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40364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可以发挥情境、生活、想象、通感等教学手段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到眼、口、手、脑、心协同动作,与生活的世界进行链接,使学生读出内心的感受,达到音声相和,从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读。
  [关键词]朗读教学;创设情境;链接生活;想象联想;通感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48-02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说:“要能够正确地让自己声音中的感情,表达出文本里的感情,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相谐,造就的就是成功的朗读。”王朝闻先生说:“朗读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境,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从两位专家的话语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成功的朗读一定要与生活体验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以获得最真实、最自然的感受。
  朗读要建立在深刻、丰富的生活体验之上,这样才有助于对素材的理解,才能拥有最真实的感受。在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获取情感体验


  朗读就是朗读者作用于眼、耳、鼻、舌、身、心的情感调动,是把文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或心理感受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要努力摒弃那种长篇大论的空谈,或是直接生硬地灌输,如“这个词再读得重一点”“这一节要读出高兴的心情”等,这样的指导是脱离于文本和朗读者之外的告知,并不是朗读者内心的感受,难以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获取情感体验,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文本也才能激起他们的内心感受,朗读才会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例如,指导学生朗读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首诗歌时,学生缺少“盲”的体验,感受不到盲人的痛苦,也就无法体会到“我”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李吉林老师说过:“在优化的教育教学的特定情境中,蕴含着教育者意图,结合教材特点设计的角色,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它既引起儿童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又引起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体验角色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创造情境,让学生做一回“盲人”感受盲人的痛苦与孤寂。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体会 “我”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感受这种发自内心的甚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快乐。情境,就像一条神奇的链条,把盲婆婆的痛苦与快乐和学生紧紧地链接在一起。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朗读时情感便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达到了音声相和,以及文本、朗读者和听众的“三情”统一相谐。

二、还原生活,生发真实感触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有这样的论述:“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情感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也就是说,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还要注意感同身受,要帮助学生寻求和作者类似或相同的生活经历,还原生活,将生活中的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突破思维定式,深入理解文本,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触,实现感情朗读的目的。
  例如,《一株紫丁香》第一节第一句:“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學生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张口就来,丝毫没有意识到其中的“轻”。不能说学生不懂得“踮起脚尖儿”的意思,只是学生没有把朗读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我问:“你们会踮起脚尖儿吗?踮起脚尖儿是怎样走的?”话音刚落,学生便一个个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把脚后跟抬得高高的,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走了几步。我说:“你们走得真轻啊!那么,该怎样读这句话呢?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这次,学生不再大声读了,而是轻声细语,像怕惊动了谁似的,一个比一个小心,一个比一个轻巧。动作的轻巧转化成了声音的轻盈、感情的真挚,这不就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吗?再如《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朗读的重点是读好英英和奶奶对话的语气,但这些不是靠“告诉”就可以实现的。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自己和奶奶聊天的情境,说说自己是用怎样的语气跟奶奶说话的,奶奶又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语气、动作和表情回应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让往日温馨的生活场景在学生心中温情重现,将学生眼、口、耳、心的感觉融会贯通,便为朗读和生活搭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这样再读文本,奶奶慈祥的面容、温和的语气以及英英高兴的神情、自信而欢快的语气,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表现出来。
  事实证明,让朗读和生活链接起来,学生不但能读出文本包含的情感,而且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 一切教育必须融入生活中才能有效。

三、想象联想,再现生活场景


  陆机在《文赋》中说,当人进入联想和想象的时候,便“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时,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空虚的,具体了;无形的,有形了;寡情的,含情了。人们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感知的对象中,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加强了审美感受。想象的好处在于与作者的心灵感通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指导朗读时,通过想象让作者所描绘的场景生动起来,具体起来,形象起来,朗读者置身其中,感受便会油然而生。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朱德的扁担》第二节时,我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他们获得了真切的感受,从而在朗读时把战士挑粮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朗读的感染力。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这一节并思考:“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通过交流,学生抓住了“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这两个词语。于是我借助画面,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感受什么是“山高路陡”,再把从学校到市区的路程与五六十里相比,让他们感受路途之遥远。接着,我出示一幅战士挑着粮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片发挥想象:“这五六十里路,坎坷不平,坑坑洼洼,怪石嶙峋,十分凶险,战士们却要穿着破旧的草鞋,挑着满满两筐粮食,翻过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河流。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你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学生在想象中仿佛亲眼看见了战士挑粮的艰辛。此时再进行朗读,他们不仅把战士挑粮的艰难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四、聚焦生活景物,走向通感朗读


  世界的多姿多彩,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上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在朗读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一景一物,用身体的每一个感官,每一个细胞去拥抱它们,体味它们,重现并融合我们对这些元素的独特感受,从而走向通感的朗读。
  (一)關注色彩
  色彩是个迷人的元素,正因为色彩的艳丽,才造就了世界的美丽。教材中,特别是描写景物的文本,会使用很多描绘色彩的词。我们要抓住这些色彩,让其和学生的生活所见产生共鸣,以此来表现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例如,《看菊花》一文中对菊花色彩的描写:“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词时,要和他们的生活所见联系起来,把视觉、感受和朗读结合起来。白的纯净优雅,声音要相对低一些;黄的明艳亮丽,声音自然响亮些;淡绿的典雅圣洁,紫红的淡雅神秘,有了这些生活感受,学生朗读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展现出来。
  (二)抓住声音
  大自然是有声有色的,这些声音元素就像一个个乐谱,奏响了美妙和谐的乐章。这些声音被作者变换成了栩栩如生的拟声词,融进作品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词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声音在生活中的原态,获得自己的感受,力争在朗读中赋予这些拟声词以鲜活的生命。如打雷时“轰”的一声巨响,朗读时就要读得响而有力;小狗“汪汪”的叫声,要快而连贯,甚至小狗在不同情况下的叫声,都要仔细回味,分别表现;大雨“哗哗”地下,就要读得和“沙沙”“淅沥”不一样,凭借生活感受,学生在朗读“哗哗”一词时自然要把音量、音调拉高许多。读好了这些表示声音的词,便会给听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感受味道
  文本中有很多表示味道的词语,在朗读时,学生要调动自己品尝那种味道时的感性体验,把这种感觉融进朗读中,从而使词语变得有滋有味。例如,《石榴》一文中写道:“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对酸、甜、清爽的体验,在读的时候,想象着这种感觉,相信他们读着读着一定会津液满口,垂涎三尺,就像正在品尝着美味的石榴一样,作者对石榴味道的赞美之情也会随之展现出来。
  除此之外,像方位、温度、感觉、触觉等,只要大自然中存在的,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出独特的感受。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留心生活,丰富体验,为朗读打好生活基础。
  窦桂梅校长说:“朗读中的成长,是真实的成长,是水到渠成的成长。如果你感觉自己不会朗读,那是因为你暂时没有发现朗读与你所生活的世界之间必然的联系,没来得及去练习用智慧的眼、细腻的心和锦绣的口把对世界的体察,对生活的体验表现出来而已。”朗读就是用声音再现世界,读的是感情,更是感受。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紧扣教材文本的课堂教学之相关问题,教学《爱之链》,让爱和温馨自由流淌于教学课堂,是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  [关键词]爱和温馨;自由流淌;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7-01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形成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框,形成与教材相关的课堂教学的特色,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
[摘 要]语文教学中,针对如何教好状物类课文这一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着眼于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欣赏感悟的能力;着眼于文本思想,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着眼于文本结构,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状物类课文;文本资源;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61-01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一些名家的
[摘 要]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阅读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体裁,旨在通过简短的故事阐述深刻的寓意。寓言教学中,对寓意的探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引领学生揭示寓意、内化寓意、深化寓意,能够历练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寓言教学;思维品质;发展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围绕着专题进行编排的,每组课文既各显风格与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有机的整体。这种编排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从全局着手,实行了“单元整组”教学策略,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主流教
[摘 要]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们快乐童年中的“苦差”。究其根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没有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没有努力让教材中的习作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没能激发学生倾诉的需求,使他们能写、会写、爱写。“创意体验”作文教学从学生作文的思维规律、行为规律出发,目的是解决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无话可说、假话连篇等问题。它强调要以教材为本、体验
[摘 要]要形成小学作文教学中清晰而精准的目标,就必须研究教学目标体系中的面、线和点。作文教学的面、线、点目标,都可以通过与之相符的三类表格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使我们清楚明白习作教学的学段要点,每册教材的习作类型、要求、注意点以及每篇课文适切的读写结合点。这样,建构了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有利于教师作文教学指导的系统开展,有利于学生作文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切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重要环节,而讲评课堂应该如何把握学生习作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习作、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写作水平呢?关键是做到赏评融合。“赏”,就是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鉴赏,主动交换写作意见;“评”就是要对习作内容进行评价,发现习作的亮点和不足。赏评融合,就是要从互赏互评中,习得评改习作的方法,聚焦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自改、互改,不断完善习作,提高习作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高
本课设计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原则,立足整体,注重感悟,以读为主线来推进教学,以简化教学头绪,突出教学重点,力求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读为本、读悟结合”的设计理念.  【总体设想】  一、紧扣主旨,鼓励质疑,拉开读的序幕  这篇课文主旨鲜明,沃克医生赞美刘伯承将军为“军神”那段话是全文的关键句。课伊始,让学生找、读关键句,而后,师生共同梳理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摘 要]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是不同的教师基于同一课题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结构的一个过程。教师两次进行《螳螂捕蝉》教学,和自己同课异构,找准目标,在古今对照中玩味表达之妙;巧借导图,在“故事套”中还原主体思维;基于语用,在“时空穿越”中引领学生习得了巧劝智慧。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比较;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是统编教材三年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这一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把故事讲得吸引人、认真倾听。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趣味故事擂台赛”的形式,安排“争当小评委—怎样才是‘故事王’—小组擂台赛—班级擂台赛”几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倾听;表达;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