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视到平视:在反思和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u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发生学视野中的文化观和“泡菜理论”视野中的文化观,阐明了什么是文化。具体而言,文化自信在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选取具有代表性四个视角,即影视文化、选举文化、战争文化和信仰文化视角,进行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经过“一乱一治”“一退一进”“一战一和”“一虚一实”的对比,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于诸如“上帝在哪里”之类的迷思就自然有了清晰的答案。人们会更加成熟,不再像过去那样深陷在西方文化虚构的迷梦里难以自拔,既不自大也不再盲目仰视西方文化,而是平视它,并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扬弃。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111-0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高校两次转型中的文化断裂及其预警模型构建研究”(DIA150321);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基金项目“价值观分化视域下意识形态链构建研究”(19XFRX0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为此,“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2]十九届五中全会也首次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即“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3]。而且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4]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具体所指是什么?而文化自信又从何而来?
  一、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其定义多种多样。自从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已经有不下数百种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以毛泽东的文化观最具代表性,他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6]。这和《辞海》中的解释互为补充——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s,原义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7]。
  (二)发生学视野中的文化观
  发生学视野中的文化观认为:许多的习惯才能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的传统才能积淀成一点点文化,因此说,习惯→传统→文化是文化得以发生和演进的逻辑进路。
  (三)泡菜理论视野中的文化观
  泡菜理论视野中的文化观认为:“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3]同理,一个单位、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就像一个泡菜坛子,而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像一颗泡菜,泡菜浸泡之后而带有的那股味道就是文化作用的结果。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8]。具体而言,我们下文所谓的文化即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之根基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9]同时,它也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
  (二)革命文化:文化自信之魂魄
  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抗日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等为内核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站起来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重建文化自信的精神魂魄。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的新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在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
  自信从何而来?归根结底还是在比较中不断积累而成。而“比较”具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一)纵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就是把中国的现在跟自身的过去进行比较,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
  1.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文化)
  举世公认,世界上原有四大文明(文化):古巴比伦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中东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文化)(约公元前3100年产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产生于印度河流域)、中华文明(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产生于黄河流域)。   其中前三种文明(文化)由于各种因素湮没于岁月洪荒之中,反观中华文明(文化),从“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穿越5000年而绵延不绝、历久弥新,而且不断生发新意,显示出中华文明(文化)是世界上最具强韧性、最具生命力的文明(文化)。
  2.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辉煌
  从物质文化成就来看:“奋斗者探海”和“嫦娥揽月”代表的中国力量、5G和高铁代表的中国速度、“一带一路”代表的中国方案、北斗组网代表的中国智慧,每一项成就都显示出世界领先的水平、海纳百川的气度和经天纬地的实力,其背后所赖以形成的精神基础正是以爱、义、勇、智、善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文化)。
  从精神文化成就来看,“十三五”圆满收官,成就斐然。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本体,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代表性,其中高等教育所取得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文化成就的缩影—— “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结构逐步优化,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002万人,比上年增加16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中国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我国正行走在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征途上。
  (二)横向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把中国跟其他的国家进行比较,是一种共时性的比较。下面试举几个中美文化的比较例子,以飨读者。
  1.影视文化
  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为拯救1个普通大兵而牺牲了6个美国官兵的动人故事,向人们传达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文化价值观,然而现实中,今天的美国新冠疫情几近失控,“确诊病例总数已达26767229,死亡人数达452279”[4],(截至2021年02月01日)。许多具有基础疾病、岁数较大的和无钱看病的人因为得不到救治而死去。无独有偶,中国也拍了类似题材的影视剧,如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个先富带动后富、全民共同致富的故事。而现实甚至比影视更加震撼—— “中国70多年间成功实现8.5亿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832个国家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可见,二者不同的是,中国一直用实際行动在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其影视文化是建立在社会真实事件的脚本之上的。
  2.选举文化
  以“两党竞争”“一人一票”为主要特征的美国选举文化,曾被许多“公知”盛赞和美化过,直至被其奉为“民主”的典范。然而,“驴象之争”导致了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特朗普执政四年以来,美国成了名副其实的“退群专业户”——退出了TPP、伊核协议、《巴黎协定》《中导条约》和《开放天空条约》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充分暴露出合我则用之、不合则弃之的文化霸权面目;反过来再看,中国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在建群、加群——除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设“一带一路”以外,近期加入了RCEP、CPTPP、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等,其建设性和影响力日益彰显。
  3.战争文化
  美国244年建国史中仅有16年没有打仗,堪称“世界上最好战的国家”。
  《美国入侵:我们是如何入侵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的》一书指出,在全球193个国家中,有84个国家被美国入侵或者和美国打过仗,目前只剩下安道尔、列支敦士登以及不丹三个国家“未出现过美军”。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美国在海外依然拥有约800个军事基地,占全球各国海外军事基地总数的95%。而中国从二战后从来没有主动发起过一场战争,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特别是从1980年至今,保持了40年之久的和平而从没有卷入任何一场战争,没有一个海外军事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2020年度的国防预算约1782亿美元,而美国却高达7380亿美元,是中国的四倍多。可见中美两国奉行的“战和”文化理念有根本上的不同,一个因为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而酷爱和平,坚定依靠改革开放、互利共赢获得发展动力,走和平崛起的新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而另一个好战文化基因深入骨髓,认为只有战争才能掠夺生存资源,获得发展动力,一直在走穷兵黩武的老路、邪路,甚至可以说是一条不归路,选择了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4.信仰文化
  虽然在每一张美元的背后都印着一行字:“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但就在当下的美国,当每30秒就有一个人因新冠肺炎而死去(其中包括修女、牧师、神父和大批的基督、天主教徒)的时候,当黑人弗洛伊德被膝盖压住脖子绝望地喊到: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了……
  反倒是中国的方舱医院感觉像极了《圣经》中传说的“诺亚方舟”,每每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武汉疫情等危机来临关头抢救了大量生命。
  而通过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澄清和反思,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于“上帝在哪里”之类的困惑和迷思就自然有了清晰的答案——谁拯救民众于水火,谁带领人民奔向美好生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和“上帝”。否则,就是虚妄的和可笑的。
  四、结语
  经过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经过“一乱一治”“一退一进”“一战一和”“一虚一实”的对比,相信中国的青年一代会更加成熟。最起码不再像过去那样深陷在西方文化虚构的迷梦里难以自拔,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再盲目仰视西方文化,而是平视它,甚至对其文化糟粕开始质疑和鄙视。
  最后,我们还要始终保持清醒,即不能因为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上述缺点就一并拒斥其文化精髓。而唯有保持这份冷静的清醒,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扬弃,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进而充分释放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4]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大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大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1(02).
  [9]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2020-05-20.
  作者简介:
  贾彦峰,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特邀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价值观、大学文化、网络文化。
  刘钰丽,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從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古诗词英译过程和英译译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心智哲学视角下的古诗英译的侧重点明确,强调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心智哲学与语言认知和翻译活动都有强烈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古诗词英译的全过程要注重意美、音美和形美,通过译者对古诗词英译全过程的准确把握,让古诗的美充分呈现,达成对译法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心智哲学;古诗英译;译法;英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因此语言的接触也更加密切,由此必然产生很多外来语。这些外来语不仅存在于日语,也出现在汉语中。中日外来语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中日外来语的不同点主要是体现在吸收方式上,日语外来语多使用音译,而汉语外来语多使用意译。本文首先介绍了中日外来语的定义以及分类,接着对中日外来语的吸收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浅析中日外来语
期刊
【摘要】“春秋笔法”中的“微言大义”常被后世称赞,一字可寓褒贬、别善恶,体现《春秋》语言之含蓄严谨;《左传》作为《春秋》的扩充展写,既丰富了前人的记事,又蕴含了春秋时多面的古代文化。《左传》中的“称谓”也各有讲究,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称谓便有不同的含义,本文即就《郑伯克段于鄢》中的自称、他称和对称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春秋笔法;左传称谓;郑伯克段;情感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的文化形态越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文化输出形式越发层出不穷,大众传媒本就深受青少年追捧,所以电影、电视剧、微博、短视频等大众文化对青年思想教育的影响更加直接。最近短视频达人李子柒的走红更是引起了广大网友对其文化输出影响的探讨,而她恬淡悠远的视频风格与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视频内容更是影响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年价值观;李
期刊
【摘要】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的引言部分为了解释“修辞”二字引用了“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修辞立其诚”成为其他修辞原则的基础,“诚”字也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的含义,我国传统修辞学的灵魂也在新时代发展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立诚;得体性原则;现代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
期刊
【摘要】1964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窈窕淑女》改编自萧伯纳的戏剧作《卖花女》,自从上映以来,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因此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由于这部经典电影中蕴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其语言、身份、性格等不同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得众多社会语言学者经常将《窈窕淑女》这部电影用来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窈窕淑女》;探究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观”作为审美活动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道德经》仅五千余字,却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之道、哲学意蕴、美学思想等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中的“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审美论的内容,本文将从《道德经》中体察“观”字的文化内涵、审美要求以及现世的审美价值,旨在“观”中反思当下生存活动,为人类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生存境界而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期刊
【摘要】《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重要代表作,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书写过程中特点鲜明,相较于同时期其他的小说作品来说,其首次尝试以儿童和女性的角度表达乡愁、离别以及成长这些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主题,其语言和文字十分质朴,读者在阅读该作品时很容易被感染。对《城南旧事》的主题特色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次内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儿童视角;《城
期刊
【摘要】唐·德里罗在《白噪音》中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后现代社会存在的精神危机:由于消费主义带来的身份焦虑和精神恐慌,生态危机下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变化以及冲击背后下的精神焦虑,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和挣扎等。《白噪音》真实刻画了后现代人们的精神困境,展现了唐·德里罗对美国繁荣背后下人们精神空虚的思索。  【关键词】德里罗;《白噪音》;精神危机;消费;生态;死亡  【
期刊
【摘要】《俄瑞斯忒亚》讲述了一个家族彼此仇杀的悲惨故事,其中牵扯多重复仇,各种正义观厮杀碰撞。复仇与反转逻辑陷入双重困境,惩罚错误导致错误,不惩罚同样是错误。三联剧从人和人的战争开始,结束在神与神的和解之中,但是神并没有给出摆脱命运罪责的答案,因此正义的冲突并没有结束,关于复仇与正义的命题一直拷问着世人。  【关键词】《俄瑞斯忒亚》;复仇; 正义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