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导演、设计师,学生则是课堂的演员、学习者、实践者……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角色的转变。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充满希望的生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如何教、怎样学,是教师深思的。新课程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
一、抓关键确定单位1
在对比中,发现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观察,深入思考,教师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探究。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做出判断。
教学判断:
师:判断单位“1”的量。
鸡的只数占鸭的2/5。
全班人数的3/5是女生人数。
完成工作量的1/3。
杨树棵树比松树多5/8。
生1、(1)单位1的量是鸭的只数。
生2、(2)单位1的量是全班人数。
生3、(3)单位1的量是完成的工作量。
生4、单位1应该是原有工作量,因为完成的任务量是原有任务量的1/3。
生5、(4)单位1的量是松树的棵树,因为杨树棵树与松树棵树进行比较。
师:单位1的量有明显特点吗?
生1、“占”的后面的量一定是单位1。
生2、分率前的量是单位1。
生3、难解全句才能确定单位1。
生4、“比”后面的量。
师:能否把它们用顺口溜的形式说一说呢?
生:“比、占”后面,分率前面是单位1,在全句确定“1”。
师生:“比、占”后面是标准,分率前面是整体,看全题确定1。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把这个关键问题解决了,整个过程一改以往的说教式、注入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对比、分析中、探究方法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极易混淆,辨别不清楚。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区别,从中有所发现,以下的做法有一定的效果,是个不错的好办法。
画图对比、直观、易分解。
抓关键句、分析、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确定求哪一种量,用什么方法。
最后总结出解题的方法
第一步:判断“1”。
第二步:确定求哪一种量。
第三步:确定方法。
部分量=整体量×部分量对应的分率。
整体量=部分量÷部分量对应的分率。
第四步:正确列式解答。
二、对比练习、提升能力
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训练,开展小组合作式探究活动,达到目的。
首先进行基本功训练,这一环节不容忽视,要扎扎实实,必须务实基础。每届学生都要顾及到,尤其是学困生,不留死角,才能为后续练习奠定基石。
训练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教施材,不摆花架子,课堂上重在实效。以关键句子入手,改编乘、除法应用题,变式练习,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例如:
树林里有12棵松树和4棵柳树,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几分之几?
读题后,让学生述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
提问: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几分之几,应把谁看作单位“1”?怎样求?(应该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的除法的关系,要用除法来计算,要以松树的棵数作为除数,既4÷1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12=1/3。
答: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3。
树林里有12棵松树,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3。树林里有多少棵柳树?
读题后让学生口述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
提问:“松树的棵树是柳树的1/3”应把谁看作单位“1”?要求柳树的棵树应怎样求?(应把松树的棵树看作单位“1”,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要用乘法计算,把松树的棵树12乘1/3。)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1/3=4(棵)。
答:树林里有4棵柳树。
树林里有4棵柳树,正好是松树棵树的1/3,树林里有多少松树?
读题后让学生口述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
提问:这道题应把谁看作单位“1”?要求松树的棵树应当怎样求?(应把松树的棵树看作单位“1”。这道题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既把柳树的棵树4除以1/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除以 1/3=12(棵)。
答:树林里有12棵松树。
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明确:(1)这三道题在结构上共同点是都有三个数量,松树的棵树,柳树的棵树、柳树是松树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已知和未知不同。(2)在解题思路上有共同点,都要弄清以谁为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不同点是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应用分数的意义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计算。第(2)题,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计算。第(3)题,则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用方程解或除法直接计算。
常言说:教有法,但无定法。教给学生一种好的方法比做一百道题都重要,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不但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才是最终目标。
一、抓关键确定单位1
在对比中,发现分数应用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观察,深入思考,教师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探究。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做出判断。
教学判断:
师:判断单位“1”的量。
鸡的只数占鸭的2/5。
全班人数的3/5是女生人数。
完成工作量的1/3。
杨树棵树比松树多5/8。
生1、(1)单位1的量是鸭的只数。
生2、(2)单位1的量是全班人数。
生3、(3)单位1的量是完成的工作量。
生4、单位1应该是原有工作量,因为完成的任务量是原有任务量的1/3。
生5、(4)单位1的量是松树的棵树,因为杨树棵树与松树棵树进行比较。
师:单位1的量有明显特点吗?
生1、“占”的后面的量一定是单位1。
生2、分率前的量是单位1。
生3、难解全句才能确定单位1。
生4、“比”后面的量。
师:能否把它们用顺口溜的形式说一说呢?
生:“比、占”后面,分率前面是单位1,在全句确定“1”。
师生:“比、占”后面是标准,分率前面是整体,看全题确定1。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把这个关键问题解决了,整个过程一改以往的说教式、注入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对比、分析中、探究方法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极易混淆,辨别不清楚。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区别,从中有所发现,以下的做法有一定的效果,是个不错的好办法。
画图对比、直观、易分解。
抓关键句、分析、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确定求哪一种量,用什么方法。
最后总结出解题的方法
第一步:判断“1”。
第二步:确定求哪一种量。
第三步:确定方法。
部分量=整体量×部分量对应的分率。
整体量=部分量÷部分量对应的分率。
第四步:正确列式解答。
二、对比练习、提升能力
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训练,开展小组合作式探究活动,达到目的。
首先进行基本功训练,这一环节不容忽视,要扎扎实实,必须务实基础。每届学生都要顾及到,尤其是学困生,不留死角,才能为后续练习奠定基石。
训练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教施材,不摆花架子,课堂上重在实效。以关键句子入手,改编乘、除法应用题,变式练习,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例如:
树林里有12棵松树和4棵柳树,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几分之几?
读题后,让学生述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
提问: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几分之几,应把谁看作单位“1”?怎样求?(应该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的除法的关系,要用除法来计算,要以松树的棵数作为除数,既4÷1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12=1/3。
答: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3。
树林里有12棵松树,柳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3。树林里有多少棵柳树?
读题后让学生口述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
提问:“松树的棵树是柳树的1/3”应把谁看作单位“1”?要求柳树的棵树应怎样求?(应把松树的棵树看作单位“1”,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要用乘法计算,把松树的棵树12乘1/3。)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1/3=4(棵)。
答:树林里有4棵柳树。
树林里有4棵柳树,正好是松树棵树的1/3,树林里有多少松树?
读题后让学生口述线段图的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在黑板上。
提问:这道题应把谁看作单位“1”?要求松树的棵树应当怎样求?(应把松树的棵树看作单位“1”。这道题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既把柳树的棵树4除以1/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除以 1/3=12(棵)。
答:树林里有12棵松树。
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明确:(1)这三道题在结构上共同点是都有三个数量,松树的棵树,柳树的棵树、柳树是松树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已知和未知不同。(2)在解题思路上有共同点,都要弄清以谁为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不同点是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应用分数的意义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计算。第(2)题,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计算。第(3)题,则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分数除法的意义,用方程解或除法直接计算。
常言说:教有法,但无定法。教给学生一种好的方法比做一百道题都重要,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不但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才是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