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文字的一种自由的创造过程。写文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创新思维对提升作文价值意义重大;提升作文价值、使作文水平提高可以从深化作文的立意、淡化作文的选材、优化作文的结构和美化作文的语言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 作文
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文字的一种自由创造过程。写作教学的一个弊端是注重文章的写法,而忽视对生活的思索。所以出现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到的"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作文教学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学。
一、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
作文教学的历史悠久。但到底作文教学应该是从文出发,还是从人出发?从文出发,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后,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基本的行文规范,写出了比较规范的但也是千篇一律的文章,模式化的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从人出发我们就应该研究写作的主体,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做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是我们应着重考虑的。
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写作者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对客体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的写作能力。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深化作文的立意、淡化作文的选材、优化作文的结构和美化作文的语言几个方面考虑,进而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一)深化作文的立意
古人有"意在文先"的说法。善于把文意写透彻的作者,总是十分注意让"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显现,使读者能够被导引着,逐层深入地接近文章主旨,完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识过程。
1、体验生活,感性认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不停地写,让学生写出存在的东西,定出平凡的生活。所以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给自然社会人生赋予生命的情感。这才是作文强调的真实--情感真实。学生的情感其实是丰富的。我们如能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注重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2、透析生活,理性思考。王安石"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道出了对生活的思辩。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实事来揭示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象征性表达,是作文的重要构思技能。由于这种写法的"意",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的生活存在中提炼出来,再寄寓在一事或一物之中,所以它的"意"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更为警策。
(二)淡化作文的选材
创新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②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对启发学生思维有利的,都可以利用,融会古今中外,平淡中见新奇。有的学生认为只有大事才能显深刻,这是一种误解。这也是近几年升学考试卷中学生谈生死、胡编不幸家庭特别多的原因之一。在强调抒写自我的作文中,进行编造、虚构可以不可以的问题且不谈,仅从选材而言,并非写大事就容易出深刻。小的平凡事件中同样可以挖掘出的深刻。
如在一篇关于"第一次"的文章中,一位学生写自己第一次挨打,"我"因欺骗了朋友,自己打自己耳光,并对丧失友谊而内疚。这个题目虽说平常,却揭示了少年对纯真友谊的追求和美好愿望。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动情的物和事上。但是,写这一类题材最容易千人一面,平淡无奇。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指导学生学会独辟蹊径,从众多的材料中把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如《我的忧与乐》、《我美丽,因为我 》等等。通过独特的选材,锻炼了思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大大提高了文章的价值。
(三)优化作文的结构
1、角度求小巧,情感见真挚。摄像时,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楚;相反,角度越小,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文章也是这个理。同一个题材,写作的角度有很多,但并不一定每一个角度都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精彩、引人的一面。如在学习了《散步》以后,学生在"一根红头绳"的文章中,讲述了自己的老师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根红头绳作为礼物的事。通过小小头绳,写出了一份感人的师生情。生活是殷实的,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善于选取小巧的、合适的角度,就可以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打破惯性思维,推陈出新。如有这么一个故事: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很畅销。可是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把苹果批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等"的苹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杨格急中生智,拟定了这样的广告词:"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结果使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
这样,用取材平常的故事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创造文体,让学生在小说故事、诗歌寓言、书信日记、对话体短文、戏剧等多种文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体进行作文,通过创新文体的训练,以提升作文价值。
(四)美化作文的语言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等。我们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学习借鉴。
总之,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素养的重要领域。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他们的作文才会更加精彩。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地创新,才能提高作文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曹博义《作文形式创新例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②冯余广《让你的作文有一个亮丽的"包装"》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关键词: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 作文
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文字的一种自由创造过程。写作教学的一个弊端是注重文章的写法,而忽视对生活的思索。所以出现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到的"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作文教学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学。
一、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
作文教学的历史悠久。但到底作文教学应该是从文出发,还是从人出发?从文出发,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后,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基本的行文规范,写出了比较规范的但也是千篇一律的文章,模式化的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从人出发我们就应该研究写作的主体,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做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是我们应着重考虑的。
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写作者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对客体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的写作能力。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深化作文的立意、淡化作文的选材、优化作文的结构和美化作文的语言几个方面考虑,进而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一)深化作文的立意
古人有"意在文先"的说法。善于把文意写透彻的作者,总是十分注意让"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显现,使读者能够被导引着,逐层深入地接近文章主旨,完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识过程。
1、体验生活,感性认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不停地写,让学生写出存在的东西,定出平凡的生活。所以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给自然社会人生赋予生命的情感。这才是作文强调的真实--情感真实。学生的情感其实是丰富的。我们如能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注重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2、透析生活,理性思考。王安石"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道出了对生活的思辩。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实事来揭示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象征性表达,是作文的重要构思技能。由于这种写法的"意",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的生活存在中提炼出来,再寄寓在一事或一物之中,所以它的"意"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更为警策。
(二)淡化作文的选材
创新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②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对启发学生思维有利的,都可以利用,融会古今中外,平淡中见新奇。有的学生认为只有大事才能显深刻,这是一种误解。这也是近几年升学考试卷中学生谈生死、胡编不幸家庭特别多的原因之一。在强调抒写自我的作文中,进行编造、虚构可以不可以的问题且不谈,仅从选材而言,并非写大事就容易出深刻。小的平凡事件中同样可以挖掘出的深刻。
如在一篇关于"第一次"的文章中,一位学生写自己第一次挨打,"我"因欺骗了朋友,自己打自己耳光,并对丧失友谊而内疚。这个题目虽说平常,却揭示了少年对纯真友谊的追求和美好愿望。真实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真情的抒发首先应该建立在叙述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动情的物和事上。但是,写这一类题材最容易千人一面,平淡无奇。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指导学生学会独辟蹊径,从众多的材料中把独特的内容写进自己的文章。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如《我的忧与乐》、《我美丽,因为我 》等等。通过独特的选材,锻炼了思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大大提高了文章的价值。
(三)优化作文的结构
1、角度求小巧,情感见真挚。摄像时,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楚;相反,角度越小,越可以把人物的性情或景物的特征在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文章也是这个理。同一个题材,写作的角度有很多,但并不一定每一个角度都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才能让人看到事物精彩、引人的一面。如在学习了《散步》以后,学生在"一根红头绳"的文章中,讲述了自己的老师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根红头绳作为礼物的事。通过小小头绳,写出了一份感人的师生情。生活是殷实的,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善于选取小巧的、合适的角度,就可以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打破惯性思维,推陈出新。如有这么一个故事: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很畅销。可是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把苹果批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等"的苹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杨格急中生智,拟定了这样的广告词:"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结果使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
这样,用取材平常的故事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创造文体,让学生在小说故事、诗歌寓言、书信日记、对话体短文、戏剧等多种文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体进行作文,通过创新文体的训练,以提升作文价值。
(四)美化作文的语言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等。我们指导学生语言创新先要学习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学习借鉴。
总之,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素养的重要领域。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他们的作文才会更加精彩。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地创新,才能提高作文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曹博义《作文形式创新例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②冯余广《让你的作文有一个亮丽的"包装"》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