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对生命的馈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娟的散文诞生于新世纪之后的散文文坛,她的散文所书写的是在阿勒泰山区生活时的点点滴滴。李娟执著地书写阿勒泰,不仅源自对自然的热爱,也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散文中她不断进行着具有生命体验的自然感悟。到自然中去,在对自然的倾听中,还原自然,还原最原始的状态。在人与自然、他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中呈现自然的原始状态,并得到精神上的平衡和慰藉。
  关键词:李娟 自我与自然 他人与自然 灵性的审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功利主义时代,许多人的精神世界被物质的沙砾遮蔽,心灵被锈蚀,日益变得冷漠和麻木。但散文的精神命脉并没有断绝,而是在艰难中跋涉前行,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其中孕育着新的转机和新的希望。就如韩小蕙所说的一样:“一颗被冷落在文学深宫里的明珠,如今被大众捧在蓝天白云之下,明丽的阳光照耀着它,熠熠闪着动人的光芒——这颗明珠就是散文。到本世纪末太阳终于绽开紧缩的眉头,对着散文微笑了。”虽因创作者良莠不齐的创作水平使得散文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不少作家如贾平凹、南帆、余秋雨、林非、毕淑敏等,他们的作品中就不乏佳作。李娟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出的。她的散文中,不是一味的平淡、幸福,只是李娟她总是能在书写艰辛和困顿时,将其隐藏在背后的淡然、潇洒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来。正如在《阿勒泰的角落》自序中所说的:“写作是我很喜欢的事情,慢慢的,就成了唯一能做好的事情。同许多写作者一样,我通过不断的写作来学习、寻求舒适。”李娟把在阿勒泰的生活、对自然的倾听、生活的困苦当做是可以享受的生活,她不是做作,是真心实意。在她笔下,向往春天的兔子、渴望母爱的小羊……都是她所还原的自然中的一景。
  李娟自小随着家人生活在这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阿勒泰,平时所接触的除了自己的家人、上山下山的牧民,就只有那里的自然環境了。她的文字也追随着牧人的脚步,从喀吾图到巴拉尔茨再到沙依横布拉克,看在外人眼中的天寒地冻、荒凉贫苦……。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自序中写道:“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的文字,那倒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她的散文不是只站在一个点上反复书写,而是走出自己的内心,走出居于一方的狭隘,到自然中去、到静谧的乡间小路上、到那充满神秘的大山里,在她的脚步里一点一点的延伸。身在其中的李娟将这些都一一复述在文字里,为的就是那里不仅仅是她心灵的栖息地,还是证明她存在过的肯定。在阿勒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她对其的描述并不是一味的美化或丑化,也不是消极的、逃避似的一言以蔽之,而是在散文中有着的是怀念与追忆以及自身的融入,将她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把人视为自然中的一份子,并且在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中来寻找平衡,在散文中呈现自然的原始状态,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与和谐。
  一 自我与自然
  据研究调查分析,人们的感性生命感受基本可分为两种形态,即本身欲望和体验自然。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人类的感性生命,具有丰富性、融合性与复杂性。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两者不能平衡,则会使得本身欲望无足轻重,生命就会干瘪枯燥;或者使得本身欲望取代理性,又会使人的生命单一化,造成生活的危机。要两者相辅相成不仅需要本身欲望理性的介入,更需要的是要重建对人感应自然的能力。在人的生活及心灵中如果失去了感应自然的能力,那也就是否定了外物的一切,不但会感到孤独,而且会失去快乐。
  李娟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勒泰游牧山区就是她灵魂感应自然的地方。李娟用她自己的方式把她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都存放在她内心的深处。当阅读她的作品时,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她想要告诉我们的,还有就是她对自然的向往。人与自然不再是对立而是守望互助,人在自然中寻求生存,自然也在其中欣欣向荣。在她的笔下,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处于平等、对话的交流状态。例如,她在《我们的家》这篇中所写“草丛上还淡淡开着一些小花,近近地,惊奇地看着你。”李娟的散文不是以一个外来人的角度来客观地描述,而是参与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中,去感受自然相融相通的脉搏。“森林荡漾的是海的气息——亿万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们的平静与沉静。我们走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此间万物都在被压抑,都在挣扎,在爆发,在有光线的地方纷纷伸出手臂,在最暗处纷纷倒下。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粘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里,不论是一草一木,人或是动物,都有着它们自己的思维和快乐,李娟用心在自然中、在生活中体验着生命带给她的悸动。
  二 他人与自然
  在李娟的散文中,不仅有着她自身对自然的生命体验,而且环绕在她周围的人、事、物在散文中也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环绕在她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性格,在她的描述中,这些在她生命中出现,生活在阿勒泰这个特殊地区的人们,有着他们自己对自然的生命体验。在李娟周围的人们,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思想、生活和故事,李娟在她的文字中把他们的生命体验客观地表述出来,并且从中汲取营养。这里的人们没有如同都市般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也养成了相似的性格。由于牧区转场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一个夏天都在山里消夏放牧的人会回到聚居地,事情忙完后,就成天往马路上跑,三三两两的站着,天黑了也不回家。年轻人见了年轻人,爱情便有了,然后就是盛大的婚礼。几乎秋天的每个晚上,黑暗的村子里总有一处灯火通明,电子琴和手风琴的旋律彻夜飘荡。长达半年的冬天也总是让人不能相信这样的冬天也能过去,人们总是在这样的冬天里喝酒。尽管阿勒泰的自然环境很恶劣,但他们总是可以在其中找到平衡点,自得其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他们其实也是自然的一份子,在他们身上体验的自然也就具有天然、多样且自由的色彩。牧区的人们,他们总是很质朴的把感情放在脸上,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你都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所有的情绪,而不是像城市中的人都戴着面具,看不清自己的内心。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万物几乎不受控制的自由生长,也使得这里的人们拥有这种独特的气质,在这样自由的地方,怎么能不受到感染?作者怀疑“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在镜中是否也会笑出青草或者泉水的味道,让自己大感陌生?”   基于自然地影响,这里的人们穿着也颇具特色,虽挡不住外界的影响,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改造,符合自身的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如衣裤,它本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穿的衣物,因为游牧生活的需要,要改动的地方很多。“我亲眼看到他们是这样裁裤子的——先从布上裁下来两个长方形,再在长方形一侧估计着剪掉两个弯儿——就成了!然后交代给徒弟们:腰一定要做够二尺六,臀围越大越好,膝盖那儿窄一点,裤脚大小看着办……”、“这是民族地区,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繁重的劳动和传统单一的饮食习惯,很多人的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特体比较多:胸宽肩窄的,腰粗臀细的,凸肚的,驼背的,斜肩的……也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的平展。”自由惯了的游牧民族不会拘束自己,他们才是真的生活在自然中的大地之子。无数的生命在自然中成长发芽、生生不息,是一个可以被无限感觉的对象,在神秘的自然中消弭着对孤独与生活的焦虑。
  三 动物与自然
  自然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性和复杂性,有很多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如歌德在对自然的赞美时说道:“自然!她环绕我们,围抱着我们……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我们活在她的怀里,对于她永远是生客。她不断地对我们说话,又始终不把她的秘密宣示给我们。我们不断地影响她,又不能对她有丝毫把握。”在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自然,只能在自然这个生机盎然的怀抱里,用自己的心灵,用自身所体验的生活来适应、倾听自然,用自己的心灵和灵性来与自然对话。不凌驾于万物之上,只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自然中的一切,将所看到的一切诸如山、水及一切生灵等都看作生命,与它们之间建立一种心灵的默契。对于动物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游牧民族中,人们依靠饲养牛羊来生活,在上山下山轉场中寻找牧草,可以说是动物养活了他们,也可以说是自然养活了他们。
  在李娟的笔下,出现了许多动物,如:狗、马、驴、牛、小虫子……。在《牛在冬天》中她写到与一群牛在冬天偶遇时共同度过的时光,“我端着满满一纸箱垃圾,向马路尽头的垃圾堆走。半路上,路过的一头牛看了我一眼。然后立马两眼放光——我当时还以为是错觉,也没有多管,继续往前走。那牛则在栏杆那边绕过来,寸步不离的跟着我,而且愈发加快了速度,想超过我。……后面牛越跟越多,也不知从那儿就冒了出来,好像半个库尔图的牛都从各个旮旯角落集中过来,浩浩荡荡,追着我狂奔。……我也来不及去恨他们了,魂飞胆裂,还没冲到垃圾堆,就啪地把垃圾扔了,箱子也不要了。……这时有一只牛左右突围,杀开一条血路冲将出来,嘴里牢牢衔着它的战利品——我恍然大悟,那是我用来装垃圾的纸箱子。”李娟的散文充满着一种幽默、快乐、随性的味道,在大自然面前保持一种谦和的智慧,让我们要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种近乎天然的感知能力。不会因为不理解而曲解,而是尝试从中寻找出相似的地方,动物在自然中也如同人一样地有着它们的需求。在作者眼里,不管是动物还是其它,都有它生存的意义,不能因为它会危害人类而去灭绝它,哪怕是蝗虫也应该和我们一样享受自然赐予的生活。“蝗虫是有罪的吗?作为自然界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种行为只是必然之中:必然会有蝗灾出现的,必须得伤害人的利益,以维护某种神秘公正的平衡。当蝗虫铺天盖地到来的时候,我们为保护我们而使用的任何方法,是不是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损伤?”李娟用一种平等、善意的眼光来看自然中的一切,不会主观或是曲解任何事物,只是在描写当中将内心世界和审美意识加筑在自然中,并试图还原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从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实这一过程就是生命价值的自我认同过程。在《牛在冬天》里可以看出,它们是一群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古老东西,身体和心灵都有着它们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感观。不论世界如何变迁,它们总是默默无闻相伴在我们左右,保持着它们最原始、最质朴的品质。这些朴素的品质在现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犹如珍珠一样宝贵,我们在它们的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倾听自然的魅力,还有那灵动的生命体验以及亘古不变地原始魅力。
  李娟的散文在自然中写就,也在自然中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她的生活和世界因为与自然联系密切,有它加入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和惊喜。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里,凭借着对自然、对生命的倾听与感悟,感受日常生活的脉动、自然的声息,以独步的方式,来写就她的著作、她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散文的可能性:关于散文写作的10个问题及问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王光东:《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3] 黄科安:《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 陈剑辉:《诗性散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 杨若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6] 王光明:《心灵生命化的散文传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7] 潘懿敏:《李娟:来自阿勒泰山原的清新之风》,《文学报》,2011年7月14日。
  [8] 李国涛:《李娟的阿勒泰》,《文学报》,2011年3月24日。
  [9] 韩小蕙:《太阳对着散文微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10]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万卷出版社,2010年版。
  [11] 李娟:《我的阿勒泰》,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 谢有顺:《每个作家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
  [13] 刘锋杰:《回归大自然》(封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杨婷婷,女,1987—,新疆喀什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重庆南山是重庆知名的风景区,它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在经济发展时期,南山的人文景观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从南山人文景观现状的分析中寻找问题的症结,并结合地域性特点和科学发展的观点提出合理的保护发展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文景观 保护 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 重庆南山概述  
期刊
摘要 弗朗西斯·培根摧毁了画面与观众相关的真实,“禁闭”的空间扭曲、碎裂,打碎了逻辑思维的整体连续性,瓦解了文艺复兴以来建构的视觉真实,画出“不”、“非”、“无”等否定观念,非历史主义的语言形式揭露了对文明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传统的质疑,具有强烈的荒诞性、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精神实质。但是,培根赋予“虚无”以意义,揭示生活的真实,培根曾经这样说:“我想要做的是歪曲事物的外在,但是在曲
期刊
摘要 在余华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始终如一地书写着人的生存境遇,关注着人的精神空间,思考和探寻着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本文从主题意义、叙述结构、叙述方式、话语特点等层面对《兄弟》的具体文本进行整体关照,系统地分析了余华以“狂欢”的思维与方式再现现实的策略,探寻了《兄弟》隐藏在外在形式背后的创作意识及颇具狂欢色彩的叙事特质和意义追求。  关键词:兄弟 再现现实 狂欢策略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贾平凹的小说始终关注女性的生存,在对三秦(陕西)大地社会变迁的整体描绘中,秦地女性生存的历史和现状带着氤氲的地气浮出地表,作品中女性命运和遭际的历史变迁,女性困顿的生存现状,说明了女性仍然存在着无法摆脱的沉重与尴尬。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 困顿的生命 女性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北依秦岭,南接荆楚,西邻巴蜀的陕南,处于秦汉文化、巫楚文化和巴蜀
期刊
摘要 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她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由观念守旧的传统女性,走向逐渐觉醒的叛逆女性,再到具有较强自主自立意识的现代女性,可以说是经历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嬗变。  关键词:池莉 小说 女性形象 变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一直是人们谈论池莉小说时常提到的话题,其实,池莉的小说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明显
期刊
摘要 浙籍新移民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关于“地震”的故事,在叙事手法上颇具独到之处,时空主线与情感主线相互交织,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中西敘事传统、历史与现实等方面所作的探索,预示了海外华人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移民文学 张翎 《余震》 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近年来,海外华人新移民作
期刊
摘要 新时期以来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使一直以史诗、诗歌见长的蒙古民族文学开拓了多元的创作领域。蒙古族文学由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家群体组成,他们共同见证着蒙古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内核。蒙古族汉语小说的创作者正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及文化融合的背景中,在跨民族、跨文化,甚至跨语言的创作中产生了与主体汉民族文学和所属蒙古族文学不同的异质性。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心理的漂泊状态下,这
期刊
摘要 劉庆邦的《哑炮》在书写矿难的同时,没有止于表现矿难对家庭、亲人造成的身心伤害,而是由此对人性进行了深层的剖析,让人性通过这起矿难更加真实地突显出来。同时,这部小说也显示出了刘庆邦小说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刘庆邦 矿难 哑炮 人性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享有“煤矿专业作家”声誉的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刘庆邦,继《红煤》之后又推出了另一
期刊
摘要 歪儿是冯骥才笔下的一个有着身体欠缺的儿时玩伴,文章对冯骥才笔下《歪儿》的艺术美点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思想美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冯骥才先生的写作特点,并且为发掘其写作内涵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冯骥才 《歪儿》 艺术美 思想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民间文学艺术家
期刊
摘要 诗是真善美之间最好的联系与传达,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超越物质的诱惑,寻找静悟的人生?陈贞作为一位业余诗人,他以他的作品作了有益的尝试。由于认识及其他原因,对诗所附丽的物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与处理方式,这对于诗的品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陈贞作品为范本,试图提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关键词:陈贞 精神家园 禅机 本真栖居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