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美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因此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积极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方法,需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遵循大纲教学标准,落实大纲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提高与发展,尤其在基础学习阶段更是这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先要有过硬素质,作为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对语文教学的内涵问题的思考。要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至少涵盖两个方面。首先是工具性,这个性质容易接受,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不能好好地领会语言,则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环节。其次就是人文性,即美学性质,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提升他们内在素质和情操。
高中语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两个阶段的大纲衔接更为密切。例如,在谈到现代文阅读时提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单就高中新大纲的能力训练项目相比较,既可看到初、高中的衔接,又可看出高中“高层次”的新内容。如阅读方面,初中要求“感知”内容,高中要求“把握”内容。初中没有“评价”的能力要求,高中则训练“评价课文内容和写法”。文学教学,初中是“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高中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增加了新内容, 提高了能力级别。
二、深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有的放矢
学生升入高中学习阶段,其语文水平也有一个飞跃。其语文素质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异同在相对集中的单元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一开始就应先摸透整个施教对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底子,找到施教的最大切合点,把施教水平放在大多数同学都容易接受的程度上。学生在思想上也应该有所调整,从初中学习阶段上升到高中阶段学习,思想上应充分的准备适应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相对学生而言,教师环境一般也都要发生变化,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用语、知识素养、施教能力等。越往高级阶段,对学生和老师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程度则越高。
从初中过渡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增强,自学能力和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基本形成,对两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衔接相对把握较好,学生成绩一般不会有大的波动或下滑。因为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将语文学科列为重点,学生思想上较为重视。初中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衔接,则对学生以后学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迁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由于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影响,许多教师把语文课教成考试训练课,抛弃了语文的人文性的特征。初中以及后来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方法相对少变,成人味日益浓厚,直观教具用得少。语文教学如果还是教者“满堂灌”,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唯恐疏漏,不相信学生越来越具备了独立分析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基础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实际上非常广博,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倡导自主学习,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对知识充满渴望,在愉悦中学习,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感受到一种美学的关怀,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提升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另外,初中阶段更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师要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要相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学习上的疑问,取得多方面的成功。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成熟时期,教师更应该注意讲究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其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重大问题的解决中。高中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比较喜欢思考问题,不再停留于表面,认识问题相对比较深刻一些。高中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所授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把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不断从大量的零碎的知识中发现、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日积月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四、加强师生平等交流,心灵相触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实践中,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互对话,教师转换了角色,师生关系就融洽了。而高中语文教师由于高考的知识深度与难度,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很不容易接受,会变得十分恐惧。在这种心理阴影上,学生心里感到焦虑,而老师又无法理解,造成师生关系微妙,学生认为教师难接近,教师认为学生知识面狭窄。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放下身架,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和他们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找到学生的焦虑点和需求点,当好他们的知己,就会像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与学生的那种心灵相融,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清晰,又要能针对学生实际,把简单问题和较复杂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找回自信,教师多鼓励,尽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自信心就会在教学双方的积极心态上培养出来,就可能具备取得长足进步的心理基础。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实践,即语文的教与学必须是一个衔接知识体系的过程。包括落实教学大纲、传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等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其自信心。为此,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同学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符合高中学习规律的有效学习机制,以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遵循大纲教学标准,落实大纲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提高与发展,尤其在基础学习阶段更是这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先要有过硬素质,作为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对语文教学的内涵问题的思考。要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至少涵盖两个方面。首先是工具性,这个性质容易接受,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不能好好地领会语言,则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环节。其次就是人文性,即美学性质,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提升他们内在素质和情操。
高中语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两个阶段的大纲衔接更为密切。例如,在谈到现代文阅读时提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单就高中新大纲的能力训练项目相比较,既可看到初、高中的衔接,又可看出高中“高层次”的新内容。如阅读方面,初中要求“感知”内容,高中要求“把握”内容。初中没有“评价”的能力要求,高中则训练“评价课文内容和写法”。文学教学,初中是“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高中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增加了新内容, 提高了能力级别。
二、深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有的放矢
学生升入高中学习阶段,其语文水平也有一个飞跃。其语文素质的高低,学习方法的优劣异同在相对集中的单元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一开始就应先摸透整个施教对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底子,找到施教的最大切合点,把施教水平放在大多数同学都容易接受的程度上。学生在思想上也应该有所调整,从初中学习阶段上升到高中阶段学习,思想上应充分的准备适应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相对学生而言,教师环境一般也都要发生变化,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用语、知识素养、施教能力等。越往高级阶段,对学生和老师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程度则越高。
从初中过渡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增强,自学能力和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基本形成,对两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衔接相对把握较好,学生成绩一般不会有大的波动或下滑。因为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将语文学科列为重点,学生思想上较为重视。初中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衔接,则对学生以后学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迁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由于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影响,许多教师把语文课教成考试训练课,抛弃了语文的人文性的特征。初中以及后来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方法相对少变,成人味日益浓厚,直观教具用得少。语文教学如果还是教者“满堂灌”,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唯恐疏漏,不相信学生越来越具备了独立分析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基础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实际上非常广博,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倡导自主学习,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对知识充满渴望,在愉悦中学习,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感受到一种美学的关怀,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提升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另外,初中阶段更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师要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要相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学习上的疑问,取得多方面的成功。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文的成熟时期,教师更应该注意讲究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其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重大问题的解决中。高中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比较喜欢思考问题,不再停留于表面,认识问题相对比较深刻一些。高中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所授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把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不断从大量的零碎的知识中发现、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日积月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四、加强师生平等交流,心灵相触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实践中,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互对话,教师转换了角色,师生关系就融洽了。而高中语文教师由于高考的知识深度与难度,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很不容易接受,会变得十分恐惧。在这种心理阴影上,学生心里感到焦虑,而老师又无法理解,造成师生关系微妙,学生认为教师难接近,教师认为学生知识面狭窄。因此,教师应当主动放下身架,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和他们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找到学生的焦虑点和需求点,当好他们的知己,就会像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与学生的那种心灵相融,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清晰,又要能针对学生实际,把简单问题和较复杂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找回自信,教师多鼓励,尽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自信心就会在教学双方的积极心态上培养出来,就可能具备取得长足进步的心理基础。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实践,即语文的教与学必须是一个衔接知识体系的过程。包括落实教学大纲、传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等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其自信心。为此,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同学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符合高中学习规律的有效学习机制,以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