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生成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追求“动态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前的充分预设与课堂的精彩生成都是评判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教师,其教学能与文本融为一体,又能带领学生超越文本,与文本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弹性预设,又要巧妙引导课堂的动态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互促进,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一般人习惯于顺向思维,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这就强调了从小打开学生思路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很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课堂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驰骋,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许多课堂因出现没有预设的生成而精彩,教师也因此体验到了无法预设的快乐。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非预设性生成”。“非预设性生成”是在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而产生,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受到教益,能收获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呢?
1. 把握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的“生成”
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只有如此,才能把文本读“活”、读“透”、读“新”。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时,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去体验,去感受。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2. 把握延伸拓展中的“生成”
课堂拓展是立足于文本,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增强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语文“新课标”提倡课堂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许多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而是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闪耀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3. 把握想象创造中的“生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堂教学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比如学了《孔乙己》之后,我根据文章末尾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孔乙己最终命运如何?请你发挥想象为文章续写一段情节,看谁写得最有创意又切合文章的中心。又如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假如你就是这只受伤的鸽子,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怎么想呢?请你写一段话,描写鸽子的心理活动。新课程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后练习中也有许多富有想象与创造的问题,如想象作文、仿写句子、续写故事情节等。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给学生留足想象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才能有效地促成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生成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言以蔽之,“预设”与“生成”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让二者更和谐,才能迸发出语文课堂智慧的火花。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一般人习惯于顺向思维,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这就强调了从小打开学生思路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很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课堂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驰骋,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许多课堂因出现没有预设的生成而精彩,教师也因此体验到了无法预设的快乐。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非预设性生成”。“非预设性生成”是在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而产生,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受到教益,能收获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呢?
1. 把握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的“生成”
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只有如此,才能把文本读“活”、读“透”、读“新”。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时,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去体验,去感受。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学会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
2. 把握延伸拓展中的“生成”
课堂拓展是立足于文本,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增强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语文“新课标”提倡课堂开放并充满生命的活力。许多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而是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闪耀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3. 把握想象创造中的“生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堂教学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比如学了《孔乙己》之后,我根据文章末尾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孔乙己最终命运如何?请你发挥想象为文章续写一段情节,看谁写得最有创意又切合文章的中心。又如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假如你就是这只受伤的鸽子,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怎么想呢?请你写一段话,描写鸽子的心理活动。新课程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后练习中也有许多富有想象与创造的问题,如想象作文、仿写句子、续写故事情节等。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给学生留足想象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才能有效地促成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生成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言以蔽之,“预设”与“生成”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有让二者更和谐,才能迸发出语文课堂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