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那些沉积着智慧结晶的名家言论,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和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字字珠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如何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这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责任。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小学生古典诗歌积累少,文化底蕴不足,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与古人有很大偏差。加上很多古文诗歌读起来比较拗口、晦涩,内容理解有难度,即便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干舌燥,但学生却听得索然无趣,一节课下来往往草草收场。
如何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粤语诵读,感受诗词的古韵之美
随着时代变迁和多民族的不断融合,现在普通话较之古代汉语,在发音上有很大的变化,诗歌用普通话来诵读,往往无法传达出原本的音韵和美感。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发现今人之所以不能读出其韵味,或者觉得拗口,是因为不晓得其正确的古音。粤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据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考究,粤语源自中国古“雅言”,而雅言的基础是原始华夏语,原来只通行于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雅言”的地位也就相应提高,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这种共同语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今天汉语的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有“中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之称的粤语。
据考究,粤语是最接近古声的语系。首先是因为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如《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韵脚的“鸠”“洲”和“逑”,其普通话韵母分别是iu、ou、iu,属不完全押韵,而粤语中这三个字则完全同韵,都是“eo”。又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严格押韵的第二、第四句末尾一字“霜”和“乡”是不同韵的,前者韵母是“uang”,后者则是“iang”,但这首诗用粤语来读,“霜”和“乡”是同韵的,都是“êng”,而且连声调也一样。其次,粤语中仍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如“色”“锡”“食”等。古诗文中,向来重视“抑扬顿挫”,而“抑扬顿挫”是通过平仄格律来实现的。入声字,在仄声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抑扬顿挫”里面,“抑”“顿”“挫”三种效果,都与入声字息息相关。如柳宗元的《江雪》,押的是入声韵,如果用没有入声字的方言(普通话或大多数北方方言)来念,就不合韵脚,其抑扬顿挫和韵律感就会弱一些,也就体会不到诗人那种异常郁闷和悲愤的心情。而用粤语来诵读诗词,更贴近古诗词的发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所教的学生大部分是广东人,几乎都能用粤语来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用粤语诵读,贴近他们的生活语境,更有熟悉感和亲切感,更能唤起学生朗读、学习诗词的兴趣和期待,也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感,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在教学《满江红》时,音频里播放的是一段粤语配音的朗诵,这着实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先鼓励学生演唱香港歌星罗文的粤语歌曲《怒发冲冠》,这首歌曲声音低沉雄壮,感情慷慨激昂,用粤语唱,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感。然后,我鼓励学生采用独唱、双人唱、男女对唱等形式,在熟悉诗歌后,中间穿插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断深入。在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时,采用了双语对比读的形式——男生用普通话读,女生用粤语读,犹如穿越,时而古代,时而现代,形式新颖,对比鲜明,学生乐不可支,兴趣盎然,随音入境,大大激发了对古诗词的探求欲望。学习王维的诗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时,学生用粤语一诵读,发现平时也有“食饭未”“瞓觉未”的说话习惯,感觉古诗词就是按照自己的方言习惯来写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因而采用粤语进行诗词教学,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古诗词原来离他们那样近,读起来那样美。
二、流行元素吟唱,感受诗词的音律之美
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咏和演唱的,词和曲都有专门的格式和曲谱,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古代学子读书时不但一个个摇头晃脑,还专门请有名的歌女在乐坊里演唱,传唱度高说明这首诗词写得好。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会产生众多灿若群星的诗人,中国才会被称为诗词王国。但现在很多时候语文课堂上只重视诗词的背默,应付考试的需要,学生多半在机械、重复地朗读和背诵,很难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对于“00”后的学生来说,他们个性鲜明,平时都喜欢流行歌曲,热衷追星,张嘴就能来几首流行歌曲,学唱一首歌绝对要比背诵一首诗词或者一篇课文容易得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在网络上找到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来丰富诗词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孩子们跟着他们喜欢的歌星一首一首地哼唱,如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反映思乡愁绪的《山一程水一程》,王俊凯摇滚式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任嘉伦Rap版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王铮亮与去世老人隔空对唱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还有京剧版的、阿卡贝拉版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气氛活跃,一首首甜美澄澈的诗词再不知不觉中流淌进学生的心间,扎根在学生的灵魂上。
在学校经典朗诵活动中,四年级学生表演了《木兰辞》,在诵读中我设计了穿插演唱尚雯婕改编的一段《木兰辞》的环节,排练时孩子们的兴趣更浓,正式表演时这个环节也成为全场的亮点、节目的高潮,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后这个节目获得了活动的第一名,听到公布的结果,孩子们都高声欢呼,激动不已,给了他们满满的自信。
三、自主创作改编,感受诗词的活力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各种艺术再加工,不但能让学生细品诗歌,还能让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发散思维、动手创作的能力。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以下模式:一是编曲唱诗歌。在教学四年级的《古诗词三首》后,班上的钢琴王子小刘利用自己的才华编曲,摇头晃脑地教大家说唱:“童孙未解供耕织/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种瓜。”也有孩子把古诗套进自己喜欢的曲子《长亭外》之中,简直天衣无缝,效果奇佳。二是鼓励学生改编诗歌。如将《乡村四月》改写成《乡村八月》,有学生写道:黄遍山原橙满川,归雁声里云如棉。乡村八月闲人少,才了稻粱又收果。《渔歌子》:白云山前燕子飞,樱花流水鲫鱼肥。花布伞,蓝雨鞋,斜风细雨不须归。三是自主创作诗歌。如有学生在《四时校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读书夜读书,校园儿女各自强。小弟未解供求学,也傍灯影学写字。”读着一首首原创诗歌,一幅幅有趣的画面仿佛出现在眼前,童趣盎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教师如能巧用方法,学生乐学、好学、勤学,就会把诗词教学的课堂变为一个张扬学生个性、自由表達思想、培养语言能力的大舞台。“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诗词诵读使学生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体味先人的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如何带领学生诵读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粤语诵读,感受诗词的古韵之美
随着时代变迁和多民族的不断融合,现在普通话较之古代汉语,在发音上有很大的变化,诗歌用普通话来诵读,往往无法传达出原本的音韵和美感。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发现今人之所以不能读出其韵味,或者觉得拗口,是因为不晓得其正确的古音。粤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据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考究,粤语源自中国古“雅言”,而雅言的基础是原始华夏语,原来只通行于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雅言”的地位也就相应提高,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这种共同语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今天汉语的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有“中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之称的粤语。
据考究,粤语是最接近古声的语系。首先是因为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如《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韵脚的“鸠”“洲”和“逑”,其普通话韵母分别是iu、ou、iu,属不完全押韵,而粤语中这三个字则完全同韵,都是“eo”。又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严格押韵的第二、第四句末尾一字“霜”和“乡”是不同韵的,前者韵母是“uang”,后者则是“iang”,但这首诗用粤语来读,“霜”和“乡”是同韵的,都是“êng”,而且连声调也一样。其次,粤语中仍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如“色”“锡”“食”等。古诗文中,向来重视“抑扬顿挫”,而“抑扬顿挫”是通过平仄格律来实现的。入声字,在仄声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抑扬顿挫”里面,“抑”“顿”“挫”三种效果,都与入声字息息相关。如柳宗元的《江雪》,押的是入声韵,如果用没有入声字的方言(普通话或大多数北方方言)来念,就不合韵脚,其抑扬顿挫和韵律感就会弱一些,也就体会不到诗人那种异常郁闷和悲愤的心情。而用粤语来诵读诗词,更贴近古诗词的发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所教的学生大部分是广东人,几乎都能用粤语来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用粤语诵读,贴近他们的生活语境,更有熟悉感和亲切感,更能唤起学生朗读、学习诗词的兴趣和期待,也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感,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在教学《满江红》时,音频里播放的是一段粤语配音的朗诵,这着实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先鼓励学生演唱香港歌星罗文的粤语歌曲《怒发冲冠》,这首歌曲声音低沉雄壮,感情慷慨激昂,用粤语唱,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感。然后,我鼓励学生采用独唱、双人唱、男女对唱等形式,在熟悉诗歌后,中间穿插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断深入。在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时,采用了双语对比读的形式——男生用普通话读,女生用粤语读,犹如穿越,时而古代,时而现代,形式新颖,对比鲜明,学生乐不可支,兴趣盎然,随音入境,大大激发了对古诗词的探求欲望。学习王维的诗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时,学生用粤语一诵读,发现平时也有“食饭未”“瞓觉未”的说话习惯,感觉古诗词就是按照自己的方言习惯来写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因而采用粤语进行诗词教学,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古诗词原来离他们那样近,读起来那样美。
二、流行元素吟唱,感受诗词的音律之美
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咏和演唱的,词和曲都有专门的格式和曲谱,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古代学子读书时不但一个个摇头晃脑,还专门请有名的歌女在乐坊里演唱,传唱度高说明这首诗词写得好。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会产生众多灿若群星的诗人,中国才会被称为诗词王国。但现在很多时候语文课堂上只重视诗词的背默,应付考试的需要,学生多半在机械、重复地朗读和背诵,很难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对于“00”后的学生来说,他们个性鲜明,平时都喜欢流行歌曲,热衷追星,张嘴就能来几首流行歌曲,学唱一首歌绝对要比背诵一首诗词或者一篇课文容易得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在网络上找到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来丰富诗词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孩子们跟着他们喜欢的歌星一首一首地哼唱,如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反映思乡愁绪的《山一程水一程》,王俊凯摇滚式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任嘉伦Rap版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王铮亮与去世老人隔空对唱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还有京剧版的、阿卡贝拉版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气氛活跃,一首首甜美澄澈的诗词再不知不觉中流淌进学生的心间,扎根在学生的灵魂上。
在学校经典朗诵活动中,四年级学生表演了《木兰辞》,在诵读中我设计了穿插演唱尚雯婕改编的一段《木兰辞》的环节,排练时孩子们的兴趣更浓,正式表演时这个环节也成为全场的亮点、节目的高潮,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后这个节目获得了活动的第一名,听到公布的结果,孩子们都高声欢呼,激动不已,给了他们满满的自信。
三、自主创作改编,感受诗词的活力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各种艺术再加工,不但能让学生细品诗歌,还能让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发散思维、动手创作的能力。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以下模式:一是编曲唱诗歌。在教学四年级的《古诗词三首》后,班上的钢琴王子小刘利用自己的才华编曲,摇头晃脑地教大家说唱:“童孙未解供耕织/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种瓜。”也有孩子把古诗套进自己喜欢的曲子《长亭外》之中,简直天衣无缝,效果奇佳。二是鼓励学生改编诗歌。如将《乡村四月》改写成《乡村八月》,有学生写道:黄遍山原橙满川,归雁声里云如棉。乡村八月闲人少,才了稻粱又收果。《渔歌子》:白云山前燕子飞,樱花流水鲫鱼肥。花布伞,蓝雨鞋,斜风细雨不须归。三是自主创作诗歌。如有学生在《四时校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读书夜读书,校园儿女各自强。小弟未解供求学,也傍灯影学写字。”读着一首首原创诗歌,一幅幅有趣的画面仿佛出现在眼前,童趣盎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教师如能巧用方法,学生乐学、好学、勤学,就会把诗词教学的课堂变为一个张扬学生个性、自由表達思想、培养语言能力的大舞台。“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诗词诵读使学生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体味先人的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