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戴安邦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登台演示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及养成观思结合的习惯;加强归纳整理,学会对比促进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设计提问单等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等。
一、改变演示实验角色 让学生登台演示实验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作用。故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教师的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如在学习乙酸的性质时我补充了有关检验乙酸具有酸性的实验。给出有关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固体、硫酸铜溶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镁条等。请学生分析下列那些试剂能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呢?当看到什么现象时能说明乙酸具有酸性呢? 然后请提出方案的同学到前面做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我在乙醛一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了解银氨溶液的配置的注意点和银镜实验的注意点后,请学生到前面做演示实验。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你思考提出方案不管对与错,只要你说出你理由你就有机会到前面来动手作实验,在学生实验次数很少的情况下,学生都会珍惜这样的机会,因此积极性很高。
二、引导学生养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的习惯
如苯酚一节中活动与探究实验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同时积极思考。下面以苯酚的酸性为例加以说明。实验(1)学生往浑浊的溶液中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溶液变为透明澄清,说明了什么?(苯酚与氢氧化钠反映生成了苯酚钠,显示了酸性)。苯酚有酸性,它能否与盐溶液如碳酸钠反应呢? 实验(2)往实验(1)中变透明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结果溶液又变浑浊,由苯酚的溶解性及反应规律知道反应中又生成了苯酚,说明本分的酸性弱于碳酸,苯酚不能与碳酸钠反应得到CO2,再从苯酚分子中的苯酚分子中的苯环对羟基产生了明显作用比乙醇更易电离出H+,乙醇呈中性,但它可以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氧气,那么苯酚可不可以与金属钠作用呢?苯酚是个固体,怎么做这个实验呢,通过学生思考和简单设计,再做实验(3)水欲加热苯酚(50°C以上)形成液态,再加入小块钠,结果钠与苯酚剧烈反应产生出能够爆鸣的气体(氢气)。由上述实验得出酸性:碳酸>苯酚>乙醇。
三、弄清原理,促進迁移
实验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在教学中仅要求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当教师讲清一个操作原理的同时,就应该让学生模仿这种思维逻辑去推论或研讨另一项基本操作的原理,充分调动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思维的积极性,逐步扩大实验教学信息量。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并指导其实验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激发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知识的迁移应用意识。
如水浴加热是中学有机化学实验中的一种常用的加热的方式,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中,学生第一次遇到水浴加热的加热方式,教师就需要对为什么要水浴加热,它有什么有点?是否所有的反应都可以用水浴加热呢?为了便于控制温度实验室制取乙烯时能否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呢?为什么?温度计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放在水中?
四、加强归纳,促进迁移
有机化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有机化学实验中存在许多共同特点,加强归纳有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如:有机物的密度一般比浓硫酸小,与浓硫酸混合时有放热现象,所以在有机物和硫酸混合时一般是把浓硫酸加入到有机物中,且需要振荡或搅拌;
如:有机物一般沸点低易挥发,有些挥发性有机物还有毒,所以在有机物制备过程中一般需要冷凝回流,一方面减少有机物的挥发(给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冷凝的方法有长导管法、冷凝管冷凝法,其原理是一样。
如:有机物易挥发,常伴有副反应,产品不醇需要分离,而有机物分离的常用方法有:分液法和蒸馏法;或先利用化学反应再通过分液或蒸馏法进行产品分析;
还有一些与顺序和用量有关的实验,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直至产生的白色沉淀刚好消失,防止氨水过量影响实验结果;在检验卤代烃分子中卤原子的类别时,需先使卤代烃与NaOH溶液反应,然后用滴管小心吸取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试管中,用稀硝酸中和水层中的碱并确保已呈酸性后,才能滴加AgNO3溶液。否则,可能因生成AgOH或Ag2O沉淀而干扰沉淀颜色的观察,导致无法判断卤原子的类别;在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时,应将取出的水解液冷却至室温后,再向水解液中滴加碘水。若在热的水解液中滴加碘水,即使淀粉还没有完全水解,溶液也不会变蓝;检验二糖或多糖的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时,必须先用NaOH溶液将水解液中的稀硫酸中和并确保呈碱性后,才能将水解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混合加热。否则观察不到砖红色沉淀或银镜。
五、利用对比,促进迁移
奥苏伯尔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迁移,从而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尽管每个学生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对比时,若相同就会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比学习,以提高其分辨性,促进知识的迁移。
调查发现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影响实验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有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对比迁移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能力不强;而涉及的教师因素有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依赖经验缺少对实验内容再挖掘的动力、课时限制改变实验教学方式、以及轻视实验等;当然,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还需要我们继续用心探索出更多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己提出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对实施策略后的效果评价还没有找到一条令人满意的途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改变演示实验角色 让学生登台演示实验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作用。故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教师的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如在学习乙酸的性质时我补充了有关检验乙酸具有酸性的实验。给出有关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固体、硫酸铜溶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镁条等。请学生分析下列那些试剂能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呢?当看到什么现象时能说明乙酸具有酸性呢? 然后请提出方案的同学到前面做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我在乙醛一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了解银氨溶液的配置的注意点和银镜实验的注意点后,请学生到前面做演示实验。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你思考提出方案不管对与错,只要你说出你理由你就有机会到前面来动手作实验,在学生实验次数很少的情况下,学生都会珍惜这样的机会,因此积极性很高。
二、引导学生养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的习惯
如苯酚一节中活动与探究实验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同时积极思考。下面以苯酚的酸性为例加以说明。实验(1)学生往浑浊的溶液中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溶液变为透明澄清,说明了什么?(苯酚与氢氧化钠反映生成了苯酚钠,显示了酸性)。苯酚有酸性,它能否与盐溶液如碳酸钠反应呢? 实验(2)往实验(1)中变透明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结果溶液又变浑浊,由苯酚的溶解性及反应规律知道反应中又生成了苯酚,说明本分的酸性弱于碳酸,苯酚不能与碳酸钠反应得到CO2,再从苯酚分子中的苯酚分子中的苯环对羟基产生了明显作用比乙醇更易电离出H+,乙醇呈中性,但它可以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氧气,那么苯酚可不可以与金属钠作用呢?苯酚是个固体,怎么做这个实验呢,通过学生思考和简单设计,再做实验(3)水欲加热苯酚(50°C以上)形成液态,再加入小块钠,结果钠与苯酚剧烈反应产生出能够爆鸣的气体(氢气)。由上述实验得出酸性:碳酸>苯酚>乙醇。
三、弄清原理,促進迁移
实验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在教学中仅要求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当教师讲清一个操作原理的同时,就应该让学生模仿这种思维逻辑去推论或研讨另一项基本操作的原理,充分调动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思维的积极性,逐步扩大实验教学信息量。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并指导其实验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激发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知识的迁移应用意识。
如水浴加热是中学有机化学实验中的一种常用的加热的方式,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中,学生第一次遇到水浴加热的加热方式,教师就需要对为什么要水浴加热,它有什么有点?是否所有的反应都可以用水浴加热呢?为了便于控制温度实验室制取乙烯时能否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呢?为什么?温度计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放在水中?
四、加强归纳,促进迁移
有机化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有机化学实验中存在许多共同特点,加强归纳有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如:有机物的密度一般比浓硫酸小,与浓硫酸混合时有放热现象,所以在有机物和硫酸混合时一般是把浓硫酸加入到有机物中,且需要振荡或搅拌;
如:有机物一般沸点低易挥发,有些挥发性有机物还有毒,所以在有机物制备过程中一般需要冷凝回流,一方面减少有机物的挥发(给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冷凝的方法有长导管法、冷凝管冷凝法,其原理是一样。
如:有机物易挥发,常伴有副反应,产品不醇需要分离,而有机物分离的常用方法有:分液法和蒸馏法;或先利用化学反应再通过分液或蒸馏法进行产品分析;
还有一些与顺序和用量有关的实验,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直至产生的白色沉淀刚好消失,防止氨水过量影响实验结果;在检验卤代烃分子中卤原子的类别时,需先使卤代烃与NaOH溶液反应,然后用滴管小心吸取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试管中,用稀硝酸中和水层中的碱并确保已呈酸性后,才能滴加AgNO3溶液。否则,可能因生成AgOH或Ag2O沉淀而干扰沉淀颜色的观察,导致无法判断卤原子的类别;在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时,应将取出的水解液冷却至室温后,再向水解液中滴加碘水。若在热的水解液中滴加碘水,即使淀粉还没有完全水解,溶液也不会变蓝;检验二糖或多糖的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时,必须先用NaOH溶液将水解液中的稀硫酸中和并确保呈碱性后,才能将水解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混合加热。否则观察不到砖红色沉淀或银镜。
五、利用对比,促进迁移
奥苏伯尔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迁移,从而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尽管每个学生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对比时,若相同就会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比学习,以提高其分辨性,促进知识的迁移。
调查发现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影响实验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有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对比迁移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能力不强;而涉及的教师因素有教学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依赖经验缺少对实验内容再挖掘的动力、课时限制改变实验教学方式、以及轻视实验等;当然,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还需要我们继续用心探索出更多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己提出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对实施策略后的效果评价还没有找到一条令人满意的途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