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培基小学 福建 泉州 362200)
摘 要:本文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通过这三个方面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诱导学生运用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不仅具有好奇的心理.而且具有创新的心向与欲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力求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任何创造活动最初都起始于创新意识的萌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在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富有好奇的心理、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潜在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便可变潜在为现实。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导师,启发、诱导学生运用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不仅具有好奇的心理.而且具有创新的心向与欲望。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既是人们发明创造必备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主动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好奇心的发展必然滋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意念。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讲十几减九的题时,我创设了“兔妈妈采了13个蘑菇,小灰兔拿走9个,还剩几个?先让学生用表演形式用学具进行操作,待学生表演后,问小灰兔拿走9个以后就怎么样了?(少了)13个蘑菇少了几个?还剩多少个?少了和去掉应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有意地提出问题目的在于激励学生通过表演操作再尝试中探求知识。学生在操作学具时,教师巡回检查辅导,引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进行充分讨论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才能使学生思维活动步步深入。又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具,調动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学生就由此得出:1+9=10,2+8=10,3+7=10,4+6=10,5+5=10。又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本文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通过这三个方面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诱导学生运用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不仅具有好奇的心理.而且具有创新的心向与欲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力求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任何创造活动最初都起始于创新意识的萌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在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富有好奇的心理、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潜在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便可变潜在为现实。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导师,启发、诱导学生运用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不仅具有好奇的心理.而且具有创新的心向与欲望。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既是人们发明创造必备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主动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好奇心的发展必然滋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意念。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讲十几减九的题时,我创设了“兔妈妈采了13个蘑菇,小灰兔拿走9个,还剩几个?先让学生用表演形式用学具进行操作,待学生表演后,问小灰兔拿走9个以后就怎么样了?(少了)13个蘑菇少了几个?还剩多少个?少了和去掉应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有意地提出问题目的在于激励学生通过表演操作再尝试中探求知识。学生在操作学具时,教师巡回检查辅导,引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进行充分讨论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才能使学生思维活动步步深入。又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学具,調动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学生就由此得出:1+9=10,2+8=10,3+7=10,4+6=10,5+5=10。又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