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时代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几乎出现在各个领域,毋庸置疑,我们已然进入了信息电子时代。包括档案管理,也受到网络的巨大影响。电子时代到来之前使用的是纸质档案,有各种不可避免的弊端,如今电子档案的产生与发展亦是有利有弊、功效众说纷纭。其中,最受人注目的便是安全问题,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一、电子时代下的档案管理
  (一)现状概述
  在电子时代到来之前,档案的保存与管理有专门的部门、场所和人员,厚厚的卷宗要面对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为疏忽的挑战。在电子时代下的档案管理不仅节省了人力与空间,也使资源的共享、数据的保存与传递更为快捷。
  目前有很多档案的管理及保存是纸质与电子并行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正在实现纸质档案的电子信息存档。电子档案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质载体所没有的。电子时代下的档案正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发展,同时,发展中也有很多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安全问题
  电子时代下的档案安全大致涉及两方面,一是网络信息的威胁,二是网络设备的威胁。电子文档的安全主要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给一些居心叵测的黑客以可趁之机,盗取电子档案,导致隐私的泄露。网络设备是属于技术与器械的范畴,所以并不是永恒不会出现问题的,设备的老化,技术的落后导致安全机制的不健全都会影响安全问题。
  二、解决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1.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网络的虚拟性让人们产生一种卸下责任的误区,似乎什么都可以说都可以做。保证档案信息等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非法侵入,可以设置访问控制、权利限制及高级的防火墙设置,以此实现访问方面的限制。在一些细节上加强保护,比如阅读的限制、只读模式的限制等等。
  身份识别其实是访问限制的基础,有了身份的记录会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一些人的非法行为。身份认证时在用户与虚拟网络之间的一个实际数据传输的审查,通过验证才可以进入系统访问,反之,则会被拒之门外。如此,可以在用户共享、查找资源信息的同时保证信息的安全,最起码,是一道尽可能防止隐秘信息外泄的又一道防线。
  2.加强电子文件管理,增强保护意识
  有很多信息发生的安全隐患源于意识的薄弱,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动。实现安全的全方位加强,意识的加强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要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做好各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用户与管理人员的保护电子文件的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另外,加强电子文件的安全性离不开成熟的、不断发展的技术支持,技术方面会在下文谈到。
  3.强化安全保障和防御机制
  电子时代的档案安全制度的预防救急意识还不强,在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缺陷。要拟定好安全预防机制,创建救急的保护系统,给电子信息以重重保护,创建并完善应急预案可以在信息出现安全隐患的第一时间给予补救,以免威胁突然来袭而着急慌乱、束手无策。
  档案的安全管理是档案工作的主要环节,安全问题一定要加以落实,必要时要进行审查、考核,以不断发现问题,完善安全与防御机制。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电子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工作人员对现代化的技术熟悉并了解,比如数据库的管理、数据的输入与送达、网络的定期更新与整理、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等等基本计算机操作。还要求加强与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有事业心之外,还要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操作和责任感。所以,要高度重视管理人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定期培训学习、交流、考核,开办讲座等等。
  (二)加强电子档案信息基础
  1.设立较高质量的档案数据库
  信息时代也可以被称为是数字时代,以数字为主,这类数字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信息,网络就是这种数据的传输平台。数字化档案就存储在这样的数据库中。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很高质量的、可以抵抗外来非法侵入的数据库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建立了高质量的数据库之后,也要加强它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以此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2.以加密技术加强信息的安全
  加密技术的功能是使用某种技术上的数字方法把信息隐蔽起来,使非法入侵的人一无所获。加密技术中通常使用的是“双密钥码”法。这种方法是两方的,发方和收方都只用自己所知道的解密方法来获得加密的文件,所以第三者很难拦截到这类电子文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密、保证安全的效果。
  3.数据的安全备份与有效恢复
  数据的备份实际上是一种防御的安全策略,是一个以备不时之需的后备系统。如果发生意外,之前所做的防御系统被攻击,信息极有可能丢失、被破坏,这时备份数据就有了用武之地,把原始数据进行恢复,以减少损失。当然,为了更好地确保安全,严格地进行双备份制度是必要的:一套封存,一套提供使用。
  毫无疑问,数据所备份的场所一定也是要求安全性高的地方。如若数据遭到毁坏,要求有高效的信息技术进行恢复。
  4.加快构建安全的网络体系
  不论是数据库的建设,还是电子档案的管理,都与网络这样一个大环境息息相关。电子档案的存在基础就是计算机网络,各种网络的存在和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带来了各种安全隐患,电脑病毒、黑客等等,非法访问也不断冲击着数据存在的环境,所以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体系十分迫切。
  当然,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方部门的配合,技术的成熟运用、人们安全意识的加强、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等等。
  社会的成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安全措施的探索与建立一直没有停止,尽管软件、硬件技术上已有诸多防范措施,可是依旧没有完全消除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依旧常谈常新,不断发生变化。当下电子时代的档案管理安全问题需要管理体制方面的完善,网络管理技术的加强,也离不开作为主体的我们的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周口市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设X为具有Opial条件的一致凸Banach空间,C为X的非空有界闭凸子集, T, S为C到自身的2个渐近非扩张映射且T和S有公共的不动点. 本文主要考察了一种带误差的迭代逼近T和S有公共
散文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导文体,以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1~5册为例,其中共有6个散文单元,29篇课文。然而,散文教学却普遍存在观念滞后、内容随意、流程固化等问题。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形散而神不散”理论上,脱离了教学实际,忽视了对散文个性特征的关注。  议论散文是一种用来表现作者思维成果、显示理趣与哲思的散文,它基于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洞察,是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
師:同学们,咱们接触过的关于酒的文字不少,大家能不能说出一些。  生:“一壶浊酒喜相逢。”  师:唱一下?(板书:酒是喜)还有?  生:“红酥手,黄藤酒。”  师:这里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无奈,愤恨。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的是思乡。  师:大家说得很好!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
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遵循的是“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思路,这是从“意思本位”出发来解读文章的。但笔者认为,合理的或者真正到位的文本解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动机问题,即“为什么写”,只有在“意图本位”的视角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才能读懂这篇文章的“皮里春秋”。  一、茨威格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关注一直被我们忽略的文章的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精通绘画,娴于音乐,擅长琵琶。本来,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有彼此相通之处,王维作为大诗人、大画家和著名的音乐家,以诗人的文学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去感受大千世界,敏锐地捕捉自然界不同品类的美,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正揭示了王维山水诗富有绘画美的基
伴随着我国的电网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配电网络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大的变化,10kV配电架空线路作为配电网络中的一部分,它的设计效果关系着整个的电力输出的稳定。电力企业为了满足
本文以实际系统的实施为背景,探讨了CIMS环境下的智能型制造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制,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目标、设计思想及结构,并提出了MRPIII系统在工业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实施
教参是教师备课的指引灯,一般来说,教师备课都受教参导向的影响,但是语文教育和学术研究又会有脱节,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发现,教参都未及时采用和完善。我们不能把教参的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互动,是作为“教”的一方与作为“学”的一方共同配合、互相启发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占据了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基于此,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不失”。  一、合理预设不失谋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一定非要有一个确切的解释、内涵甚至答案。由于文学文本的多意性特质,我们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往往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但是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将教学活动设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在这样的课堂中必然能够更好地学习,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情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令课堂浸润生活气息,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适时点拨,感悟价值  生活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有着取之不尽的语文资源。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及时给予学生点拨,让他们意识到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