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思想品德新课程走进课堂以来,活动就成为承载教学的平台,因而,活动自然也就成为教师教学预案设计的主线和实施教学的依托。这里所说的活动即教学活动,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强调外在刺激对教学的决定意义,也不像有的教师所误认为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单纯地去开展活动的活动课。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活动是指“使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体,即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其中,活动为内容的展开带来了活力,而内容又为活动的生成注入了生机。开展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实践中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思考,激发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让课堂更生动,充满真情实感;师生平等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彼此的对话和讨论中,快乐教和学!开展好各种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果。
一、活动——展示学生生活的意义世界
学生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里既有平凡的生活琐事,又有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还有无法回避的矛盾、难以破解的困惑等等,它承载着学生成长中所有的快乐与烦恼。活动设计,就是要将其中能够反映某一个教学主题的学生生活片断,进行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筛选、剪裁或提炼,使之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组织,以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一个既来自于学生生活,又符合学生品德形成规律,还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生活的意义世界。不言而喻,就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而言,这里所说的意义世界,是指教学活动应呈现对学生品德形成有意义的学生生活。这是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须给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问题。
因为,一个人的品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其教学活动就要彻底改变以往政治课教学仅限于运用某一观点(原理)解释(分析)具体问题(案例)的做法(即理论加例子),要呈现给学生一个他们熟悉的自己生活的意义世界,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去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蕴含的道理,使他们满怀兴趣地去探究原委,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不再只是把知识由外向内地单向“输入”,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学活动自内而外地“提升”。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既能够依托不断扩展的知识,澄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又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对学生进行由外而内的品德教育,而前者则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内而外的品德学习。因此,设计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活动,其核心就是要引导学生把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变成自主进行品德学习的过程。
二、内容——追求生活活动化的教学意义
四年来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若不能将学生生活的线索与学科知识的线索进行有机整合,学生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对教学活动安排若仅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很少甚至不去关注启迪学生的心智,其结果也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作为发展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而多样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教学,那么开展活动应注意什么呢?
(一)要充分开展教材活动。主题探究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是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基本上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开展活动就可以了。此外,我们要积极开展教材中各种情境活动,避免完全置教材于不顾,自搞一套活动,甚至不开展活动的做法。
(二)要整合教材活动。教材中的活动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这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是相矛盾的;而且逐一讨论每个问题,也使课堂教学太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不益于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知识性淡化,但是教材的编写和知识的呈现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活动与活动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至少要站在一课教材的全局角度,整体把握和梳理这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且针对活动之间的不同关系,规划出正确的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操作策略。
活动之间是并列关系,我们要对活动进行筛选,选择并开展核心活动。例如:《爱在屋檐下》中“大人讲我小时候”和“爱洒人间”的两个活动,可整合为“夸夸我的好父母”的活动。第一步,请每个学生说说在自己与父母相处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第二步,结合这段经历,请学生说一说:从父母的行动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父母这样做应该吗?
活动之间是递进关系的,可以将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活动能够有机的整合。例如:第三课《同携手共进》第二框《男生女生》中“把握青春把握情感”设计的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结合所给情境讨论:“你能帮他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吗?”第二个活动讨论:这种情感可以发展吗?这两个活动之间就是递进关系,是对青春期心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在操作时,可以将这两个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活动之间是延伸关系的,我们要将活动串联起来,设计成主题活动,给学生一个完整体验过程。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中,“对老师的访谈”、“我爱我的老师”的讨论,“夸夸我们的老师”三个活动,分散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它们之间具有紧密地联系,这是一个从知到情到行的学习体验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三个活动设计成主题活动,分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课前分小组开展对教师的访谈活动;第二步,课堂上,各小组汇报访谈结果,夸夸我们的老师,畅谈教师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第三步,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尊师行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我们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要创造活动。创造精神是新课程关注和倡导的一种品质。创造性的拓展活动,使活动更完美和精致;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创造活动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我爱我家》中,有“给父母寄言”活动,我将它设计成“给家长一封信”活动。学生们对这种活动很有兴趣,参与率达到100%。家长的反馈也很积极,他们说:“我已经收到孩子的信,我十分欣慰,孩子已经懂事了,这个活动开展得确实让孩子懂得家的含义,希望学校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开展两人配合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传接篮球,让学生感受合作的积极意义,体会竞争的乐趣。
(四)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放的外部教育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在使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除了教材、师生的生活经验外,还有积极丰富的课外资源,还有大量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故事《苹果树和孩子》;笑话《东西方文化差异》;歌曲《打月饼》;录像《任长霞》等。
总之,追求教学意义的教学活动设计,既要立足于我国思想品德学科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即扬弃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又要与当今世界教育体系中先进的课程教学对话,并在这种扬弃与对话中,探索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凸显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的,立足于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展示学生生活的意义世界
学生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里既有平凡的生活琐事,又有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还有无法回避的矛盾、难以破解的困惑等等,它承载着学生成长中所有的快乐与烦恼。活动设计,就是要将其中能够反映某一个教学主题的学生生活片断,进行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筛选、剪裁或提炼,使之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组织,以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一个既来自于学生生活,又符合学生品德形成规律,还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生活的意义世界。不言而喻,就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而言,这里所说的意义世界,是指教学活动应呈现对学生品德形成有意义的学生生活。这是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须给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问题。
因为,一个人的品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其教学活动就要彻底改变以往政治课教学仅限于运用某一观点(原理)解释(分析)具体问题(案例)的做法(即理论加例子),要呈现给学生一个他们熟悉的自己生活的意义世界,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去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蕴含的道理,使他们满怀兴趣地去探究原委,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不再只是把知识由外向内地单向“输入”,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学活动自内而外地“提升”。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既能够依托不断扩展的知识,澄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又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对学生进行由外而内的品德教育,而前者则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内而外的品德学习。因此,设计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活动,其核心就是要引导学生把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变成自主进行品德学习的过程。
二、内容——追求生活活动化的教学意义
四年来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若不能将学生生活的线索与学科知识的线索进行有机整合,学生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对教学活动安排若仅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很少甚至不去关注启迪学生的心智,其结果也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作为发展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而多样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教学,那么开展活动应注意什么呢?
(一)要充分开展教材活动。主题探究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是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基本上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开展活动就可以了。此外,我们要积极开展教材中各种情境活动,避免完全置教材于不顾,自搞一套活动,甚至不开展活动的做法。
(二)要整合教材活动。教材中的活动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这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是相矛盾的;而且逐一讨论每个问题,也使课堂教学太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不益于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知识性淡化,但是教材的编写和知识的呈现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活动与活动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至少要站在一课教材的全局角度,整体把握和梳理这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且针对活动之间的不同关系,规划出正确的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操作策略。
活动之间是并列关系,我们要对活动进行筛选,选择并开展核心活动。例如:《爱在屋檐下》中“大人讲我小时候”和“爱洒人间”的两个活动,可整合为“夸夸我的好父母”的活动。第一步,请每个学生说说在自己与父母相处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第二步,结合这段经历,请学生说一说:从父母的行动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父母这样做应该吗?
活动之间是递进关系的,可以将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活动能够有机的整合。例如:第三课《同携手共进》第二框《男生女生》中“把握青春把握情感”设计的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结合所给情境讨论:“你能帮他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吗?”第二个活动讨论:这种情感可以发展吗?这两个活动之间就是递进关系,是对青春期心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在操作时,可以将这两个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活动之间是延伸关系的,我们要将活动串联起来,设计成主题活动,给学生一个完整体验过程。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中,“对老师的访谈”、“我爱我的老师”的讨论,“夸夸我们的老师”三个活动,分散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它们之间具有紧密地联系,这是一个从知到情到行的学习体验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三个活动设计成主题活动,分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课前分小组开展对教师的访谈活动;第二步,课堂上,各小组汇报访谈结果,夸夸我们的老师,畅谈教师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第三步,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尊师行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我们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要创造活动。创造精神是新课程关注和倡导的一种品质。创造性的拓展活动,使活动更完美和精致;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创造活动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我爱我家》中,有“给父母寄言”活动,我将它设计成“给家长一封信”活动。学生们对这种活动很有兴趣,参与率达到100%。家长的反馈也很积极,他们说:“我已经收到孩子的信,我十分欣慰,孩子已经懂事了,这个活动开展得确实让孩子懂得家的含义,希望学校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开展两人配合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传接篮球,让学生感受合作的积极意义,体会竞争的乐趣。
(四)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放的外部教育环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在使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除了教材、师生的生活经验外,还有积极丰富的课外资源,还有大量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故事《苹果树和孩子》;笑话《东西方文化差异》;歌曲《打月饼》;录像《任长霞》等。
总之,追求教学意义的教学活动设计,既要立足于我国思想品德学科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即扬弃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又要与当今世界教育体系中先进的课程教学对话,并在这种扬弃与对话中,探索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凸显思想品德新课程理念的,立足于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