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我们时常会发现孩子的口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东西,有家里带来的小玩具、幼儿园区角的废旧材料、户外的落叶、路边的石头以及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孩子口袋里的神秘世界对儿童来说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人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口袋世界呢?
其实口袋和口袋里的世界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它们被心理学家称为幼儿的“自我领地”“想象、收藏的世界”,以及“空间敏感期的展现”等。当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压力时,他们常常需要这样一个安全、有序、熟悉的自我领地帮助其形成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使其在空间探索的同时展开无边的想象与创造。口袋世界可谓是幼儿的生活解压器与成长助推器。
案例:“爱不释手”的豆豆
老师正在组织音乐活动,豆豆的注意力有些分散。“噢!豆豆,刚刚歌曲里出现了哪几种动物啊?”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醒他。“没!没什么!”豆豆把手抽离口袋站好回答。“那这一次你可要听仔细喽!”老师转过身开始弹琴,他又把手放回了口袋。
在区域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平时不爱说话的豆豆在跟几名幼儿聊天,豆豆:“这是我的,可以用炸弹把怪物炸死,我们还能有很多很多宝物。”“嘿,你们在找什么宝物啊?”老师问,豆豆把手往口袋里一钻,脸有点红,答复道:“没什么。”另一名幼儿说:“老师,豆豆有一颗宝石。”老师又问:“豆豆,老师发现你今天一直把手放在口袋里,是有什么宝贝吗?可以拿给老师看看吗?”豆豆缓缓地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慢慢地打开——他的手心里躺着一颗小水钻。老师说:“先把它放在老师这里可以吗?离园的时候老师再还给你。”豆豆上交了口袋里的水钻就离开了,他的手也很少再放进口袋里了。
这颗小水钻是他早上在艺术区捡到的,是画装饰画的小朋友掉在地上的。豆豆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拿出来,有时候也和小伙伴分享关于水钻的故事,但现在他要和他的宝贝说再见了。
“爱不释手”出现的原因
(一)“口袋世界”是空间与细小事物敏感期的综合展现
像豆豆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还有很多,不过他们的口袋里可能装的是户外的落叶、各样的手工作品或者各种废品。类似的口袋探索行为,一般会贯穿整个幼儿期,这是孩子们空间敏感期与细小事物敏感期的综合表现之一。在空间敏感期到来之际,孩子喜欢在各种空间中进行探索,感知自己与物品以及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也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孩子们不仅喜欢往小洞里塞东西,对狭小的空间感兴趣,并且由于口袋是幼儿可以随身携带又方便的空间,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往口袋里塞东西,并不断做出拿走、放回的动作。这些看似寻常的做法都是幼儿对口袋空间与细小事物的探索。
(二)口袋和里面的物品是孩子的一种自我表达
豆豆的性格偏内向,只在少数熟悉的人面前才会主动发起话题,是一个在集体中缺少自我表达的孩子。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探寻‘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需要找出自己的真实愿望和特征,并在适宜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当外部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有亲和力又充满安全感时,人们便有机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进而行使选择的权利,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在案例中,当豆豆和其他几位幼儿一起讨论水钻时,其实也是他开始自我表达的重要时刻。“水钻”让他知道他可以自己做主,决定和谁分享,分享什么,让他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种自我肯定就在这样的不同中发展出来。
同时,埃里克森也认为当孩子的自我认同得到他人认可时,他们的自我认同也会得到发展。换言之,幼儿在口袋世界中的自我体验是双向的,即孩子可以从内部(自我掌控与无限想象中)与外部(跟他人的分享沟通中)两个层面同时感受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自我认同感和对自我领地的主权感。所以看似很小的一个身外之物,却能帮助儿童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我能行!”
(三)口袋世界与幼儿是共生依存的关系
幼儿园的孩子与物体的关系更多处于共生依存阶段,他们会认为口袋和口袋里的东西和他是一体的,他们对属于他们的物体存在一定的情感依托。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曾说过要让孩子享受与物品的关系,从物品上学到的知识将令孩子终生难忘。因为物品对于孩子的意义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它是孩子亲密无间的伙伴。受“泛灵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幼儿往往会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意识的活的生命,所以孩子时常对物品怀有“敬畏”之心,假想它们拥有非凡的力量,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保护这些物品,避免这些物品受到侵袭与不正当的使用,避免其受到成人的奚落和怠慢。与此同时,物品对于幼儿也具有安慰作用。
(四)口袋世界是幼儿无边想象的温床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常常需要遵从成人的意志而非自己的意愿行事,且成人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往往具有边界或附加着规则约束。儿童的想象力與创造力需要在一种安全、有序、熟悉且快乐祥和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激发,幼儿的口袋世界便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而自由的存在。口袋世界既与外部世界相连,同时又超越了外部界限,进入了另外一个无边界的内部世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无限的想象收集、编排、构思属于自己的口袋世界。就像豆豆和同伴分享他所想象出来的水钻故事一样,幼儿的口袋世界打破了原有时空的局限,创造出了属于幼儿自己的新空间。
拥抱孩子的口袋世界
(一)尊重幼儿的口袋世界,把握教育契机
对于幼儿的口袋世界,教师首先应予以理解和尊重。教师要营造积极倾听的安全氛围,帮助孩子探索口袋世界,认真回应和记录幼儿分享的故事。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了解幼儿口袋里存放的东西是什么?这些物品对于孩子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存在安全隐患而不便保留的物品,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为它们设计一个可观察的隔离空间。比如将东西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这些东西不能放在口袋里,从而进行常识和安全教育,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手触摸、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装进口袋的。另外,教师要注意幼儿口袋里的东西是否卫生,是否存在误食的风险。再者,午睡的时候教师还需要特别关注幼儿是否把口袋里的东西带上床,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幼儿睡眠的安全与质量。 (二)开展口袋游戏,提高幼儿的物品识别与空间认知能力
1.通过“束口袋”游戏提高幼儿的物品识别能力
为了提高孩子对同一对象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可以跟幼儿玩“束口袋”游戏。其玩法是: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束口袋,将适合儿童探索的各类物品放在里面,让幼儿通过感知物品的质地与形状,准确猜出束口袋里的物品。当幼儿能熟练地进行该游戏后,教师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的升级版本,即教师将多个物品同时放进束口袋中,请幼兒取出其中一个物品;或者请幼儿在袋中握住一件物品,由教师就该物品的特征进行提问,如“它是硬的吗?它是圆形的吗?”跟孩子一起合作猜测物品的名称。
2.用“藏宝图”游戏增强幼儿的空间定位能力
除了束口袋游戏这类小空间的探索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室之类的大空间来满足幼儿对空间和物品进行探索的愿望,使幼儿进一步提升空间定位和空间方位识别的能力。例如,“藏宝图”“视觉大搜索”“请你来找茬儿”等游戏均有助于教师在大的空间维度中提高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以“藏宝图”游戏为例,其目的是教师通过描述地图和物品特征,让幼儿在教室里找到对应的地点并按要求取物。如教师下达从门口到阅读区的指令:“向左走十步后右转,直行,看到墙停下来,取出书架第三层第一格红色的书。”从而让幼儿取来符合要求的绘本。玩该游戏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藏宝图。
(三)借助口袋博物馆,丰富幼儿的“想象、收藏世界”
除了游戏的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孩子通过系统学习的方式提升其对口袋世界的理解。比如,设计“班级口袋博物馆”:首先,教师收集幼儿的口袋物品并与孩子共同协商物品的存放空间、空间布置、存放方式和分类依据等;其次,撰写藏品记录,其中可以包括物品的特性、获取的时间地点、收藏的原因、物品背后的生产过程、想象物品经历的故事、发现的新问题、藏品的新价值(变废为宝、一物多玩等)。教师汇集本班幼儿的观点装订成班级口袋博物馆手册;再次,请幼儿轮流当解说员解说班级藏品,锻炼他们与人分享交往以及编写解说词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设置“班级博物馆”漂流,同其他班的师生交换物品或参观其他班的口袋博物馆,倾听他人的故事。
(四)依托绘本支持,帮助幼儿体会空间、自我和收藏的力量
绘本阅读也有利于丰富幼儿的口袋世界。例如绘本《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能够帮助幼儿体会空间和物品的关系。该绘本借助空间透视法呈现了老婆婆的肚子这个狭小空间的无限力量和日常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绘本的空间设计为幼儿描绘出立体的世界,并和幼儿一起讨论空间和物质之间循环嵌套的结构,让孩子更深刻地体会空间和物品之间的关系。绘本《狼、鸭子和老鼠》可以帮助幼儿体会空间与自我的关系。故事讲述了一只老鼠被狼吞进肚子,它与狼腹中已有的一只鸭子共同居住,最终三种动物互相帮助,一起幸福生活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绘本和幼儿一起体会在空间中共同生活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对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深加思索。而绘本《瞬间收藏家》能够帮助幼儿体会空间和收藏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像故事主人公一样善于收集自己身边的精彩瞬间,并让孩子在用心收藏的同时体会物品背后的故事。
总之,幼儿的口袋世界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能增强幼儿对空间与物质世界的认知,让孩子们在空间敏感期与细小事物敏感期中获益,而且它还能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元的自我表达机会。因此,在走进幼儿的口袋世界时,教师需要用一颗敏锐的心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并将关注点放在幼儿的空间探索、自我表达与创意想象上,从而使口袋世界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更为有效地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其实口袋和口袋里的世界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它们被心理学家称为幼儿的“自我领地”“想象、收藏的世界”,以及“空间敏感期的展现”等。当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压力时,他们常常需要这样一个安全、有序、熟悉的自我领地帮助其形成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使其在空间探索的同时展开无边的想象与创造。口袋世界可谓是幼儿的生活解压器与成长助推器。
案例:“爱不释手”的豆豆
老师正在组织音乐活动,豆豆的注意力有些分散。“噢!豆豆,刚刚歌曲里出现了哪几种动物啊?”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醒他。“没!没什么!”豆豆把手抽离口袋站好回答。“那这一次你可要听仔细喽!”老师转过身开始弹琴,他又把手放回了口袋。
在区域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平时不爱说话的豆豆在跟几名幼儿聊天,豆豆:“这是我的,可以用炸弹把怪物炸死,我们还能有很多很多宝物。”“嘿,你们在找什么宝物啊?”老师问,豆豆把手往口袋里一钻,脸有点红,答复道:“没什么。”另一名幼儿说:“老师,豆豆有一颗宝石。”老师又问:“豆豆,老师发现你今天一直把手放在口袋里,是有什么宝贝吗?可以拿给老师看看吗?”豆豆缓缓地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慢慢地打开——他的手心里躺着一颗小水钻。老师说:“先把它放在老师这里可以吗?离园的时候老师再还给你。”豆豆上交了口袋里的水钻就离开了,他的手也很少再放进口袋里了。
这颗小水钻是他早上在艺术区捡到的,是画装饰画的小朋友掉在地上的。豆豆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拿出来,有时候也和小伙伴分享关于水钻的故事,但现在他要和他的宝贝说再见了。
“爱不释手”出现的原因
(一)“口袋世界”是空间与细小事物敏感期的综合展现
像豆豆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还有很多,不过他们的口袋里可能装的是户外的落叶、各样的手工作品或者各种废品。类似的口袋探索行为,一般会贯穿整个幼儿期,这是孩子们空间敏感期与细小事物敏感期的综合表现之一。在空间敏感期到来之际,孩子喜欢在各种空间中进行探索,感知自己与物品以及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也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孩子们不仅喜欢往小洞里塞东西,对狭小的空间感兴趣,并且由于口袋是幼儿可以随身携带又方便的空间,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往口袋里塞东西,并不断做出拿走、放回的动作。这些看似寻常的做法都是幼儿对口袋空间与细小事物的探索。
(二)口袋和里面的物品是孩子的一种自我表达
豆豆的性格偏内向,只在少数熟悉的人面前才会主动发起话题,是一个在集体中缺少自我表达的孩子。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探寻‘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需要找出自己的真实愿望和特征,并在适宜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当外部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有亲和力又充满安全感时,人们便有机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进而行使选择的权利,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在案例中,当豆豆和其他几位幼儿一起讨论水钻时,其实也是他开始自我表达的重要时刻。“水钻”让他知道他可以自己做主,决定和谁分享,分享什么,让他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种自我肯定就在这样的不同中发展出来。
同时,埃里克森也认为当孩子的自我认同得到他人认可时,他们的自我认同也会得到发展。换言之,幼儿在口袋世界中的自我体验是双向的,即孩子可以从内部(自我掌控与无限想象中)与外部(跟他人的分享沟通中)两个层面同时感受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自我认同感和对自我领地的主权感。所以看似很小的一个身外之物,却能帮助儿童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我能行!”
(三)口袋世界与幼儿是共生依存的关系
幼儿园的孩子与物体的关系更多处于共生依存阶段,他们会认为口袋和口袋里的东西和他是一体的,他们对属于他们的物体存在一定的情感依托。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曾说过要让孩子享受与物品的关系,从物品上学到的知识将令孩子终生难忘。因为物品对于孩子的意义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它是孩子亲密无间的伙伴。受“泛灵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幼儿往往会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意识的活的生命,所以孩子时常对物品怀有“敬畏”之心,假想它们拥有非凡的力量,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保护这些物品,避免这些物品受到侵袭与不正当的使用,避免其受到成人的奚落和怠慢。与此同时,物品对于幼儿也具有安慰作用。
(四)口袋世界是幼儿无边想象的温床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常常需要遵从成人的意志而非自己的意愿行事,且成人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往往具有边界或附加着规则约束。儿童的想象力與创造力需要在一种安全、有序、熟悉且快乐祥和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激发,幼儿的口袋世界便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而自由的存在。口袋世界既与外部世界相连,同时又超越了外部界限,进入了另外一个无边界的内部世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无限的想象收集、编排、构思属于自己的口袋世界。就像豆豆和同伴分享他所想象出来的水钻故事一样,幼儿的口袋世界打破了原有时空的局限,创造出了属于幼儿自己的新空间。
拥抱孩子的口袋世界
(一)尊重幼儿的口袋世界,把握教育契机
对于幼儿的口袋世界,教师首先应予以理解和尊重。教师要营造积极倾听的安全氛围,帮助孩子探索口袋世界,认真回应和记录幼儿分享的故事。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了解幼儿口袋里存放的东西是什么?这些物品对于孩子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存在安全隐患而不便保留的物品,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为它们设计一个可观察的隔离空间。比如将东西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这些东西不能放在口袋里,从而进行常识和安全教育,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手触摸、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装进口袋的。另外,教师要注意幼儿口袋里的东西是否卫生,是否存在误食的风险。再者,午睡的时候教师还需要特别关注幼儿是否把口袋里的东西带上床,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幼儿睡眠的安全与质量。 (二)开展口袋游戏,提高幼儿的物品识别与空间认知能力
1.通过“束口袋”游戏提高幼儿的物品识别能力
为了提高孩子对同一对象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可以跟幼儿玩“束口袋”游戏。其玩法是: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束口袋,将适合儿童探索的各类物品放在里面,让幼儿通过感知物品的质地与形状,准确猜出束口袋里的物品。当幼儿能熟练地进行该游戏后,教师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的升级版本,即教师将多个物品同时放进束口袋中,请幼兒取出其中一个物品;或者请幼儿在袋中握住一件物品,由教师就该物品的特征进行提问,如“它是硬的吗?它是圆形的吗?”跟孩子一起合作猜测物品的名称。
2.用“藏宝图”游戏增强幼儿的空间定位能力
除了束口袋游戏这类小空间的探索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室之类的大空间来满足幼儿对空间和物品进行探索的愿望,使幼儿进一步提升空间定位和空间方位识别的能力。例如,“藏宝图”“视觉大搜索”“请你来找茬儿”等游戏均有助于教师在大的空间维度中提高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以“藏宝图”游戏为例,其目的是教师通过描述地图和物品特征,让幼儿在教室里找到对应的地点并按要求取物。如教师下达从门口到阅读区的指令:“向左走十步后右转,直行,看到墙停下来,取出书架第三层第一格红色的书。”从而让幼儿取来符合要求的绘本。玩该游戏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藏宝图。
(三)借助口袋博物馆,丰富幼儿的“想象、收藏世界”
除了游戏的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孩子通过系统学习的方式提升其对口袋世界的理解。比如,设计“班级口袋博物馆”:首先,教师收集幼儿的口袋物品并与孩子共同协商物品的存放空间、空间布置、存放方式和分类依据等;其次,撰写藏品记录,其中可以包括物品的特性、获取的时间地点、收藏的原因、物品背后的生产过程、想象物品经历的故事、发现的新问题、藏品的新价值(变废为宝、一物多玩等)。教师汇集本班幼儿的观点装订成班级口袋博物馆手册;再次,请幼儿轮流当解说员解说班级藏品,锻炼他们与人分享交往以及编写解说词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设置“班级博物馆”漂流,同其他班的师生交换物品或参观其他班的口袋博物馆,倾听他人的故事。
(四)依托绘本支持,帮助幼儿体会空间、自我和收藏的力量
绘本阅读也有利于丰富幼儿的口袋世界。例如绘本《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能够帮助幼儿体会空间和物品的关系。该绘本借助空间透视法呈现了老婆婆的肚子这个狭小空间的无限力量和日常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绘本的空间设计为幼儿描绘出立体的世界,并和幼儿一起讨论空间和物质之间循环嵌套的结构,让孩子更深刻地体会空间和物品之间的关系。绘本《狼、鸭子和老鼠》可以帮助幼儿体会空间与自我的关系。故事讲述了一只老鼠被狼吞进肚子,它与狼腹中已有的一只鸭子共同居住,最终三种动物互相帮助,一起幸福生活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绘本和幼儿一起体会在空间中共同生活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对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深加思索。而绘本《瞬间收藏家》能够帮助幼儿体会空间和收藏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像故事主人公一样善于收集自己身边的精彩瞬间,并让孩子在用心收藏的同时体会物品背后的故事。
总之,幼儿的口袋世界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能增强幼儿对空间与物质世界的认知,让孩子们在空间敏感期与细小事物敏感期中获益,而且它还能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元的自我表达机会。因此,在走进幼儿的口袋世界时,教师需要用一颗敏锐的心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并将关注点放在幼儿的空间探索、自我表达与创意想象上,从而使口袋世界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更为有效地助力孩子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