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紫砂为媒,让“名匠”与“名人”联姻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潘鹤、陈永正、张桂光、陈永锵、周彦生等岭南名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紫砂陶刻艺术。不过,他们都属于“玩票”,并没有把陶刻当作自己专业。
  书画名人在紫砂领域玩票,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是1948年吴湖帆、戴相明与顾景舟联手创作“相明石瓢壶”,2010年这把壶现身市场,以1232万元的天价成交,创出当时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
  20世纪90年代以降,国内艺术品市场兴起,书法和陶刻艺术的融合加速。市场需求急速扩张之下,以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陶和广东佛山陶为代表的一批国内传统名陶产业,成为红极一时的造富平台,大批现当代名家书法作品以“陶刻”形式进入千家万户。
  在四大名陶中,紫砂风靡于当代玩家群体。陶刻作为紫砂壶的主要装饰方式,明清以来已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这主要得益于宜兴紫砂壶简约大方、淳朴典雅、安逸恬静的形韵仪态,得到了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一大批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喜欢。精英阶层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紫砂陶艺创作中得到贯彻和固化,对大众收藏和消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产业不断细分,雕刻工艺师已经成为独立的职业群体,活跃在行业上游,然而整体水平不高,陶刻作品也参差不齐,市场价格泡沫显现。
  究其原因,职业陶刻人员多为自学成才、半路出家。而书画名人往往是“玩票”。加上紫砂行业名匠找代工贴牌生产现象普遍,知识产权混乱,不利于与文人、艺术家展开横向合作。而紫砂行业内部的炒作重点,一直放在名匠上,并沒有意识到书画名家、传统文化对提升陶器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行业对“文化紫砂”的关注不冷不热。因而,行业内部所定义的“名人紫砂”仍然是“名匠紫砂”。像“名匠”顾景舟与“艺术名人”吴湖帆、韩美林的合作并没有常态化,仍是偶尔“玩票”性质。对紫砂行业来说,到底应该以“紫砂”为中心去做大文化概念,还是应该以“文化”为中心去做强紫砂,依然是讨论的焦点话题。
  如何更好发挥陶刻在传播名家书法艺术中的作用?在笔者看来,这依赖于两点,一是行业内部价值评判机制的转变,二是陶刻工艺师专业队伍重塑。以艺术家为中心进行价值和审美评判,通过上游的审美建议来引导市场消费。当高艺术文化内涵的作品在市场上取得高收益,自然会倒逼上游以价值为本位,让名家书法更多进入良器。
  不过,民间还有句俗语,有什么样的藏家,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而有什么样的市场,也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从现实的市场交易来看,工艺师创作的那些奇思妙想的艺术壶(异型壶),目前在大众和精英阶层的收藏者当中,都还未形成很大的市场效应。倒是像西施、石瓢、井栏、仿古等一类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持续受到市场的热捧。这反映出,艺术化的审美标准要引领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明石瓢壶”的天价成交,则透露出一个信息,介于商业壶和艺术壶之间的文化壶,似乎对资本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能够被大量复制的紫砂壶,就算盖上名匠的印章,也不见得会有多少的艺术价值。只有当紫砂成为文化和艺术的载体,那些原本在造型上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经典壶型,才真正具备了应有的辨识度。“相明石瓢壶”以天价获得变现的商业逻辑是:这把壶是唯一的。
其他文献
甫进约好的茶室,先看见柴祖舜老先生的背影。身材瘦削,斜斜靠在高背椅的扶手上,其中一只颤抖的手拿着一根拐杖,始终与木地板敲击着发出笃笃声。一眼之下,很轻易地就能够判断出这位老人是帕金森患者。但走到他的身边,却会突然吃一惊:赢弱的身躯隐含着一种强大的能量,不知怎么会联想到他画的那些老虎;但那一双眼,丛林里的兔子般,微微有些警惕,但澄澈而濡湿,带着几分天真和悲悯……当时心念是,他要不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人,
期刊
你若是看过电影《天生购物狂》,就一定对女主角拍卖L呼袋那场戏印象深刻。和剧中女主角—样,王菲、刘嘉玲等明星都是限量版手袋的粉丝。不要以为这些明星仅仅是喜爱这种奢侈品,其实她们是在玩投资。这也是近些年拍卖场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名牌手袋已经从拍场边角料而逐渐占据春秋拍两季的中心舞台。相对于书画、瓷器、珠宝等拍品,名牌手袋的价值处于相对低位,入门门坎较低,且价格更加透明,广受藏家行家认可。作为一类实用
期刊
从一名媒体人转行进入艺术行业,再到成为“艺集”的掌门人,李冬莉简单地把这段经历概括为“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为艺术藏家,李冬莉在生活中很简朴,但买起艺术品来,却毫不手软,经常会因为一眼之缘买下几十万的画。如何让不懂艺术的人消费艺术,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打破大多数人对艺术品只用于收藏和投资用途的刻板印象,她将“艺集”打造成为一家提供家庭艺术品,让艺术变成家居和日常互动的场所。在她看来
期刊
跟包包和鞋子相比,首饰是女人真正的私藏品。跟金钱地位无关,完全展现着内心的喜爱、欲望,对自我气质的期许,以及外在形象的表现。不同于包包和鞋子,首饰貌似更加可有可无。而往往可有可无的东西一旦变成私藏,才最能代表真實的内心需求。  去年我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下一箱苏格兰贵族专场里的首饰套件,一箱子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首饰。这个专场是19-20世纪的两大苏格兰贵族家族的物件,从艺术品到家居品,从书信到首饰等
期刊
造型,艺术作品塑造的物体特有形象。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架上绘画还是三维雕塑,造型都是鉴赏艺术品最基础的着力点之一。它是作品自身的体态,它的优美与否,决定着一件作品的成败。历史上,艺术家要在造型上实现创新,除了自身在技法上的深耕,还离不开艺术上的相互借鉴。东西方在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各自总在汲取对方之长,完善自我。本期展场以“造型”为线索和着力点,解读三个近期国内的重要展览:湖南省博物馆的两
期刊
重庆电视台资深编导,国内著名丝路金银币藏家,曾帮多家博物馆引进丝路钱币类馆藏。  《收藏·拍卖》:传统收藏领域的女性藏家都有怎样的品位和喜好?  霍博:收藏的圈子似乎是男人的天地,系统或持久地做一个专题收藏的女性相对较少,每个圈子的女性藏家也有自己的品位和喜好。但是在国内古钱币收藏这个圈子基本没有女性的藏家。但在国外情况有所不同,希腊罗马古钱币因为带有人像艺术,欧美的女性藏家还有一些。  其实女性
期刊
有一句古话,“每一部艺术史都是一部当代史”。  其实无论是艺术界还是与艺术界紧紧相随的时尚界,尽管永远高举求新创造的大旗,但无数范例都在说明,经典的才是最好的,它们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保留至今,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反而更容易成功。  是以,在任何一个时代,复古都能够成为不断轮回的一种潮流。  但是复古常常又被误读,很多人认为复古就是将“古”原封不动地拿来,其实不然,传承与复古从本质而言根本是两码事。
期刊
晨起洗漱毕,取水生炉、选器择花。席前坐下,取香炉理灰埋炭起香,炭不可深,深则香气不发,又不能浅,浅则温度过高香材投入尽化青烟,香气变作焦糊味道,香气隐然而起又无烟气最佳。然后取茶器茶叶,准备泡茶。“今天用哪把壶呢?”“先喝哪個茶呢?”“要不要用那支好久没用的茶则……”每到这样的时候,就会被一种幸福的焦灼感所包围。  居室用香向为古人所重。起居晏坐,读书会客莫不用之。香气是最容易改善空间气氛的,所以
期刊
对于很多试图进入收藏领域的人来说,什么样的艺术品、哪一类的艺术品在未来数年内具有可观的升值空间?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的确,寻找具有升值前景的价值洼地,是收藏界永不过时的话题。如何找到洼地?归结起来,无外乎两点:一是回眸过去,在艺术史中找到那些尚未被人大力挖掘的“埋没者”;二是需要有前瞻性的目光,找到正在兴起的、反映当下时局大势的优秀艺术。  致敬,丝路文明的艺术宝库  本期封面选取版画艺术家陈济生
期刊
“一种鸟,会甩尽一生的生命,唱出最动人的歌曲。无脚鸟,也叫极乐鸟,传说中任性的鸟……青春,大概也是这样子——被欲望焚炼得痛不可挡的肉体,加上寂寞的疯狂的灵魂。一切的奋不顾身,飞蛾扑火,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是美国作家考林·麦卡罗的小说《The Thorm Birds》中的一段话。采访叶永青前,从没有想到过有可以如此贴切形容他的文字,但和叶永青聊下来,这段文字飞掠过脑海,然后挥之不去……再回头看_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