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过程”的意义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c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公约”的研制背景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规范不可缺少。可以说,自班级授课制诞生起,课堂教学规范就相伴而生了。不过,就现实教学而言,课堂规范大多为单向性的指令,即总是教师在“规范”学生,且“规范”的随意性很大,系统性不强,空话套话成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中心思维在作怪。
  教育交往理论认为,课堂是师生互动对话、共生发展的天地,课堂规范在本质上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约定”。也就是说,作为集体学习中的共同规则,不仅在产生过程上要体现自觉、自主、自愿,在内容上也应该包含“师”“生”两个方面,体现出公平、公正、公信。这种意义上的课堂规范我称之为“课堂公约”。
  这样的“公约”如何产生呢?我想到了让学生写提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研制公约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育的过程吗!
  一个星期五下午的班会课,我在全班宣讲制订和实施“课堂公约”的意义,并要求孩子们针对“学生课堂规范”和“教师课堂规范”每人各写5条。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尤其是知道可以给老师提要求后,兴奋得在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动起笔。为了慎重起见,我让他们把写好的提案草稿带回家,利用周末和自己的父母协商、斟酌,听取家长的建议。
  双休过后,周一到了,全班学生都提交了自己的提案,我迅速对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针对学生的“课堂公约”提案主要有12条——
  1.积极举手;2.不做小动作;3.老师讲课时不插嘴;4.上课时不乱说话;5.同学发言时认真倾听;6.不在课堂上看书、做其他学科的作业;7.坐姿端正;8.认真记录;9.不吃零食;10.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不随便议论;11.别人答错不嘲笑;12.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针对教师的“课堂公约”提案主要有11条——
  1.讲课生动;2.幽默;3.不拖课;4.认真倾听,学生说完再让他坐下;5.不发火,有事下课处理;6.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7.精神饱满;8.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9.讲普通话;10.不体罚学生;11.文明,不骂人。
  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是将平时课上师生经常犯的错误和老师提得多的“规范要求”列举出来了,虽然平实,但句句“在理”。当然,也稍显零碎,不够精练。
  我将学生列举到的提案整理后印发给全班同学“好中选优”。通过投票,“积极举手发言”“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安静地倾听老师或同学讲话”“不要嘲笑答错的同学”等10条学生公约得票数较高,而“讲课生动、幽默”“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学生说完再请他坐下”“不在课堂上发火,不训斥学生”等针对教师的4条排在前列。我将上述14条再次进行一番文字加工,最终提炼出12条课堂公约。
  在班级再次举手表决后,我将公约打印放大后张贴在教室前的醒目位置,同时给每位学生印发一份,带回家给家长过目后贴在语文书扉页上,以争取家长们的积极支持。以下是我班的“课堂公约”。
  学生部分:
  1.做好上课的一切准备,以饱满的精神开始上课;2.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3.安静地倾听老师或同学讲话,不插嘴,不做小动作;4.坐姿端正,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不随便议论;5.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6.不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对学习表现能进行自我反思;7.圆满完成每堂课的学习任务;8.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部分:
  9.按时上下课,使用普通话,精神饱满;10.讲课生动、幽默,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学生说完再请他坐下;11.文明上课,不在课堂上发火,不训斥学生,多表扬和鼓励;1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乐意接受班委对老师课堂表现的评价。
  二、“课堂公约”的实施过程
  “课堂公约”研制后,我班立即进入实施阶段。为了表示重视,学生有的将公约贴在课桌上,有的贴在课本上,有的贴在文具盒里。或许是因为重视程度高了,他们都特别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有人表现不好时,我只要提示一下公约中的相关内容,都能及时改正。一时间,“课堂公约”成了我组织教学的法宝,也成了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然而,“课堂公约”推行三个月后,我发现一股暗流在悄悄涌动,不少学生对公约的实施渐渐失去兴趣,不是很在意自己的课堂表现了,出现小问题后老师找了谈话也显得无所谓。同时,本班部分老师使用“课堂公约”的热情也没有以前高了,想起来就说说,想不起时课堂就“涛声依旧”。
  现实的触动让我深思。任何“规范”如果只是停留在约束层面,仅仅靠一时的新奇和兴致来带动,而不能成为一种行动自觉,那注定是走不远的。规范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这应是实施课堂公约的最高境界。
  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我决定上一堂主题课,从“习惯”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提高对“课堂公约”的价值认识,用身边好的典型来带动全体同学“重燃”公约激情,向“好习惯”这一更高的目标挺进。
  12条公约,从哪里开始呢?几番斟酌,我选择了第五条“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因为,这一条并不只是简单地谈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它还涉及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地做到包容、理解、尊重、欣赏,特别是“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和学生的常规思维有很大的碰撞,既具有挑战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了认真而又细致的准备后,我对全校进行了教学展示。
  上完课,学生的表现让我欣慰。五年级的学生要真正读懂课堂公约中“对好的课堂表现给以赞赏,对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以宽容”这句话的全部内涵是很不容易的,养成好习惯就更加不易。好在,我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对这句话的“在乎”,感受到他们又重新燃起了推行课堂公约的热情,有了更高的目标。特别是这样的行动得到了同伴和师长的重视与鼓励,形成了好的土壤、好的氛围。   三、反思
  “课堂公约”走出“高原”,开始了新的起飞。回顾几个月的实践,值得回味。
  首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校园生活总会受到规范的约束,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从大人、老师那里接受规训。这也使得“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成为了众人认同的好孩子的标准。事实上,这种外在的规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我让学生自己写提案、议提案、表决提案,研制和执行“课堂公约”的过程就成了他们自我规范的过程,自觉遵从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结果”。从实践课程观的角度看,承载着这种意义的“过程”和“课堂公约”,也具有课程意义。
  其次,尊重和平等是共生的基石。“课堂公约”的制订,如果没有对老师的公约要求,很显然,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奇感,更是平等的缺失。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真正地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双方都是“课堂公约”约束的对象,又都是课堂秩序的共同缔造者,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才是自由和平等的课堂。特别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学生自己提的,更能激发学生执行公约的热情和信心。当然,这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能真正地放下架子,融入课堂,和学生共生共舞。相反,如果教师首先做了“课堂公约”的漠视者或违犯者,有“课堂公约”比没有“课堂公约”更糟糕。
  再者,什么是真正的“灵丹妙药”?“课堂公约”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了,它果真能成为课堂集体学习中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任何公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带有强制和规约的成分。当学生对它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时,当一些多年形成的坏习惯开始回潮时,它可能就显得很“乏力”。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具有“强心针”的作用,但习惯养成涉及学生的心理调节、认识水平,有些可能短期有效应,有些还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培养。生活中成年人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孩子又能有多大的坚持力?如此看来,从“规范”到“习惯”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客观地分析,“课堂公约”之外,老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的课堂充满魅力,每个学生都非常期待上你的课,非常投入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时,“课堂公约”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如此看来,“课堂公约”的实施永远只是过程,我们期待的是那种真正让师生忘我投入的没有公约的课堂教学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目标定位:  1.在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用建模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思想方法。  2.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意识,提高解决
蓦然回首,我在小学写作教学这条路上已经追寻了十八载。从乡村到城镇,从苏北到苏中,从最初的“作文系列训练”,到后来的“生活作文”,再到今天的“童化作文”,我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语)。在这漫长的求索中,我的写作教学理念在“知识一生活一儿童”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质的裂变和生长,不断获得新的超越与完善。    知识:让我“会教”习作    1991年8月,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江苏省盐城
人物小传:  奚亚英,1975年从教,现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她坚持“优质教育平民化”的办学理念,把一所普通农村学校打造成“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常州市模范学校”,并且创办了常武地区第一家公办教育集团。曾获全国基础教育教育教学管理杰出人物、全国百名优秀小学校长、
[编者按]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正在逐渐理解、运用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搬来新教法,却搞不懂怎么教”的现象。本期我们推出了“阅读课教什么”的专题,旨在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即“教什么”)问题,兼顾教学形式(即“怎么教”)的问题。三位名师的同课异构,以及专家的精彩分析与点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为一
多年来,“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成了衡量语文教师工作能力和态度的重要标志。很多学校在评价语文老师的敬业与否时,都把习作是否精批细改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在这样一条指标的引导下,许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抓错别字、病句和写眉批、尾批上。很多老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对每位学生的习作都“精批细改”,把习作改得“千疮百孔”,到处是“点点殷红”。为此,老师们付出了很多时间
一、思想的萌芽    1999年,炎热的夏天正如我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在南京参加省教研会议期间,受到徐晔老师的启发,我开始“环境英语”方面的研究,开始接触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开始追求“凸显学生主体活动的存在,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链接”的理念。  2000年,我积极探索“环境英语”课堂的实施,努力让教学浸润于丰富的语境,实现生活化的课堂,突破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藩篱,填平文本语境与现实语境的鸿沟
责任编辑:朱从卫    《江苏教育》2006年第10期刊登了王红扣老师撰写的《荣辱观不是默出来的》一文,看完后总感觉文中有的观点与结论需要商榷。  在一次集体展会后,王老师发现某小学的校长将部分学生带到了多功能教室,要求这些学生把“八荣八耻”的内容默下来,并对班与班之间的默写质量进行了评比。据此,王老师就得出了这样的观点与结论:“荣辱观不是默出来的”,“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摒弃某些形式主义的做法”
[摘 要] 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让知识建构的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利用这些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会更加顺利. 同时,可以在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当中高效地体验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过程,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  跟许多教学研究一样,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也会追逐一些热点. 比如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背
英语环境是小学生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同时,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英语环境的连续刺激,这一点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优化英语环境来改善教与学的氛围,逐步形成蕴含丰富信息的环境资源。  教材文本是语言性环境之“本”。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环境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语言资源组成。在课堂交际圈里,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实现教学。它是基于教材文本话题的“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牧羊式的
“以学定教”,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把教的目光铆定在学生的“学”上。它包含两个层面:  课程内容层面:以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层面:以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方法。  过去,我们谈得较多的是教学策略层面,即从“教”的角度,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来体现“以学定教”。“学生需要什么”,应从课程内容层面,探讨教学内容的确定,这样思考“以学定教”,或许更有价值。以下笔者以说明文《鲸》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