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的产生离不开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在对它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虽然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上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推动这两次文学创作发生的动力因素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文化思潮的引导;域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五四” 乡土小说 寻根文学 语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的历史政治环境始终是影响其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创作的发生总是和特定的历史时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五四”乡土小说和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的特定历史政治时期也是其历史文化语境之一。
对“五四”乡土小说而言,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是其兴起的一个历史诱因。当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彻底失败后,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恶性逆转现象,当时的知识界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于是,各种观点相继产生:有的人认为是反革命的力量过于强大;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内部的领导问题;更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些社会、政治、军事的表面因素,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发动大部分的民众,其中包括农民及具有农民特点的小市民即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民众对革命者流血牺牲的麻木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症结所在。于是,知识分子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原因用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当然是“五四”乡土小说的领军人物——鲁迅。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代表作《药》、《故乡》、《阿Q正传》等篇章中,向人们展示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药》里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为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故乡》中,鲁迅虽没有直接描写辛亥革命与农民的关系,但通过对“故乡”萧条景象的描写,通过对饱受“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剥削的中年闰土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军阀混战对农村和农民的危害以及在封建礼教毒害下农民心灵的痛苦;《阿Q正传》更是通过一个普通的农民阿Q在对革命懵懵懂懂中送了命,揭示变了质的革命已经对农民举起了屠刀。
与“五四”乡土小说产生的历史政治环境相似,80年代寻根文学也是产生在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政治变革之后。众所周知的十年浩劫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仅使我国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的生活也处于极度混乱和严酷的禁锢之中,而且文学领域也受到了政治领域的严重影响。
历史的发展总是以曲折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黑夜无论多长,总会有鸡鸣日出之时,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忍耐和等待中迎来了充满阳光的新一天。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被打倒,中国人民从长期的政治禁锢中解放出来。政治上的解放必然要求思想上的解放,禁锢许久的文学急迫地想挣脱出来,自由地翱翔,这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可以自由发表思想的空间。而80年代就为文学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1978年开始的大讨论所针对的就是“凡是论”,提出了从实践出发来判别是非的标准。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沉睡的精神开始苏醒。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原则,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文学头上笼罩十年之久的历史政治的“达摩克利斯剑”终于消失了,文学迎来了它创作上的春天。
接下来我们能看到的景象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继出现,从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回忆、记录和反思开始,文学逐渐地返回到其自身的发展轨道,实现了对政治话语的反拨,同时也实现了文学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的切实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宽松广阔的历史空間环境中,寻根文学才得以兴起。没有历史政治的解禁,没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文学探索,是不可能出现寻根文学创作热潮的。
回顾这两次文学创作潮流产生的历史政治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十年历史活动,它们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文学的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产生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这一点上,“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具备了相同的特点。
二 文化思潮的引导
在“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之前,中国社会都发生过一次重大的文化思潮运动,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的“文化热”。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催生了这两次乡土文学创作,致使作家们从乡土入手,关注文学。
首先来看“五四”乡土小说产生的文化动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五四”乡土小说的影响。在新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为什么以鲁迅为模仿式的乡土小说创作会自然地形成一个流派,并引起众多作家和评论家的注意?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取得成功并引起一批青年作家争相效仿之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间取向也是文学创作走向民间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农民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知识界的目光开始聚焦农村和农民。关心农民疾苦,谋求农民解放。农民同时也成为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于是,描写农村和农民成为文学发展的必然。彻底暴露在中国农村中沉滞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腐朽、僵化、残酷以及在这种文化空气中形成的农民的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苦痛挣扎成为“五四”乡土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
与“五四”乡土小说相类似,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涌起的文化热是寻根文学产生的催化剂。寻根文学的兴起是80年代国内外高涨的文化热影响的直接结果。
80年代上半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和面向西方打开国门力度的逐渐加大,西方的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头脑,改变着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这其中,文学领域受到的冲击是十分剧烈的,其主要表现在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哲学思潮和文化理论被大量地译介过来,例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尼采的生命哲学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开始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到民族传统文化上。在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面前,文艺工作者们开始认真地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以便使文学确立新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并找到文学赖以生存的广阔而厚重的文化背景。于是,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成为80年代的热点问题。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的文化推动力都源于文化思潮的引导。而这两场文化思潮都发生在民族历史大变革、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即在掀开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页的“五四”时期和迈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的新时期。这不能说是一种单纯的巧合,而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三 域外文学的影响
20世纪中国文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域外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俄罗斯和东北欧弱小民族所描绘的农村宗法制社会阴暗的色彩和人生的悲剧,容易得到处在相同境遇下的中国作家的共鸣,因此,在当时对“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的影响最大,触发了五四乡土作家致力于乡土小说题材创作的热情。鲁迅不但在文学创作上主动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而且还亲自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影响颇深。
对“五四”乡土小说家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当属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方面是由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处于相同命运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19世纪俄罗斯作家笔下的生活与“五四”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十分相似,从而引起了“五四”作家的关注和共鸣。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较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例如,“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王鲁彦就翻译出版过题为《世界短篇小说集》的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国小说选。
在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五四乡土小说作家中,当以鲁迅为代表。众所周知,鲁迅在文学创作上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狂人日记》,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篇作品并不属于乡土文学作品,但是却可以从中反映出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本人就多次提到《狂人日记》是在受到外国文学影响而创作完成的:“1834年顷,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1883年顷,尼采(Fr.Nietzsche)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由此可见,对于外国文学的影响鲁迅自己是十分清楚的。
“五四”乡土小说作家中,王鲁彦所受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不仅表现在前文所述的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上,而且还表现在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上。王鲁彦的乡土小说代表作《柚子》就是受到了俄罗斯诗人爱罗先珂的《鱼的悲哀》的影响写成的。
除了俄罗斯作家对“五四”乡土小说产生过较大影响以外,波兰作家显克微支也是对“五四”乡土小说影响较大的一人。显克微支的小说《炭画》是影响了很多乡土小说作家的重要作品。小说描写羊头村的一个小吏企图侮辱农民勒巴的妻子,他使用欺骗手法,诱使勒巴在卖身当兵契约上签了字,勒巴从此陷于灾难的陷井中,勒巴的妻子卖身救夫,并因此发生夫杀爱妻的悲剧。显克微支的这篇小说不仅在题材上启发了“五四”乡土文学作家,而且显克微支小说创作的幽默笔法也影响了“五四”鄉土文学的创作者们。《炭画》的翻译者鲁迅认为,显克微支的《炭画》等小说,“用滑稽的笔法写阴惨的事迹”,“《阿Q正传》的成功其原因一部份亦在于此”。鲁迅自己也承认写《呐喊》的时候,思想上受到波兰显克微支的影响。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位作家以外,还有很多外国文学作家对“五四”乡土文学创作产生过影响。
同“五四”乡土小说的出现一样,80年代寻根文学的产生同样受到了外来文学的刺激和鼓舞。其中,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寻根文学的影响最大。20世纪60年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世界文坛上异军突起,形成一股“拉丁美洲小说热”,也有人称之为“文学爆炸”。但真正使中国文学界了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当马尔克斯以其魔幻现实主义长篇《百年孤独》摘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时,中国的文学家们发现,拉美作家获此奖项的并非马尔克斯一人,还有阿斯图里亚斯等多人,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信心更加强了,因为他们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马尔克斯的获奖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拉美国家和中国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加强了中国作家的信心。
讲到外来文化对寻根文学的影响,还有一本书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雷“寻求祖先根源的长篇故事”——《根》。小说在真实叙述一个家族六代人自强不息、艰辛曲折的奋斗史的过程中,还对非洲奇异古朴的风俗习惯,奴隶被贩卖的黑暗事实以及奴隶主的奢侈生活进行了细腻传神的描写,这些都为正在酝酿中的中国寻根文学思潮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和灵感的刺激。
这些外国作家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充分的现代感相融合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他们开始用文学之笔来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文坛上涌起一股“寻根文学”的创作浪潮。
注:本文系长春师范学院校级项目论文,项目编号:长师院社科合字[2010]号。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王晓明,女,1981—,吉林农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工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王晓恒,女,1975—,吉林农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
关键词:“五四” 乡土小说 寻根文学 语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的历史政治环境始终是影响其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创作的发生总是和特定的历史时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五四”乡土小说和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的特定历史政治时期也是其历史文化语境之一。
对“五四”乡土小说而言,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是其兴起的一个历史诱因。当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彻底失败后,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恶性逆转现象,当时的知识界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于是,各种观点相继产生:有的人认为是反革命的力量过于强大;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内部的领导问题;更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些社会、政治、军事的表面因素,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发动大部分的民众,其中包括农民及具有农民特点的小市民即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民众对革命者流血牺牲的麻木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症结所在。于是,知识分子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原因用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当然是“五四”乡土小说的领军人物——鲁迅。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代表作《药》、《故乡》、《阿Q正传》等篇章中,向人们展示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药》里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为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故乡》中,鲁迅虽没有直接描写辛亥革命与农民的关系,但通过对“故乡”萧条景象的描写,通过对饱受“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剥削的中年闰土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军阀混战对农村和农民的危害以及在封建礼教毒害下农民心灵的痛苦;《阿Q正传》更是通过一个普通的农民阿Q在对革命懵懵懂懂中送了命,揭示变了质的革命已经对农民举起了屠刀。
与“五四”乡土小说产生的历史政治环境相似,80年代寻根文学也是产生在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政治变革之后。众所周知的十年浩劫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仅使我国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的生活也处于极度混乱和严酷的禁锢之中,而且文学领域也受到了政治领域的严重影响。
历史的发展总是以曲折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黑夜无论多长,总会有鸡鸣日出之时,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忍耐和等待中迎来了充满阳光的新一天。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被打倒,中国人民从长期的政治禁锢中解放出来。政治上的解放必然要求思想上的解放,禁锢许久的文学急迫地想挣脱出来,自由地翱翔,这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可以自由发表思想的空间。而80年代就为文学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1978年开始的大讨论所针对的就是“凡是论”,提出了从实践出发来判别是非的标准。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沉睡的精神开始苏醒。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原则,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文学头上笼罩十年之久的历史政治的“达摩克利斯剑”终于消失了,文学迎来了它创作上的春天。
接下来我们能看到的景象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继出现,从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回忆、记录和反思开始,文学逐渐地返回到其自身的发展轨道,实现了对政治话语的反拨,同时也实现了文学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的切实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宽松广阔的历史空間环境中,寻根文学才得以兴起。没有历史政治的解禁,没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文学探索,是不可能出现寻根文学创作热潮的。
回顾这两次文学创作潮流产生的历史政治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十年历史活动,它们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文学的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产生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这一点上,“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具备了相同的特点。
二 文化思潮的引导
在“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之前,中国社会都发生过一次重大的文化思潮运动,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的“文化热”。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催生了这两次乡土文学创作,致使作家们从乡土入手,关注文学。
首先来看“五四”乡土小说产生的文化动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五四”乡土小说的影响。在新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为什么以鲁迅为模仿式的乡土小说创作会自然地形成一个流派,并引起众多作家和评论家的注意?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取得成功并引起一批青年作家争相效仿之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间取向也是文学创作走向民间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农民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知识界的目光开始聚焦农村和农民。关心农民疾苦,谋求农民解放。农民同时也成为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于是,描写农村和农民成为文学发展的必然。彻底暴露在中国农村中沉滞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腐朽、僵化、残酷以及在这种文化空气中形成的农民的愚昧、麻木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苦痛挣扎成为“五四”乡土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
与“五四”乡土小说相类似,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涌起的文化热是寻根文学产生的催化剂。寻根文学的兴起是80年代国内外高涨的文化热影响的直接结果。
80年代上半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和面向西方打开国门力度的逐渐加大,西方的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头脑,改变着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这其中,文学领域受到的冲击是十分剧烈的,其主要表现在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哲学思潮和文化理论被大量地译介过来,例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尼采的生命哲学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开始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到民族传统文化上。在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面前,文艺工作者们开始认真地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以便使文学确立新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并找到文学赖以生存的广阔而厚重的文化背景。于是,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成为80年代的热点问题。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产生的文化推动力都源于文化思潮的引导。而这两场文化思潮都发生在民族历史大变革、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即在掀开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页的“五四”时期和迈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的新时期。这不能说是一种单纯的巧合,而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三 域外文学的影响
20世纪中国文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域外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俄罗斯和东北欧弱小民族所描绘的农村宗法制社会阴暗的色彩和人生的悲剧,容易得到处在相同境遇下的中国作家的共鸣,因此,在当时对“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的影响最大,触发了五四乡土作家致力于乡土小说题材创作的热情。鲁迅不但在文学创作上主动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而且还亲自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影响颇深。
对“五四”乡土小说家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当属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方面是由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处于相同命运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19世纪俄罗斯作家笔下的生活与“五四”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十分相似,从而引起了“五四”作家的关注和共鸣。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较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例如,“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王鲁彦就翻译出版过题为《世界短篇小说集》的俄罗斯、波兰及东欧诸国小说选。
在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五四乡土小说作家中,当以鲁迅为代表。众所周知,鲁迅在文学创作上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狂人日记》,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篇作品并不属于乡土文学作品,但是却可以从中反映出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鲁迅本人就多次提到《狂人日记》是在受到外国文学影响而创作完成的:“1834年顷,俄国的果戈里(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1883年顷,尼采(Fr.Nietzsche)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由此可见,对于外国文学的影响鲁迅自己是十分清楚的。
“五四”乡土小说作家中,王鲁彦所受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不仅表现在前文所述的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上,而且还表现在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上。王鲁彦的乡土小说代表作《柚子》就是受到了俄罗斯诗人爱罗先珂的《鱼的悲哀》的影响写成的。
除了俄罗斯作家对“五四”乡土小说产生过较大影响以外,波兰作家显克微支也是对“五四”乡土小说影响较大的一人。显克微支的小说《炭画》是影响了很多乡土小说作家的重要作品。小说描写羊头村的一个小吏企图侮辱农民勒巴的妻子,他使用欺骗手法,诱使勒巴在卖身当兵契约上签了字,勒巴从此陷于灾难的陷井中,勒巴的妻子卖身救夫,并因此发生夫杀爱妻的悲剧。显克微支的这篇小说不仅在题材上启发了“五四”乡土文学作家,而且显克微支小说创作的幽默笔法也影响了“五四”鄉土文学的创作者们。《炭画》的翻译者鲁迅认为,显克微支的《炭画》等小说,“用滑稽的笔法写阴惨的事迹”,“《阿Q正传》的成功其原因一部份亦在于此”。鲁迅自己也承认写《呐喊》的时候,思想上受到波兰显克微支的影响。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位作家以外,还有很多外国文学作家对“五四”乡土文学创作产生过影响。
同“五四”乡土小说的出现一样,80年代寻根文学的产生同样受到了外来文学的刺激和鼓舞。其中,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寻根文学的影响最大。20世纪60年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世界文坛上异军突起,形成一股“拉丁美洲小说热”,也有人称之为“文学爆炸”。但真正使中国文学界了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当马尔克斯以其魔幻现实主义长篇《百年孤独》摘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时,中国的文学家们发现,拉美作家获此奖项的并非马尔克斯一人,还有阿斯图里亚斯等多人,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信心更加强了,因为他们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马尔克斯的获奖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拉美国家和中国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加强了中国作家的信心。
讲到外来文化对寻根文学的影响,还有一本书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雷“寻求祖先根源的长篇故事”——《根》。小说在真实叙述一个家族六代人自强不息、艰辛曲折的奋斗史的过程中,还对非洲奇异古朴的风俗习惯,奴隶被贩卖的黑暗事实以及奴隶主的奢侈生活进行了细腻传神的描写,这些都为正在酝酿中的中国寻根文学思潮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和灵感的刺激。
这些外国作家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充分的现代感相融合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他们开始用文学之笔来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文坛上涌起一股“寻根文学”的创作浪潮。
注:本文系长春师范学院校级项目论文,项目编号:长师院社科合字[2010]号。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王晓明,女,1981—,吉林农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工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王晓恒,女,1975—,吉林农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