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如何比唱更动听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smil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是媒介中调动想象最积极的传播方式。广播主持人的“说”,是有别于生活表达的“说”,是主持人的主持语言。能否言传的关键在于思维的清晰性、条理性、多向性、深刻性。思维的开放性和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是有效传输和成功传达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思维;语言;交叉关系;因果关系;想象预留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说的比唱的动听”是个让人习惯感觉贬义的俗语,但是用来形容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的精彩表达,就是实在的褒义语了。如何用恰切的语言表达,令受众感知美并产生丰富的通感联想?它的先决条件来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维。一个完整有效的传播过程,就是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利用音乐、语言表达而织就的知觉网络,促使听者产生共鸣,自主调动通感,自觉产生共鸣共振的过程。那种美感和震动直如听得到的绘画、电影、书籍以及难忘的人生片段,大凡世间种种美好。欲达此境,两个要素必不可少——语言,思维。
  一 语言和思维的交叉关系
  广播是媒介中调动想象最积极的传播方式,音乐电台的主持人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是音乐和语言,除却视觉的直观,声音的旋律性、厚薄度、声波长短、响度、节奏等因素,都能带动诸如味觉、色彩、冷暖、物质存在的各种通感想象。语言附丽于声音,但不是全部。想要做到知性、智性表达,需有强大的思想基石。
  语言是一个无限的信号系统,具有表达无所不包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在表达过程中,语言和思维是两个伴生物,有思维,就能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而有形式上的语言符号,就必然标志着思维。但语言学成果表明,语言不等同于思维。语言虽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但又不是唯一的,语言和思维有时并不完全涵盖,即有有语言的思维和有思维的语言,又有无思维的语言和无语言的思维。从而使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大体上呈现出相互对应、对位、同值、同步的关系,又局部地存在着不相对应、对位、同值、同步的因素、成分。正因为语言与思维存在着不相对应、对位的成分,所以思维未必都构成内部语言,从而使外部语言也未必能准确地表达思维。
  从反映客观事物的角度看,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而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并非必然具有对应性。语言未必都能确切地揭示事物特性和事物间的联系。人们在实践中接受、积累、贮存了大量的信息,却未必能用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尤其是形象信息、情感信息,因为它们本身就不是概念,更难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标示,语言往往不能穷尽思维的内容。在一般情况下,内部语言有可能直接转换、外化为外部语言。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不能外化或不能全部外化。这多半因为内部语言还不系统、不连贯,未经整理、修饰。如描述美景说“美极了”,表达对某件事的态度“好,真好”,由于没有组织,未加整理,未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缺乏丰富的形容语汇,往往在表达上呈现苍白、匮乏的言不尽意。
  对于语言和思维的这种交叉关系,历来就有争议。《孟子·万章上》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只要准确地把握了诗的内容,意会作者的情志,就可以“说诗”。在中国哲学史中,“名”与“实”的关系是一个传统的问题。西晋欧阳建在《言尽意论》中说得更明白:“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在这个问题上,欧阳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说,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概念和语言之外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欧阳建在这里对于“名”和“言”作了区别:“鉴识显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他指出只要清晰地鉴别事物并得理于心,则“言无不尽矣”,即可以用语言、名称概念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言尽意”的说法,即语言和思维完全同步、同值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言不尽意”,即语言和思维不同步、同值的说法。如《易·系词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认为能说出的道不是常道,能说出的名不是常名。语言美倒反而不真实,善辩的人倒反而显得口讷。庄子也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说法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尤其是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诗无达诂”论,强调形象思维不能用准确语言加以全面表达和评述。
  第三种说法是“言有时可以尽意,有时又不达意。”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言,心声也。”“心生而言立……自然之道也。”“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强调只要把握事物特性,思绪严密,言就可以达意,反之则言与意违。同时还认为人的思维、情感是微妙的、曲折的、变幻的,语言往往难以曲尽其妙。梅圣俞认为意固然难以尽言,但也可以说出大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捐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转引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以上三种说法,既指出思维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和统一性,又强调了思维与语言不完全同步的矛盾性。第三种说法比较接近于主持人表达和听众接受的实际。
  二 “诚于衷”与“形于外”的因果关系
  在直播间这个孤独的舞台上,主持人常常是一束追光下的独语,没有人群的回应,没有任何对象的交流。他们习惯了联想和想象,是思维外延和联想最广阔的特殊群体。如何将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勾连贯通,如何将所思所悟以精致语言表述出来,无不对主持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提出超出日常生活表达的更高要求——“诚于衷”并能恰切“形于外”。
  思维作为第一信号系统,反映客观事物时,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然后还需经过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即由“入手其内”,到“出手其外”的过程。在主持过程中,常常需要调动长期的心理积淀,处于内部语言状态时,如果未经条分缕析的整理,很难将众多的信息转换成明确的内部语言,更难以将内部语言再生成外部语言符号,做出对客观对象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表述。   所以能否言传的关键在于思维的清晰性、条理性、多向性、深刻性。这就充分显示了语言受制于思维的一面:首先,思维的清晰,决定了语言的明确,即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清楚。“辞随意先”,先有思维的正确、清晰,才会有语言的清楚鲜明。其次,思维的深刻性,决定着语言的容量。但凡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精彩的表达语汇,来自于对客观事物透辟、本质的认识。再次,思维的灵活、多问性,决定着语言的新颖、创造性。由于思维不囿于传统定式,有广度和多问性,并能把反映对象当作一个流动状态,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来认识,不拘泥于一点或一个侧面,而是对象全部丰富的矛盾具体性,必须寻求相对应的语言去表现。语言作为工具,必然新颖、生动、富于创造性。最后,思维作为智能,有一个速度快慢、反映灵敏、迟钝的问题。思维的敏捷,决定着语言的流畅:思维敏捷者,常常是洋洋洒洒,飞动峭拔,思维的逻辑严密,表现在语言载体上,语言的转换、衔接都能了无痕迹、自然流畅,如苏轼所说:“当行于所不可不行,当止于所不可不止。”恰如行云流水。
  语言受制于思维,但又对思维起着支配、指引的作用。主持人在表达过程中,并非仅凭第一信号系统去直觉生活,而是在认识、概括生活、构思形象、再现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时,始终渗透着第二信号系统的运动,可以说表达是两个信号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总体上思维和语言是同步运动互为表里的,所以不应把语言和思维的局部交叉绝对化、神秘化。事实是,在表达过程中,表达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判断、分析,都凭借着思维的外壳语言来展开。第二信号系统对情感的发生、发展和表现起着调节、支配作用。表达主体有感于客观事物,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才有可能“情动”,才需要表达,于是才有“辞发”,将情感再转化为语言,并用语言或同语言密切联系的其他媒介,比如音乐、歌词,来概括表现情感。如果语言不能概括传达情感,情感不能熔铸于语言,表达中的思维就不能展开,具有社会性的情感就游离于思维之外,共鸣共振就不能产生,表达也是空洞的。
  刘勰曾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在表述过程中,表达主体由于“情动”,就要依托于可感的形象,表现于一定的结构形式,蕴含着表达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乃至于用形象的表达描绘情感,而且还在于情感与语言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对应性和同步性,即语言对情感不仅有概括、组织的功能,也有标示和描绘的功能,即用语词直接表情和情感传递的功能,可以在对象的感知、判断、分析的基础上,将情感概括为相应的语言,从而加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显露的或含蓄的表述,甚至可以用概念加以抽象化的标示。事实上,人类在长期的情感交流、审美实践中,已经提炼和积累了丰富而细微的能够揭示各类、各层次情感及其组合、变化的语言,只是在于我们个人能否把握这些词汇而已。
  思维和语言在表述过程中是相互连接又相互渗透的两个阶段。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和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又是组织、发展、外化和进行交流的工具。它们之间既是递进性的,又是螺旋式的无限往复、不断深化、泛化的过程。其中,表述过程中的内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材料,又是形成内部语言并转化成外部语言的前提。所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应是“诚于衷”与“形于外”的因果关系。
  表现在主持过程中,反映与被反映表现出的只是相对同步、同值,而不是绝对完全的同步同值。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语言对于思维可能难以全面、深刻、明确地“言传”。自己不能言传,并非他人不能言传;今天不能言传,并非注定永远不能言传。只要感知理解了对象的情感,形成了明确的判断和内部语言,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可能或深或浅、或明或晦、或形象或概括式地言传,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既然情感这一思维中最复杂的内容也可以言传,那么其他的思维形式和言传的矛盾,就更不应绝对化了。
  三 训练思维、精研语言、创造唯美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主持人应该不断开拓思维智能,提高自己的概括力、判断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还要有丰富的语汇储备和将内部语言概括、组织、转换、提炼为外部语言的能力,即将语言符号的固着职能和概括职能和报告、表述、描绘交流的职能统一起来,使语言和思维尽量做到完全同步、同值,使语言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除却对于语言的直觉和敏感,此类要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拓宽视野的大量阅读、大量表达练习弥补,通过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达到。
  阿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中说:“语言会跨越我们之间的差异,就如信件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一样,成为传达意义的可靠信使。”而那种传达的美感犹如“一只稀有、从未确定种类的花蝴蝶”(德波顿语)。一个好的主持人每每正是受众精神世界的描摹者和疏导者,言人有而未能言,让情绪找到宣泄抒发的出口。打造平等、开放、宽容的交流空间,积极创造想象预留,令听众欣赏自己心中的秘密,崇拜自己欲望和理想的与众不同,在精神世界里创造自我平衡,都是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通过音乐编辑以及精致的语言表达,有可能打造出的沟通桥梁,共鸣空间。想要做到无限接近唯美世界,需要训练思维,精研语言,真正做到“说,比唱更动听”。
  参考文献:
  [1] 欧阳建:《言尽意论》,《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 刘勰:《集部·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 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4] 王宁:《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英]阿兰·德波顿,孟丽译:《爱情笔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于帆,女,1973—,吉林长春人,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广播文艺创作、主持艺术、纪录片,工作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
其他文献
摘要:稼轩词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据笔者统计,被泛拟化描述了的“佳人”意象共出现了15次,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延年笔下的“北方佳人”则出现了4次,并且明显被特征化了。本文总结了辛词对“北方佳人”形象的因革,并进一步探究了稼轩词的女性观及其成因。  关键词:稼轩词;“北方佳人”;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稼轩词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除了对“北方佳人”之美貌的延续性描述外
期刊
摘要:本文把空间作为重新解读《动物园故事》的代码,找寻其中折射出的理性光辉,通过不同生活空间的对比、公共空间的丧失、社会空间的隐喻,来发现它们不同表现内容下蕴涵的一致的潜在内涵。通过一个社会边缘人的痛苦自省,希望生活幸福安逸的中上层阶级不再继续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无动于衷,希望他们能倾听和理解自己,能够建立一种沟通,从而构建对于作品中相关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多维度的深层解读。  关键词:《动物园故事》;
期刊
摘要:《百道判》以内容广泛、判词准确而被当作中唐策试准绳,是白居易早期思想价值观的体现。本文探讨了白居易忠君爱民的政治价值观,刑、礼、道迭相为用的法律价值观,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和而不同的处世价值观。从分析结果来看,人文价值观是白居易思想价值观的核心,它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的要求,体现白居易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类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的关注。  关键词:白居易;《百道判》;价值观;政治观
期刊
摘要:《莺莺传》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名篇,其中描绘的崔莺莺形象凄美幽艳、深情哀婉,古往今来打动了无数读者。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因此,从张生的始乱终弃和“善补过”可以探析元稹复杂矛盾的感情世界。  关键词:《莺莺传》;莺莺;张生;元稹;感情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莺莺传》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传奇名篇,它不仅以文笔的细腻优美打动着无数读者,主人公莺莺这一凄美幽艳、深情
期刊
摘要:《西厢记》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其曲词秀丽典雅,文采华美,情节曲折多变,以诗一般美好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了细腻真实的人物心理,营造了如诗如画般优美的意境,明显的诗剧风格无不显示出王实甫这位语言大师卓越的文学造诣。东方的温婉、含蓄、缠绵,带给人们诗一般美妙的享受。  关键词:《西厢记》;语言;诗意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
期刊
摘要:汉末三国时期,益州地区思想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惜命思想严重;二是谶纬之学兴盛,认为曹魏最终统一天下;三是忠君观念淡漠,择主观念强烈。这些观念,与蜀汉“兴复汉室”的基本国策相违背。刘备在时,一方面任用具有这些思想的人兴教办学,一方面严格控制不利于蜀汉统治思想的流传。刘备去世后,蜀汉政府没有继续采取措施制止这些思想,还大幅任用这些人兴教办学,这就为刘禅选择投降埋下伏笔。至于刘璋选择投降,是他本身就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中两个精彩的故事——关羽兵败留曹营期间曹操对关羽的接待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对蒋干的接待,折射出高超的接待艺术,具体表现为:接待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增加本企业利益;接待工作具有复杂性,接待人员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接待方法应灵活多变;送礼物不在好与贵,关键在于要适合对方心意;对待来宾的态度应该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这也是现今各个企业之间要做好接待工作需要向古人学习的东西。  关
期刊
摘要:《李娃传》是一篇优秀的唐传奇,元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传奇《绣褥记》在此基础上改编而成,在人物形象、情节变化等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窥见唐—元—明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关键词:《李娃传》;《曲江池》;《绣褥记》;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文学家白行简的《李娃传》是一篇优秀的唐传奇,据此改编的戏曲名目甚多,宋元戏文有《李亚仙》(存残曲),元杂剧有高文秀的
期刊
摘要:美籍华人蔡美儿的《虎妈战歌》于2011年初出版后,出人意料地迅速在美国乃至西方与中国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与之相关的争辩还在继续。本文试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入手,挖掘出《虎妈战歌》备受热议的原因,进而提出中国家庭教育应走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虎妈战歌》;家庭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籍华人蔡美儿(Amy Chua),于2011年初出版的新书Battle
期刊
摘要:苏轼一直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他的词更多地流露出一种真情真性的婉约之气。本文通过分析苏轼的《江城子》系列,让读者品味到苏轼作品的独特魅力,即婉约之中流露出豪放,豪放之中透露着婉约。希望通过文本,让读者能够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真情真性的苏轼。  关键词:婉约派;豪放派;苏轼;《江城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词”,诗歌的一种,源自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