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语言学通过构建语篇情节同时关注语篇中的认知和文化因素具有先进性。尝试采用范畴理论视角,将语篇情节本身视为一种完整的认知范畴,并在经典范畴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共同作用下将语篇情节范畴分成两个部分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语篇情节的构成要素和组成方式。
【关键词】语篇情节;原型范畴;经典范畴
语言是一种表意符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语言来自于人类的日常经验和体验,是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交流的结果。而正是人类的体验活动构成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因此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是特定文化的表现,而它同时又是其他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罗宾斯,1986)。随着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尤其认知语言的兴起人们基于互动体验观开始探讨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长期以来追求对语言现象作出普遍有效的整体解释,探寻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使得语言在认知和心智层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如这种研究范式采用封闭的语料忽略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低估了文化语境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使得认知理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帕尔默(1996)敏锐地意识到思维认知、语言和文化之间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提出文化语言学,为文化研究中的语言现象提供新的合成理论,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在文化领域的拓展。
一、语篇情节
长期以来学术界十分关注语篇分析特别是语篇连贯问题,虽然功能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已分别从不侧面,如语境交际因素、命题关联、言语使用原则对其进行深入解析,但没能涉及语篇内部的心理认知机制即未能充分采用认知视角,仅局限于语篇的社会性特征和交际性。(张玮,2014)换言之,由于学科特点和时代局限功能语言学着重于采用显性的衔接手段分析语篇的表层连贯。因此这种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性分析要么局限于语篇表层的显性衔接手段而忽视非语言因素的社会文化语境,要么虽然能兼顾语篇中的社会性和交际作用,但并不涉及其中的心智认知层面,只能静态的分析语篇无法解读动态的语篇连贯的形成过程。认知语言学家借助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成果,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篇连贯形成的过程,虽然既能从衔接上解释语篇连贯的表面特点也能深入到认知心智层面,分析语篇连贯的动态形成过程利用语篇使用者的心理表征来解读语篇连贯问题,将认知语言学体系中如认知模型、隐喻、概念化等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莱考夫坚持唯物主义体验观提出利用ICM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Langacker(1991)提出认知参照点模型以分析语篇连贯性,王寅提出认知世界分析方法即ICM 和背景知识等等,但将语言孤立于社会文化语境,专注于探寻语篇连贯后的认知机制,即这些研究成果都致力于寻求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提供统一的解释模式,致使文化因素无法介入,忽视了它的影响和作用。由上述而知,功能语言学等学科注重语篇的社会文化因素而未能探讨其中的心理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吸取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采用认知视角分析语篇却未能充分关注其除认知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以上两类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体现除了局限性。
帕尔默敏锐地觉察到了认知、语言和文化间的紧密联系,巧妙且具有创造性地将三者结合建立了集人文性和认知性于一体的文化语言学,并将语篇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知语言学在进行语篇研究时采用多样的方法而文化语言学将语篇情节作为语篇认知研究的统一模式。帕尔默十分重视意象的作用,将其视为心理表征过程,将情节视为由文化界定的情节顺序是故事图式,并认为语篇情节是人们听话和回应的复杂意象或是人们在社会场景中扮演角色时的反应的意象,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抽象的意象;投射到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认知意象勾勒了语篇轮廓从而产生语篇情节的产生是因为投射到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认知意象的作用。语篇的产生、交流及理解都受制于自己文化背景中所存在的独特的语篇情节。只有当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某种认知意象时语篇情节才会被识解。因此,语篇情节不仅体现着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研究范式(寻求语篇连贯背后的认知机制),并认为这些认知过程和机制不是简单地基于个人的社会实践经验,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群体内形成必然带有某种文化印记。因此语篇情节既是认知的也是文化的是认知性和文化性的结合,类似于文化脚本。由上述而知,帕尔默吸取了功能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的营养,以意象理论为核心构建语篇研究模式(语篇情节),将认知与文化完美结合,无疑为语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尝试使用范畴理论对语篇情节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分析,以探寻语篇情节的认知机制、文化因素以及这两者在语篇中的积极互动,为语篇情节寻找除意象图式理论之外的又一认知理据。
二、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情节
语言作为符号工具和认知载体必然受到范畴机制的约束,因此范畴认知是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和基本手段。在语言哲学界,亚里士多德建立的经典范畴论与维特根斯坦等人倡导的原型范畴论针锋相对,但是我们认为这两种范畴理论在解决具体的语言问题上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借鉴。经典范畴论将范畴成员间置于平等地位、认为它们之间具有层次和界线,这些特征使得某一特定的语言结构(语篇)被固化并赋予这些单位某种固定的特征。因此经典范畴这一具有静态稳定特征的范畴理论可被用来分析语篇情节中相对稳定固化的本体因素,如语篇情节的构成要素、情节语篇中的意象图式等。而原型范畴论以范畴成员的属性为基础,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能够在语言处理过程中得以体现,语言系统的主观因素被使用者控制,某些语言要素的注意程度或使用倾向也被凸显,使其在语言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原型效应(张玮,2014)因此,注重主观性以及相对动态的原型范畴理论可被用来分析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语篇情节发展的组成和生成方式,并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为何某种特定的语篇情节组成方式能够处于语篇组织方案的核心位置,成为某一范畴的原型。因此,语篇情节在上述两种范畴理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特定的范畴,这一范畴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以语篇情节的组成要素及语篇情节中的意象图式为研究对象的语篇情节范畴体,另一部分在于关注语篇情节发展的组织方案的语篇情节范畴化。下文则尝试将经典范畴和原型范畴结合,将其用于语篇情节的而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语篇情节范畴体
概括地说经典范畴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范畴的概念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定义,同一范畴中绝不存在相矛盾的事物,若存在着两个范畴则必属其一没有中间状态非此即彼;不同范畴之间存在充分的界限即有界性;同一范畴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没有等级优劣之分即平等性(Taylor,1989)。由这些特征再结合以上关于语篇情节定义能够得出语篇情节本身就蕴含着语篇、情节和意象图式三个子范畴。
基于以往关于语篇研究得出,语篇本身具有相对性和层级性这与经典范畴的某些特征不谋而合。时间域和空间域构成人类的基本认知结构,而体验哲学的本质能通过空间域更好地体现,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空间结构。实质上将人类在物理空间(客观世界)所经历的事件内在化就形成了语篇范畴,其再借助语言手段就构成了一种心理空间。依据空间的构造特征,又可从结构层、关系层和实体层三个方面对语篇范畴进行探讨。张玮(2014)认为结构层通过整个语篇体现语篇内具有认知完形性的语义单位,语篇的结构类型由成员约束;关系层通过具体小句体现语篇内具有认知关联性的语义单位,小句之间的意义关系由成员在语篇中反映;实体层通过词汇体现语篇内具有认知稳定性的语义单位,其成员在语篇中既可在所属小句内独立存在,又可与其他小句中的成员产生联系。由上述可知,从语篇到小句再到词汇这一越来越具体的表征层面构成语篇范畴。情节范畴,语篇情节中的情节基于图式是一认知概念,由文化界定的行为顺序,是一种故事图式,而情节与情景或情境等概念不同,后者并非认知概念而是指某种言语行为或某种语篇发生的物理背景。但文化语言学所创建的情节是指言语事件发生的认知语境,是一种发展着的动态的认知语境。情节产生于意象在人们生成和理解语篇中作用,因此由上所述而知,情节范畴依赖于文化即不同的文化和不同语言使用者对情节范畴有着不同的界定。语篇情节范畴体中的另一子范畴为意象图式,帕尔默认为语篇情节是人们说话、听话和回应的复杂意象或者是人们在社会场景中扮演角色时的反应的意象,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抽象的意象,而意象是图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同时带有抽象性和图像性的图式。由此可见意象图式组建了语篇情节,意象图式范畴是整个语篇情节范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五种基本图式在意象图式范畴中得以整合,分别为参与图式 、言语行为图式 、次第顺序图式 、视角图式以及概念图式。这五种图式在不同的语篇情节中有着不一样的组织方式和发展方式,下文将会采用原型范畴理论对着五种图式组成方式进行解析和探索。
(二)语篇情节范畴化
上文中的语篇情节范畴体是一种静态的语篇资源,而本小节中的语篇情节范畴化将是一种形成语篇情节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主要探讨语篇情节的生成者)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通过分析语篇情节的组成方案获得。下文分别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语篇情节的组织方案就行探讨。
帕尔默创建文化语言学,将其所具有的意象性、认知性和人文性与语篇研究相结合,并在语篇分析之中利用图式和意象构建语篇情节。文化语言学十分注重意象,它产生于对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认知加工,是图像性等信息经过认知过程后抽象而来,具有认知体验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情景中人们的体验性和动态的认知加工方式各异,造成语篇情节的组织方式定然不同。以中英两类语篇为例,在宏观上语篇情节范畴化就包含意合和形合两个子范畴。意合范畴使得汉语在构建语篇情节时重内省和体悟,不重逻辑从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相应地,形合范畴指导下的英文语篇情节思维逻辑强,依赖于各种连接手段以确保语篇的承上启下。在微观上,依据帕尔默的语篇情节的组成方式又包含参与图式 、言语行为图式 、次第顺序图式 、视角图式以及概念图式五个子范畴:参与图式定义着交际者之间的角色,由交际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定义构成;言语行为图式代表着语篇事件中序列结构的最小单位,蕴含着认知突显的情感状态(如嘲讽蕴含着挫折或尴尬等),蕴含着行为反应(如讲笑话寓意着笑声);言语行为的顺序对语言体裁的定义十分重要,顺序涉及方向性叙述情节能够定义叙述体裁、故事脚本或者故事语法;视角被视作为说话人在语言表达中由于聚焦点和视点的不同选择而形成;概念图式是说话人和受话人以被激活的世界知识为基础而对语篇产生共同预期,通过这五个子范畴的组合与合作形成语篇情节。
三、结语
纵观语言学目前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将认知、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界面研究已是大势所趋。而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进行语篇研究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局限性,文化语言学顺应潮流发展通过语篇情节的构建同时关注语篇中的文化和认知因素。本文尝试采用范畴理论视角,将语篇情节本身视为一种完整的认知范畴,并在经典范畴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共同作用下将语篇情节范畴分成两个部分进行系统分析:一部分为借助经典范畴理论,以固化的稳定的语篇情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被称为语篇情节范畴体,其为一种静态的语篇资源;另一部分则借助原型范畴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关注语篇情节发展的组织方案被称为语篇情节范畴化,其为一种形成语篇情节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能动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文化语言学的认知拓展”(项目编号:CYS141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亚会(1990--),女,安徽六安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和叙事学研究。
参考文献:
[1]Palmer,Gary·B.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M].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1996.
[2]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张玮. 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关键词】语篇情节;原型范畴;经典范畴
语言是一种表意符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语言来自于人类的日常经验和体验,是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交流的结果。而正是人类的体验活动构成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因此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是特定文化的表现,而它同时又是其他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罗宾斯,1986)。随着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尤其认知语言的兴起人们基于互动体验观开始探讨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长期以来追求对语言现象作出普遍有效的整体解释,探寻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使得语言在认知和心智层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如这种研究范式采用封闭的语料忽略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低估了文化语境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使得认知理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帕尔默(1996)敏锐地意识到思维认知、语言和文化之间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提出文化语言学,为文化研究中的语言现象提供新的合成理论,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在文化领域的拓展。
一、语篇情节
长期以来学术界十分关注语篇分析特别是语篇连贯问题,虽然功能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已分别从不侧面,如语境交际因素、命题关联、言语使用原则对其进行深入解析,但没能涉及语篇内部的心理认知机制即未能充分采用认知视角,仅局限于语篇的社会性特征和交际性。(张玮,2014)换言之,由于学科特点和时代局限功能语言学着重于采用显性的衔接手段分析语篇的表层连贯。因此这种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性分析要么局限于语篇表层的显性衔接手段而忽视非语言因素的社会文化语境,要么虽然能兼顾语篇中的社会性和交际作用,但并不涉及其中的心智认知层面,只能静态的分析语篇无法解读动态的语篇连贯的形成过程。认知语言学家借助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成果,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篇连贯形成的过程,虽然既能从衔接上解释语篇连贯的表面特点也能深入到认知心智层面,分析语篇连贯的动态形成过程利用语篇使用者的心理表征来解读语篇连贯问题,将认知语言学体系中如认知模型、隐喻、概念化等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莱考夫坚持唯物主义体验观提出利用ICM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Langacker(1991)提出认知参照点模型以分析语篇连贯性,王寅提出认知世界分析方法即ICM 和背景知识等等,但将语言孤立于社会文化语境,专注于探寻语篇连贯后的认知机制,即这些研究成果都致力于寻求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提供统一的解释模式,致使文化因素无法介入,忽视了它的影响和作用。由上述而知,功能语言学等学科注重语篇的社会文化因素而未能探讨其中的心理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吸取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采用认知视角分析语篇却未能充分关注其除认知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以上两类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体现除了局限性。
帕尔默敏锐地觉察到了认知、语言和文化间的紧密联系,巧妙且具有创造性地将三者结合建立了集人文性和认知性于一体的文化语言学,并将语篇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知语言学在进行语篇研究时采用多样的方法而文化语言学将语篇情节作为语篇认知研究的统一模式。帕尔默十分重视意象的作用,将其视为心理表征过程,将情节视为由文化界定的情节顺序是故事图式,并认为语篇情节是人们听话和回应的复杂意象或是人们在社会场景中扮演角色时的反应的意象,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抽象的意象;投射到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认知意象勾勒了语篇轮廓从而产生语篇情节的产生是因为投射到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认知意象的作用。语篇的产生、交流及理解都受制于自己文化背景中所存在的独特的语篇情节。只有当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某种认知意象时语篇情节才会被识解。因此,语篇情节不仅体现着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研究范式(寻求语篇连贯背后的认知机制),并认为这些认知过程和机制不是简单地基于个人的社会实践经验,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群体内形成必然带有某种文化印记。因此语篇情节既是认知的也是文化的是认知性和文化性的结合,类似于文化脚本。由上述而知,帕尔默吸取了功能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的营养,以意象理论为核心构建语篇研究模式(语篇情节),将认知与文化完美结合,无疑为语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尝试使用范畴理论对语篇情节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分析,以探寻语篇情节的认知机制、文化因素以及这两者在语篇中的积极互动,为语篇情节寻找除意象图式理论之外的又一认知理据。
二、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情节
语言作为符号工具和认知载体必然受到范畴机制的约束,因此范畴认知是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和基本手段。在语言哲学界,亚里士多德建立的经典范畴论与维特根斯坦等人倡导的原型范畴论针锋相对,但是我们认为这两种范畴理论在解决具体的语言问题上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借鉴。经典范畴论将范畴成员间置于平等地位、认为它们之间具有层次和界线,这些特征使得某一特定的语言结构(语篇)被固化并赋予这些单位某种固定的特征。因此经典范畴这一具有静态稳定特征的范畴理论可被用来分析语篇情节中相对稳定固化的本体因素,如语篇情节的构成要素、情节语篇中的意象图式等。而原型范畴论以范畴成员的属性为基础,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能够在语言处理过程中得以体现,语言系统的主观因素被使用者控制,某些语言要素的注意程度或使用倾向也被凸显,使其在语言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原型效应(张玮,2014)因此,注重主观性以及相对动态的原型范畴理论可被用来分析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语篇情节发展的组成和生成方式,并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为何某种特定的语篇情节组成方式能够处于语篇组织方案的核心位置,成为某一范畴的原型。因此,语篇情节在上述两种范畴理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特定的范畴,这一范畴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以语篇情节的组成要素及语篇情节中的意象图式为研究对象的语篇情节范畴体,另一部分在于关注语篇情节发展的组织方案的语篇情节范畴化。下文则尝试将经典范畴和原型范畴结合,将其用于语篇情节的而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语篇情节范畴体
概括地说经典范畴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范畴的概念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定义,同一范畴中绝不存在相矛盾的事物,若存在着两个范畴则必属其一没有中间状态非此即彼;不同范畴之间存在充分的界限即有界性;同一范畴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没有等级优劣之分即平等性(Taylor,1989)。由这些特征再结合以上关于语篇情节定义能够得出语篇情节本身就蕴含着语篇、情节和意象图式三个子范畴。
基于以往关于语篇研究得出,语篇本身具有相对性和层级性这与经典范畴的某些特征不谋而合。时间域和空间域构成人类的基本认知结构,而体验哲学的本质能通过空间域更好地体现,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空间结构。实质上将人类在物理空间(客观世界)所经历的事件内在化就形成了语篇范畴,其再借助语言手段就构成了一种心理空间。依据空间的构造特征,又可从结构层、关系层和实体层三个方面对语篇范畴进行探讨。张玮(2014)认为结构层通过整个语篇体现语篇内具有认知完形性的语义单位,语篇的结构类型由成员约束;关系层通过具体小句体现语篇内具有认知关联性的语义单位,小句之间的意义关系由成员在语篇中反映;实体层通过词汇体现语篇内具有认知稳定性的语义单位,其成员在语篇中既可在所属小句内独立存在,又可与其他小句中的成员产生联系。由上述可知,从语篇到小句再到词汇这一越来越具体的表征层面构成语篇范畴。情节范畴,语篇情节中的情节基于图式是一认知概念,由文化界定的行为顺序,是一种故事图式,而情节与情景或情境等概念不同,后者并非认知概念而是指某种言语行为或某种语篇发生的物理背景。但文化语言学所创建的情节是指言语事件发生的认知语境,是一种发展着的动态的认知语境。情节产生于意象在人们生成和理解语篇中作用,因此由上所述而知,情节范畴依赖于文化即不同的文化和不同语言使用者对情节范畴有着不同的界定。语篇情节范畴体中的另一子范畴为意象图式,帕尔默认为语篇情节是人们说话、听话和回应的复杂意象或者是人们在社会场景中扮演角色时的反应的意象,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抽象的意象,而意象是图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同时带有抽象性和图像性的图式。由此可见意象图式组建了语篇情节,意象图式范畴是整个语篇情节范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五种基本图式在意象图式范畴中得以整合,分别为参与图式 、言语行为图式 、次第顺序图式 、视角图式以及概念图式。这五种图式在不同的语篇情节中有着不一样的组织方式和发展方式,下文将会采用原型范畴理论对着五种图式组成方式进行解析和探索。
(二)语篇情节范畴化
上文中的语篇情节范畴体是一种静态的语篇资源,而本小节中的语篇情节范畴化将是一种形成语篇情节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主要探讨语篇情节的生成者)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通过分析语篇情节的组成方案获得。下文分别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语篇情节的组织方案就行探讨。
帕尔默创建文化语言学,将其所具有的意象性、认知性和人文性与语篇研究相结合,并在语篇分析之中利用图式和意象构建语篇情节。文化语言学十分注重意象,它产生于对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认知加工,是图像性等信息经过认知过程后抽象而来,具有认知体验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情景中人们的体验性和动态的认知加工方式各异,造成语篇情节的组织方式定然不同。以中英两类语篇为例,在宏观上语篇情节范畴化就包含意合和形合两个子范畴。意合范畴使得汉语在构建语篇情节时重内省和体悟,不重逻辑从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相应地,形合范畴指导下的英文语篇情节思维逻辑强,依赖于各种连接手段以确保语篇的承上启下。在微观上,依据帕尔默的语篇情节的组成方式又包含参与图式 、言语行为图式 、次第顺序图式 、视角图式以及概念图式五个子范畴:参与图式定义着交际者之间的角色,由交际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定义构成;言语行为图式代表着语篇事件中序列结构的最小单位,蕴含着认知突显的情感状态(如嘲讽蕴含着挫折或尴尬等),蕴含着行为反应(如讲笑话寓意着笑声);言语行为的顺序对语言体裁的定义十分重要,顺序涉及方向性叙述情节能够定义叙述体裁、故事脚本或者故事语法;视角被视作为说话人在语言表达中由于聚焦点和视点的不同选择而形成;概念图式是说话人和受话人以被激活的世界知识为基础而对语篇产生共同预期,通过这五个子范畴的组合与合作形成语篇情节。
三、结语
纵观语言学目前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将认知、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界面研究已是大势所趋。而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进行语篇研究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局限性,文化语言学顺应潮流发展通过语篇情节的构建同时关注语篇中的文化和认知因素。本文尝试采用范畴理论视角,将语篇情节本身视为一种完整的认知范畴,并在经典范畴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共同作用下将语篇情节范畴分成两个部分进行系统分析:一部分为借助经典范畴理论,以固化的稳定的语篇情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被称为语篇情节范畴体,其为一种静态的语篇资源;另一部分则借助原型范畴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关注语篇情节发展的组织方案被称为语篇情节范畴化,其为一种形成语篇情节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能动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文化语言学的认知拓展”(项目编号:CYS141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亚会(1990--),女,安徽六安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和叙事学研究。
参考文献:
[1]Palmer,Gary·B. 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M].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1996.
[2]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张玮. 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