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经典的一篇,作者通过莲花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漠,崇尚清廉高洁的君子形象,但是与当时年代的道家、佛家等对于君子的观点又略有出入,强调在世俗的环境下保持不贪不媚为人,本文主要结合原文,将莲花的高洁形象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莲;赞歌;《爱莲说》
《爱莲说》作者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周敦颐,生于1017年,于1073年去世,享年57岁,是儒家思想的最初创世人,除了对于文学方面有较高成就外,在理学和哲学方面也颇有见解。
一、爱莲说的创作背景
周敦颐五岁时父亲便病逝了,八岁时随母亲投靠舅父,因周敦颐自由聪颖孝顺,舅父对其甚是喜爱,周敦颐自由便喜爱莲花,于是,其舅父便在自家门前湖中为周敦颐中下了一片白莲,1036年,周敦颐在舅父的举荐下入朝为官,在位之时处处为民着想,兴办教学,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直至1073年患病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周敦颐的一生处处遵循着莲花之道,执政为民,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值得传颂的文学、哲学及理学作品,如《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等。
《爱莲说》的创作是在嘉佑八年的五月份也就是1063年,周敦颐与诗友们相聚游园观赏,兴趣所起,众人便纷纷开始进行诗文创作,《爱莲说》正式在此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文章主要通过对莲花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赞美,向世人展现出了周敦颐自身高洁的君子之志,同时对于世俗及官场中追逐名利,贪慕虚荣表示了讽刺之情。
二、文章内容解析
文章共计分为两段,文章第一个段落中,开头先向世人介绍了各类人物在花木中的喜爱情况,如“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众所周知,陶渊明对菊花一直有着深刻的感情,通过其历来的诗句就可以看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历来生长在较隐秘处,而且多数菊花的花期都在秋天,很少与其他花木争奇斗艳,而陶渊明的生活理念便是隐世无争,于静谧处感受生活;而从唐朝以来,人们普遍喜欢牡丹花,古有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的最大特点便是繁茂,正是象征着李唐时期国家的繁荣。通过此处对两个具有代表性实例的描写向世人们传达了,‘人们对花木的喜爱展现着人们的心理倾向’,这一理念。进而再引出自己只喜爱莲花,并描写出了自己喜爱莲花的原由,即莲花生于淤泥,却不曾沾染污秽,经历过清水的洗礼,却不展妖艳,莲茎内通外直,既没有繁杂的藤蔓牵连,有没有额外的枝枝节节,香气清新久远,干干净净的竖立在水中,只可由远处静静观赏,切不可于近处玩弄亵渎。以此表达了自己虽身在官场,但是却不会为官场的混乱而扰了心,没有过多杂乱的想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只是想一心为民做主的坚定内心。此段即是歌颂莲花亦是表达作者内心,这里的对莲花的描写可谓是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文章第二段的内容,主要是針对第一段中列举出的三种花进行对比描写,花儿本身是不具备所谓性格的,而作者此处描写中为每种花都加上了性格,并就关联出的每种性格进行了简单评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不与百花争芬芳,独放与霜寒之间,不争不抢,不惧严寒。属于花木之间的“隐士”,“隐士”是古代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但是能称得上“隐士”的无不是世中之大家,不愿因俗事与权贵周旋,拒绝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世间,这类人才华横溢,却不入世俗,甚是可惜;“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给人的印象一直象征的是富贵繁华,是繁荣的象征,世俗众人大多羡慕荣华富贵,因此世人大多对牡丹甚是喜爱,但是作者本人是非常鄙视这种现象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文章第一段中对于莲花优点的描写已经明明确确的展现了莲花的高洁形象,这里只是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而本人的经典之处便是在这里,这句话的描写将莲花的高洁与菊花的隐士进行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点名了莲花的品质是清廉高洁,虽身处于人世官场之间,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君子之心。这三句对于菊花、牡丹及莲花的对比描写,鲜明的展示出了每种花的独特性格,将第一段中的分散描写进行了明确总结。
第二段后半段,是对上文描写之后的感慨,此处运用了一个语气词“噫”,表现了作者的对社会现象的感叹,当今社会中有才华的隐士很少,像作者一样身处官场仍能保证一颗正直为民之心的人更少,世人中最多的还是追求荣华富贵之人,通过对三种花的描写,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全面展示,表达了自身意愿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孤单寂寥,感叹了世间自强高尚的人君子实在太少了,更多的还追求名利,迷于富贵之人,对于官场中不廉洁,不知耻之人表达了深刻的鄙视之情,语句简短但是却意义深刻。
三、文中写作技巧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对莲花高洁品质的突出,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比如,对于菊花的描写烘托了莲花的勇于表现;对于牡丹的描写反衬出了莲花的高洁,在这两种花的对比烘托之下,将莲花的品质展现的栩栩如生,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的内心境界。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作者通过对文中菊花、牡丹和莲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们不要盲目的追逐名利,只注重荣华富贵,也不必逃避世事,隐居深山,应当学习莲花的高尚品德,虽身在人世官场之中,仍要保持一颗清廉高尚之心。
参考文献
[1]詹丹.理性之爱的展开方式——重读周敦颐的《爱莲说》[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2):58-61.
[2]龚锦辉.爱乎?恶乎?——《爱莲说》“莲”、“菊”、“牡丹”意象解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6(19):26-26.
[3]聂诗文.《爱莲说》赏析[J].小品文选刊:下,2017(9):26-26.
[4]胡建芬.《爱莲说》蕴涵德育思想新探[J].南风,2016(32):18-19.
关键词:莲;赞歌;《爱莲说》
《爱莲说》作者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周敦颐,生于1017年,于1073年去世,享年57岁,是儒家思想的最初创世人,除了对于文学方面有较高成就外,在理学和哲学方面也颇有见解。
一、爱莲说的创作背景
周敦颐五岁时父亲便病逝了,八岁时随母亲投靠舅父,因周敦颐自由聪颖孝顺,舅父对其甚是喜爱,周敦颐自由便喜爱莲花,于是,其舅父便在自家门前湖中为周敦颐中下了一片白莲,1036年,周敦颐在舅父的举荐下入朝为官,在位之时处处为民着想,兴办教学,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直至1073年患病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周敦颐的一生处处遵循着莲花之道,执政为民,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值得传颂的文学、哲学及理学作品,如《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等。
《爱莲说》的创作是在嘉佑八年的五月份也就是1063年,周敦颐与诗友们相聚游园观赏,兴趣所起,众人便纷纷开始进行诗文创作,《爱莲说》正式在此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文章主要通过对莲花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赞美,向世人展现出了周敦颐自身高洁的君子之志,同时对于世俗及官场中追逐名利,贪慕虚荣表示了讽刺之情。
二、文章内容解析
文章共计分为两段,文章第一个段落中,开头先向世人介绍了各类人物在花木中的喜爱情况,如“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众所周知,陶渊明对菊花一直有着深刻的感情,通过其历来的诗句就可以看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历来生长在较隐秘处,而且多数菊花的花期都在秋天,很少与其他花木争奇斗艳,而陶渊明的生活理念便是隐世无争,于静谧处感受生活;而从唐朝以来,人们普遍喜欢牡丹花,古有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的最大特点便是繁茂,正是象征着李唐时期国家的繁荣。通过此处对两个具有代表性实例的描写向世人们传达了,‘人们对花木的喜爱展现着人们的心理倾向’,这一理念。进而再引出自己只喜爱莲花,并描写出了自己喜爱莲花的原由,即莲花生于淤泥,却不曾沾染污秽,经历过清水的洗礼,却不展妖艳,莲茎内通外直,既没有繁杂的藤蔓牵连,有没有额外的枝枝节节,香气清新久远,干干净净的竖立在水中,只可由远处静静观赏,切不可于近处玩弄亵渎。以此表达了自己虽身在官场,但是却不会为官场的混乱而扰了心,没有过多杂乱的想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只是想一心为民做主的坚定内心。此段即是歌颂莲花亦是表达作者内心,这里的对莲花的描写可谓是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文章第二段的内容,主要是針对第一段中列举出的三种花进行对比描写,花儿本身是不具备所谓性格的,而作者此处描写中为每种花都加上了性格,并就关联出的每种性格进行了简单评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不与百花争芬芳,独放与霜寒之间,不争不抢,不惧严寒。属于花木之间的“隐士”,“隐士”是古代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但是能称得上“隐士”的无不是世中之大家,不愿因俗事与权贵周旋,拒绝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世间,这类人才华横溢,却不入世俗,甚是可惜;“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给人的印象一直象征的是富贵繁华,是繁荣的象征,世俗众人大多羡慕荣华富贵,因此世人大多对牡丹甚是喜爱,但是作者本人是非常鄙视这种现象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文章第一段中对于莲花优点的描写已经明明确确的展现了莲花的高洁形象,这里只是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而本人的经典之处便是在这里,这句话的描写将莲花的高洁与菊花的隐士进行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点名了莲花的品质是清廉高洁,虽身处于人世官场之间,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君子之心。这三句对于菊花、牡丹及莲花的对比描写,鲜明的展示出了每种花的独特性格,将第一段中的分散描写进行了明确总结。
第二段后半段,是对上文描写之后的感慨,此处运用了一个语气词“噫”,表现了作者的对社会现象的感叹,当今社会中有才华的隐士很少,像作者一样身处官场仍能保证一颗正直为民之心的人更少,世人中最多的还是追求荣华富贵之人,通过对三种花的描写,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全面展示,表达了自身意愿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孤单寂寥,感叹了世间自强高尚的人君子实在太少了,更多的还追求名利,迷于富贵之人,对于官场中不廉洁,不知耻之人表达了深刻的鄙视之情,语句简短但是却意义深刻。
三、文中写作技巧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对莲花高洁品质的突出,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比如,对于菊花的描写烘托了莲花的勇于表现;对于牡丹的描写反衬出了莲花的高洁,在这两种花的对比烘托之下,将莲花的品质展现的栩栩如生,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的内心境界。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作者通过对文中菊花、牡丹和莲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们不要盲目的追逐名利,只注重荣华富贵,也不必逃避世事,隐居深山,应当学习莲花的高尚品德,虽身在人世官场之中,仍要保持一颗清廉高尚之心。
参考文献
[1]詹丹.理性之爱的展开方式——重读周敦颐的《爱莲说》[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2):58-61.
[2]龚锦辉.爱乎?恶乎?——《爱莲说》“莲”、“菊”、“牡丹”意象解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6(19):26-26.
[3]聂诗文.《爱莲说》赏析[J].小品文选刊:下,2017(9):26-26.
[4]胡建芬.《爱莲说》蕴涵德育思想新探[J].南风,2016(3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