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求爱(短篇)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thernor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预定花圈的人是金的朋友。金最后一次见他,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朋友仅凭声音就听出来是金,并且没有再次确认——或许他就是这种粗心大意的性格——直接说明了病人的情况。他既没有对金表示问候,也没有礼节性地寒暄。金听了好一会儿,才明白打来电话的是自己的老朋友,卧病在床的是二人关系亲近时经常拜访的老人。金诧异朋友如何打听到自己才接手不久的花店的电话号码,回想着弥留之际的老人的年纪——终究没能想起来——没有留意聆听朋友不间断的叙述。如果朋友说老人已经去世了,金可能会感到惊讶;可是他居然说老人还活着,这就更令人惊讶了。金没有告诉朋友这些想法。时隔多年才通一次电话,他不想让朋友指责自己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家伙。虽然记不太清,不过老人显然已经到了就算去世也不会令人感到特别意外的年纪。据说老人按照昏迷病患的惯用方法,借助人工设备的力量吸入氧气之后缓慢吐出,以此延长生命。“老人吐气时,”朋友说道,“像加油鼓劲一样点着头,还会看一下时钟。”金猜不透朋友是叹息还是失望。“医生说很难熬过今天下午了。”朋友稍作停顿,像是在等待金说一句什么,询问医院的地址前去探望,或者说几句伤感的安慰、后悔的共鸣之类的话。金始终没有任何回答,朋友低声叹了一口气。“花圈就拜托你啦。”金很不情愿,却也没有办法,只好点头同意。金觉得既然是“拜托”,也就是不再付钱的意思吧。就算彼此已经形同陌路,朋友却还要在一个将死之人的相关费用上讨价还价,真是薄情。
   朋友虽然对付账方式闭口不提,却没有忘记索要金的手机号码,并且告诉了他殡仪馆的名称。殡仪馆位于金从未去过的城市。金打算询问一下殡仪馆为什么选在那座城市,以此延续对话,却又把话咽了回去。十多年才打一次电话,金真正好奇的只是朋友如何找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金曾经和他在同一家公司上过班,仅此而已。二人同时在职期间如果拍过集体照,应该也是相隔很远,在洗印出来的照片上寻找彼此的身影都要耗费一番时间吧。“你会来吧?”朋友问道。金犹豫着思考答案,朋友却又补充了一句:“话说回来,还要联系谁呢?”朋友的语气不像是真的在和金商量,也不像是自言自语。金刚想说“和那段时间的熟人已经完全断了联系”,朋友却不等金的回答,突然略带气恼地说,“我自己看着办吧”,似乎在责怪金对答案磨磨蹭蹭。朋友说出了花圈挽联落款的名称,是一个从未听过的单位。金觉得什么也不问显得太没礼貌,只好张开干燥的双唇,打算问一下是什么单位,朋友却表示要回病房,立刻挂断了电话。他和刚开始一样,没有任何问候语。
   金思考着朋友的失礼到底是性格原因还是源于自己的错误。他花了不少时间回味着久远的往事,终于想起了朋友寄送的那封信函。金之前供职的公司由于不合理的业务拓展而陷入资金危机,最终进入法庭程序时,金递交了辞呈。职员们自发减薪,下定决心帮助公司恢复正常运转。金接到了其他城市的工作岗位推荐——当时推荐他的人正是这位卧病在床的老人。朋友因此责备了金,说他没有丝毫的同事情谊,自私自利,精于算计。这是金听其他人说的,不过和传话的那个人也已经许久没有联系了。金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责怪任何人自私。如果老人推荐了朋友,朋友也一定会毫无顾忌地选择离职。金不予理会,朋友因此受到了伤害。他的最后一招便是向金的新公司写了一封信,公开金在前公司犯过的几个错误。因为这件事,金在那段时间卷入了非议,最后总算不了了之。即便如此,金依然由此明白了友情与喜爱程度毫无关系,只有为自己献身或者对自己有益时才是一种有效的感情。不过,回首过往总是如此,过去的某件事所造成的后果或者伤害已经风平浪静,只留下光阴似箭的凄凉与显而易见的悔恨。
   记下殡仪馆名称的便签纸顶端零星可见几样订购商品和派送地址。金没有刻意去看,却毫无头绪地想起了几件必须要做的事。虽然不是一些必须抛开所有立刻着手去做的事,却又显然必须要做。而且,随时可能会遇到急事。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也可能就在五分钟之后。自营业者总是如此。金想了一下可以替自己去送花圈和慰问金的人。虽然记得不是很清楚,不过老人显然年事已高,就算立刻离世,也会被认为是喜丧。而且,按照朋友的说法,老人已经昏迷很久,认不得人了。就算金此刻立即出发,等他到了医院,说不定老人已经离世。金这样想着,心里有种惋惜哀伤之情,却也只是任何人面对亡者时都会有所感触的那種程度。尽管如此,他却又不能装作不知道。虽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却亏欠病床上的老人一个人情。他在离职之后经常买一些不至于失礼的礼物送给老人以表谢意:某年中秋的一箱苹果和春节的一筐干香菇,第二年过年的特等梨和中秋的一箱济州丑橘,以及这次显然收不到费用的花圈。最重要的是,就算欠了再大的人情,也已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是时候忘记了。
  2
   殡仪馆位于南边380公里远的一座城市。“换作是我,根本不会给十多年不联系的人发讣告。”金牙痛似的皱起眉头说道。金好不容易想起的几个人全部有事要忙,要么有重要的约会,要么有不能推迟的业务。“讣告本来就应该广而告之,以防有人不知道当事人已死,还来问候。没有比那更傻的了。”隔壁花店的男人继续说道,“去年,我有一位三十年交情的高中同学去世了。他在我们当中可是最健康的。有人没有收到讣告,至今还在问候那位朋友,我每次回答一次‘他已经死了’,就会再一次切实感受到那位朋友的死亡。”男人欲言又止,像是在回想着朋友的死亡。“这就是那次穿的衣服。”金接过上衣,点了点头。金并未体会男人的悲伤,只根据“与高中同学三十年的交情”这种说法推测着男人的年纪。男人的头发已经花白,年纪却比想象的要小。“话说回来,这件衣服太大了,而且很旧。”男人说道。“没关系的,丧服都是这样。”垂下来的袖子很长,完全盖住了金的手背。“也对,又不是去面试。”男人点点头,把上衣的袖子向上挽起两次。
   金的身高比普通成年男性矮了十五公分左右。在金的记忆中,自己在十四岁之后便没再长高。父亲在那一年去世了。金总以为自己不再长高是因为当时受了刺激,后来才知道不是。金成年之后,有一次肩膀疼得难以忍受,去韩医院就诊时看到了墙上挂着的“身高最大值测定方法”:以父母的身高为基准,按照公式进行几个步骤的简单运算。父亲的身高采用了母亲记忆中的推测值。母亲眯着眼睛回想,父亲比自己大概高出一拃左右。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不过计算结果显示,金的身高最大值只比现在高出了四厘米。金感到一阵失落,笑了出来。少年时期父亲突然离世,母亲因此不得不去附近的工厂做三班倒的工人,自己被父母忽略,因为个子矮而被同学取笑,惹下各种麻烦——金回想起这些事,总是认为父亲的死亡任意改变了生活的链条。父亲留给自己的唯一遗产就是矮小的身高,父亲离世放弃了家人,金曾经像这样毫无愧疚地骂过父亲,现在才明白一切都是误会。    金发动汽车准备出发,这才记起和女人约好了一起吃晚饭。就算把约会时间推迟一两个小时,也不确定可以守约。金已经和女人爽约两次。金为自己的疏忽道了歉,女人却说因为金每次都是有该忙的事,所以没关系。女人极力掩饰着自己的若有所失,金反倒对这种语气很不满意。女人非但不会生气,还很好奇金午饭吃了什么,周末做了什么,还会想聊聊自己的近况,和金商量一些需要做选择的事情。然而,金每次都会临时有顾客到访,不得不挂断电话。几天之后,女人很显然犹豫了多次之后才打来电话,送上一句再平常不过的问候,却又在金的冷淡回应中感到慌张,找不到该说的话,只能罗列出一些无聊的日常。如果金表示“来客人了,要挂电话了”,女人就会赶快告别,语气中夹杂着不必再担心说错话的安心与每次都是金先挂断电话的遗憾。像这样挂断电话之后,金不论是否繁忙,都会突然想起女人的那张脸。女人经常会在聚会时面无表情地沉默着坐在一旁,却又突然说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遭到他人嘲笑。她对于已是过去式的话题说出一个没有人笑的玩笑,看到人们不知所云,于是一本正经地板起面孔,好像一开始就不曾打算讲笑话。金每次看到女人的这种做法,就会感到忐忑不安,随后是一阵不悦。这是他意识到自己身材矮小并感到尴尬时的习惯性反应。
   女人经常会给金买一些小礼物。这些东西虽然十分微不足道,也很廉价,不会让金产生什么负担,却又显然都是精心挑选过的。金随口提到的想读的书,或者可以放在花店里的有品位的办公用品,以及适合带在身上的钱包等。女人为此破费,金在打开礼盒或者包装纸时,却没有双手颤抖的激动心情。金逐渐对女人身上的气味感到不满。虽然那应该是她使用的化妆品、香水、洗头水或者护发素的味道,女人的身上却散发着花店里弥漫的花香。金喜欢的气味是——虽然很难称其为“气味”——无味。金接手花店之后才切实体会到,再怎么怡人的气味,如果太多种混合在一起,很快就会变成一种恶臭。
  3
   出發很顺利,金向南行驶了120公里左右,却意外遇到了交通拥堵。他的口哨声停了下来。开车时吹口哨是金长期以来的习惯。前方路段正在举行马拉松长跑,一定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下车抽烟的前车驾驶员告诉了金这个情况。金很讨厌驾驶员们开车时常听的交通信息广播节目,所以经常因为不了解路况而遇到这种问题。禁行路段空空荡荡,一个运动员也没有。选手们可能已经跑过了这段路程,或者有人远远地落在了后面。金看着公路,想起了曾经在马拉松转播节目中听主持人谈到的内容:马拉松运动员们通常连续吸入两次空气,再连续呼出两次。金想起这句话,下意识地试着吸气呼气。空气经过了他的体内,重新无力地消失在半空。虽然这是切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却因为太过稀松平常,太过顺利,所以感觉与自己无关。
   禁行解除,金继续向南行驶了一段路程,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来电是一个陌生号码。说不定是订购花圈的朋友打来的电话。可能是老人已经去世了,花圈却还没有送到,朋友对空荡荡的灵堂感到不满,所以打电话催单。金没有接听电话。金早已对催单习以为常。顾客们总是埋怨送货太慢。如果委托人询问什么时候可以送到,金就会回答说“十分钟足够”。就算只需要十分钟,交通状况和路况也会持续发生变化。如果委托人再次来电话催单,金就会回复“马上到了”,然后说出一个错误的地址。于是,委托人便会慌忙确认地址。发货单上录入错误的地址是一种很常见的失误。不过,发货延迟偶尔也会幸运地逃过一劫,那就是催单的委托人或者收货人遭遇了意外的情况。花束到达之前突然从求婚对象那里收到了分手通知,或者突然出现暴徒搅乱了开业典礼,胎死腹中导致产妇当场昏厥等。送花时遇到的所谓幸运,就是这些事情。
   过了收费站,殡仪馆的硕大灯牌突然出现在半空。灯牌下的建筑物外墙上挂着告知殡仪馆开业的条幅,随风舞动着。附近全是农田,已经过了收获的季节,荒凉的土地上木然地矗立着一栋方方正正的建筑。虽然来晚了,不过考虑到金从其他城市远道而来,这个时间到达也算说得过去。吊丧客们到了晚上才会陆续赶来,而且花圈的敬挽人比到达顺序更为重要。
   金即将拐进通向殡仪馆的弯道,手机再次响了起来。金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到,未能减速,差点撞到护栏。车轮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金好不容易才把车停在了路边。手机铃声像是故意刺激金那颗受惊的心,一直响个不停。来电人是订购花圈的那个朋友。
   “你在哪儿呢?”
   “到了。”
   “殡仪馆?先来医院吧。”
   “怎么了?”
   “还没走呢。”
   “……”
   “还活着。”
   “还没死?”
   金反问道,随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依然在世真是万幸”,金觉得应该这样回答才算合适,不过这句话显然也可能会是一个失误。关于死亡的话题,与其轻率地犯下口误,不如干脆避而不谈。
   “真是的,你居然问怎么还没死?”
   朋友似乎叹了一口气,又像是在思考应该如何回答。说不定是因为袒露真心看起来无情无义,所以正在极力节制自己的表达。朋友不理会金的困惑,自问自答般继续说了下去。
   “撑不了太久的,一起在医院为他送终吧。”
   金没有去医院,而是开车去了商业街。他虽然肚子不饿,却为了打发时间走进了一家率先进入视野的乌冬面馆。他决定不去医院,是因为不愿亲眼看到有人离世的瞬间。这和不愿意看到血肉模糊的诞生瞬间是一样的缘由。对他而言,诞生属于过往岁月,消亡属于遥远的未来。金打算在葬礼开始之后像外卖员一样把花圈放在灵堂,然后重新返回生活的城市。他回去之后,只需要补偿因为体面与责任感而失去的时间。
   因为不是吃饭时间,面馆里十分冷清,服务员点单、向厨房传达菜单、端水上菜都很慢。金没有督促。接到朋友的电话之后,也才过了四十几分钟而已。时间缓慢地流淌着,像是老人艰辛延续的生命。金思考着自己这辈子第一次等待某个人死亡的四十分钟。他还思考了延长四十多分钟时间的生命有什么意义,以及随着死亡延迟而减弱的悲伤,不过大部分时间他什么也没想,只是呆呆地望着面馆的玻璃窗。换作其他时候,如果要去好几个地方,他会在等待葬礼开始的这段时间先去其他地方转转。在葬礼开始之前,去参加某个开业典礼,奉上盛开的兰花,还能蹭点红豆糕吃;去妇产科给抱着尚未睁眼的新生儿的产妇送去丈夫的同事们订购的花篮,或者给打算求婚的男人送去精心包装的一大捧红玫瑰;还可以给先死去的人的灵堂送去花圈。然而在这座城市中,除了等待死亡,没有其他事情可做。金慢慢地吃完乌冬面,走出面馆时,时间仅过去了五十八分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金只能继续等待着某人的死亡来打发时间。
其他文献
朱小琳是一位生得很美的女孩。朱小琳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忧郁的美——如果说忧郁也是一种美。朱小琳的眼神总像是在想事儿,蒙蒙眬眬若有所思。朱小琳轻易不笑,她总一副心思重重的模样。无论在什么场合也不管在谁的面前,她从不哈哈大笑。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她的笑容也是淡淡的,礼节性的笑,谦卑的笑。她也从不跟别人争论什么,即便她讲的是正确的,她有理,也从不跟对方辩驳,而是默默地转身走开了事。初次跟她接触的人会感到
期刊
戴思杰,在四川成都出生长大,在四川山区当知青插过队,1977年成為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大学生,1981年大学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2年初考上研究生,作为国家公派的第一批留学生去了法国,学习西方美术史。   后改读电影,师从电影大师侯麦,学生时代分别以短片《高山庙》《中国,我的苦痛》荣获威尼斯影展青年导演短片大奖、尚维果奖。作为专业导演,在法国拍过4部电影。   早在大学时代,喜欢文学的戴思
期刊
1  出发地输入家庭住址,目的地输入工作地址,按下车行路线搜索键。出了地下停车场,右拐两次,左拐一次,沿着机动车专用车道直行,继续直行,在十字路口左拐,直行,继续直行,不久之后就会到达目的地。除了通向大路的小路之外,只需经过一条宽敞的“ ┒”形公路,两个方向各十分钟,总共二十分钟的距离。上下班只需要沿着机动车道行驶二十分钟,大家对此羡慕至极。这一次,我按下了自动驾驶按钮,液晶画面开始以第一人称视角
期刊
凌晨三点醒来,   想起三个月前的父亲,我不再   孤单。      月亮白得荒芜,   荒芜,纠结着我的   猜想。      走进父亲的房间,离家   出走的他,还没有   回来。      即使再孤单,我也要   活下去──   魚鳞状的天空,夜幕正在   消逝。
期刊
年初父亲叫我到他床边──   “总有一天我会走的,你要自己   照顾好自己。”   父亲说话的眼神,让我   更操心他的病情。      六月父亲真的走了,   但他的話,一直让我从睡梦中   惊醒。      现在我不再想父亲去了哪里,   他留给我的,仿佛   就剩下   这句临终前的   叮咛。
期刊
是光线慢慢变得羸弱   还是秋日之墙,越砌越厚实   切断我的视线和鸟的啼鸣   阻挡那么多触手可及之物   在透明如记忆的玻璃窗门里   我每天打开它,在风中站一会儿   有时看到一只船在江上缓缓前行   未等它驶出视线   我就转身回到遗忘时刻   有时觉得江上空无一物   但转念一想,在这永恒的容器里   总是盛满了水,每天等着鸟儿飞过   并完整摄下整个过程  
期刊
红色的火光呼呼地向上蹿着。干燥的芦苇丛一遇上火苗便迅速地燃烧起来,一丛挨着一丛,彼此无需过多的语言,就像一个指令,被毫不迟疑地执行着。很快,火势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在这片废弃的芦苇地中蔓延开来。   一条吐着红色信子的贪婪蟒蛇,扭动着它炽热的橙红色身体不断蜿蜒前进。但这蟒蛇,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精心设计好的路线上爬行。就像一个完美的迷宫,它的脑袋最终将和它的尾巴不可避免地相撞,然后在这片滩
期刊
红灯一闪一闪地跳动着,最终定格在绿色。苏乘缓缓转动着方向盘,左转进入国道。   9月的第一天,才傍晚四点,路上还没有多少车。刺眼的阳光从西边照过来,让人睁不开眼。   苏乘踩着油门的右脚开始用力。起初,她很好地控制着这个力度,在川流不息的车辆间像一条鱼一样,游刃于其中。但是很快,那种被速度推着的感觉,通过椅背传到她全身,使她不由自主加大了脚上的力度。仪表盘上的指针快速滑动着,右脚死死地踩住油门
期刊
在电影和照片中,那座城市永远被高楼大厦和公园所填满。又高又绚烂的电子荧光板层层叠叠,来自全世界的无数人沿着嘈杂的地铁台阶忙碌地上上下下,户外喷泉前进行着路边公演。任何人讲述起自己在那座城市的旅游经历,大概都会围绕着这些内容:警车和黄色出租车,漂亮的公园与高端的剧场,百吉饼或者牛排店,美术馆和博物馆,帝国大厦和证券交易所。说不定还会听到那种关于市中心略显喧嚣的小酒馆或者华丽的大桥夜景等没完没了的炫耀
期刊
在故宫的十年写作    张英:曾有一个短暂的时间,你在北京作协当专业作家,是什么契机,你选择了故宫?   祝勇:当专业作家是我长久的一个渴望。去故宫是因为这10年中,我去了一趟美国,回来后,有幸读了刘梦溪先生的博士。正好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故宫学研究所,老院长郑欣淼先生在2003年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敦煌有“敦煌学”,故宫有厚重的文化基础,完全可以支撑起“故宫学”这样一个学科。   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