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习题课教学是以习题练习的形式来实现某种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数学习题课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学概念教学、数学命题教学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习题课教学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掌握某种数学技能,增进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和造就创造性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重视习题课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数学习题课教学必须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一、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习题课教学应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其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对于一些定理、公式、概念,学生在学习时体会不深,一旦在解题时它们发挥了作用后,学生会对它们的理解更加透彻。因此,通过对习题课的学习,学生即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从中领会到最有生命力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学生了解了双曲线的定义“在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以后,教师可编拟如下一组习题,达到深化概念,使学生完成对双曲线认知的目的。
习题一:将定义中“小于■”换成“等于■”,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点的轨迹不是双曲线,而是分别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
习题二:将定义中的“小于■”换成“大于■”,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点的轨迹不存在)
习题三:将定义中“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改为“差是常数(绝对值小于■)”,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点的轨迹是半支双曲线,即左支或右支)
习题四:若令常数等于零,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点的轨迹为F1F2的中垂线)
习题五:若将定义中“小于■”去掉,其余不变,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呢?(必须分情况进行讨论)
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习题课教学应当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深刻而牢固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形成较高的数学素养。习题课的学习,正是为学生积极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提供了环境和场所。通过解决难度一般的习题,学生能够培养勇于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解决较为复杂的习题,学生可以培養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解决综合性的习题,学生可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等。
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习题课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根本目的。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把习题课的教学放在数学教学的中心地位。长期实践证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数学方法的教学,离不开习题课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的思维技巧,同样离不开习题课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某种方法、某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构思新的手段和解题方法的能力,善于积累有益的资料的能力,善于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构造新题目的能力,善于将数学方法进行迁移的能力,善于自我测验以及对解题进行讨论的能力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配置得当的数学习题,更需要随着教与学的进度,组织和安排必要的以数学习题为主的课堂教学,以便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能力。
以如下题目为例,可以探知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若■总有f(xy)=f(x)+f(y)(x,y≠0)成立,求证:
(1)f(1)=0;(2)■;(3)■。
不难证明,在f(xy)=f(x)+f(y)(x,y≠0)中,令x=y=1即得(1);令y=■并利用(1)可得(2);因为■=x·■,再有f(xy)=
f(x)+f(y)(x,y≠0)及(2)可得(3)。在解题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顺题深入,广泛联想,发现它与对数的运算法则极为相似,类比到对数的另两个法则,猜想到还有两个结论:猜想一,■,有f(xn)=nf(x); 猜想二,■,有f(x■)=■f(x),其中x>0。如果将问题由特殊推广到一般,进一步探求、归纳可得猜想三,即■,有f(xa)=af(x),其中x>0。更进一步探索,可能有猜想四,即■ 其中x>0。
上述过程遵循认知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探究方法即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探索能力,又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解题方法,激发创新意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习题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内容(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技能、技巧等),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数学习题课教学必须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一、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习题课教学应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其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对于一些定理、公式、概念,学生在学习时体会不深,一旦在解题时它们发挥了作用后,学生会对它们的理解更加透彻。因此,通过对习题课的学习,学生即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从中领会到最有生命力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学生了解了双曲线的定义“在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以后,教师可编拟如下一组习题,达到深化概念,使学生完成对双曲线认知的目的。
习题一:将定义中“小于■”换成“等于■”,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点的轨迹不是双曲线,而是分别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
习题二:将定义中的“小于■”换成“大于■”,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点的轨迹不存在)
习题三:将定义中“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改为“差是常数(绝对值小于■)”,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点的轨迹是半支双曲线,即左支或右支)
习题四:若令常数等于零,其余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点的轨迹为F1F2的中垂线)
习题五:若将定义中“小于■”去掉,其余不变,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呢?(必须分情况进行讨论)
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习题课教学应当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深刻而牢固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形成较高的数学素养。习题课的学习,正是为学生积极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提供了环境和场所。通过解决难度一般的习题,学生能够培养勇于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解决较为复杂的习题,学生可以培養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解决综合性的习题,学生可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等。
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习题课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根本目的。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把习题课的教学放在数学教学的中心地位。长期实践证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数学方法的教学,离不开习题课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的思维技巧,同样离不开习题课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某种方法、某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构思新的手段和解题方法的能力,善于积累有益的资料的能力,善于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构造新题目的能力,善于将数学方法进行迁移的能力,善于自我测验以及对解题进行讨论的能力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配置得当的数学习题,更需要随着教与学的进度,组织和安排必要的以数学习题为主的课堂教学,以便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能力。
以如下题目为例,可以探知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若■总有f(xy)=f(x)+f(y)(x,y≠0)成立,求证:
(1)f(1)=0;(2)■;(3)■。
不难证明,在f(xy)=f(x)+f(y)(x,y≠0)中,令x=y=1即得(1);令y=■并利用(1)可得(2);因为■=x·■,再有f(xy)=
f(x)+f(y)(x,y≠0)及(2)可得(3)。在解题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顺题深入,广泛联想,发现它与对数的运算法则极为相似,类比到对数的另两个法则,猜想到还有两个结论:猜想一,■,有f(xn)=nf(x); 猜想二,■,有f(x■)=■f(x),其中x>0。如果将问题由特殊推广到一般,进一步探求、归纳可得猜想三,即■,有f(xa)=af(x),其中x>0。更进一步探索,可能有猜想四,即■ 其中x>0。
上述过程遵循认知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探究方法即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探索能力,又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解题方法,激发创新意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习题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内容(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技能、技巧等),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