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公约”的研制背景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规范不可缺少。可以说,自班级授课制诞生起,课堂教学规范就相伴而生了。不过,就现实教学而言,课堂规范大多为单向性的指令,即总是教师在“规范”学生,且“规范”的随意性很大,系统性不强,空话套话成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中心思维在作怪。
教育交往理论认为,课堂是师生互动对话、共生发展的天地,课堂规范在本质上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约定”。也就是说,作为集体学习中的共同规则,不仅在产生过程上要体现自觉、自主、自愿,在内容上也应该包含“师”“生”两个方面,体现出公平、公正、公信。这种意义上的课堂规范我称之为“课堂公约”。
这样的“公约”如何产生呢?我想到了让学生写提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研制公约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育的过程吗!
一个星期五下午的班会课,我在全班宣讲制订和实施“课堂公约”的意义,并要求孩子们针对“学生课堂规范”和“教师课堂规范”每人各写5条。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尤其是知道可以给老师提要求后,兴奋得在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动起笔。为了慎重起见,我让他们把写好的提案草稿带回家,利用周末和自己的父母协商、斟酌,听取家长的建议。
双休过后,周一到了,全班学生都提交了自己的提案,我迅速对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针对学生的“课堂公约”提案主要有12条——
1.积极举手;2.不做小动作;3.老师讲课时不插嘴;4.上课时不乱说话;5.同学发言时认真倾听;6.不在课堂上看书、做其他学科的作业;7.坐姿端正;8.认真记录;9.不吃零食;10.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不随便议论;11.别人答错不嘲笑;12.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针对教师的“课堂公约”提案主要有11条——
1.讲课生动;2.幽默;3.不拖课;4.认真倾听,学生说完再让他坐下;5.不发火,有事下课处理;6.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7.精神饱满;8.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9.讲普通话;10.不体罚学生;11.文明,不骂人。
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是将平时课上师生经常犯的错误和老师提得多的“规范要求”列举出来了,虽然平实,但句句“在理”。当然,也稍显零碎,不够精练。
我将学生列举到的提案整理后印发给全班同学“好中选优”。通过投票,“积极举手发言”“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安静地倾听老师或同学讲话”“不要嘲笑答错的同学”等10条学生公约得票数较高,而“讲课生动、幽默”“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学生说完再请他坐下”“不在课堂上发火,不训斥学生”等针对教师的4条排在前列。我将上述14条再次进行一番文字加工,最终提炼出12条课堂公约。
在班级再次举手表决后,我将公约打印放大后张贴在教室前的醒目位置,同时给每位学生印发一份,带回家给家长过目后贴在语文书扉页上,以争取家长们的积极支持。以下是我班的“课堂公约”。
学生部分:
1.做好上课的一切准备,以饱满的精神开始上课;2.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3.安静地倾听老师或同学讲话,不插嘴,不做小动作;4.坐姿端正,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不随便议论;5.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6.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对学习表现能进行自我反思;7.圆满完成每堂课的学习任务;8.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部分:
9.按时上下课,使用普通话,精神饱满;10.讲课生动、幽默,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学生说完再请他坐下;11.文明上课,不在课堂上发火,不训斥学生,多表扬和鼓励;1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乐意接受班委对老师课堂表现的评价。
二、“课堂公约”的实施过程
“课堂公约”研制后,我班立即进入实施阶段。为了表示重视,学生有的将公约贴在课桌上,有的贴在课本上,有的贴在文具盒里。或许是因为重视程度高了,他们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有人表现不好时,我只要提示一下公约中的相关内容,都能及时改正。一时间,“课堂公约”成了我组织教学的法宝,也成了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然而,“课堂公约”推行三个月后,我发现一股暗流在悄悄涌动,不少学生对公约的实施渐渐失去兴趣,不是很在意自己的课堂表现了,出现小问题后老师找了谈话也显得无所谓。同时,本班部分老师使用“课堂公约”的热情也没有以前高了,想起来就说说,想不起时课堂就“涛声依旧”。
现实的触动让我深思。任何“规范”如果只是停留在约束层面,仅仅靠一时的新奇和兴致来带动,而不能成为一种行动自觉,那注定是走不远的。规范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这应是实施课堂公约的最高境界。
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我决定上一堂主题课,从“习惯”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提高对“课堂公约”的价值认识,用身边好的典型来带动全体同学“重燃”公约激情,向“好习惯”这一更高的目标挺进。
12条公约,从哪里开始呢?几番斟酌,我选择了第五条“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因为,这一条并不只是简单地谈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它还涉及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地做到包容、理解、尊重、欣赏,特别是“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和学生的常规思维有很大的碰撞,既具有挑战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了认真而又细致的准备后,我对全校进行了教学展示。
上完课,学生的表现让我欣慰。五年级的学生要真正读懂课堂公约中“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这句话的全部内涵是很不容易的,养成好习惯就更加不易。好在,我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对这句话的“在乎”,感受到他们又重新燃起了推行课堂公约的热情,有了更高的目标。特别是这样的行动得到了同伴和师长的重视与鼓励,形成了好的土壤、好的氛围。 三、反思
“课堂公约”走出“高原”,开始了新的起飞。回顾几个月的实践,值得回味。
首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校园生活总会受到规范的约束,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从大人、老师那里接受规训。这也使得“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成为了众人认同的好孩子的标准。事实上,这种外在的规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我让学生自己写提案、议提案、表决提案,研制和执行“课堂公约”的过程就成了他们自我规范的过程,自觉遵从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结果”。从实践课程观的角度看,承载着这种意义的“过程”和“课堂公约”,也具有课程意义。
其次,尊重和平等是共生的基石。“课堂公约”的制订,如果没有对老师的公约要求,很显然,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奇感,更是平等的缺失。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真正地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双方都是“课堂公约”约束的对象,又都是课堂秩序的共同缔造者,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才是自由和平等的课堂。特别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学生自己提的,更能激发学生执行公约的热情和信心。当然,这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能真正地放下架子,融入课堂,和学生共生共舞。相反,如果教师首先做了“课堂公约”的漠视者或违犯者,有“课堂公约”比没有“课堂公约”更糟糕。
再者,什么是真正的“灵丹妙药”?“课堂公约”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了,它果真能成为课堂集体学习中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任何公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带有强制和规约的成分。当学生对它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时,当一些多年形成的坏习惯开始回潮时,它可能就显得很“乏力”。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具有“强心针”的作用,但习惯养成涉及学生的心理调节、认识水平,有些可能短期有效应,有些还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培养。生活中成年人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孩子又能有多大的坚持力?如此看来,从“规范”到“习惯”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客观地分析,“课堂公约”之外,老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的课堂充满魅力,每个学生都非常期待上你的课,非常投入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时,“课堂公约”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如此看来,“课堂公约”的实施永远只是过程,我们期待的是那种真正让师生忘我投入的没有公约的课堂教学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规范不可缺少。可以说,自班级授课制诞生起,课堂教学规范就相伴而生了。不过,就现实教学而言,课堂规范大多为单向性的指令,即总是教师在“规范”学生,且“规范”的随意性很大,系统性不强,空话套话成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中心思维在作怪。
教育交往理论认为,课堂是师生互动对话、共生发展的天地,课堂规范在本质上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约定”。也就是说,作为集体学习中的共同规则,不仅在产生过程上要体现自觉、自主、自愿,在内容上也应该包含“师”“生”两个方面,体现出公平、公正、公信。这种意义上的课堂规范我称之为“课堂公约”。
这样的“公约”如何产生呢?我想到了让学生写提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研制公约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育的过程吗!
一个星期五下午的班会课,我在全班宣讲制订和实施“课堂公约”的意义,并要求孩子们针对“学生课堂规范”和“教师课堂规范”每人各写5条。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尤其是知道可以给老师提要求后,兴奋得在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动起笔。为了慎重起见,我让他们把写好的提案草稿带回家,利用周末和自己的父母协商、斟酌,听取家长的建议。
双休过后,周一到了,全班学生都提交了自己的提案,我迅速对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针对学生的“课堂公约”提案主要有12条——
1.积极举手;2.不做小动作;3.老师讲课时不插嘴;4.上课时不乱说话;5.同学发言时认真倾听;6.不在课堂上看书、做其他学科的作业;7.坐姿端正;8.认真记录;9.不吃零食;10.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不随便议论;11.别人答错不嘲笑;12.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针对教师的“课堂公约”提案主要有11条——
1.讲课生动;2.幽默;3.不拖课;4.认真倾听,学生说完再让他坐下;5.不发火,有事下课处理;6.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7.精神饱满;8.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9.讲普通话;10.不体罚学生;11.文明,不骂人。
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是将平时课上师生经常犯的错误和老师提得多的“规范要求”列举出来了,虽然平实,但句句“在理”。当然,也稍显零碎,不够精练。
我将学生列举到的提案整理后印发给全班同学“好中选优”。通过投票,“积极举手发言”“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安静地倾听老师或同学讲话”“不要嘲笑答错的同学”等10条学生公约得票数较高,而“讲课生动、幽默”“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学生说完再请他坐下”“不在课堂上发火,不训斥学生”等针对教师的4条排在前列。我将上述14条再次进行一番文字加工,最终提炼出12条课堂公约。
在班级再次举手表决后,我将公约打印放大后张贴在教室前的醒目位置,同时给每位学生印发一份,带回家给家长过目后贴在语文书扉页上,以争取家长们的积极支持。以下是我班的“课堂公约”。
学生部分:
1.做好上课的一切准备,以饱满的精神开始上课;2.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3.安静地倾听老师或同学讲话,不插嘴,不做小动作;4.坐姿端正,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不随便议论;5.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6.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对学习表现能进行自我反思;7.圆满完成每堂课的学习任务;8.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部分:
9.按时上下课,使用普通话,精神饱满;10.讲课生动、幽默,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学生说完再请他坐下;11.文明上课,不在课堂上发火,不训斥学生,多表扬和鼓励;1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乐意接受班委对老师课堂表现的评价。
二、“课堂公约”的实施过程
“课堂公约”研制后,我班立即进入实施阶段。为了表示重视,学生有的将公约贴在课桌上,有的贴在课本上,有的贴在文具盒里。或许是因为重视程度高了,他们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有人表现不好时,我只要提示一下公约中的相关内容,都能及时改正。一时间,“课堂公约”成了我组织教学的法宝,也成了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然而,“课堂公约”推行三个月后,我发现一股暗流在悄悄涌动,不少学生对公约的实施渐渐失去兴趣,不是很在意自己的课堂表现了,出现小问题后老师找了谈话也显得无所谓。同时,本班部分老师使用“课堂公约”的热情也没有以前高了,想起来就说说,想不起时课堂就“涛声依旧”。
现实的触动让我深思。任何“规范”如果只是停留在约束层面,仅仅靠一时的新奇和兴致来带动,而不能成为一种行动自觉,那注定是走不远的。规范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这应是实施课堂公约的最高境界。
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我决定上一堂主题课,从“习惯”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提高对“课堂公约”的价值认识,用身边好的典型来带动全体同学“重燃”公约激情,向“好习惯”这一更高的目标挺进。
12条公约,从哪里开始呢?几番斟酌,我选择了第五条“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因为,这一条并不只是简单地谈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它还涉及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地做到包容、理解、尊重、欣赏,特别是“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和学生的常规思维有很大的碰撞,既具有挑战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了认真而又细致的准备后,我对全校进行了教学展示。
上完课,学生的表现让我欣慰。五年级的学生要真正读懂课堂公约中“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这句话的全部内涵是很不容易的,养成好习惯就更加不易。好在,我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对这句话的“在乎”,感受到他们又重新燃起了推行课堂公约的热情,有了更高的目标。特别是这样的行动得到了同伴和师长的重视与鼓励,形成了好的土壤、好的氛围。 三、反思
“课堂公约”走出“高原”,开始了新的起飞。回顾几个月的实践,值得回味。
首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校园生活总会受到规范的约束,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从大人、老师那里接受规训。这也使得“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成为了众人认同的好孩子的标准。事实上,这种外在的规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我让学生自己写提案、议提案、表决提案,研制和执行“课堂公约”的过程就成了他们自我规范的过程,自觉遵从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结果”。从实践课程观的角度看,承载着这种意义的“过程”和“课堂公约”,也具有课程意义。
其次,尊重和平等是共生的基石。“课堂公约”的制订,如果没有对老师的公约要求,很显然,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奇感,更是平等的缺失。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真正地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双方都是“课堂公约”约束的对象,又都是课堂秩序的共同缔造者,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才是自由和平等的课堂。特别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学生自己提的,更能激发学生执行公约的热情和信心。当然,这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能真正地放下架子,融入课堂,和学生共生共舞。相反,如果教师首先做了“课堂公约”的漠视者或违犯者,有“课堂公约”比没有“课堂公约”更糟糕。
再者,什么是真正的“灵丹妙药”?“课堂公约”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了,它果真能成为课堂集体学习中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任何公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带有强制和规约的成分。当学生对它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时,当一些多年形成的坏习惯开始回潮时,它可能就显得很“乏力”。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具有“强心针”的作用,但习惯养成涉及学生的心理调节、认识水平,有些可能短期有效应,有些还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培养。生活中成年人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孩子又能有多大的坚持力?如此看来,从“规范”到“习惯”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客观地分析,“课堂公约”之外,老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的课堂充满魅力,每个学生都非常期待上你的课,非常投入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时,“课堂公约”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如此看来,“课堂公约”的实施永远只是过程,我们期待的是那种真正让师生忘我投入的没有公约的课堂教学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