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象描述
(一)个案姓名
思思,女,6岁,一年级住校学生
(二)问题简述
从未上过寄宿幼儿园,因不适应寄宿,周一进班就开始啼哭,经常魂不守舍。不愿与同学交往,时常感觉身体不舒服,希望家长接走。因不安心寄宿生活,所在宿舍也会受到影响而不能被评上“优秀宿舍”,因此引发同宿舍小伙伴不满,影响同学关系。
资料收集
(一)身体特征
智力发育正常,身体素质较好。爱哭并伴有出虚汗症状,时有手脚冰凉的感觉。
(二)心理特征
性格相对内向,羞涩,处理事情能力较弱,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啼哭很长时间。不善于交往,愿意独处或只与个别固定同学交流,除啼哭外,其他外在情感表露不明显。
(三)家庭背景
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是记者。均很年轻,且工作比较繁忙,从小由姥姥姥爷抚育,备受家人疼爱,是家中的心肝宝贝,生活重点。又因家庭周围居住环境相对复杂,且是女孩子,所以异常关注,养护极为细致。
(四)典型记录
开学以来从进校到早餐均啼哭不止,每日也不定时啼哭,并发展到课上比较大声抽泣,劝慰之后无明显好转。尤其周末多次表示不愿寄宿,缠着家长不愿分开,且白天情绪不高,晚间睡觉会哭泣。
(五)初步诊断
她上课注意力时有分散,听讲质量有待提高,且课上不爱参与发言。根据思思情绪不高、不愿寄宿、伴有哭闹等现实表现,可初步诊断为“分离焦虑症”。
个案分析
思思在寄宿学习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养缺失
我们这里提到的“教养”首先是指 “教”的“不到位”,未能在学前让孩子对寄宿学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抱着“习惯就好了”的态度入校,造成孩子心理与行为上的双重不接受。其次是“养”的“越位”,过于精心呵护,细心养育,造成过分的情感依附与生活的依赖。
(二)个性心理懦弱
典型的“421”家庭,个性气质类型间或有粘液质与抑郁质的共同性。因爸爸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妈妈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导致孩子过分依赖,从而对外界反应表现出不自信,不乐于实践。尤其对于新环境、新事物表现出行为的拒绝,心理的抗拒。又因其性格的原因,胆怯、逃避致使适应能力较弱。
教育对策
(一)研究重点
缓解分离焦虑,提高适应寄宿生活能力的研究。
(二)预期目标
帮助她尽快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能够比较安心学习,搭设易于接受的平台,尝试促其主动与同学交往。创设机会,初步改善其过于依赖家人的情绪,解开心结,缓解分离焦虑的症状。
(三)干预措施
1. 温情教育,现别样师爱
每周一早上,我都会早早等在教室门口,热情地迎接哭红双眼的思思进门。一边接书包,一边搂过孩子,嘴里不时地和她讲话。每节课的课间我都会出现在思思的身旁,自然地拉起她的小手陪她喝水,寻找一切机会奖励她小红花;通过观察请班上最懂事的小男生和她成为同桌,从细节处避免小女生之间的矛盾产生使其更心存委屈;三餐均安排她和比较活泼的同学一桌用餐,旨在潜移默化影响她的情绪;“十一”长假期间特意安排好朋友与她电话相约快乐上学;在开学初一段时间,每天我都陪伴她到回宿舍就寝才下班,并在开学一个半月时间里每周坚持留宿学校一天陪伴她。这一天的时间,让思思有了与老师近距离的接触,有了心理的依靠。
2. 任务驱动,助良性循环
在和思思的接触中,我发现小姑娘因与我的亲近,所以表现得很爱帮助老师做事情,含着眼泪还帮我捡起掉在地上的本子。于是,我常常找思思“帮忙”。给邻班老师传达口头通知,有意识让她拿送教具,或帮我在作业本上加盖小红花、发本子。从不忘每周五叮嘱她周一要早些到校,帮老师给每个不哭的同学贴“笑脸”贴画的任务,减轻她与父母分离时的不安,继而增加她到校协助老师工作的兴趣。尤其利用新学期有新生转入班级的机会,请她当新生的“小老师”,帮助新同学熟悉环境,适应寄宿生活,让她在更加充实而忙碌的同时,体味助人的快乐。
3.善意谎言,促学业进步
针对思思听讲不太专注,容易走神想家,从而学习成绩不突出的问题,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我发现她不是概念性问题导致失分,而是小笔误出现错误,于是我和数学老师商量,再让她检查一次后给她满分的成绩,并在全班表扬,发放小状元奖状。思思受到鼓舞,之后又得了好几个100分,不仅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课上也总是高高举起小手,对学习的热情日渐高涨。此外,我又与其他科目老师沟通,有意识在课上关注思思的状态,尽可能为她创造发言与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4. 巧抓契机,送集体关爱
正在一切有序按计划进行时,思思得了腮腺炎需回家休养。我每天坚持和孩子的妈妈沟通学习进度,一有时间就和孩子通话聊天。并和全班同学一起精心创作了一张图画转交到她手中:生病的思思在家休养,翟老师和同学手拿写着“祝思思早日康复”的气球看望她。思思的家长把她手拿图画,满脸笑容的照片上传到校友录上,思思还亲手写下“我想翟老师和同学们”的话语。
5. 家校联手,重步调一致
针对思思的问题,我及时和家长沟通,旨在目标一致,共识施教。
步骤一:淡化关注。思思是家中六位大人的核心,日常的关注与宠爱过于集中,我请爸爸妈妈做好老人的工作,回家后在任何时间不表露对孩子适应的担心,不加以追问。将从老师这里得到的有利信息潜移默化的渗透,鼓励为主。还可以用大人间有意识的聊天或给思思讲故事等方式,传递一些心里舒缓的方法。
步骤二:再现情景。家长在我的建议下,周末作息与要力求和学校一致。例如,睡前“包办洗漱”改成“集体各自洗漱”,“陪睡聊天”改成“熄灯听录音故事”,尤其是将床铺也改成学校式的上下铺 ,分床独立安静入睡。 步骤三:尝试“散养”。这里的“散养”并不是撒手不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表面的不经意,实际的有目的。有意识请同龄伙伴到家做客,并留宿。旨在帮助思思指导这些没有寄宿经验的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她有一种“我是寄宿生,自理能力强”的自豪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她学会相处,学会遇事不依赖家长,尝试自己解决。
(四)初步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思思在新学期开学呈现出可喜的进步。每周一蹦跳进班,忙里忙外帮助新同学;课间和同学玩耍、嬉笑的场景不再少见;跳绳比赛为班争光后欣喜若狂的和同学拥抱;迫不及待告诉老师评上“寄宿进步生”的好消息;获得了“文雅少年”评选的三枚奖章……
思考与感悟
(一)尊重个性是前提
因为家庭的养护精心,又缺乏寄宿经历,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从而产生的“分离焦虑”所引发的系列问题,不单纯表现为简单意义的性格与习惯问题,而是心理学上的病症反应。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尊重家庭文化入手,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从而到了解学生的内心反应。从情感上接受并关爱她,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施教,在此过程中,爱心与耐心并存,帮助与引导同行,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并乐于接受教育,真正做到从内心到外在的一种自我转变。
(二)因材施教是关键
学生的成长不是按磨具打造相同的产品,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因材施教”就要做到“对症下药”。“分离焦虑”使得学生不能安心寄宿生活学习,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依附的迁移,从单纯依赖家长,到接受老师的关爱与伙伴的友情,继而帮助其找到在班级体中的位置,让学生在自我价值的体现中感悟快乐。
(三)循序渐进是敦促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就要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变化。此时依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初始计划的微调。在对于学生转变的目标制定上,尤其不好高骛远,“小”而“实”的阶段目标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信心,更加信赖老师的教育,这样的良性循环最能体现教育效果,从而达成预期的目标。
(四)协同教育是条件
“协同教育”是大教育观,家校、师师、师生、生生人人树立“一个也不能少”的意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尤为重要的事,此时班主任教师就是引领者、协调者、操控者等多种角色为一身,而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进步与发展服务,让他们拥有健康阳光的性格,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每一天!
□ 编辑 江泓
(一)个案姓名
思思,女,6岁,一年级住校学生
(二)问题简述
从未上过寄宿幼儿园,因不适应寄宿,周一进班就开始啼哭,经常魂不守舍。不愿与同学交往,时常感觉身体不舒服,希望家长接走。因不安心寄宿生活,所在宿舍也会受到影响而不能被评上“优秀宿舍”,因此引发同宿舍小伙伴不满,影响同学关系。
资料收集
(一)身体特征
智力发育正常,身体素质较好。爱哭并伴有出虚汗症状,时有手脚冰凉的感觉。
(二)心理特征
性格相对内向,羞涩,处理事情能力较弱,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啼哭很长时间。不善于交往,愿意独处或只与个别固定同学交流,除啼哭外,其他外在情感表露不明显。
(三)家庭背景
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是记者。均很年轻,且工作比较繁忙,从小由姥姥姥爷抚育,备受家人疼爱,是家中的心肝宝贝,生活重点。又因家庭周围居住环境相对复杂,且是女孩子,所以异常关注,养护极为细致。
(四)典型记录
开学以来从进校到早餐均啼哭不止,每日也不定时啼哭,并发展到课上比较大声抽泣,劝慰之后无明显好转。尤其周末多次表示不愿寄宿,缠着家长不愿分开,且白天情绪不高,晚间睡觉会哭泣。
(五)初步诊断
她上课注意力时有分散,听讲质量有待提高,且课上不爱参与发言。根据思思情绪不高、不愿寄宿、伴有哭闹等现实表现,可初步诊断为“分离焦虑症”。
个案分析
思思在寄宿学习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养缺失
我们这里提到的“教养”首先是指 “教”的“不到位”,未能在学前让孩子对寄宿学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抱着“习惯就好了”的态度入校,造成孩子心理与行为上的双重不接受。其次是“养”的“越位”,过于精心呵护,细心养育,造成过分的情感依附与生活的依赖。
(二)个性心理懦弱
典型的“421”家庭,个性气质类型间或有粘液质与抑郁质的共同性。因爸爸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妈妈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导致孩子过分依赖,从而对外界反应表现出不自信,不乐于实践。尤其对于新环境、新事物表现出行为的拒绝,心理的抗拒。又因其性格的原因,胆怯、逃避致使适应能力较弱。
教育对策
(一)研究重点
缓解分离焦虑,提高适应寄宿生活能力的研究。
(二)预期目标
帮助她尽快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能够比较安心学习,搭设易于接受的平台,尝试促其主动与同学交往。创设机会,初步改善其过于依赖家人的情绪,解开心结,缓解分离焦虑的症状。
(三)干预措施
1. 温情教育,现别样师爱
每周一早上,我都会早早等在教室门口,热情地迎接哭红双眼的思思进门。一边接书包,一边搂过孩子,嘴里不时地和她讲话。每节课的课间我都会出现在思思的身旁,自然地拉起她的小手陪她喝水,寻找一切机会奖励她小红花;通过观察请班上最懂事的小男生和她成为同桌,从细节处避免小女生之间的矛盾产生使其更心存委屈;三餐均安排她和比较活泼的同学一桌用餐,旨在潜移默化影响她的情绪;“十一”长假期间特意安排好朋友与她电话相约快乐上学;在开学初一段时间,每天我都陪伴她到回宿舍就寝才下班,并在开学一个半月时间里每周坚持留宿学校一天陪伴她。这一天的时间,让思思有了与老师近距离的接触,有了心理的依靠。
2. 任务驱动,助良性循环
在和思思的接触中,我发现小姑娘因与我的亲近,所以表现得很爱帮助老师做事情,含着眼泪还帮我捡起掉在地上的本子。于是,我常常找思思“帮忙”。给邻班老师传达口头通知,有意识让她拿送教具,或帮我在作业本上加盖小红花、发本子。从不忘每周五叮嘱她周一要早些到校,帮老师给每个不哭的同学贴“笑脸”贴画的任务,减轻她与父母分离时的不安,继而增加她到校协助老师工作的兴趣。尤其利用新学期有新生转入班级的机会,请她当新生的“小老师”,帮助新同学熟悉环境,适应寄宿生活,让她在更加充实而忙碌的同时,体味助人的快乐。
3.善意谎言,促学业进步
针对思思听讲不太专注,容易走神想家,从而学习成绩不突出的问题,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我发现她不是概念性问题导致失分,而是小笔误出现错误,于是我和数学老师商量,再让她检查一次后给她满分的成绩,并在全班表扬,发放小状元奖状。思思受到鼓舞,之后又得了好几个100分,不仅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课上也总是高高举起小手,对学习的热情日渐高涨。此外,我又与其他科目老师沟通,有意识在课上关注思思的状态,尽可能为她创造发言与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4. 巧抓契机,送集体关爱
正在一切有序按计划进行时,思思得了腮腺炎需回家休养。我每天坚持和孩子的妈妈沟通学习进度,一有时间就和孩子通话聊天。并和全班同学一起精心创作了一张图画转交到她手中:生病的思思在家休养,翟老师和同学手拿写着“祝思思早日康复”的气球看望她。思思的家长把她手拿图画,满脸笑容的照片上传到校友录上,思思还亲手写下“我想翟老师和同学们”的话语。
5. 家校联手,重步调一致
针对思思的问题,我及时和家长沟通,旨在目标一致,共识施教。
步骤一:淡化关注。思思是家中六位大人的核心,日常的关注与宠爱过于集中,我请爸爸妈妈做好老人的工作,回家后在任何时间不表露对孩子适应的担心,不加以追问。将从老师这里得到的有利信息潜移默化的渗透,鼓励为主。还可以用大人间有意识的聊天或给思思讲故事等方式,传递一些心里舒缓的方法。
步骤二:再现情景。家长在我的建议下,周末作息与要力求和学校一致。例如,睡前“包办洗漱”改成“集体各自洗漱”,“陪睡聊天”改成“熄灯听录音故事”,尤其是将床铺也改成学校式的上下铺 ,分床独立安静入睡。 步骤三:尝试“散养”。这里的“散养”并不是撒手不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表面的不经意,实际的有目的。有意识请同龄伙伴到家做客,并留宿。旨在帮助思思指导这些没有寄宿经验的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她有一种“我是寄宿生,自理能力强”的自豪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她学会相处,学会遇事不依赖家长,尝试自己解决。
(四)初步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思思在新学期开学呈现出可喜的进步。每周一蹦跳进班,忙里忙外帮助新同学;课间和同学玩耍、嬉笑的场景不再少见;跳绳比赛为班争光后欣喜若狂的和同学拥抱;迫不及待告诉老师评上“寄宿进步生”的好消息;获得了“文雅少年”评选的三枚奖章……
思考与感悟
(一)尊重个性是前提
因为家庭的养护精心,又缺乏寄宿经历,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从而产生的“分离焦虑”所引发的系列问题,不单纯表现为简单意义的性格与习惯问题,而是心理学上的病症反应。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尊重家庭文化入手,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从而到了解学生的内心反应。从情感上接受并关爱她,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施教,在此过程中,爱心与耐心并存,帮助与引导同行,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爱,并乐于接受教育,真正做到从内心到外在的一种自我转变。
(二)因材施教是关键
学生的成长不是按磨具打造相同的产品,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因材施教”就要做到“对症下药”。“分离焦虑”使得学生不能安心寄宿生活学习,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依附的迁移,从单纯依赖家长,到接受老师的关爱与伙伴的友情,继而帮助其找到在班级体中的位置,让学生在自我价值的体现中感悟快乐。
(三)循序渐进是敦促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就要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变化。此时依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初始计划的微调。在对于学生转变的目标制定上,尤其不好高骛远,“小”而“实”的阶段目标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信心,更加信赖老师的教育,这样的良性循环最能体现教育效果,从而达成预期的目标。
(四)协同教育是条件
“协同教育”是大教育观,家校、师师、师生、生生人人树立“一个也不能少”的意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尤为重要的事,此时班主任教师就是引领者、协调者、操控者等多种角色为一身,而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进步与发展服务,让他们拥有健康阳光的性格,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每一天!
□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