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课堂上都存在不少的弊端,如对文本的轻视与忽视,满堂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重知识的死记硬背等。这些现象大大地对有效的课堂教学产生不良的现象,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达到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也就是现在说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三者缺一不可。在知识能力获得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人文性的体会,使他们不单单只是获得知识,更是获得一种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知识水平;设计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见,教学的有效性跟教学内容及其设计和学生接受的能力有关,另外也与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也跟学生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跟教师的知识水平有关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老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老师在备课上要做到精心研究文本,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这个基础上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东西,使自己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教师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如王崧舟老师在上《一夜的工作》时,他钻研的何止是文本的东西?他甚至连周总理工作的那间房子的历史也搜索出来。因为这些材料都对他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提高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跟课堂的设计有关
过去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太注重能力的获得和情感的熏陶。因此学生变成了一架学习机器,往往按照老师预定的模式去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结果使他们失去了一些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表达的机会。
因此,把诗意的情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习。例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抓住小村庄的前后变化为主线,创设情景。在学小村庄变化前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流水,鸟鸣的音乐声,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想象、聆听。此时学生的脑际、眼里、耳畔都会出现与小村庄有关的东西。而他们自己仿佛就站在小村庄里。于是当老师问他们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的时候,孩子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感觉到了,这小村庄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此景只应天上有。
孩子们的这些感觉如果单靠老师,反复地强调,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相反,在语文的课堂上融入浓浓的诗意,让他们置身其中去感受,去领会,他们思维的匣子就会一下子被打开,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地表达意见和看法,课堂的教学就自然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跟学生的注意力有关
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跟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设计有关外,还与学生的注意力有关。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孩子能集中注意力,那么40分钟就能完完全全地被利用,相反,学到的知识就会少,课堂的效果就低了。
那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呢?除了老师的语言魅力,适当的表扬奖励外还应该让学生爱上学习。要做到爱上学习并不容易,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与教学设计的水平相当。如果教学的内容太简单,学生都会了,那么对教学过程就提不起兴趣而假如教学内容太难,学生犹如鸭子听雷,什么都不懂,他们就会对课堂失去信心。因此老师要孩子们能集中注意力,就要设计出适合孩子的课堂,不要拔苗助长。
另外在课堂上穿插诗意的空间,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中入情入境,又能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如教《荷花》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有些分散了。于是创设一个情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朵朵或含苞欲放,或娇艳欲滴的荷花图,让他们想象自己都变成了荷花,而老师却是一只飞行的蜻蜓,游动的鱼,他们还有机会变成好多好多的动植物,并与他们交谈。这一下子,课堂马上活起来了,孩子们都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都被我的诗意悄悄地带进了文本中,就不会有分散精神的机会。
在诗意语文的课堂教学上要取得好的效果,还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①学习不能以时间换数量。只有真正合理利用和安排好课堂的40分钟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②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老师的语言魅力十分重要,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十分重要。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③每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是有效的。不要为了形式而教学,不要为了使课堂有詩意而创设一些无用的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前提。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知识水平;设计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见,教学的有效性跟教学内容及其设计和学生接受的能力有关,另外也与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也跟学生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跟教师的知识水平有关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老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老师在备课上要做到精心研究文本,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这个基础上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东西,使自己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教师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如王崧舟老师在上《一夜的工作》时,他钻研的何止是文本的东西?他甚至连周总理工作的那间房子的历史也搜索出来。因为这些材料都对他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提高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跟课堂的设计有关
过去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太注重能力的获得和情感的熏陶。因此学生变成了一架学习机器,往往按照老师预定的模式去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结果使他们失去了一些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表达的机会。
因此,把诗意的情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习。例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抓住小村庄的前后变化为主线,创设情景。在学小村庄变化前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流水,鸟鸣的音乐声,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想象、聆听。此时学生的脑际、眼里、耳畔都会出现与小村庄有关的东西。而他们自己仿佛就站在小村庄里。于是当老师问他们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的时候,孩子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感觉到了,这小村庄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此景只应天上有。
孩子们的这些感觉如果单靠老师,反复地强调,是不可能达到效果的。相反,在语文的课堂上融入浓浓的诗意,让他们置身其中去感受,去领会,他们思维的匣子就会一下子被打开,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地表达意见和看法,课堂的教学就自然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跟学生的注意力有关
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跟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设计有关外,还与学生的注意力有关。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孩子能集中注意力,那么40分钟就能完完全全地被利用,相反,学到的知识就会少,课堂的效果就低了。
那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呢?除了老师的语言魅力,适当的表扬奖励外还应该让学生爱上学习。要做到爱上学习并不容易,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与教学设计的水平相当。如果教学的内容太简单,学生都会了,那么对教学过程就提不起兴趣而假如教学内容太难,学生犹如鸭子听雷,什么都不懂,他们就会对课堂失去信心。因此老师要孩子们能集中注意力,就要设计出适合孩子的课堂,不要拔苗助长。
另外在课堂上穿插诗意的空间,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中入情入境,又能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如教《荷花》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有些分散了。于是创设一个情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朵朵或含苞欲放,或娇艳欲滴的荷花图,让他们想象自己都变成了荷花,而老师却是一只飞行的蜻蜓,游动的鱼,他们还有机会变成好多好多的动植物,并与他们交谈。这一下子,课堂马上活起来了,孩子们都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都被我的诗意悄悄地带进了文本中,就不会有分散精神的机会。
在诗意语文的课堂教学上要取得好的效果,还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①学习不能以时间换数量。只有真正合理利用和安排好课堂的40分钟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②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老师的语言魅力十分重要,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十分重要。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③每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是有效的。不要为了形式而教学,不要为了使课堂有詩意而创设一些无用的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前提。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