“扭扭棒”,让学生在基本型的基础出,进行一场创意秀,请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折出最有创意的图形,不一会儿,惊喜出现在我面前,讲台前摆满了各种图案,鱼形、爱心形、椰树形、双色螺旋形等等,琳琅满目,甚至还有学生做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
一根简单的“扭扭棒”,学生掌握了基本折法后居然如此出彩,这是我预想不到的。我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能力,说:“刚才我们做了许多基本的图形,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呢?”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创意。
“可以用圆形、三角形、小长方形和乱七八糟形组成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
“还可以用方形和圆形组成汽车。”
……
学生通 “折”、“扭”、“盘”、“转”等手法折成的简单图形通过组合变得趣横生,通过小组合作,“海底世界”、“我们的城市”、“探索太空”等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展示在眼前。
三、让创新思维接轨基本技能
常常发现,现在的孩子知识而广,想像力丰富,光论想像力,许多时候老师也感汗颜。笔者认为,神奇的想像固然重要,但怎么实现它更重要。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要让这种创意与现实接轨,让学生明白怎么表现自己的创意。
一是在名作欣赏中解读基本技能。教学中面对梵高的作品《星月夜》时,我问学生:“看到这幅作品,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像是一个漩涡,头都晕了。”
“好像天空和大地都扭曲了。”
“这张画好像在不停地动。”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梵高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这种视觉上的感受呢?我先引导学生看画家用的色彩,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作家用了蓝色、黑色、黄色、白色等色彩,色彩鲜明,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燥动不安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线”,看画家用了哪些线,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波浪线,螺旋线,短线等。这些线给人的整个画面是流动的,好像天空、地面在不停地运转。通过这样的欣赏,解读,学生发现了,原来世界名画也是用最基础的美术元素构成的,加深了对美术基本技法的认识。
二是在绘画创作中解读基本技能。在学生科幻画比赛创作中,刘富丽同学有一个有趣的创意。他说要画一个纳米新鲜空气仪,可以把我们庆元的好空气复制出来,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远离雾霾。观点一出,大家都觉得很好,那么这个纳米新鲜空气仪,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刘富丽同学说,应该是比较大的,要有很多吸口,我们一起用百度查了各种吸尘器以及现代机器人的图片进行了借鉴参考,设计出了她自己心中的纳米新鲜空气仪。主体完成,背景的选择,当然是以我们被称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庆元的风景做为背景了,于是用了水墨写意的方法简单的描绘了庆元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廊桥,生态公园,象山宝塔等,廖廖幾笔即增加了笔墨情趣又突出了纳米新鲜空气仪,效果很好。
一、让技能训练变得好玩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能的习得靠的不是一朝顿悟,而是千百次枯燥的训练。如何让这种枯燥的练习变得有滋有味呢?且看我们小学阶段的“强势”学科是怎么做的。语文课,古诗词背诵采用的是课前一吟;数学课,每课一分钟口算竞赛。我借用这些“强势”学科的成功经验,利用课前3分钟,以玩代练,以赛代练,开展美术基本技能训练活动。
如,一年级小朋友进行涂色训练,我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小的白卡纸本,每节课用3分钟进行比赛:
“涂出一块最美的布”。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孩子们神情专注,认真涂色。
“时间到!停!”
小朋友们纷纷住手,还有止不住的在悄悄地涂着。然后,利用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时间,我给他们的涂色进行评分。
从一开始涂单色的“布”到后来涂彩色的“布”,在比赛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油画棒轻轻涂、用力涂、色彩渐变涂等方法。
除了涂色训练,我还以课前比赛或课间游戏的形式,有顺序开展“造型比赛”、“一分钟画表情比赛”、“剪窗花比赛”等训练。这样常抓不懈,螺旋上升,不仅使孩子们课堂上有训练的时间,而且常常会在课外自主进行练习,使美术基本技能训练变得很好玩。
二、让技能训练变成创意秀
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进行训练,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玩”有什么意义呢?怎么把这种“功夫”用出来呢?学生是茫茫然的。我就利用一些课例,让孩子们给基本型赋予神奇的魔力。
在教学《盘盘转转》一课时,我先孩子们介绍了“扭扭棒”,孩子们通过“折”、“扭”、“ 盘”、“转”等手法做出等各种不用的形状。然后让孩子们进行比赛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做法。接着,我展示了超长的“扭扭棒”,让学生在基本型的基础出,进行一场创意秀,请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折出最有创意的图形,不一会儿,惊喜出现在我面前,讲台前摆满了各种图案,鱼形、爱心形、椰树形、双色螺旋形等等,琳琅满目,甚至还有学生做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
一根简单的“扭扭棒”,学生掌握了基本折法后居然如此出彩,这是我预想不到的。我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能力,说:“刚才我们做了许多基本的图形,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呢?”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创意。
“可以用圆形、三角形、小长方形和乱七八糟形组成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
“还可以用方形和圆形组成汽车。”
……
学生通 “折”、“扭”、“盘”、“转”等手法折成的简单图形通过组合变得趣横生,通过小组合作,“海底世界”、“我们的城市”、“探索太空”等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展示在眼前。
三、让创新思维接轨基本技能
常常发现,现在的孩子知识而广,想像力丰富,光论想像力,许多时候老师也感汗颜。笔者认为,神奇的想像固然重要,但怎么实现它更重要。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要让这种创意与现实接轨,让学生明白怎么表现自己的创意。
一是在名作欣赏中解读基本技能。教学中面对梵高的作品《星月夜》时,我问学生:“看到这幅作品,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像是一个漩涡,头都晕了。”
“好像天空和大地都扭曲了。”
“这张画好像在不停地动。”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梵高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这种视觉上的感受呢?我先引导学生看画家用的色彩,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作家用了蓝色、黑色、黄色、白色等色彩,色彩鲜明,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燥动不安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线”,看画家用了哪些线,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波浪线,螺旋线,短线等。这些线给人的整个画面是流动的,好像天空、地面在不停地运转。通过这样的欣赏,解读,学生发现了,原来世界名画也是用最基础的美术元素构成的,加深了对美术基本技法的认识。
二是在绘画创作中解读基本技能。在学生科幻画比赛创作中,刘富丽同学有一个有趣的创意。他说要画一个纳米新鲜空气仪,可以把我们庆元的好空气复制出来,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远离雾霾。观点一出,大家都觉得很好,那么这个纳米新鲜空气仪,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刘富丽同学说,应该是比较大的,要有很多吸口,我们一起用百度查了各种吸尘器以及现代机器人的图片进行了借鉴参考,设计出了她自己心中的纳米新鲜空气仪。主体完成,背景的选择,当然是以我们被称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庆元的风景做为背景了,于是用了水墨写意的方法简单的描绘了庆元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廊桥,生态公园,象山宝塔等,廖廖幾笔即增加了笔墨情趣又突出了纳米新鲜空气仪,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