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党和国家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为高校共青团事业化、科学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青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沿着正确道路蓬勃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面对着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更要始终坚定信念,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青年学生真心实意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共青团;事业发展;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84-02
新时期共青团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对象更是改天换地,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也是遮天盖地。这些变化既为共青团工作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要求共青团要有经天纬地的能力。这样,青年才能欢天喜地的跟着你,围着你,拥护你。因此,新时期共青团必须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团的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要始终围绕共青团的四项职能,按照“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以“四个着力”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共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
一、坚定信念,深入推进思想引领工作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与党有重要的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当前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把握正确导向,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在日常工作中全过程贯彻落实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认识上不模糊、思想上不动摇、信仰上不迷失、行动上不迟缓。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普遍性,切实抓好骨干力量,大力实施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大学生中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先进青年,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大学生“朋辈”之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和带动周边学生,促进青年学生提升思想觉悟。教育广大团员青年始终高举团旗跟党走,积级推进“与信仰对话”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广大青年对党的深厚感情和理性认同,同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长期的思想引导与氛围熏陶,让青年大学生始终感觉到党在关心青年、重视青年、信任青年。
二、把握机遇,全面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全面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代青年思维开阔、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都比较强,青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越来越突出。这就对我们共青团的工作提出新挑战,共青团的工作必须根据当代青年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共青团工作既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团的性质,又能为广大团员青年所接受、所欢迎。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青年为基,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团组织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生命力工程”、“红网工程”、“文化创新工程”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真心实意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与时俱进,积极开辟共青团工作新途径
新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动员方式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高校共青团组织只有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适应青年时代特点,不断探索创新组织建设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才能切实增强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全面活跃,要始终将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引导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在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生活态度等方面不同的思想意识关键点及其形成逻辑扎实推进一体化分层教育;坚持党建带团建,以特色团支部建设为重点,培育和抓好一批典型班级团组织建设,以带动全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整体上水平;大力推进学校社团和青年教师中的青年组织建设,切实抓好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巩固和扩大团组织在学生当中的覆盖面和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做到有青年的地方就有青年工作,有团员的地方就有共青团组织,有团组织的地方就有团组织的正常活动,有团组织活动的地方就要体现出团组织的战斗力;要不断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把始终保持理想主义情怀、并真正把推广这种理想作为自己人生崇高追求的团干部群体。团干部还要进一步走进青年,与同学同住几天,一起听课、一起生活,看一看、听一听同学们都想些什么、聊些什么。同时在巩固深化传统共青团团建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吸引优势,注重发挥感情、信任、友谊等因素和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和活跃网络团建、学生社团团建和个性化团建等工作,努力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为青年学生搭建更多的团建载体与活动平台。
四、攻坚克难,切实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
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是高校共青团的中心任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素质
青年学生的内生成长性,决定了他们对知识、对素质提升的内在需求。只有那些对青年学生素质提升有帮助的团学活动,才对青年学生具有持续的、内在的吸引力;只有那些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才是青年学生内心真正崇拜的“粉丝”;只有那些真心实意致力于提升青年学生素质的团学组织,才能得到青年学生的衷心喜爱。因此,高校团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到“挑战杯”等系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中来;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文化艺术与时尚引导,以绿色生态文化、红色思想文化和古色传统文化为重点,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校园文化。
(二)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创业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履行服务职能的核心工作。帮助青年就业创业、成长成才,既要帮助青年解决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使其永葆青春的朝气、创业的志气、创新的勇气、创优的锐气;又要搭建各种有利于提升青年就业创业素质的广阔平台,使其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技能,获得丰富的实践锻炼。既要面向共性需求提供服务,又要面对具体困难、个性化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各级团组织必须不断突破自身“能力半径”,提高服务青年的本领、水平,丰富服务的渠道、手段。必须努力延伸工作手臂,主动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为青年就业创业搭建广阔的实践成才平台。
(三)真诚解决青年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
面对青年学生在学业、经济、心理、就业、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困惑,不仅要在心理上疏导、精神上鼓励,还要在政策上、物质上、信息上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青年学生得到实惠。
面对新时期青年出现的新变化,共青团要把对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把对青年特有兴趣的满足、把对青年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的培养、作为吸引凝聚青年的基本路径,这样,才能赢得青年,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带动青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5-4.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2-7-2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8.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共青团;事业发展;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84-02
新时期共青团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对象更是改天换地,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也是遮天盖地。这些变化既为共青团工作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要求共青团要有经天纬地的能力。这样,青年才能欢天喜地的跟着你,围着你,拥护你。因此,新时期共青团必须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团的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要始终围绕共青团的四项职能,按照“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以“四个着力”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共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
一、坚定信念,深入推进思想引领工作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与党有重要的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当前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把握正确导向,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在日常工作中全过程贯彻落实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认识上不模糊、思想上不动摇、信仰上不迷失、行动上不迟缓。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普遍性,切实抓好骨干力量,大力实施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大学生中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先进青年,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大学生“朋辈”之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和带动周边学生,促进青年学生提升思想觉悟。教育广大团员青年始终高举团旗跟党走,积级推进“与信仰对话”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广大青年对党的深厚感情和理性认同,同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长期的思想引导与氛围熏陶,让青年大学生始终感觉到党在关心青年、重视青年、信任青年。
二、把握机遇,全面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全面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代青年思维开阔、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都比较强,青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越来越突出。这就对我们共青团的工作提出新挑战,共青团的工作必须根据当代青年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共青团工作既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团的性质,又能为广大团员青年所接受、所欢迎。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青年为基,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团组织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生命力工程”、“红网工程”、“文化创新工程”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真心实意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与时俱进,积极开辟共青团工作新途径
新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动员方式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高校共青团组织只有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适应青年时代特点,不断探索创新组织建设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才能切实增强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和凝聚。
推动学校共青团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全面活跃,要始终将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引导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在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生活态度等方面不同的思想意识关键点及其形成逻辑扎实推进一体化分层教育;坚持党建带团建,以特色团支部建设为重点,培育和抓好一批典型班级团组织建设,以带动全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整体上水平;大力推进学校社团和青年教师中的青年组织建设,切实抓好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巩固和扩大团组织在学生当中的覆盖面和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做到有青年的地方就有青年工作,有团员的地方就有共青团组织,有团组织的地方就有团组织的正常活动,有团组织活动的地方就要体现出团组织的战斗力;要不断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把始终保持理想主义情怀、并真正把推广这种理想作为自己人生崇高追求的团干部群体。团干部还要进一步走进青年,与同学同住几天,一起听课、一起生活,看一看、听一听同学们都想些什么、聊些什么。同时在巩固深化传统共青团团建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吸引优势,注重发挥感情、信任、友谊等因素和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和活跃网络团建、学生社团团建和个性化团建等工作,努力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为青年学生搭建更多的团建载体与活动平台。
四、攻坚克难,切实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
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是高校共青团的中心任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素质
青年学生的内生成长性,决定了他们对知识、对素质提升的内在需求。只有那些对青年学生素质提升有帮助的团学活动,才对青年学生具有持续的、内在的吸引力;只有那些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才是青年学生内心真正崇拜的“粉丝”;只有那些真心实意致力于提升青年学生素质的团学组织,才能得到青年学生的衷心喜爱。因此,高校团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到“挑战杯”等系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中来;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文化艺术与时尚引导,以绿色生态文化、红色思想文化和古色传统文化为重点,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校园文化。
(二)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创业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履行服务职能的核心工作。帮助青年就业创业、成长成才,既要帮助青年解决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使其永葆青春的朝气、创业的志气、创新的勇气、创优的锐气;又要搭建各种有利于提升青年就业创业素质的广阔平台,使其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技能,获得丰富的实践锻炼。既要面向共性需求提供服务,又要面对具体困难、个性化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各级团组织必须不断突破自身“能力半径”,提高服务青年的本领、水平,丰富服务的渠道、手段。必须努力延伸工作手臂,主动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为青年就业创业搭建广阔的实践成才平台。
(三)真诚解决青年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
面对青年学生在学业、经济、心理、就业、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困惑,不仅要在心理上疏导、精神上鼓励,还要在政策上、物质上、信息上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青年学生得到实惠。
面对新时期青年出现的新变化,共青团要把对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把对青年特有兴趣的满足、把对青年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的培养、作为吸引凝聚青年的基本路径,这样,才能赢得青年,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带动青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5-4.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2-7-2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