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幼儿午休个案出发,探究了促使幼儿养成午休习惯的方法,并给出了培养这一习惯,教师和家长可以选用的举措。
关键词: 幼儿午休习惯养成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教以学、教、玩作为基石,幼儿在园休息主要有三种形态,即课间休息、午间休息、晚间休息。课间、晚间休息由于教师、家长的密切关注,问题较少,但午休或被忽略,或被困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抓好幼儿午休这一环节提出几点见解。
一、个案例示
妙妙,女,三岁,幼儿园小班学生,聪颖,乖巧,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孩。她活泼、好动,成天到处跑玩,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就是到了午睡时间,也难以从兴奋中平静下来。午间睡不着,成为她在园生活特点之一。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规律:没到吃午饭时间,她常会哭闹要爸爸,要回家睡觉;在大部分幼儿入睡后,妙妙却不停地要小便,有时间隔只有十分钟,笔者给予帮教,她就有意尿床,或大声哭闹,呼喊爸爸。
事出皆有因,寻因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家访了解:妙妙的爸爸是大学教师,在家时间较多,特别喜欢妙妙。休息时妙妙也常要爸爸陪伴,即使妈妈爸爸有事迟归,妙妙也会久久等待。妙妙妈妈上半班,家务较多,妙妙表姐是大学生,平日忙于学业,与妙妙接触少。
类似妙妙的幼儿午休表现,引起笔者的思索:
其一,幼儿为什么午睡时不能自觉休息?
其二,幼儿午休的意义和作用究竟是什么?
其三,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尽早养成午休习惯?
二、扩案探究
要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不仅要使幼儿“亲其师,信其道”,而且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实现与家长的沟通,使他们“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师道”。笔者通过家访、座谈、家长学校等渠道的沟通交流,终于一步一步地找到了幼儿不愿意午休的症结。以妙妙为例,在家中,她从小就由爸爸陪伴。在家睡觉时要拍、要搂,不时还要摸爸爸耳朵。从小班到大班,全是爸爸接送。即使爸爸有事晚归,妙妙也要等到爸爸回来才睡。在园内,午休时妙妙常大哭大闹,是因为家紧邻幼儿园,妙妙希望哭声能唤来爸爸的帮助;之所以尿床,则是因为每次尿床后,爸爸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她带回家,名曰“换尿裤”,实质带出去上公园或超市。笔者在和妙妙长期的亲近与相处中,让妙妙讲了实话:“我一尿床,老师就不会叫我睡觉了!”妙妙不愿意午休的症结日渐浮出水面。一句话:幼儿的心理“依恋”出了问题。顺时幼儿常表现为沉默,不顺时则会表现为心理逆反。
最近三四年,笔者对全院多个幼儿的午休表现进行深入观察,并加以统计,就依恋心理得到以下结论。
1.“好教养”型,约占幼儿总数的50%。该类幼儿表现积极进取,吃睡玩有规律,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情绪稳定,他们是幼儿主体。
2.“难伺候”型,约占幼儿总数的10%。他们吃睡玩少规律,对新环境习惯退缩,经常情绪低落,对父母依恋较深。
3.“慢热”型,约占幼儿总数的15%。他们平日不太活跃,对新环境表现平静,有时略有退缩,情绪不太高涨,通过教师耐心诱导能有较高转化。
4.“混合”型,约占幼儿总数的25%。这类幼儿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点,但具体表现并不那么极端。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单一地依靠家庭难以解决,完全依赖幼儿园也不太现实,唯有双方协同运作,方能取得充分的成效。
三、举措归纳
沟通有助于家长与教师交流信息,信息交流有利于形成共识。几年来,笔者与家长就午休这一习惯的养成达成共识:幼儿坚持在园午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午休可以使幼儿紧张学习的大脑得以休整;可以使幼儿午后再学习精力充沛;有助于幼儿食物消化,便于养分吸收;更有助于调节幼儿免疫功能,实现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午休是接力棒,午休如加油站,有百益而无一害。家长与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这一习惯。
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午休习惯呢?在家长与教师形成共识后,得力的措施是保证幼儿形成良好午休习惯的关键。形成这些举措的原则是:优化抚养方式,加强行为规范,注意心理呵护,坚持特情特办。操作时,笔者注意了以下几点:
1.家园配合,优化抚养方式。
具体做法有:如在与妙妙父母沟通后,先由其父陪睡转化为其母陪休,最后自睡不陪;坚持要求按时到校,鼓励她参加晨间活动,午饭前后不搞剧烈活动;万一尿床,不责不难,在园换洗,鼓励再休;鼓励她与师长说悄悄话,实现课余同欢共乐;在体育锻炼活动时,适度增加强度;鼓励她大胆独立地去完成各个项目,促进按时午休。
2.奖罚得当,加强行为规范。
敲山震虎是一个好方法。如妙妙晨检准时,或能稍稍提前到校,笔者就给以口头或贴五角星鼓励。若能认真参与晨间活动,笔者还让其领队或发口令,当“小班长”。教师要坚持重表扬慎批评。幼儿有了微小进步时,教师要慎审适度,及时给以鼓励表扬,表扬多坚持扬集体之长,扬事情之长,慎对个体赞扬;幼儿有了欠缺或犯了“错误”,教师宜重在分析因果,宜做好个人交谈,减少集体批评,重在晓之以理,绝不能体罚。家园共商应形成约定,形成制度,让午休变成幼儿生活的必须,通过训练让幼儿能说出休息前、休息后应当怎么做。
3.巧用媒体,注意心理呵护。
幼儿刚睡时,教师应轻走动,勤观察,不漏人,发现特殊情况,事后还要做好记录。值班老师原则上不应午睡。幼儿尚未完全入睡时,教师可应用多种手段,促其入睡。如:幼儿每次午休时,教师固定播放轻、慢、缓、音符跳动小的催眠曲;教师也可在床间轻唱催眠曲;对特殊幼儿,教师可轻拍其肢体,用肢体语言使其感到有伴相陪,不害怕、不忧虑。
4.以孩为本,坚持特情特办。
一切为了幼儿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每一届幼儿无论是大是小,特殊性格的幼儿总是存在。教师除了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一切外,还要尽可能地掌握一些育儿成才的知识。如教师应善用亲和的语言,了解幼儿的痛楚,对症解决;了解经络知识,用按摩方法帮助体温失常的幼儿入睡,会冷敷,会按摩,等等。
四、教育警示
幼儿午休或其他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主要依靠家长和教师取得共识,成就于说服、引导、关爱、信任、妥协。这不仅仅是一种宽容,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智慧。要想使幼儿的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午休等),我们必须杜绝斥责、打骂,甚至关禁闭、赶出门等不当举措。我们只要给幼儿确立一条底线(如日渐养成午休习惯等),使他们产生自主自强的欲望,就可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避免形成不良人格。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应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育出合乎时代发展的人才。优教的鉴别靠实践,实践的升华出思想,思想的传载赖思维,思维的外显变行为,行为的重复成习惯,习惯的好坏常左右人们事业的成败。因此,教育者应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幼儿午休习惯养成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教以学、教、玩作为基石,幼儿在园休息主要有三种形态,即课间休息、午间休息、晚间休息。课间、晚间休息由于教师、家长的密切关注,问题较少,但午休或被忽略,或被困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抓好幼儿午休这一环节提出几点见解。
一、个案例示
妙妙,女,三岁,幼儿园小班学生,聪颖,乖巧,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孩。她活泼、好动,成天到处跑玩,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就是到了午睡时间,也难以从兴奋中平静下来。午间睡不着,成为她在园生活特点之一。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规律:没到吃午饭时间,她常会哭闹要爸爸,要回家睡觉;在大部分幼儿入睡后,妙妙却不停地要小便,有时间隔只有十分钟,笔者给予帮教,她就有意尿床,或大声哭闹,呼喊爸爸。
事出皆有因,寻因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家访了解:妙妙的爸爸是大学教师,在家时间较多,特别喜欢妙妙。休息时妙妙也常要爸爸陪伴,即使妈妈爸爸有事迟归,妙妙也会久久等待。妙妙妈妈上半班,家务较多,妙妙表姐是大学生,平日忙于学业,与妙妙接触少。
类似妙妙的幼儿午休表现,引起笔者的思索:
其一,幼儿为什么午睡时不能自觉休息?
其二,幼儿午休的意义和作用究竟是什么?
其三,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尽早养成午休习惯?
二、扩案探究
要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不仅要使幼儿“亲其师,信其道”,而且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实现与家长的沟通,使他们“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师道”。笔者通过家访、座谈、家长学校等渠道的沟通交流,终于一步一步地找到了幼儿不愿意午休的症结。以妙妙为例,在家中,她从小就由爸爸陪伴。在家睡觉时要拍、要搂,不时还要摸爸爸耳朵。从小班到大班,全是爸爸接送。即使爸爸有事晚归,妙妙也要等到爸爸回来才睡。在园内,午休时妙妙常大哭大闹,是因为家紧邻幼儿园,妙妙希望哭声能唤来爸爸的帮助;之所以尿床,则是因为每次尿床后,爸爸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她带回家,名曰“换尿裤”,实质带出去上公园或超市。笔者在和妙妙长期的亲近与相处中,让妙妙讲了实话:“我一尿床,老师就不会叫我睡觉了!”妙妙不愿意午休的症结日渐浮出水面。一句话:幼儿的心理“依恋”出了问题。顺时幼儿常表现为沉默,不顺时则会表现为心理逆反。
最近三四年,笔者对全院多个幼儿的午休表现进行深入观察,并加以统计,就依恋心理得到以下结论。
1.“好教养”型,约占幼儿总数的50%。该类幼儿表现积极进取,吃睡玩有规律,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情绪稳定,他们是幼儿主体。
2.“难伺候”型,约占幼儿总数的10%。他们吃睡玩少规律,对新环境习惯退缩,经常情绪低落,对父母依恋较深。
3.“慢热”型,约占幼儿总数的15%。他们平日不太活跃,对新环境表现平静,有时略有退缩,情绪不太高涨,通过教师耐心诱导能有较高转化。
4.“混合”型,约占幼儿总数的25%。这类幼儿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点,但具体表现并不那么极端。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单一地依靠家庭难以解决,完全依赖幼儿园也不太现实,唯有双方协同运作,方能取得充分的成效。
三、举措归纳
沟通有助于家长与教师交流信息,信息交流有利于形成共识。几年来,笔者与家长就午休这一习惯的养成达成共识:幼儿坚持在园午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午休可以使幼儿紧张学习的大脑得以休整;可以使幼儿午后再学习精力充沛;有助于幼儿食物消化,便于养分吸收;更有助于调节幼儿免疫功能,实现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午休是接力棒,午休如加油站,有百益而无一害。家长与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这一习惯。
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午休习惯呢?在家长与教师形成共识后,得力的措施是保证幼儿形成良好午休习惯的关键。形成这些举措的原则是:优化抚养方式,加强行为规范,注意心理呵护,坚持特情特办。操作时,笔者注意了以下几点:
1.家园配合,优化抚养方式。
具体做法有:如在与妙妙父母沟通后,先由其父陪睡转化为其母陪休,最后自睡不陪;坚持要求按时到校,鼓励她参加晨间活动,午饭前后不搞剧烈活动;万一尿床,不责不难,在园换洗,鼓励再休;鼓励她与师长说悄悄话,实现课余同欢共乐;在体育锻炼活动时,适度增加强度;鼓励她大胆独立地去完成各个项目,促进按时午休。
2.奖罚得当,加强行为规范。
敲山震虎是一个好方法。如妙妙晨检准时,或能稍稍提前到校,笔者就给以口头或贴五角星鼓励。若能认真参与晨间活动,笔者还让其领队或发口令,当“小班长”。教师要坚持重表扬慎批评。幼儿有了微小进步时,教师要慎审适度,及时给以鼓励表扬,表扬多坚持扬集体之长,扬事情之长,慎对个体赞扬;幼儿有了欠缺或犯了“错误”,教师宜重在分析因果,宜做好个人交谈,减少集体批评,重在晓之以理,绝不能体罚。家园共商应形成约定,形成制度,让午休变成幼儿生活的必须,通过训练让幼儿能说出休息前、休息后应当怎么做。
3.巧用媒体,注意心理呵护。
幼儿刚睡时,教师应轻走动,勤观察,不漏人,发现特殊情况,事后还要做好记录。值班老师原则上不应午睡。幼儿尚未完全入睡时,教师可应用多种手段,促其入睡。如:幼儿每次午休时,教师固定播放轻、慢、缓、音符跳动小的催眠曲;教师也可在床间轻唱催眠曲;对特殊幼儿,教师可轻拍其肢体,用肢体语言使其感到有伴相陪,不害怕、不忧虑。
4.以孩为本,坚持特情特办。
一切为了幼儿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每一届幼儿无论是大是小,特殊性格的幼儿总是存在。教师除了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一切外,还要尽可能地掌握一些育儿成才的知识。如教师应善用亲和的语言,了解幼儿的痛楚,对症解决;了解经络知识,用按摩方法帮助体温失常的幼儿入睡,会冷敷,会按摩,等等。
四、教育警示
幼儿午休或其他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主要依靠家长和教师取得共识,成就于说服、引导、关爱、信任、妥协。这不仅仅是一种宽容,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智慧。要想使幼儿的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午休等),我们必须杜绝斥责、打骂,甚至关禁闭、赶出门等不当举措。我们只要给幼儿确立一条底线(如日渐养成午休习惯等),使他们产生自主自强的欲望,就可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避免形成不良人格。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应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育出合乎时代发展的人才。优教的鉴别靠实践,实践的升华出思想,思想的传载赖思维,思维的外显变行为,行为的重复成习惯,习惯的好坏常左右人们事业的成败。因此,教育者应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