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思维 单元整合 深度学习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grin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四上“垂线与平行线”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实现在课堂中“在学习”与“真学习”。将这个单元相关知识整体重组及优化,从教材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从学生出发,真正体现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
  【关键词】垂线;平行;单元整合;学历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15-02
  【作者简介】雍建皖,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南京,210036)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在六年级复习“图形与几何”相关内容时,学生对于画垂线和平行线的内容总是觉得困难,教师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帮助学生回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试图从苏教版“垂线与平行线”单元的基本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这样的编排单节课效率较高,但学生在实际学习时会产生知识点交叉混淆,并不能发生深度学习。如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呢?笔者尝试将这个单元的相关知识整体重组及优化,从教材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向学生内在的认识结构,从学生出发,真正體现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
  一、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核心是位置关系
  《认识垂线和平行线》这节课深入理解有关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并没有涉及具体的画法。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其实并不陌生,因此在建立概念时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经历由现实生活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数学中的图形是抽象的,但学生的理解需要背景,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此,笔者在概念建立中设计了三个重要环节:第一,感知两条线的位置关系。根据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场景感知“相交”与“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同时提醒学生这里默认的前提是“同一平面内”。第二,提炼“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对于平行线的正确表示有三种,L1与L2相互平行,L1平行于L2,L1是L2的平行线。第三,理解“垂直”。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画、验证,不能仅凭眼睛去观察,特别是对于斜着相交的两条线,学生往往不能进行准确判断,要教会学生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摆一摆、靠一靠。这样的操作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却非常重要。
  板书设计:
  二、画垂线和平行线——核心是画法探究
  《画垂线和平行线》这节课的重点是研究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实际学习中,会要求学生画长方形或正方形,如在六年级总复习中要求画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因此,本节课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借助工具任意画垂线和平行线,这里要强调在画的时候利用了工具的哪一部分,也为后面研究画指定的垂线做铺垫。第二,画指定位置的垂线,过直线上一点以及过直线外一点,学生通过自我探究以及教师的引导得出画垂线的一般步骤,要让学生明确,画垂线利用的是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第三,研究画平行线,尽管教材未作过多强调,但是学生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再研究画平行线,就显得水到渠成。
  板书设计:
  三、深度学习——核心是理解“距离”
  《认识距离》这节课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学习,在教师指引下,围绕着一个学习主题——认识距离,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深度学习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基于对学科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以课堂为载体,结合学生的身心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习和已有经验、深层次思维发展及积极情感体验有机整合。这样的学习不仅沟通了之前学习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也结合本单元的内容重新认识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以及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既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也强化了画法。
  板书设计:
  学生在六年级总复习时,为什么会出现画垂线以及平行线无从下手,归根到底是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碎片化记忆,浅尝辄止的操作。基于学历案,利用以上三节课对本单元进行全新的教学尝试,既加深对图形性质的理解,又关注了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避免缺乏思考的操作而造成的无效学习和简单重复。
  史宁中教授指出,直观能力的养成依赖本人参与其中的思维活动或者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依靠他人的传授。画垂线与平行线不仅要通过教师教,还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不断尝试领悟出具体的画法。
  单元学历案的设计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弱化教师强权,置学生立场为所有教学行为的原点,把学生发展作为最高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关注“差”和“异”的存在,从学生实际出发是此学历案设计的初衷,也是顺应学生思维,实现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
其他文献
【摘 要】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从创校以来就一直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立身之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坚持劳动育人的观念不变,不断加深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努力探索劳动教育新的路径,增添劳动教育新的载体;淡化对劳动教育的功利评价,激发劳动教育新的活力。通过学校、教师、家庭的共同努力,学生都积极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体验;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
【关键词】文体思维;科学小品文;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9-0047-03  什么是文体?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和类别。什么是文体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对文章本身的规律和特质的认识与把握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文体思维,可以支持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目的及阅读方法的确定,可以大大
【摘 要】新常态教育指向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这个本质就是“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百多年来始终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传承着爱的教育。基于稳定性要求的新常态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实践范式,这种范式的建构会让新常态教育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方向。这种范式不是静止的、僵化的建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南师附小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框架进行了具体而有创造性的校本建构,初步形成了基于爱的教育的“原色课程”和“生长课堂
策划人语   作为教育改革的“指挥棒”,教育评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年3月1
一  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知道于永正老师大名的。彼时,我是一名懵懵懂懂的教学新兵,常在《小学教学》等杂志上看到于老师的交际作文课例,被他精妙的教学设计和幽默的教学语言所吸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抄了一篇又一篇他的教学实录。  那时,于老师在我心头,是遥远而高峻的存在。现场感受于老师的风范,成为我的梦想。  1995年9月,梦想成真。  那是柿子还很青涩的季节。为了近距离欣赏于老师的风采,我起了个大早
【关键词】养成教育;习惯银行;生命成长  “养成好习惯”应是小学教育的本真。基于“小学教育是孩子的人生银行,学校、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储蓄将来用之不竭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的认识,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确立了自己的教育追求:建习惯银行,促生命成长。学校致力于养成教育“时空”的拓展,精心培植养成教育文化。  一、养成教育的目标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生活家’——拥有科学
主持人语  王兰老师出生于1925年,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退休教师。1979年、1983年两度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78年获得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儿童教育专家、语文教学专家。   王兰老师在长江路小学工作了65年,她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语文教学研究与传帮带事业。论起王蘭老师的教学风格,她自己总结为“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世界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与美丽
【摘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幸福的学生;唯有师生的幸福生活,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教师发展;师德师风;校长使命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07-02  【作者简介】郗会锁,河北衡水中学(河北衡水,053000)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河
因为现场聆听过陈静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一课。故而对其课堂中弥散着的那种激情、感性和智慧,有过鲜活而直接的感受。然而,读完这一课的教学实录,我不得不遗憾地说。那种试图想用文字来真实还原、再现课堂的愿望,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正因为是艺术,它就少了技术的确定与规范。而多了一种变动不居的多变性与创造性。并且,一旦试图用文字固定下来时,教学艺术本身原本所附着的在场
【关键词】数学猜想;学习猜想;教学猜想;运算律  笔者有幸多次参与有关“运算律”的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发现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它会影响我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从而影响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甚至更多。这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数学猜想?  其实,这个问题的真实教学情境就是,在教授“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之后,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提出所谓的关于“减法交换律”或“除法交换律”的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