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古诗词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修养,积淀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掌握也愈发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这一重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在中华文化长河中自由徜徉,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
首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单调、枯燥,使学生受到“填鸭式”的教学灌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疑惑问题越积越多,从而渐渐对古诗文失去学习兴趣。这样,更谈不上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了;其次,部分教师综合水平不高。教师只局限于课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展,未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使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和学习缺乏技巧,并逐渐失去兴趣;然后,教学资源匮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教学中。而有些学校为节省资金,并未引入,致使教师课堂教学资源缺乏;最后,缺乏对古诗文的认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翻译和背诵,使学生忽略了古诗文中的意境,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德。
2加强诵读,感受传统文化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书读了上百遍后,书中意义就自然显现了。陆九渊有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精选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些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学生经过反复的品读、吟诵,能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形成文化底蕴。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为篇幅短小,又是诗词,所以教师就特别重视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通过研读“兼”字、“恐”字和“但愿”一词,来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学习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情怀。另外,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如还原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学习。这样的一些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在思想情感上能受到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生活上也能获得某些人生启示。
3创设情境,增加文化底蕴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把握作者作品的意境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可根据古诗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从而更好的感受深层的内涵,增加自身文化底蕴。
例如,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教师可在课前给学生播放古筝乐《空山鸟语》,让学生沉浸在悦耳动听的古筝乐中,感受情境,在学习古诗时能更好的理解。
画面感较强的古诗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如在《观沧海》中,教师可课前准备材料,利用多媒体展示:波涛汹涌的沧海,雄心勃勃的诗人站在山顶远眺,海风吹着他的衣发。这样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吸引着学生投入到诗文学习中。再如《天净沙·秋思》中,教师可先播放
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慢游。配上一段委婉悲凉的音乐,使学生情不自禁的投入的诗歌中。
4节日熏陶,体验文化传承
教师在教学中,应借助对古诗文的学习,挖掘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蕴涵的情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时,组织学生朗读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等,重阳节时读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王勃的《蜀中九日》等,清明时节读杜牧的《清明》、孟浩然的《清明即事》等。
使學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挖掘诗人在佳节时的各种心情,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体验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v5情感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每一首古诗文中都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的爱国情怀,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表达的思念情怀,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岳飞的《满江红》表达的悲愤情怀,或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领悟到古诗文中表达的情感,领悟到古诗文中的精华,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大放异彩。
6结束语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汲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民族信仰,进而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掌握也愈发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这一重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在中华文化长河中自由徜徉,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
首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单调、枯燥,使学生受到“填鸭式”的教学灌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疑惑问题越积越多,从而渐渐对古诗文失去学习兴趣。这样,更谈不上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了;其次,部分教师综合水平不高。教师只局限于课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展,未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使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和学习缺乏技巧,并逐渐失去兴趣;然后,教学资源匮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教学中。而有些学校为节省资金,并未引入,致使教师课堂教学资源缺乏;最后,缺乏对古诗文的认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翻译和背诵,使学生忽略了古诗文中的意境,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德。
2加强诵读,感受传统文化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书读了上百遍后,书中意义就自然显现了。陆九渊有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精选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些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学生经过反复的品读、吟诵,能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形成文化底蕴。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为篇幅短小,又是诗词,所以教师就特别重视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通过研读“兼”字、“恐”字和“但愿”一词,来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学习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情怀。另外,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如还原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学习。这样的一些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在思想情感上能受到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生活上也能获得某些人生启示。
3创设情境,增加文化底蕴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把握作者作品的意境也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可根据古诗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从而更好的感受深层的内涵,增加自身文化底蕴。
例如,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教师可在课前给学生播放古筝乐《空山鸟语》,让学生沉浸在悦耳动听的古筝乐中,感受情境,在学习古诗时能更好的理解。
画面感较强的古诗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如在《观沧海》中,教师可课前准备材料,利用多媒体展示:波涛汹涌的沧海,雄心勃勃的诗人站在山顶远眺,海风吹着他的衣发。这样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吸引着学生投入到诗文学习中。再如《天净沙·秋思》中,教师可先播放
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慢游。配上一段委婉悲凉的音乐,使学生情不自禁的投入的诗歌中。
4节日熏陶,体验文化传承
教师在教学中,应借助对古诗文的学习,挖掘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蕴涵的情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时,组织学生朗读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等,重阳节时读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王勃的《蜀中九日》等,清明时节读杜牧的《清明》、孟浩然的《清明即事》等。
使學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挖掘诗人在佳节时的各种心情,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体验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v5情感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每一首古诗文中都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的爱国情怀,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表达的思念情怀,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岳飞的《满江红》表达的悲愤情怀,或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领悟到古诗文中表达的情感,领悟到古诗文中的精华,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大放异彩。
6结束语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汲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民族信仰,进而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