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小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还不成熟,缺乏辨别试是非的能力,将德育教育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能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保证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新课改强调小学教师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在步入校园后还有许多适应不了的地方,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创新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德育教育上的优势
首先,将德育教育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认知。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标准,才能发挥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其次,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是形成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的初始阶段,学生还没有评价道德行为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 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引用生活案例,提高理解能力
引入生活案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新课改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德行。而且生活本身就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通过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解教学知识和德育意义。例如在《我们小声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进行课程导入,为学生介绍故事的主人公叫小明,一天,他在走廊里遇到了同学,于是他大喊“我们一起去玩吧!”,这时老师对他说请不要大声喊叫,小明记住了老师的话。在第二天上课回答问题时,小明想起了老师的话,用很小的声音说出了答案,这时老师让他大声一点,小明非常疑惑,不知道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接着提问学生能教一教小明吗,学生能自觉认识到在走廊里要轻声慢步,在课堂上要大声发言。之后为学生展示教室内学生大声说话,随意挪动桌椅的情境,提问学生这种情况给你什么感觉,再提问学生班级内有这种现象发生吗。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德育的效果。
2.2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工具走进了教学课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了多样化的教学信息,如动画视频、儿歌、图片资源等,营造出了趣味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在《小水滴的诉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水和妈妈》,让学生回答视频中的妈妈是谁,以此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人体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通过数据让学生了解到水是生命之源。之后在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小水滴的诉说》,并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思考小水滴诉说了什么,如果没有水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学生跟组员讨论水的重要性。接着播放干旱地区缺水情况的视频,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水对人们而言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
2.3 组织实践活动,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只用口述的方式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降低了學生对课堂教学的效率,还不理德育教育的开展,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有哪些美景,接着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绿色校园做贡献”的活动,带领学生调查校园内的垃圾问题,让学生思考学校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与学生共同制定改造校园的方案。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案例来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07).
[2] 段亚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学周刊,2018(36).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策略
新课改强调小学教师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在步入校园后还有许多适应不了的地方,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创新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德育教育上的优势
首先,将德育教育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认知。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标准,才能发挥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其次,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是形成价值观念和认知能力的初始阶段,学生还没有评价道德行为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 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引用生活案例,提高理解能力
引入生活案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新课改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德行。而且生活本身就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通过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解教学知识和德育意义。例如在《我们小声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进行课程导入,为学生介绍故事的主人公叫小明,一天,他在走廊里遇到了同学,于是他大喊“我们一起去玩吧!”,这时老师对他说请不要大声喊叫,小明记住了老师的话。在第二天上课回答问题时,小明想起了老师的话,用很小的声音说出了答案,这时老师让他大声一点,小明非常疑惑,不知道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接着提问学生能教一教小明吗,学生能自觉认识到在走廊里要轻声慢步,在课堂上要大声发言。之后为学生展示教室内学生大声说话,随意挪动桌椅的情境,提问学生这种情况给你什么感觉,再提问学生班级内有这种现象发生吗。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德育的效果。
2.2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工具走进了教学课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了多样化的教学信息,如动画视频、儿歌、图片资源等,营造出了趣味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在《小水滴的诉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水和妈妈》,让学生回答视频中的妈妈是谁,以此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人体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通过数据让学生了解到水是生命之源。之后在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小水滴的诉说》,并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思考小水滴诉说了什么,如果没有水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学生跟组员讨论水的重要性。接着播放干旱地区缺水情况的视频,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水对人们而言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
2.3 组织实践活动,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只用口述的方式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降低了學生对课堂教学的效率,还不理德育教育的开展,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有哪些美景,接着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绿色校园做贡献”的活动,带领学生调查校园内的垃圾问题,让学生思考学校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与学生共同制定改造校园的方案。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案例来加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07).
[2] 段亚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学周刊,2018(36).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