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上师生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这种综合的心理状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境、情感体验,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反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一、教师是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者
学生课堂学习的班集体是由学校组织和安排的,个体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和谐的课堂氛围须由教师引导创设。
(一)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体现在心灵的尊重,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其次体现在尊重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
2.换个角色加入教学。现代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无拘无束地思考,愉悦地求知,能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教师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
3.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并以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而教师的提问,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可怎样提问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让课堂氛围活跃、生动呢?
1.提问的针对性和辐射性。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要使问题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讲课时,可提一些书本上没有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的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有些还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教师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逼迫学生立即作出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
3.注意反馈态势。教师应该始终让学生保持回答问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应该委婉,讲究策略,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一定要先行。教师如能主动去接触学生,多为学生着想,那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绝不是难事。
二、学生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参与者
首先,帮学生克服不愿做“出头鸟”的心理。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虽思维活跃,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给予学生不恰当的评价,使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比较“世故”,他们担心“言多必失”,将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该想的不去想,该做的不去做。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因此,应该让学生大胆发言,愿做“出头鸟”。
心理学家罗杰思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在与四周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人格。所以,教师要大力运用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其次,让学生真正加入课堂教学。
1.注重发展集体性思维。自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以来,班集体就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学是班集体展开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与班友结成的班集体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参与促进班级的集体性思维。促进了集体性思维,也就创造了集体融洽的气氛,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学《沁园春·雪》,我和学生一起比赛朗读。或许是因为比赛吧,学生们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见他们兴致勃勃,我就顺水推舟,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写一篇赏析文章。这堂课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集体性思维。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叶圣陶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使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途径。
积极营造一种以尊重、平等、真诚和理解为特征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自由地表达、参与,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共同发展才能被激活。只有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才能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对《木兰诗》中“木兰归来”这一情景,可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设想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时,我们可尽可能地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彰显个性。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提问:假如孔乙己没有读过书,他的命运会怎样?这种打破常规的提问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时时表现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要用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此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向老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教师示教,学生示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是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者
学生课堂学习的班集体是由学校组织和安排的,个体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和谐的课堂氛围须由教师引导创设。
(一)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体现在心灵的尊重,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其次体现在尊重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
2.换个角色加入教学。现代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无拘无束地思考,愉悦地求知,能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教师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
3.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并以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而教师的提问,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可怎样提问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让课堂氛围活跃、生动呢?
1.提问的针对性和辐射性。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要使问题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讲课时,可提一些书本上没有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的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有些还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教师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逼迫学生立即作出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
3.注意反馈态势。教师应该始终让学生保持回答问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应该委婉,讲究策略,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一定要先行。教师如能主动去接触学生,多为学生着想,那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绝不是难事。
二、学生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参与者
首先,帮学生克服不愿做“出头鸟”的心理。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虽思维活跃,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给予学生不恰当的评价,使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比较“世故”,他们担心“言多必失”,将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该想的不去想,该做的不去做。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因此,应该让学生大胆发言,愿做“出头鸟”。
心理学家罗杰思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在与四周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人格。所以,教师要大力运用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其次,让学生真正加入课堂教学。
1.注重发展集体性思维。自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以来,班集体就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学是班集体展开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与班友结成的班集体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参与促进班级的集体性思维。促进了集体性思维,也就创造了集体融洽的气氛,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学《沁园春·雪》,我和学生一起比赛朗读。或许是因为比赛吧,学生们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见他们兴致勃勃,我就顺水推舟,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写一篇赏析文章。这堂课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集体性思维。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叶圣陶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使教学获得成功的基本途径。
积极营造一种以尊重、平等、真诚和理解为特征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自由地表达、参与,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共同发展才能被激活。只有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才能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对《木兰诗》中“木兰归来”这一情景,可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设想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时,我们可尽可能地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彰显个性。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提问:假如孔乙己没有读过书,他的命运会怎样?这种打破常规的提问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时时表现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要用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此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向老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教师示教,学生示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