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幼儿园艺术教育,是从幼儿的兴趣、需要、愿望及长远发展出发,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发展,倡导还幼儿以“个性”、还幼儿以“自由”、还幼儿以“童趣”。正是在这种种富有色彩、富有童趣的方式方法中,孩子们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从而培养了其美好的艺术情操。让孩子们体验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培养了其美好的艺术情操,发挥艺术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年龄特点、策略。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为什么儿童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明快的音乐节奏、描述动态的语言教材?即使是非常小的婴儿也会对这样的形象产生定向和无意注意。这一主客体的特点,决定了幼儿一开始就与艺术产生了难解难分的关系,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成了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幼儿园中,引导孩子留意美、欣赏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来进行艺术教育呢?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他们不仅用语言,也常用艺术手段,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绘画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另外,艺术活动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如何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创设情景、引导幼儿乐意表现,深入幼儿生活,选取有价值的题材,并按幼儿的特点进行加工提炼,不断创设富有艺术情趣的情景,引导幼儿感受与表现。目前教师普遍采用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情景主要有:故事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和科学想象情景,重视给幼儿创设想象的空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且是幼儿感兴趣的。在工作中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老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是很理想的。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低估幼儿的能力,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注重技巧训练。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告诫自己:艺术教育不是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也不是艺术。艺术教育是要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验的倾向。
二、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在艺术教育中片面追求技能技巧,过分注重结果,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儿,结果压抑了很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甚至常常使一些幼儿受到打击,以至失去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如听到同一首歌音乐,不同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这种差异与幼儿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有关。同时,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出现差异。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成功和乐趣。科学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美”的答案却有许多,其实每个幼儿都是“画家”、“表演家”,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而是不会按成人的方式来表达。如果我们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敢于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三、支持和引导幼儿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表现而学习必要的技能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在艺术教育中有关的技能技巧是不是就不用教了呢?让孩子主动学习,一教不就等于告诉孩子了吗?要教有如何教呢?我们认为,不是不教技能技巧,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
1.在幼儿有需要时融入技能技巧的教育
技能是为幼儿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愿望服务的。我们有过这样的尝试。一天,老师在美工角放了一条剪好的蛇,让愿意剪的几个小朋友观察后自己剪。几个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把蛇拿起来看了又看,然后开始剪;也有的看了半天才开始动手;还有的看了半天还不知从哪儿下手。老师启发他们看看同伴是怎么剪的。剪好后,老师没有评价谁剪的好,而是带着幼儿到户外玩自己剪好的蛇。老师把自己剪好的蛇一抡,蛇就转了起来,很好玩。可当幼儿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抡蛇时,蛇却断了。有些幼儿只剪出了弧形的长条,根本抡不起来,蛇剪不好就影响了玩的质量。这时幼儿有了要把蛇剪好再玩的愿望,老师就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把蛇剪好,并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如果我们善于给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并在他们对学习艺术技能技巧有需要时去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幼儿要学习的技能技巧转化为孩子的需求
有些技能技巧不一定是幼儿当时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教育契机,把要求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求。有个中班女孩比较内向,从不主动参与美工区的活动,老师发现后就让她与别的小朋友一起到建筑角游戏,慢慢地她能够搭积木了。她总喜欢去积木组,老师首先满足她成功的需要,然后扩展她的学习内容,巧妙地将她引入美工区。作为教师,要不断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把幼儿学的技能技巧转化为他们的需求,使他们自觉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现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让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幼儿艺术领域的特有功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文彪《借行想象—幼儿美术创新教育的突破》出版社
[2] 薛文彪《美术区域和美工室的环境创设》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年龄特点、策略。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为什么儿童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明快的音乐节奏、描述动态的语言教材?即使是非常小的婴儿也会对这样的形象产生定向和无意注意。这一主客体的特点,决定了幼儿一开始就与艺术产生了难解难分的关系,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成了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幼儿园中,引导孩子留意美、欣赏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来进行艺术教育呢?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他们不仅用语言,也常用艺术手段,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绘画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另外,艺术活动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如何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创设情景、引导幼儿乐意表现,深入幼儿生活,选取有价值的题材,并按幼儿的特点进行加工提炼,不断创设富有艺术情趣的情景,引导幼儿感受与表现。目前教师普遍采用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情景主要有:故事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和科学想象情景,重视给幼儿创设想象的空间。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且是幼儿感兴趣的。在工作中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老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是很理想的。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低估幼儿的能力,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注重技巧训练。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告诫自己:艺术教育不是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也不是艺术。艺术教育是要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验的倾向。
二、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在艺术教育中片面追求技能技巧,过分注重结果,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儿,结果压抑了很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甚至常常使一些幼儿受到打击,以至失去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如听到同一首歌音乐,不同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这种差异与幼儿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有关。同时,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也会使幼儿的艺术表现出现差异。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成功和乐趣。科学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美”的答案却有许多,其实每个幼儿都是“画家”、“表演家”,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而是不会按成人的方式来表达。如果我们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敢于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三、支持和引导幼儿为实现自己的艺术表现而学习必要的技能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在艺术教育中有关的技能技巧是不是就不用教了呢?让孩子主动学习,一教不就等于告诉孩子了吗?要教有如何教呢?我们认为,不是不教技能技巧,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
1.在幼儿有需要时融入技能技巧的教育
技能是为幼儿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愿望服务的。我们有过这样的尝试。一天,老师在美工角放了一条剪好的蛇,让愿意剪的几个小朋友观察后自己剪。几个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把蛇拿起来看了又看,然后开始剪;也有的看了半天才开始动手;还有的看了半天还不知从哪儿下手。老师启发他们看看同伴是怎么剪的。剪好后,老师没有评价谁剪的好,而是带着幼儿到户外玩自己剪好的蛇。老师把自己剪好的蛇一抡,蛇就转了起来,很好玩。可当幼儿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抡蛇时,蛇却断了。有些幼儿只剪出了弧形的长条,根本抡不起来,蛇剪不好就影响了玩的质量。这时幼儿有了要把蛇剪好再玩的愿望,老师就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把蛇剪好,并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如果我们善于给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并在他们对学习艺术技能技巧有需要时去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幼儿要学习的技能技巧转化为孩子的需求
有些技能技巧不一定是幼儿当时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教育契机,把要求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求。有个中班女孩比较内向,从不主动参与美工区的活动,老师发现后就让她与别的小朋友一起到建筑角游戏,慢慢地她能够搭积木了。她总喜欢去积木组,老师首先满足她成功的需要,然后扩展她的学习内容,巧妙地将她引入美工区。作为教师,要不断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把幼儿学的技能技巧转化为他们的需求,使他们自觉体会到学习的意义。
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现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让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幼儿艺术领域的特有功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文彪《借行想象—幼儿美术创新教育的突破》出版社
[2] 薛文彪《美术区域和美工室的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