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不喜爱生命科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种可能是教生命科学的老师,本身就不热爱生命科学,这样怎能让学生爱上生命科学呢?只有老师先迷上生命科学,才有可能培养出热爱生命科学的学生来。
生命科學作为常识课,就是要学生们掌握它,这样才成为常识。迷上生物学,你会在探究生命科学的知识中,获得乐趣。如《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面对沙漠,个个都知沙漠缺水,生物非常少。如果你不满意这个结论,开始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可以了解到许多沙漠生物的,如骆驼刺、沙枣、胡杨等;新疆内蒙都有沙漠,夏天新疆人走进沙漠,进行沙疗;有人竟在沙漠里种水稻;昙花很美,半夜开花,花很香,进一步了解才知它竟也是沙漠中的植物,夜间开花,强烈的香气,是为了让昆虫来传粉;下岗女青年承包了几百亩沙漠,经过几年的打拼,建成了小型农场的故事,也是很让人感动的。不断搜,关于沙漠的事例,越来越多,简单的沙漠环境,有那么多的生命科学,你会越搜越高兴,感觉沙漠越来越有趣,这样你不知不觉入了迷,再将你的收获讲给学生听,你的博学一定能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分享你的所得,与你同欢乐。在学生的幼小的心灵中,对生命科学留下深刻印象,了解了许多生物之谜,他们不一定能成为生命科学家,至少不会渺视生命,尊重生命科学,他们所常握的生命科学知识,也是终身受益的。学了食物链,就知保护青蛙对水稻的作用,就不会为了赚钱而去捕杀青蛙;面对虫害,也不会一味依靠农药了。
入了迷,才能产生独特的见解。因为入了迷,才会注意到别人忽略的地方,根据呼吸作用原理,室内不可以放置花草,上了网之后,我找到了可以放在室内又不污染环境的花草,那就是兰花,它喜弱光,在黑夜没有光时,也不放出二氧化碳。食物经过咀嚼,才能被消化,有学生对此入迷,竟发现了例外,如蛇整吞老鼠、青蛙,照样能消化。总有一些奇特的现象出现,这也是生物迷人之处。
入迷的生物老师,能将平淡的生命科学讲得生动有趣,高潮迭起,如讲消化道的口腔,书上有图有文字,一句话结束了,在第65页有口腔图,没有文字解释,我是这样讲述的:关于牙齿的形状,学生对牙齿略知一二,我问学生:怎样正确使用牙齿?根据人的牙齿形态功能,人能生吃猪肉吗?当人没有发明刀时,人类可以吃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台湾等地的妇女是黑色的牙齿?试想人类没有发明牙膏和牙刷时,人们是怎样洁齿的?牙那么硬,为什么会被蛀?怎样让牙齿洁白?接着我讲舌头,它有什么作用?怎样吞咽食物?为什么吃饭时说话会嚼舌头?有一些老师模仿主课老师那样上课,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主课学生重视,而生物课,学生不重视,生物老师只有靠船下篙,另辟蹊径,必须让学生听你的课,才能上好生物课。生物老师讲生物学,只有广博的资料,不断使学生感到新奇,被老师奇怪的问题吸引住,并思考它,又被出奇不意的讲解深深打动,学生会如释重负:原来是这样啊。
那么怎样才能入迷呢?
1.广闻博览。多看书、报刊杂志,是收集资料的好方法。从网上搜来的资料,不完全适用于教学,老师要进行整理,将适合教学的内容留下来。有时一个资料,可以分为几个片段,分别说明不同的道理。有时,花了许多时间,也不一定能搜到。我记得以前在某个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欧洲人用猪寻找生长在土中的蘑菇,我忘了其名字,在哪个国家,有什么特点,于是上网搜,花了几周时间,才搜到了。当我在课堂上讲解这个事例时,心中充满了成功感。
2.即时记录偶得的灵感。有时在讲课时,教师会突然想起某个事例如果用此处是多么妙啊!可是自己没有什么印象了,很可惜。这时老师要记下来,这种一闪而过的灵感很容易忘记的。如上课讲到珊瑚虫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介绍草珊瑚呢?于是下课去搜草珊瑚。很久以前,我看到过一个在沙漠钓鱼的文章,当时没有留心。后来,讲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时,我来了灵感,于是凭着记忆在课上讲起在沙漠里钓鱼的事例,我的印象是在蒙古或是新疆的沙漠里钓鱼。后来,我上网搜,只搜到在非洲沙漠里,有人在沙漠里钩鱼,找了一气,没有关于我国的沙漠钩鱼的资料,我一直不解是自己记错了,还是这个资料太古老,网上查不到了。
3.上课时多问为什么。这是个好习惯,这样才能发现被忽视的一些知识,有许多知识,是似而非,并不完整准确,如柳絮这个常识,以前我以为它是花,上网查了才知它是果实。入了迷,你会对一切生命科学现象都感兴趣,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你会越来越忙于搜集,像鸟采集种子一样。本来薄薄的生物学,由于你的入迷,变得越来越厚了,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生命的科学又是多么神奇!你会忘我地去找,这时你就入了迷。
4.上完课必反思。想想还可以增加一些什么知识?所讲事例与书本知识联系如何更紧密一些,书中的知识是否讲透,有没有忽视的地方?有没有新的发现?如果有自己也不清楚的知识点,应该上网搜。勤上网,这样才能保证正确无误。有许多常识性的知识,上网后才知自己记得的不一定对。有许多知识是模糊或者是错误的。关于蜜蜂为何鸣叫,人们都以为是翅膀振动产生的。黄山一景“梦笔生花”,山顶上的松树为何死亡?我的记忆是山下建筑切断了通向山顶的水源。后来电视报导,人们又移栽了一棵松树,并且成活,又有了梦笔生花这一景了。网上说“梦笔生花”中的树不是缺水干死,而是老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入了迷的人,才去研究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纤正。我记得很久以前,曾看到一篇文章,讲两群白蚁争地盘,双方出动兵蚁打仗,那是一场化学战。我在讲课时,忘了是一种什么化学物质,于是上网搜,网上出现多种新说法,并不是都喷化学物质的。我上网搜集了许多资料,写满了四本备课笔本。现在我搜到资料,就存入闪盘,这减少了许多麻烦。
5.望文生义不可取。有许多生命科学,我们的认识只是望文生义,如试管婴儿,以为是在试管中培育婴儿的。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没有人去注意的,只有对生命科学入迷的人才会去注意它、研究它。
6.平凡中见奇伟。老师要研究教材,怎样讲才能吸引学生并让他们迷上生物学。怎样讲好生命科学,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从平常的知识入手,旁征博引,加以宣染,才能俘获学生的心。入了迷的老师,才能从平常的知识入手,讲出不平常的道理来。如南极有企鹅,你入了迷,就会联想到北极,北极与南极的环境相似,为何北极没有企鹅?上网搜,才知本来北极也有企鹅的。几百年前,人类到北极探险,使它们灭绝了。不入迷,你是不可能想到去搜北极为何没有企鹅这方面的知识。
7.出奇不意。只有入迷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正是由于你的入谜,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讲出来后,学生感到意外,于是喜欢起来,如:大家都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而黄雀是一种什么鸟?这个问题就出乎学生的意料,他们并不知道的,不入迷是不会注意到这个平常的地方的。
8.层层设防,引君入瓮。对生物入迷,老师显得有点迂,讲课是层层设防的,运用一些典型事例,将学生引进来,共同探究起来。如教学“农田生态系统”,在田间劳动的人算不算一个因素?是什么因素?为什么传统农业都是栽秧?为什么现在种稻可以采用水直播?西藏种稻引用了融化的雪水,为什么该地的稻不长不结穗?怎么办?西藏收割稻时,总是在下了雪之后,这时收稻有什么困难?最后总结提问:非生物因素有哪些?生物因素有哪些?这样讲“农田生态系”,学生很快就能入迷,于是非常感兴趣地分析其它生态系统,学生们快乐地一一分析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因素。
老师的奇思妙想,使生物课有趣起来,生物课中的生物之谜,是那样的吸引人。只有老师先入迷,探究各种谜一样的知识,再采取正确的方法讲出来,从而带动学生入迷。
生命科學作为常识课,就是要学生们掌握它,这样才成为常识。迷上生物学,你会在探究生命科学的知识中,获得乐趣。如《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面对沙漠,个个都知沙漠缺水,生物非常少。如果你不满意这个结论,开始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可以了解到许多沙漠生物的,如骆驼刺、沙枣、胡杨等;新疆内蒙都有沙漠,夏天新疆人走进沙漠,进行沙疗;有人竟在沙漠里种水稻;昙花很美,半夜开花,花很香,进一步了解才知它竟也是沙漠中的植物,夜间开花,强烈的香气,是为了让昆虫来传粉;下岗女青年承包了几百亩沙漠,经过几年的打拼,建成了小型农场的故事,也是很让人感动的。不断搜,关于沙漠的事例,越来越多,简单的沙漠环境,有那么多的生命科学,你会越搜越高兴,感觉沙漠越来越有趣,这样你不知不觉入了迷,再将你的收获讲给学生听,你的博学一定能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分享你的所得,与你同欢乐。在学生的幼小的心灵中,对生命科学留下深刻印象,了解了许多生物之谜,他们不一定能成为生命科学家,至少不会渺视生命,尊重生命科学,他们所常握的生命科学知识,也是终身受益的。学了食物链,就知保护青蛙对水稻的作用,就不会为了赚钱而去捕杀青蛙;面对虫害,也不会一味依靠农药了。
入了迷,才能产生独特的见解。因为入了迷,才会注意到别人忽略的地方,根据呼吸作用原理,室内不可以放置花草,上了网之后,我找到了可以放在室内又不污染环境的花草,那就是兰花,它喜弱光,在黑夜没有光时,也不放出二氧化碳。食物经过咀嚼,才能被消化,有学生对此入迷,竟发现了例外,如蛇整吞老鼠、青蛙,照样能消化。总有一些奇特的现象出现,这也是生物迷人之处。
入迷的生物老师,能将平淡的生命科学讲得生动有趣,高潮迭起,如讲消化道的口腔,书上有图有文字,一句话结束了,在第65页有口腔图,没有文字解释,我是这样讲述的:关于牙齿的形状,学生对牙齿略知一二,我问学生:怎样正确使用牙齿?根据人的牙齿形态功能,人能生吃猪肉吗?当人没有发明刀时,人类可以吃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台湾等地的妇女是黑色的牙齿?试想人类没有发明牙膏和牙刷时,人们是怎样洁齿的?牙那么硬,为什么会被蛀?怎样让牙齿洁白?接着我讲舌头,它有什么作用?怎样吞咽食物?为什么吃饭时说话会嚼舌头?有一些老师模仿主课老师那样上课,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主课学生重视,而生物课,学生不重视,生物老师只有靠船下篙,另辟蹊径,必须让学生听你的课,才能上好生物课。生物老师讲生物学,只有广博的资料,不断使学生感到新奇,被老师奇怪的问题吸引住,并思考它,又被出奇不意的讲解深深打动,学生会如释重负:原来是这样啊。
那么怎样才能入迷呢?
1.广闻博览。多看书、报刊杂志,是收集资料的好方法。从网上搜来的资料,不完全适用于教学,老师要进行整理,将适合教学的内容留下来。有时一个资料,可以分为几个片段,分别说明不同的道理。有时,花了许多时间,也不一定能搜到。我记得以前在某个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欧洲人用猪寻找生长在土中的蘑菇,我忘了其名字,在哪个国家,有什么特点,于是上网搜,花了几周时间,才搜到了。当我在课堂上讲解这个事例时,心中充满了成功感。
2.即时记录偶得的灵感。有时在讲课时,教师会突然想起某个事例如果用此处是多么妙啊!可是自己没有什么印象了,很可惜。这时老师要记下来,这种一闪而过的灵感很容易忘记的。如上课讲到珊瑚虫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介绍草珊瑚呢?于是下课去搜草珊瑚。很久以前,我看到过一个在沙漠钓鱼的文章,当时没有留心。后来,讲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时,我来了灵感,于是凭着记忆在课上讲起在沙漠里钓鱼的事例,我的印象是在蒙古或是新疆的沙漠里钓鱼。后来,我上网搜,只搜到在非洲沙漠里,有人在沙漠里钩鱼,找了一气,没有关于我国的沙漠钩鱼的资料,我一直不解是自己记错了,还是这个资料太古老,网上查不到了。
3.上课时多问为什么。这是个好习惯,这样才能发现被忽视的一些知识,有许多知识,是似而非,并不完整准确,如柳絮这个常识,以前我以为它是花,上网查了才知它是果实。入了迷,你会对一切生命科学现象都感兴趣,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你会越来越忙于搜集,像鸟采集种子一样。本来薄薄的生物学,由于你的入迷,变得越来越厚了,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生命的科学又是多么神奇!你会忘我地去找,这时你就入了迷。
4.上完课必反思。想想还可以增加一些什么知识?所讲事例与书本知识联系如何更紧密一些,书中的知识是否讲透,有没有忽视的地方?有没有新的发现?如果有自己也不清楚的知识点,应该上网搜。勤上网,这样才能保证正确无误。有许多常识性的知识,上网后才知自己记得的不一定对。有许多知识是模糊或者是错误的。关于蜜蜂为何鸣叫,人们都以为是翅膀振动产生的。黄山一景“梦笔生花”,山顶上的松树为何死亡?我的记忆是山下建筑切断了通向山顶的水源。后来电视报导,人们又移栽了一棵松树,并且成活,又有了梦笔生花这一景了。网上说“梦笔生花”中的树不是缺水干死,而是老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入了迷的人,才去研究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纤正。我记得很久以前,曾看到一篇文章,讲两群白蚁争地盘,双方出动兵蚁打仗,那是一场化学战。我在讲课时,忘了是一种什么化学物质,于是上网搜,网上出现多种新说法,并不是都喷化学物质的。我上网搜集了许多资料,写满了四本备课笔本。现在我搜到资料,就存入闪盘,这减少了许多麻烦。
5.望文生义不可取。有许多生命科学,我们的认识只是望文生义,如试管婴儿,以为是在试管中培育婴儿的。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没有人去注意的,只有对生命科学入迷的人才会去注意它、研究它。
6.平凡中见奇伟。老师要研究教材,怎样讲才能吸引学生并让他们迷上生物学。怎样讲好生命科学,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从平常的知识入手,旁征博引,加以宣染,才能俘获学生的心。入了迷的老师,才能从平常的知识入手,讲出不平常的道理来。如南极有企鹅,你入了迷,就会联想到北极,北极与南极的环境相似,为何北极没有企鹅?上网搜,才知本来北极也有企鹅的。几百年前,人类到北极探险,使它们灭绝了。不入迷,你是不可能想到去搜北极为何没有企鹅这方面的知识。
7.出奇不意。只有入迷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正是由于你的入谜,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讲出来后,学生感到意外,于是喜欢起来,如:大家都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而黄雀是一种什么鸟?这个问题就出乎学生的意料,他们并不知道的,不入迷是不会注意到这个平常的地方的。
8.层层设防,引君入瓮。对生物入迷,老师显得有点迂,讲课是层层设防的,运用一些典型事例,将学生引进来,共同探究起来。如教学“农田生态系统”,在田间劳动的人算不算一个因素?是什么因素?为什么传统农业都是栽秧?为什么现在种稻可以采用水直播?西藏种稻引用了融化的雪水,为什么该地的稻不长不结穗?怎么办?西藏收割稻时,总是在下了雪之后,这时收稻有什么困难?最后总结提问:非生物因素有哪些?生物因素有哪些?这样讲“农田生态系”,学生很快就能入迷,于是非常感兴趣地分析其它生态系统,学生们快乐地一一分析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因素。
老师的奇思妙想,使生物课有趣起来,生物课中的生物之谜,是那样的吸引人。只有老师先入迷,探究各种谜一样的知识,再采取正确的方法讲出来,从而带动学生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