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留心第一课时,你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既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也很少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与老师们交谈,他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如何让第一课时的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现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高效的利用课外资料
  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常常在教学伊始会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交流一些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们或者朗读、或者展示图片,热闹非凡,弄得不亦乐乎。但是这样的交流却给人感到浮于表面,学生们只是为了交流资料而交流,教师也仿佛只是为了体现有交流这一环节,这样的资料交流就变成流于形式了。
  其实,课前收集资料环节,我曾在古诗《鸟鸣涧》这一课时这样运用:我没有把“你对诗人王维有多少了解?”放在上课的开始部分,而是当学生们提出:“人闲桂花落”这句诗什么意思时,我才抛出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回答:王维是山水诗人,他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我相机追问:你们还对他有多少了解?一名学生说:“此时的王维被贬,隐居山林,他非常的悠闲,安闲,所以,有心情来到山中看到桂花飘落。”此时此刻,学生们在交流资料的同时,已经理解了该句诗的意思。没想到,我将资料的交流与体会诗眼结合起来,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课外资料不仅与古代诗歌可以紧密结合,而且与现代文章也可以有机的加以结合。
  二、有效的词语教学
  很多教师课课始终如一地采用一种或几种老办法来展开词语教学:“看了这些生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我们大家注意的?”“这些生字哪一个最难写,请你提醒我们?”这些方法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可用,而是没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灵活采用。使词语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其实,词语教学要想打破原有的僵局,实现高效,就应该将词语和语言环境充分的结合起来。我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圆圆的沙粒》这节课中,就尝试着这样教学:我先出示了“异想天开”这个词,让学生先说一说“异”字的字形,然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课前查字典时了解到的词语的意思,接下来出示课文中异想天开所在的段落,紧接着点拨学生:“是啊,正因为同伴们认为这颗沙粒的想法非常奇怪,所以他们才这样说道,范读课文中“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说一说你从老师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什么?又由此引到了“嘲笑”一词的教学中。这样就将词语的音、形、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们理解这个词就更透彻了。而且,在这处词语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异想天开”与“嘲笑”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在这节课的词语教学之中,不仅突出了重点字词的认读,了解了字形,有效的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了字义。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将知识与方法,情感和过程融为一体,使词语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有效的朗读课文
  我经常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处理读文的时候,存在着一种误区:注重读的形式上的多样性,而缺少了对读的有效性的思考。导致了读流于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进行人文熏陶。的确,语文教学需要朗读,需要书声琅琅,但是也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不在于读的形式有多少,不在于时间有多长,而在于读的适时、适度,富有实效。
  如初读时可采用自由读,轻声读,为的是读通课文,通过听觉辨别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读顺,实现整体感知;精读时可采用指名读、默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走进文本,产生体验,展示个性经验。总结升华时可采用诵读或齐读等形式,从而领悟方法,体验感情,外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每一次的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那么,每一遍朗读就会有每一遍的味道和效果。这样才能使朗读环节高效,而不应该只注重朗读的形式,而不注重读的有效性。
  四、扩充课堂容量来实现有效
  我们之所以觉得第一课时平淡,是因为我们一致认为第一课时的内容太少,愿意把重点放在第二课时。而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我们教师的头脑中已经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课文一般都用两课时来完成。
  难道第一课时就真的不能再有所创新和突破吗?
  我在刚刚讲完的《圆圆的沙粒》一课,就已尝试把可以用两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压缩为一课时,而在第二课时我就打算再把贾平凹的《一只贝》引入课堂。因为这两篇文章同属励志文章而且文质兼美。而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刚刚被那颗“坚持不懈”的沙粒感染的同时,同样也能体会到作为保护珍珠的外壳——贝,它的可敬与伟大!而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已可把两课时的内容合并为一课时呢?
  我认为,诗歌类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为主,以读促讲。完全可以浓缩在一课时完成。像《狱中联欢》这类的文章,由于篇幅长难理解,就需要用两课时完成。虽然有些课文需要两课时完成,但是在第一课时如果我们就可以完成探究文本,那第二课时我们就可以加入一些读写结合的训练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高效的第一课时,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更要教师在课前精心钻研教材,改进教法,研究學生,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突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思想,也就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学习语文的“美味”。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新的课程理念已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更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受兴趣的数学,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能否应用数学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理念也倡导了数学课堂也要活起来。因此,数学课堂也应该像语文课堂那样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在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
期刊
一、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另外,还可以安排书法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特
期刊
一、立足语文教学,以课文为模板,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材中的文章,字字珠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最好模板。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篇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笔者通过如下步骤,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1.课前做好“三备”  “三备”指“备教材”“备学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每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随着早期阅读的研究全面启动,人们已经意识到:早期阅读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占据很重要而且是很有意义的一部分,阅读能力将会是孩子一项终身受益的学习技能。  但是,如何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进
期刊
一、信息化概念概述  (一)信息化概念简述  在漫长的发展和探索过程中,我国学术界与相关政府部门就信息化的表述作了很长时间的研讨,也出现了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认为,信息化就是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说法认为,信息化是由物质生产占领主导地位的社会逐步向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社会进行转变的过程;还有说法认为,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从工业社会逐渐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在我国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
期刊
一、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主要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和基本过程的变革,使得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使教学向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和现实教学情景开放,有效增强教学的弹性、灵活性、选择性、创造性和价值生成性。通过变革,尽可能改变教学的封闭、僵化和按部就班的固有特点,改变教学游离于现实学习之外的表演式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由教向学,由钢性体制向弹性体制的两个根本转变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绕不开“讲”。从古至今,这几乎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可是,什么可以“讲”,什么可以“不讲”,什么时候“讲”,又由谁来“讲”,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这成了热点话题。  有的学校搞高效课堂,限制老师的开口时间,于是谈“讲”色变,这就未免远离“高效课堂”的本意了。我认为:高效课堂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而是主张老师少讲。那种照本宣科的讲,繁杂琐细的讲,单调重复的讲,宣布答案的讲,枯燥乏味而不能使人
期刊
在九年级数学中考几何专题复习中,怎样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怎样采取得力的措施和高效的方法,大幅度、快节奏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复习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所有处在一线数学教师普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毕业班任教十几年,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让我颇感它们的重要性,它们如同是数学的灵魂贯穿于题的始终。在教学与做题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在这里,浅谈一下几何模型图在中考解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