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至今日,对徐光耀战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多侧重于《小兵张嘎》单部作品,而缺乏对其另一部战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冷暖灾星》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试图以语言风格为切入点,探索徐光耀作为冀中作家,其战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经历时间的洗涤后仍然既受儿童欢迎又受成人喜爱的原因,以期对当代战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徐光耀儿童战争题材小说的语言风格浸润着顽童的游戏精神的同时又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通俗而又不失雅致。“通俗”表现在语言的口语化、富于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雅致”表现在语言带有诗味,但并非华丽,而是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和画面美,同时,“雅致”还表现在作者对字与词句的推敲与锤炼上。二、平淡而又浓烈。即质朴平淡的语言中包含着浓烈的情感与哲思。
关键词:徐光耀;战争题材儿童小说;语言风格;
从四十年代末至今,徐光耀始终在战争文学中笔耕不辍。在徐光耀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中影响最广泛的作品便是创作于1958年的儿童战争题材小说《小兵张嘎》。随后,1993年《小兵张嘎》的姊妹篇《冷暖灾星》诞生并被搬上荧幕。虽然徐光耀只创作了两部儿童文学作品,但其足以奠定他在当代战争题材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中的地位。时至今日,对徐光耀儿童战争题材作品的研究多侧重于《小兵张嘎》单部作品,而对其两部作品却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试图以语言风格为切入点,探索徐光耀作为冀中作家,其作品既受儿童欢迎又受成人喜爱的原因。由于在拙作《跨越时代的文学标本——论徐光耀笔下的小英雄形象》中详论了两部作品语言风格所体现出的顽童的游戏精神,因此为避免重复,本文在论述语言风格时,省略此部分,而把重点放在探索其作品能够同时满足两代人审美需求的原因。
一、通俗而又不失雅致
徐光耀作品的语言并不追求奇巧华丽,而是通俗又不失雅致。由于生于、长于冀中,徐光耀十分熟悉冀中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他的文学语言是在学习、运用人民日常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在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描述性语言都大量运用了通俗的口语,显得质朴、自然。
“你想当小八路,是不是?”
“你真会猜。”小嘎子快活地说。
“太小哇,孩子!当八路得行军打仗,你能一口气跑一百二十里地吗?我看不能。”
“能!”小嘎子抢着说,“三丈多高的大树,我一口气就能爬上去。你看我这腿!”他把腿跷上炕沿,拍着上面登棱登棱的肉疙瘩给他看。
“爬三丈高的樹,顶多用喝一碗水的工夫,跑一百二十里地,得整整儿一天!”
“那不怕!上树用的是绝劲,走道用的是慢劲,有绝劲的人,慢劲还算回事?你不信,拉出去咱们赛赛呀!”
没有一个生僻的字,全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然而它又像一首抒情奔放的歌曲,节奏紧凑,由缓而急,使人听后具有酣畅淋漓之感。作者并不说“你是不是想当小八路?”而说“你想当小八路,是不是?”、不用“孩子,你太小啊!”而用“太小哇,孩子!”这样语序的安排既使句子重点突出,具有一种韵律感又表现了钱区队长因嘎子太小一心想拒绝嘎子参军的决心。而嘎子的“你真会猜。”、“能!”简短的回答则紧扣问题的核心,有力地回击了钱区队长的质疑。如果说前半部分简短对话蕴含的情感像是一支缓缓流淌的小溪的话,那么后半部分则是奔涌的急流。钱区队长步步逼近,一次次堵塞嘎子参军的念头。而嘎子一一相迎、巧妙应对。“那不怕!”三个字先回绝、紧接着一个反问句再给自己搬回主动权。这还不算,再紧跟着一个省略句则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动摇了钱区队长的决心。这段对话以灵活的句法、长短相间的句式、明快的节奏、活泼的语调写出了嘎子机智、灵活的性格本色。通俗、质朴的字眼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声有色、韵味悠长起来。但有时作者将句子口语化时因与书面语结合致使句子格调上有些不和谐。如:“光顾你甩手一走,把人家丢下这么大半天!倘乎有个差错,人家谁也不认识,可叫我投奔哪儿去呀!”“倘乎”在此显得有些文雅了,与一个小姑娘日常将话的口吻不大相符。不过,这也可以作为白璧微瑕。
在这段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巧妙运用方言的技巧。如作者用“登棱登棱的肉疙瘩”,来表现嘎子健硕的体格。在这个对话语境里,作者采用方言而不用书面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所描写的事物更具形象性也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此外,富于地方色彩的方言像果树上缀满的瓜果散落全篇,其散发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犹如瓜果的香气使得整棵果树也馥郁满怀。如“他才迷而搭怔地流着泪,回家来了”、“高兴得飞飞的”、“整日价忍了又忍”……这些方言穿插于文本中,其浓烈的乡土气息也随之飘散开来。作者对方言运用的技巧还体现在对人物鲜明形象性格的塑造上。例如描写巴大坎儿的语言:“你啥子态度噢!我是讲革命,不是打你的‘土豪’唦!告诉你,八路军还在这里,不怕你反动!”、“莫提村长,我讨厌那个投降派!”、“狗踢锅”、“狗踢筲”……这些富有个性的语言表明了巴大坎儿“南方蛮子”的身份,同时也显露了他的敏感与直爽。
然而作者并没将他的文学语言停留在通俗、质朴的阶段,而是时有呈现出一种雅化的倾向。如:
小船向前飘着,一股微风吹来,推起层层细浪,拍得船头溅溅地响。淀水蓝得跟深秋的天空似的,朝下一望,清澈见底。那丛丛密密的笮菜,在水流里悠悠荡漾,就像松林给风儿吹着一般;鲤鱼呀,鲫鱼呀,在里头穿出穿进,活像飞鸟投林,时不时,鲇鱼后又追出一条肥大的花鲫来,两条鱼看看就要碰在船上,猛一个溅儿又都不见了。苇根下的黄固鱼最是着忙,成群搭伙地顶着流儿瞎跑,仿佛赶着去参加什么宴会。
这是嘎子在荷花湾养伤,伤略好时,因在屋里憋不住,央求玉英带他到荷花淀里玩时的一段景色描写。作者用简而细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饱含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同时也是一幅风俗画。“层层”、“溅溅”、“密密”、“悠悠”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韵律感;同时,淀水的蓝、水流的清、笮菜的绿、鱼儿的黄、苇根的白组成了一幅色彩秀丽的景物画。可以说,这段景色描写本身就是一首情景交融散文诗,又是一幅意境清幽的水彩画。在这里,作者不仅写出了荷花淀浓郁的风俗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能够情景交融地表现出小嘎子在荷花淀嬉戏的欢快心情使得整幅图画虽没写荷花,却使人仿佛闻到了清新的荷花香。 这种语言雅化的倾向不仅表现在对景色的描写上还表现在对遣词造句的精雕细刻上。好的文字是作者用心锤炼出来的。“一字未安细推敲。”如“老奶奶忍不住,‘喷儿’地乐了。”“喷儿”这个词语把老奶奶因年老牙缝透风,而又突然禁不住大笑的情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如对夕阳的描写:“一缕惨淡的夕阳在小东屋的房檐上只逗了一逗,便赶紧溜走了。”“逗”字和“溜”字把夕阳拟人化了,同时也夸张的表现出夕阳停留的短暂,把人物的情感寄予到了景色之中,使情与景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此外,作者不仅注重对字的推敲,还注重对语句的锤炼。这主要表现在比喻句的运用上。如:“‘叭!’清清脆脆一声响,紧接着就是机关枪的‘嘎嘎’大笑。”作者把机枪的声音比喻成人的“嘎嘎”大笑,把战士们对在战场上终于可以和敌人酣畅淋漓地正面大战一场而不用像日常反“围剿”时整日埋伏突击的畅快之感形象地传达了出来;再如:“这嫂子一路喷着唾沫星子,眼泪崩豆儿似的流了下来,说话比多饺子馅还快,再不给人插嘴的空隙。”把流泪比喻成“崩豆儿”、把话急比喻成“多饺子馅”,既生动有趣又表现出狗替儿嫂的泼辣性格。正如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所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徐光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把不同又相关的两个事物相比,让读者领略到了比喻这一传统修辞格的独特魅力。
总之,徐光耀作品的语言风格是“通俗”与“雅致”的统一。“通俗”表现在语言的口语化、富于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雅致”表现在语言带有诗味,但并非华丽,而是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和画面美,同时,“雅致”还表现在作者对字与词句的推敲与锤炼上。徐光耀文学语言的“通俗”来源于他对冀中人民日常生活的熟悉与热爱,而“雅致”则来自于他对人民日常口语的提炼上。在提炼的过程中,他将日常口语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极富灵魂的词句放在了恰当的位置并绝妙地运用,因而他的语言达到了“通俗”与“雅致”和谐统一。
平淡而又浓烈
文学语言是用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传达思想的。徐光耀作品的语言初读感觉很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雅的语词、没有过多的修饰,大多是日常生活的语言,然而其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却是浓烈的。它平淡如清水,浓烈如美酒。这样浓烈的情感既有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又有作者对人生世态的哲思。
在《小兵张嘎》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
“单说这鬼不灵西北角上,有一户小小人家,一带短墙围起一个小院,坐北朝南两间草房,栅栏门朝西开,左右栽着四棵杨柳树。从门往西五十步光景,便是白洋淀的一个浅湾,一片葱茏茂密的芦苇,直从那碧琉璃似的淀水里蔓延到岸边上来。风儿一吹,芦苇起伏摇荡,发出一阵沙沙的喧笑声。啊,若不是苇塘尽头矗立着一个鬼子的岗楼,若不是从那儿凛凛然逼来一股肃煞之气,单看小院这一角,可不是一幅美妙秀丽的田园画儿吗?”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白洋淀特有的地域风光。白描式的手法,将白洋淀特有的事与物所形成的秀丽的田园画尽展在读者眼前。“啊”感叹词的运用,以及兩个“若不是”的排比又将这秀美的地域风光图融入在抗战时代的背景中,使得极具诗意的美景与战争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的反问句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对鬼子的仇恨鲜明得体现出来。
在对话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也是平淡而又浓烈的:
“熬粥去!”哥哥只向他威严地一摆手。
“我不熬!我还活着哩——我还活着干什么?不如去报告日鬼子,让他们把你杀了,再打着问你:是抗日重要,还是妻儿老小重要?我在你家累死累活这些年,在你眼里就没有一星星‘民主’!……这嫂子语无伦次,越说越火,两手一摔一摔的,只要找着哥哥桩头。”
“你去!去把日鬼子叫来。”哥哥忽地用手指着妻子,凑过去把她逼住:“知道不,你替八路埋着三挺机枪哩,你要刨不出来,连我也不依你!”
以上人物的对话完全是日常生活中夫妻俩斗嘴时的絮絮叨叨之语。几句简短的命令式语句的运用,一改狗踢哥的沉默不语,展现出了狗踢哥敢于担当的男子汉气概。狗踢嫂开始的唠叨之语,让读者看到了做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关乎生死的战争面前的忧虑与恐惧。表面上狗踢嫂泼辣、只顾小家,但作者笔锋突转,“你替八路埋着三挺机关枪哩。”则立体的表现了狗踢嫂的性格——外表泼辣、内心善良,并将他拥军、爱军之情也展露了出来,而之前她的絮叨之语则显得是那样的可爱。作者的喜爱之情就在狗踢哥与狗踢嫂前后言行的对比中流露了出来。
徐光耀的文学语言虽是平淡、通俗之语,但它寄予丰富,蕴含着作者对人生、战争的深思与总结。
如在《冷暖灾星》的开头,作者这样写到:“一个人落生在世,真不知要怎样度过一生。大概不可能永远幸运,也不可能老在灾祸中沉沦。”这是作者在饱经沧桑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正如作者所说,有时人会像一只小鸟,可以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有时人又像一丛蓬蒿,在马蹄下被践踏成泥。但在遇到困境时,并不是就此沉沦而是强健自己的体魄以便更轻捷地越过途中的坎坷。这肺腑之言又何尝不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回顾后的总结:战争经历所给予的心灵滋养、写作所带来的快乐与荣耀、“反右”及文革中所经受的肉体上乃至精神上的摧残、改革开放后所看到的曙光。这些人生的苦辣酸甜伴随着时光早已飞去,留下的是作者面对人生的豁达与从容。
接下来作者指出:“战争还有特殊的景观:除却那骇人的残杀、创痛、悲伤之外,它也是提供诱人的雄伟瑰丽、英武豪迈和烈烈轰轰。它死中有生,苦中有乐,无情而有情,不幸中有大幸;它确乎催折过幼稚的嫩芽,却又催熟过青春和生命。”这是作者对巴大坎儿、苗秀、轴子三个小八路所经历的战争的总结:三个小八路在流亡的途中亲眼目睹了鬼子惨无人道的杀戮场面、也刻骨的体验了亲友逝去伤痛以及战争给他们所带来的身心的创伤。然而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还有父老乡亲们舍生忘死地保护着他们、爱护着他们。战争是无情的,然而父老乡亲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英雄情义与豪迈气概是那样的温暖而又让人动容。三个小八路在战争中磨炼着,也正是这残酷的战争催熟着他们的成长。
作者不仅思考着战争也在思考着战争中的人。相较于《小兵张嘎》,作者在《冷暖灾星》中更专注于战争中人的生存状态及更深入的思考着英雄的内涵。在《冷暖灾星》中作者描写了不知姓名的老大娘、辘轳大伯、纪大娘、根儿嫂、狗替儿夫妇、锅叔、吃斋念佛的“老绝户头”等平凡普通的老百姓在战争中的生活态度及生存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塑造的“三三制”这个人物丰富了战争题材所描绘的人物画廊。在战争的夹缝中,“三三制”以自己独有的智慧过着他人少有的温暖的生活,而又不失其做人的根本。与此同时,作者也在思考着、塑造着不同于七十年代“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作者将笔触着眼于普通的老百姓,更丰富、更立体的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例如,狗替儿嫂和“三三制”大叔他们内心有着对战争的恐惧感,但是在紧要的关头他们能够秉持凌然大义、浩然正气去支持革命;还有辘轳大伯、根儿嫂为革命做着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的英雄内涵。
总之,徐光耀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谱写着对家乡、对人民的赞歌。由于他的作品凝聚着对于战争、对于人生的哲理性阐发使得他的作品同时也闪烁着思想的火花。质朴平淡的语言中包含着浓烈的情感与哲思,“平淡”与“浓烈”也就自然和谐的统一在一起了。但仔细品味起来,相比于前期,他后期作品的语言更精练、更富于哲思,而通俗、雅致则是始终如一的。
结语
徐光耀文学语言的这两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分别独立的,它们是统一体的不同侧面。纵观徐光耀的文学创作,他以自己丰厚的战争生活经验的积累、执著的文学创作追求、以及对人生、战争的感悟与思考使得他笔下的文字通俗而又雅致、平淡中又饱含着哲理与情思。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成人能够理解其作品传达的情感内涵,儿童也能看的津津有味。因而,整体把握徐光耀在战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风格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握其历史创作脉络、窥探当代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徐光耀;战争题材儿童小说;语言风格;
从四十年代末至今,徐光耀始终在战争文学中笔耕不辍。在徐光耀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中影响最广泛的作品便是创作于1958年的儿童战争题材小说《小兵张嘎》。随后,1993年《小兵张嘎》的姊妹篇《冷暖灾星》诞生并被搬上荧幕。虽然徐光耀只创作了两部儿童文学作品,但其足以奠定他在当代战争题材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中的地位。时至今日,对徐光耀儿童战争题材作品的研究多侧重于《小兵张嘎》单部作品,而对其两部作品却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试图以语言风格为切入点,探索徐光耀作为冀中作家,其作品既受儿童欢迎又受成人喜爱的原因。由于在拙作《跨越时代的文学标本——论徐光耀笔下的小英雄形象》中详论了两部作品语言风格所体现出的顽童的游戏精神,因此为避免重复,本文在论述语言风格时,省略此部分,而把重点放在探索其作品能够同时满足两代人审美需求的原因。
一、通俗而又不失雅致
徐光耀作品的语言并不追求奇巧华丽,而是通俗又不失雅致。由于生于、长于冀中,徐光耀十分熟悉冀中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他的文学语言是在学习、运用人民日常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在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描述性语言都大量运用了通俗的口语,显得质朴、自然。
“你想当小八路,是不是?”
“你真会猜。”小嘎子快活地说。
“太小哇,孩子!当八路得行军打仗,你能一口气跑一百二十里地吗?我看不能。”
“能!”小嘎子抢着说,“三丈多高的大树,我一口气就能爬上去。你看我这腿!”他把腿跷上炕沿,拍着上面登棱登棱的肉疙瘩给他看。
“爬三丈高的樹,顶多用喝一碗水的工夫,跑一百二十里地,得整整儿一天!”
“那不怕!上树用的是绝劲,走道用的是慢劲,有绝劲的人,慢劲还算回事?你不信,拉出去咱们赛赛呀!”
没有一个生僻的字,全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然而它又像一首抒情奔放的歌曲,节奏紧凑,由缓而急,使人听后具有酣畅淋漓之感。作者并不说“你是不是想当小八路?”而说“你想当小八路,是不是?”、不用“孩子,你太小啊!”而用“太小哇,孩子!”这样语序的安排既使句子重点突出,具有一种韵律感又表现了钱区队长因嘎子太小一心想拒绝嘎子参军的决心。而嘎子的“你真会猜。”、“能!”简短的回答则紧扣问题的核心,有力地回击了钱区队长的质疑。如果说前半部分简短对话蕴含的情感像是一支缓缓流淌的小溪的话,那么后半部分则是奔涌的急流。钱区队长步步逼近,一次次堵塞嘎子参军的念头。而嘎子一一相迎、巧妙应对。“那不怕!”三个字先回绝、紧接着一个反问句再给自己搬回主动权。这还不算,再紧跟着一个省略句则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动摇了钱区队长的决心。这段对话以灵活的句法、长短相间的句式、明快的节奏、活泼的语调写出了嘎子机智、灵活的性格本色。通俗、质朴的字眼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声有色、韵味悠长起来。但有时作者将句子口语化时因与书面语结合致使句子格调上有些不和谐。如:“光顾你甩手一走,把人家丢下这么大半天!倘乎有个差错,人家谁也不认识,可叫我投奔哪儿去呀!”“倘乎”在此显得有些文雅了,与一个小姑娘日常将话的口吻不大相符。不过,这也可以作为白璧微瑕。
在这段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巧妙运用方言的技巧。如作者用“登棱登棱的肉疙瘩”,来表现嘎子健硕的体格。在这个对话语境里,作者采用方言而不用书面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所描写的事物更具形象性也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此外,富于地方色彩的方言像果树上缀满的瓜果散落全篇,其散发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犹如瓜果的香气使得整棵果树也馥郁满怀。如“他才迷而搭怔地流着泪,回家来了”、“高兴得飞飞的”、“整日价忍了又忍”……这些方言穿插于文本中,其浓烈的乡土气息也随之飘散开来。作者对方言运用的技巧还体现在对人物鲜明形象性格的塑造上。例如描写巴大坎儿的语言:“你啥子态度噢!我是讲革命,不是打你的‘土豪’唦!告诉你,八路军还在这里,不怕你反动!”、“莫提村长,我讨厌那个投降派!”、“狗踢锅”、“狗踢筲”……这些富有个性的语言表明了巴大坎儿“南方蛮子”的身份,同时也显露了他的敏感与直爽。
然而作者并没将他的文学语言停留在通俗、质朴的阶段,而是时有呈现出一种雅化的倾向。如:
小船向前飘着,一股微风吹来,推起层层细浪,拍得船头溅溅地响。淀水蓝得跟深秋的天空似的,朝下一望,清澈见底。那丛丛密密的笮菜,在水流里悠悠荡漾,就像松林给风儿吹着一般;鲤鱼呀,鲫鱼呀,在里头穿出穿进,活像飞鸟投林,时不时,鲇鱼后又追出一条肥大的花鲫来,两条鱼看看就要碰在船上,猛一个溅儿又都不见了。苇根下的黄固鱼最是着忙,成群搭伙地顶着流儿瞎跑,仿佛赶着去参加什么宴会。
这是嘎子在荷花湾养伤,伤略好时,因在屋里憋不住,央求玉英带他到荷花淀里玩时的一段景色描写。作者用简而细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饱含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同时也是一幅风俗画。“层层”、“溅溅”、“密密”、“悠悠”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韵律感;同时,淀水的蓝、水流的清、笮菜的绿、鱼儿的黄、苇根的白组成了一幅色彩秀丽的景物画。可以说,这段景色描写本身就是一首情景交融散文诗,又是一幅意境清幽的水彩画。在这里,作者不仅写出了荷花淀浓郁的风俗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能够情景交融地表现出小嘎子在荷花淀嬉戏的欢快心情使得整幅图画虽没写荷花,却使人仿佛闻到了清新的荷花香。 这种语言雅化的倾向不仅表现在对景色的描写上还表现在对遣词造句的精雕细刻上。好的文字是作者用心锤炼出来的。“一字未安细推敲。”如“老奶奶忍不住,‘喷儿’地乐了。”“喷儿”这个词语把老奶奶因年老牙缝透风,而又突然禁不住大笑的情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再如对夕阳的描写:“一缕惨淡的夕阳在小东屋的房檐上只逗了一逗,便赶紧溜走了。”“逗”字和“溜”字把夕阳拟人化了,同时也夸张的表现出夕阳停留的短暂,把人物的情感寄予到了景色之中,使情与景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此外,作者不仅注重对字的推敲,还注重对语句的锤炼。这主要表现在比喻句的运用上。如:“‘叭!’清清脆脆一声响,紧接着就是机关枪的‘嘎嘎’大笑。”作者把机枪的声音比喻成人的“嘎嘎”大笑,把战士们对在战场上终于可以和敌人酣畅淋漓地正面大战一场而不用像日常反“围剿”时整日埋伏突击的畅快之感形象地传达了出来;再如:“这嫂子一路喷着唾沫星子,眼泪崩豆儿似的流了下来,说话比多饺子馅还快,再不给人插嘴的空隙。”把流泪比喻成“崩豆儿”、把话急比喻成“多饺子馅”,既生动有趣又表现出狗替儿嫂的泼辣性格。正如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所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徐光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把不同又相关的两个事物相比,让读者领略到了比喻这一传统修辞格的独特魅力。
总之,徐光耀作品的语言风格是“通俗”与“雅致”的统一。“通俗”表现在语言的口语化、富于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雅致”表现在语言带有诗味,但并非华丽,而是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和画面美,同时,“雅致”还表现在作者对字与词句的推敲与锤炼上。徐光耀文学语言的“通俗”来源于他对冀中人民日常生活的熟悉与热爱,而“雅致”则来自于他对人民日常口语的提炼上。在提炼的过程中,他将日常口语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极富灵魂的词句放在了恰当的位置并绝妙地运用,因而他的语言达到了“通俗”与“雅致”和谐统一。
平淡而又浓烈
文学语言是用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传达思想的。徐光耀作品的语言初读感觉很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雅的语词、没有过多的修饰,大多是日常生活的语言,然而其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却是浓烈的。它平淡如清水,浓烈如美酒。这样浓烈的情感既有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又有作者对人生世态的哲思。
在《小兵张嘎》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
“单说这鬼不灵西北角上,有一户小小人家,一带短墙围起一个小院,坐北朝南两间草房,栅栏门朝西开,左右栽着四棵杨柳树。从门往西五十步光景,便是白洋淀的一个浅湾,一片葱茏茂密的芦苇,直从那碧琉璃似的淀水里蔓延到岸边上来。风儿一吹,芦苇起伏摇荡,发出一阵沙沙的喧笑声。啊,若不是苇塘尽头矗立着一个鬼子的岗楼,若不是从那儿凛凛然逼来一股肃煞之气,单看小院这一角,可不是一幅美妙秀丽的田园画儿吗?”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白洋淀特有的地域风光。白描式的手法,将白洋淀特有的事与物所形成的秀丽的田园画尽展在读者眼前。“啊”感叹词的运用,以及兩个“若不是”的排比又将这秀美的地域风光图融入在抗战时代的背景中,使得极具诗意的美景与战争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的反问句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对鬼子的仇恨鲜明得体现出来。
在对话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也是平淡而又浓烈的:
“熬粥去!”哥哥只向他威严地一摆手。
“我不熬!我还活着哩——我还活着干什么?不如去报告日鬼子,让他们把你杀了,再打着问你:是抗日重要,还是妻儿老小重要?我在你家累死累活这些年,在你眼里就没有一星星‘民主’!……这嫂子语无伦次,越说越火,两手一摔一摔的,只要找着哥哥桩头。”
“你去!去把日鬼子叫来。”哥哥忽地用手指着妻子,凑过去把她逼住:“知道不,你替八路埋着三挺机枪哩,你要刨不出来,连我也不依你!”
以上人物的对话完全是日常生活中夫妻俩斗嘴时的絮絮叨叨之语。几句简短的命令式语句的运用,一改狗踢哥的沉默不语,展现出了狗踢哥敢于担当的男子汉气概。狗踢嫂开始的唠叨之语,让读者看到了做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关乎生死的战争面前的忧虑与恐惧。表面上狗踢嫂泼辣、只顾小家,但作者笔锋突转,“你替八路埋着三挺机关枪哩。”则立体的表现了狗踢嫂的性格——外表泼辣、内心善良,并将他拥军、爱军之情也展露了出来,而之前她的絮叨之语则显得是那样的可爱。作者的喜爱之情就在狗踢哥与狗踢嫂前后言行的对比中流露了出来。
徐光耀的文学语言虽是平淡、通俗之语,但它寄予丰富,蕴含着作者对人生、战争的深思与总结。
如在《冷暖灾星》的开头,作者这样写到:“一个人落生在世,真不知要怎样度过一生。大概不可能永远幸运,也不可能老在灾祸中沉沦。”这是作者在饱经沧桑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正如作者所说,有时人会像一只小鸟,可以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有时人又像一丛蓬蒿,在马蹄下被践踏成泥。但在遇到困境时,并不是就此沉沦而是强健自己的体魄以便更轻捷地越过途中的坎坷。这肺腑之言又何尝不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回顾后的总结:战争经历所给予的心灵滋养、写作所带来的快乐与荣耀、“反右”及文革中所经受的肉体上乃至精神上的摧残、改革开放后所看到的曙光。这些人生的苦辣酸甜伴随着时光早已飞去,留下的是作者面对人生的豁达与从容。
接下来作者指出:“战争还有特殊的景观:除却那骇人的残杀、创痛、悲伤之外,它也是提供诱人的雄伟瑰丽、英武豪迈和烈烈轰轰。它死中有生,苦中有乐,无情而有情,不幸中有大幸;它确乎催折过幼稚的嫩芽,却又催熟过青春和生命。”这是作者对巴大坎儿、苗秀、轴子三个小八路所经历的战争的总结:三个小八路在流亡的途中亲眼目睹了鬼子惨无人道的杀戮场面、也刻骨的体验了亲友逝去伤痛以及战争给他们所带来的身心的创伤。然而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还有父老乡亲们舍生忘死地保护着他们、爱护着他们。战争是无情的,然而父老乡亲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英雄情义与豪迈气概是那样的温暖而又让人动容。三个小八路在战争中磨炼着,也正是这残酷的战争催熟着他们的成长。
作者不仅思考着战争也在思考着战争中的人。相较于《小兵张嘎》,作者在《冷暖灾星》中更专注于战争中人的生存状态及更深入的思考着英雄的内涵。在《冷暖灾星》中作者描写了不知姓名的老大娘、辘轳大伯、纪大娘、根儿嫂、狗替儿夫妇、锅叔、吃斋念佛的“老绝户头”等平凡普通的老百姓在战争中的生活态度及生存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塑造的“三三制”这个人物丰富了战争题材所描绘的人物画廊。在战争的夹缝中,“三三制”以自己独有的智慧过着他人少有的温暖的生活,而又不失其做人的根本。与此同时,作者也在思考着、塑造着不同于七十年代“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作者将笔触着眼于普通的老百姓,更丰富、更立体的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例如,狗替儿嫂和“三三制”大叔他们内心有着对战争的恐惧感,但是在紧要的关头他们能够秉持凌然大义、浩然正气去支持革命;还有辘轳大伯、根儿嫂为革命做着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的英雄内涵。
总之,徐光耀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谱写着对家乡、对人民的赞歌。由于他的作品凝聚着对于战争、对于人生的哲理性阐发使得他的作品同时也闪烁着思想的火花。质朴平淡的语言中包含着浓烈的情感与哲思,“平淡”与“浓烈”也就自然和谐的统一在一起了。但仔细品味起来,相比于前期,他后期作品的语言更精练、更富于哲思,而通俗、雅致则是始终如一的。
结语
徐光耀文学语言的这两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分别独立的,它们是统一体的不同侧面。纵观徐光耀的文学创作,他以自己丰厚的战争生活经验的积累、执著的文学创作追求、以及对人生、战争的感悟与思考使得他笔下的文字通俗而又雅致、平淡中又饱含着哲理与情思。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成人能够理解其作品传达的情感内涵,儿童也能看的津津有味。因而,整体把握徐光耀在战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风格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握其历史创作脉络、窥探当代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