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教学法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而“学讲方式”下的阅读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两者结合,能够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使学生探寻到语言的密码,从而持续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引领学生关注文体,整合所学内容,展开比较阅读,在关键处启迪学生的智慧。
[关键词]学讲计划;问题教学法;启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52-02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而徐州市大力倡导的“学讲方式”则是一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崇尚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两者结合,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启发学生智力。对此,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就“学讲方式”下课堂的有效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一、 关注文体,激活发散思维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文体意识,根据不同文体的一般特征,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启发学生开拓思维,聚焦语用。
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是一篇说理文,作者通过准确、简洁的语言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说理文的特点,从启示句入手,提炼出三个中心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实现理想。然后提出问题:“这三个中心词分别对应文中三个事例中的哪些词句?”教师出示相应表格,学生自读自悟,将找到的句子概括成简单的词或短语填在表格里。又如,在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时,教师在带领学生精读课文的时候,提出这样的主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这些方面是如何体现出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内容,更能促使学生聚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基于文体特点,教师找到阅读的突破口,通过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分解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可以提升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整合内容,完善知识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王荣生教授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而要有效地建立连接,语文教师必须在相互关联中打量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仔细钻研教材,将一篇文章中内容相同的句段整合在一起,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学生认知沖突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寻隐藏于其中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这样不仅能化零为整,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如,苏教版《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了两处对扫路人外貌描写的段落。
段落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段落2:“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教师仔细解读会发现,段落1是对扫路人穿着的描写,属于整体描写;段落2则描写了扫路人的相貌,属于局部特写。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二者放到一起:“作者分别在课文第三、第八自然段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这样写重复吗?如果不重复,那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老人的?”这样,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在疑惑处质疑,层层深入文本内核,使学生发现了作者表达的技巧。至此,学生真正明白了:这是因为作者当时的心境不同,看到的自然也不同。从穿着到相貌,由粗到细,逐步展现扫路人的精神风貌,这是作者描写的巧妙之处。
由此可见,整合文章内容,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想一想、悟一悟,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建构起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
三、 比较阅读,提升思辨能力
不同的文章,写法也不同;即使体裁相同的文章,由于作者着墨不同,在写法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这种在写法上有明显特点的文章挖掘出来,在写法处设疑,引领学生比较、品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而且能促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提升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两篇课文《广玉兰》和《夹竹桃》,都是咏物类抒情散文,但作者在谋篇布局和写法上却截然不同。写作顺序上,《广玉兰》主要是从幽香开始写,然后写花瓣、形态、叶片,最后赞美广玉兰的生命力,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写植物的方法;《夹竹桃》则从对比开始写,相对重点地描写了夹竹桃的颜色,通过浓墨重彩地描写院子里的繁花,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写夹竹桃给作者带来的想象,表达了赞美之情。描写植物开花的特点时,《广玉兰》主要突出了广玉兰开花的四种不同姿态的美;《夹竹桃》主要体现夹竹桃的韧性。描写方法上, 《广玉兰》主要采用了工笔的方式,抓住花瓣的颜色、质感,花开的形态,叶片的特点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文字优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夹竹桃》主要采用的是写意的方式,展开了很多的联想,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情感表达上,《广玉兰》只是作者对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夹竹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表现了作者对坚韧精神和高雅品性的追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写作顺序、开花的特点、描写方法、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在同伴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和启迪。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其实和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以及立意是分不开的。
如果教师长此以往进行这样的比较阅读,那么学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文体特点。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和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学讲方式”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只要能在文本关键处设置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引领学生探寻语言的密码,就能持续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使阅读教学更扎实、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 刘丽娟.巧用对比,深层阅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6(1).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学讲计划;问题教学法;启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52-02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而徐州市大力倡导的“学讲方式”则是一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崇尚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两者结合,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启发学生智力。对此,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就“学讲方式”下课堂的有效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一、 关注文体,激活发散思维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文体意识,根据不同文体的一般特征,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启发学生开拓思维,聚焦语用。
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是一篇说理文,作者通过准确、简洁的语言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说理文的特点,从启示句入手,提炼出三个中心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实现理想。然后提出问题:“这三个中心词分别对应文中三个事例中的哪些词句?”教师出示相应表格,学生自读自悟,将找到的句子概括成简单的词或短语填在表格里。又如,在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时,教师在带领学生精读课文的时候,提出这样的主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这些方面是如何体现出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内容,更能促使学生聚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基于文体特点,教师找到阅读的突破口,通过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分解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可以提升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整合内容,完善知识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王荣生教授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而要有效地建立连接,语文教师必须在相互关联中打量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仔细钻研教材,将一篇文章中内容相同的句段整合在一起,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学生认知沖突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寻隐藏于其中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这样不仅能化零为整,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如,苏教版《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了两处对扫路人外貌描写的段落。
段落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段落2:“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教师仔细解读会发现,段落1是对扫路人穿着的描写,属于整体描写;段落2则描写了扫路人的相貌,属于局部特写。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二者放到一起:“作者分别在课文第三、第八自然段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这样写重复吗?如果不重复,那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老人的?”这样,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在疑惑处质疑,层层深入文本内核,使学生发现了作者表达的技巧。至此,学生真正明白了:这是因为作者当时的心境不同,看到的自然也不同。从穿着到相貌,由粗到细,逐步展现扫路人的精神风貌,这是作者描写的巧妙之处。
由此可见,整合文章内容,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想一想、悟一悟,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建构起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
三、 比较阅读,提升思辨能力
不同的文章,写法也不同;即使体裁相同的文章,由于作者着墨不同,在写法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这种在写法上有明显特点的文章挖掘出来,在写法处设疑,引领学生比较、品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而且能促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提升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两篇课文《广玉兰》和《夹竹桃》,都是咏物类抒情散文,但作者在谋篇布局和写法上却截然不同。写作顺序上,《广玉兰》主要是从幽香开始写,然后写花瓣、形态、叶片,最后赞美广玉兰的生命力,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写植物的方法;《夹竹桃》则从对比开始写,相对重点地描写了夹竹桃的颜色,通过浓墨重彩地描写院子里的繁花,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写夹竹桃给作者带来的想象,表达了赞美之情。描写植物开花的特点时,《广玉兰》主要突出了广玉兰开花的四种不同姿态的美;《夹竹桃》主要体现夹竹桃的韧性。描写方法上, 《广玉兰》主要采用了工笔的方式,抓住花瓣的颜色、质感,花开的形态,叶片的特点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文字优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夹竹桃》主要采用的是写意的方式,展开了很多的联想,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情感表达上,《广玉兰》只是作者对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夹竹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表现了作者对坚韧精神和高雅品性的追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写作顺序、开花的特点、描写方法、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在同伴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和启迪。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其实和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以及立意是分不开的。
如果教师长此以往进行这样的比较阅读,那么学生就能从宏观上把握文体特点。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和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学讲方式”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只要能在文本关键处设置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引领学生探寻语言的密码,就能持续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使阅读教学更扎实、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 刘丽娟.巧用对比,深层阅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6(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