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雕塑装点日常雅居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h20060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坡居士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千百年来,中国人都追求雅,一衣一行,一饮一食都希望能做到雅。何为雅?牙佳为雅,为使用工具雕琢之后达到美感标准的,就是雅。雅,天生就是与雕琢分不开的。那么雅的载体又是何物?梅兰菊竹,其中只有竹不以其花闻名,而以其木性之刚,向上生长之气和天生的骨节彰显着君子之雅。天生之雅为竹,人为之大雅,莫过于以木雕刻之像。木造像以木为质,木质以温,木性为刚直而木纹曲柔,且木性表面吸光不刺眼,这是君子中庸有节之雅。故,若要居之雅,定需为自己家添置几件古代传统木刻雕像。
  居家设像重自在感
  家居之要,在宁,宁者中为心,心安也。为家居添置古代木刻雕像,又宜选喜像、神像和佛像为最佳。
  我国优秀的传统木雕工艺和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上千年,古代工匠所倾注心血雕刻的道教神像、佛教佛像和菩萨像等作品,皆在眉目之中透露出气定禅静之感。如图1、图2。人观其像,马上就能直接感受到一种心安气定,这种感受恰恰就是居家最重要的要素。
  俗语说,观字知人。因为人有写字的经验,见他人写的字,就能明白他人写字时的状态。纸柔墨脆,却能给人以刚柔急缓,力敌千钧之感,这就是美感的传达。雕像也是如此的直观,无论是跏趺坐,自在坐还是垂足坐,木刻雕像的神态总是那么舒展、腰身是如此的挺拔、身形如此的自在,无论是宽袍大袖还是戴盔穿甲,雕刻的线条在曲直之间找到了雅致的感觉,让人一看到这样的木造像,就马上能够感受到其神仙的大自在感,以及百年千年前雕刻工匠的专注境界。
  居家设像,日夜见之,这种安宁心定、自在舒适的状态和感觉,就会在朝暮相对,一看一见的过程中转移到人心里,使人居家心宁喜悦。如代表着全球最卓越的文房工艺品私人收藏的水松石山房,就将古像收藏融入到了生活中,让它们更富“禅意”。如图3、图4。
  阳光洒进书房,在造型素简的平头案和四出头官帽椅上落下点点余辉;古堡书案上,静静地立着明代的罗汉……这些古物,跨越了千余年的时间和八千多公里的空间,交错了时光,悠然徜徉于其中。如果没有这些古物,如何能让人了解其超脱尘世之上的心灵境地是如此广阔与自在?——水松石山房
  空间陈设首当考虑光线
  木造像既宁且雅,尤其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木造像,穿越千百年,岁月形成了它斑驳的年轮,大自然用风雨在原本工匠雕刻的人工线条上裹上自然岁月的美,所以家居陈设古代木造像,首当考虑光线。
  木纹的斑驳,刻痕的鳞次,雕像上深浅的空间感,最能够通过光线表达出来,其中又以自然光为最佳。一日之光自东向西,不同时段不同角度的光,能够让栩栩如生的静态木造像具备动态的美。同一木造像在晨光暮夕夜灯之下,还分别有喜、悦、静、思等不同的表情观感。所以木造像宜当陈设在家中常见日光之处,如客厅、书房、有窗的走廊、纵深较大的阳台等地方,并且木造像的投影能映在纯色的后幕或后墙之上。
  小型而华美的木造像可以通过柜子、墙阶等承托物,以多个或者多组为单位,错落的陈设在靠墙的地方,同时小型木造像还能和其他家具如花瓶和花、画框、壁炉、壁柜等相互结合相互衬托,达到更雅致的效果,如图5、图6所示。
  大型的木造像一般有底座或者依托,有底座的如跏趺坐的佛菩萨等造像,呈垂足坐或自在坐但无底座的像如观音像等,皆可陈设在承重力较好的半腰高柜子之上,放置于房间靠墙的位置,如图7、图8所示。
  当然,为了让美感纯粹,达到雅的感觉,木造神像最好不要放置在见血、见污的地方。古代木造像的美让人倾心,自然护佑木造像就如同护佑自己的心神,以清洁、净美为雅。
  寻常家亦可陈设供养
  那么家居是否可以陈设古代佛像或神像?是否要专门辟一房或台来供养木造佛像?
  从宗教角度看,木造佛像是佛教对于佛法僧三宝信念的一个表象。佛本无相,人也不能用三十二相見如来,木造像也不是如来,但它却处处蕴含着匠心,每一个手印、每一个眉目间距、每一个唇齿微笑、每一个衣带褶皱都蕴含着菩提心的种子,方便后世众生忆念如来,忆念佛法。
  禅宗有公案,四大五蕴都有佛性,虚空处处、一尘一埃亦有佛性,所以一个表法相的木造像,又有何处不能放置?
  在传统的显宗影响下,古代文人雅士多以挂佛菩萨经变图、陈设佛菩萨造像在正厅、书房和佛堂为雅。而上座部佛教和大乘密宗佛教的传统中,更是有随身携带的擦擦和佛牌的文化传统,以示虔诚供养。在藏区和东南亚地区,佛造像更是处处可见,家中睡房或是酒店洗手间都会有端庄的佛菩萨造型,并无违和之感,反倒有去污存净的心理感受。
  所以,寻常家中亦可陈设古代木造佛像,惟君心诚意敬尔。
  从进入近现代的文化潮流来看,古代传统木造佛像对于提升家居雅致品味有立竿见影、画龙点睛的效果。国外收藏大家安思远先生那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豪宅内部陈设,就是经典,又如王世襄夫妇书房也陈设有古代菩萨像,并曾留影留念。
  历史考证,佛像本就起源于亚欧交界之处,最早的佛像就是犍陀罗风格,犍陀罗地区长期受古希腊影响,所以犍陀罗风格佛像无论是人脸雕刻还是外形塑造都和希腊传统人像雕像是同出一脉的,后世中华文化地区所演变的木造佛像也保留了不少犍陀罗的风格,与古希腊雕像有不少相同相似之处。
  所以从艺术陈列的角度来看,古代木造佛像融合了东西方两大古文明的艺术审美因素,无论是传统中式装修风格还是传统西式风格,木造佛像都能与其相融相衬,更别说包容性更强的后现代极简家装风格了。(编辑/余彩霞)
其他文献
跟包包和鞋子相比,首饰是女人真正的私藏品。跟金钱地位无关,完全展现着内心的喜爱、欲望,对自我气质的期许,以及外在形象的表现。不同于包包和鞋子,首饰貌似更加可有可无。而往往可有可无的东西一旦变成私藏,才最能代表真實的内心需求。  去年我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下一箱苏格兰贵族专场里的首饰套件,一箱子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首饰。这个专场是19-20世纪的两大苏格兰贵族家族的物件,从艺术品到家居品,从书信到首饰等
期刊
造型,艺术作品塑造的物体特有形象。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架上绘画还是三维雕塑,造型都是鉴赏艺术品最基础的着力点之一。它是作品自身的体态,它的优美与否,决定着一件作品的成败。历史上,艺术家要在造型上实现创新,除了自身在技法上的深耕,还离不开艺术上的相互借鉴。东西方在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各自总在汲取对方之长,完善自我。本期展场以“造型”为线索和着力点,解读三个近期国内的重要展览:湖南省博物馆的两
期刊
重庆电视台资深编导,国内著名丝路金银币藏家,曾帮多家博物馆引进丝路钱币类馆藏。  《收藏·拍卖》:传统收藏领域的女性藏家都有怎样的品位和喜好?  霍博:收藏的圈子似乎是男人的天地,系统或持久地做一个专题收藏的女性相对较少,每个圈子的女性藏家也有自己的品位和喜好。但是在国内古钱币收藏这个圈子基本没有女性的藏家。但在国外情况有所不同,希腊罗马古钱币因为带有人像艺术,欧美的女性藏家还有一些。  其实女性
期刊
有一句古话,“每一部艺术史都是一部当代史”。  其实无论是艺术界还是与艺术界紧紧相随的时尚界,尽管永远高举求新创造的大旗,但无数范例都在说明,经典的才是最好的,它们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保留至今,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反而更容易成功。  是以,在任何一个时代,复古都能够成为不断轮回的一种潮流。  但是复古常常又被误读,很多人认为复古就是将“古”原封不动地拿来,其实不然,传承与复古从本质而言根本是两码事。
期刊
晨起洗漱毕,取水生炉、选器择花。席前坐下,取香炉理灰埋炭起香,炭不可深,深则香气不发,又不能浅,浅则温度过高香材投入尽化青烟,香气变作焦糊味道,香气隐然而起又无烟气最佳。然后取茶器茶叶,准备泡茶。“今天用哪把壶呢?”“先喝哪個茶呢?”“要不要用那支好久没用的茶则……”每到这样的时候,就会被一种幸福的焦灼感所包围。  居室用香向为古人所重。起居晏坐,读书会客莫不用之。香气是最容易改善空间气氛的,所以
期刊
对于很多试图进入收藏领域的人来说,什么样的艺术品、哪一类的艺术品在未来数年内具有可观的升值空间?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的确,寻找具有升值前景的价值洼地,是收藏界永不过时的话题。如何找到洼地?归结起来,无外乎两点:一是回眸过去,在艺术史中找到那些尚未被人大力挖掘的“埋没者”;二是需要有前瞻性的目光,找到正在兴起的、反映当下时局大势的优秀艺术。  致敬,丝路文明的艺术宝库  本期封面选取版画艺术家陈济生
期刊
“一种鸟,会甩尽一生的生命,唱出最动人的歌曲。无脚鸟,也叫极乐鸟,传说中任性的鸟……青春,大概也是这样子——被欲望焚炼得痛不可挡的肉体,加上寂寞的疯狂的灵魂。一切的奋不顾身,飞蛾扑火,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是美国作家考林·麦卡罗的小说《The Thorm Birds》中的一段话。采访叶永青前,从没有想到过有可以如此贴切形容他的文字,但和叶永青聊下来,这段文字飞掠过脑海,然后挥之不去……再回头看_遍,
期刊
近年来,潘鹤、陈永正、张桂光、陈永锵、周彦生等岭南名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紫砂陶刻艺术。不过,他们都属于“玩票”,并没有把陶刻当作自己专业。  书画名人在紫砂领域玩票,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是1948年吴湖帆、戴相明与顾景舟联手创作“相明石瓢壶”,2010年这把壶现身市场,以1232万元的天价成交,创出当时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  20世纪90年代以降,国内艺术品市场兴起,书法和陶刻艺术的融合加速。市场
期刊
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同时也成为各种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水彩画便是最受热捧的外销画之一,最兴盛时整个广州城绘制通草水彩画的画匠多达两三千人。这些水彩画真实记录了当时广州的各行各业,囊括了广州生活习俗、商业活动、生产状况和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等内容,构建出一幅异彩纷呈的清代广州口岸社会、经济与风俗的全貌,蔚为大观。时至今日,这些带着浓浓旧时广府记忆的外销水彩画依然为
期刊
巴登巴登,因汤泉而兴的德国小城。沐浴,是这里永恒的主题,也在慢节奏的惬意中孕育着艺术。这里静谧而又开放,历史上曾迎接了无数艺术大师,它对各类艺术形式总持着欢迎姿态,又或者说这里本就是一座开放的艺术浴场。古老浴场以杰出的建筑艺术抚慰着沐浴者的心灵;国立的美术馆,对各类新兴艺术提供最优展示平台,弗里德·布尔达的顶级收藏也永久落户这里……可以说,泉水与艺术,一起构成这场沐浴身与心的欢愉。  自带音符的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