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跑教给我的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kk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周给自己的跑步计划是,慢跑三次。 工作日的两次小圈,一次1.80英里。周日是环湖大圈,总共3英里。
  对我来说,保持运动和日常吃饭一样重要。就像是吃饭,不管多么忙碌,饭总是要吃的。 我也不会因为今天太累或者太忙,我不去运动了。
  其实从一开始,我对慢跑这项活动并没有特别热爱。
  记得在国内上学时,因为冬季锻炼和体育考试的要求,才不得不早起进行跑步运动。又大概因为担任过体育委员的关系,一直对运动很积极。 但是,那时还真的没琢磨出来跑步的乐趣来。
  非要说的话,跑步可能是我在体育课上最不喜欢的一个环节了。
  美国大学里的体育活动非常丰富,让我眼花缭乱。瑜伽,滑雪,普拉提,操场飞碟,桑巴舞,甚至是冥想之类的活动也都是赫然其中的。 周末的时候,还可以看到骑着扫把的人在操场上打魁地奇,没错,就是哈利波特里面的校园运动。学生们可任意组织相关运动。我自己也抓紧开发了自己的新技能,单板滑雪和击剑。
  虽然这些活动好玩又新鲜,但是由于季节和场地的限制约束。好像很难作为日常运动。
  大学室友 “玛丽”算是我的慢跑运动启蒙者。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她,性格十分男孩子,平时也是一身运动衣雷厉风行。 虽然经常和楼层病友们一起goofy,但是内务收拾得非常整洁有序,书桌台是一尘不染。 我曾怀疑她是不是有OCD。玛丽是真正的跑步爱好者,从我认识她第一天起就觉得她好像总是在去跑步的路上,她经常从我们的南校区跑到主校区吃晚饭,再跑回来。 那时,我觉得是美国人精力过剩,需要爆发点。
  大三期末的时候,我和玛丽都因为选课过多,几度接近阵亡边缘。期末考试周的时候很惨,有大量的论文要截稿上交,还有小组演讲要做,多门考试同天进行。 我想好歹是室友,我们同坐一条船,我不是一个人在深夜奋战。结果,在我觉得今晚大概连睡下的时间都没有,加州妹妹玛丽夜里就换好运动衣,说了声 I’m going for a run,就又消失在深夜中了。我话还没来得及接,她就On they way了。 睡觉时间都没有,还要去跑?玛丽一个多小时后跑回寝室,那时我连眼皮都快抬不起来。只见她一脸红扑扑地进门,精神状态异常的好,就像是从演唱会出来一样, 然后又和我共同在书桌前奋战到深夜。但是明显,运动完的她比我速度快,状态好。我只能靠着咖啡因熬过一夜又一夜。
  因为这件事情,我对慢跑这项运动带来的附加能量极其好奇。
  既然这么神奇,我也开始跑吧,刚开始锻炼的时候,也顶多就围绕着宿舍小区小跑一圈,一英里都不到,因为有时候怕跑太远太累,又没玛丽体力那么好,搭公车回宿舍的话,就有点儿本末倒置了。 日积月累就会有进步,慢慢觉得今天的自己好像能跑得再远点。因此,我在学校附近探索了很多神秘的小公园,也包括墓地。因为春天的墓地特别漂亮,树木花草都开得格外茂盛,就不禁和友人尝试了跑步穿越墓地,结果后来迷路,寻找出路的同时,好像跑步距离又多加了一英里多呢。
  在学校的时候,因为专业的关系,经常需要长时间呆在电脑室,一呆就是连续六七个小时,有时候觉得整个人的水分都要被电脑辐射吸光了。为了能留出每日锻炼时间,后来就会携带慢跑鞋和运动衣进出学校电脑房。 工作学习两三小时,便整装待发地出门围绕校园跑上两三圈。校园很漂亮,都是在山上,有小山丘可以跑,也可以爬爬走走,就不会像平地跑步那么单调。每次这个运动break, 都能让我感觉到浑身筋骨都伸展开了,特别是感觉肺部进行refresh的大换气。仿佛能够带出图书馆和电脑房里面积攒的疲倦之气,随着跑步,貌似这些都能从身上散去。之后再回到工作状态,就会觉得自己精神饱满。
  我最初并没有想通过运动瘦身减肥之类的,只是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中,需要一个好的理由让我走到户外,也需要个约束让我持续锻炼。
  大学毕业后,搬到纽约市,有幸住在中央公园附近。 那里简直是纽约人的跑步胜地,有的人会不远万里早起乘坐地铁从皇后区或者布鲁克林区前来中央公园跑步,大概为了感受全民大健身的气氛。因为公园里面树木繁多,所以为跑步者创造了天然遮蔽和阴凉。有大树遮挡,大家就都晒不到了。我也曾在哈德逊河岸慢跑过,河岸实在是太晒,结果跑下来感觉身体十分不舒服。后来还是选择烈日晴天里在中央公园里跑步。
  中央公园的周末经常有一些特别活动,然后就会沿着常规跑步路线派送蛋糕和能量型饮料。当然,无论你是不是参赛者,都是十分欢迎取上一份的。
  和众人一起跑步,进步是非常快的。 每每看到年老的人们活跃在跑道上,总是会受到莫名的鼓舞和激励,自己也默默敬佩他们的精神,同时也会鼓励自己今天要在进步一点,那就多跑远一点。
  没有任何一个运动能像跑步这样让你感到进步。基本上来说,我觉得这是类很容易有成就感的运动。
  我跑步的时候会使用iPhone app NIKE+,这是一款非常好用的软件,可以记录你的慢跑节奏,距离,速度以及最佳成绩,同时也会把整个跑步路线在地图上显示出来。每次成绩有所突破的时候,在NikeRun上结束跑步后,就有一名知名体育明星以语音的形式表扬你,为你鼓励。
  对于我来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跑步的行列,现在健身房或者户外锻炼,亚洲面孔其实越来越多了。我也开发了身边楼上楼下的邻居和我一起加入到中央公园跑大圈,大家的反馈都是很不错。
  我妈妈一直以来膝盖不好,经常掉下来。去年来探访我的时候,我们共同去中央公园健身一个月,她的膝盖居然就此没有掉过,而且据她说,感觉膝盖明显比以前有劲儿了。
  有的女孩子会迷信地认为,跑步会导致腿型变粗或者变形。其实并没有,只有跑步之后,趁机做些简单的拉伸运动。不仅腿部不会变粗,而且肌肉的线条会变细长。这样会有更健康的双腿哦!
  跑步的过程对我来说十分独特,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的主人公是各项长跑的纪录保持者,现在仍然保持着跑步的习惯。他说过 “Eventually people want to fly, but I consider running is closed as second.” 我对这句话很有共鸣,很难讲出他的意思。
  慢跑就像是和自己的一个对话,进行没有人看到的一场努力。
其他文献
4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荣誉顾问委员康多莉扎·赖斯博士访问清华大学,并以“教育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讲,与清华同学进行了现场交流。  赖斯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兴趣,这给现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我国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也不无启迪。  赖斯说,从小喜爱钢琴和音乐的她,在大学里听到了一门由苏联问题专家主讲的国际政治课程,正是这门课程,让年轻的赖斯发现了自己对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相关一切的
期刊
虽已年近70,邓荣进依然活跃在新西兰华人圈里。每周,这位《新西兰联合报》的副主编都坚持为报纸写专栏,评点新西兰时事。从《新西兰周报》、《东方时报》,到《新西兰联合报》,许多华人已经习惯在华人餐馆、商店里从那些免费派送的报纸上阅读他写的五花八门的专栏小文或时事报道。  由此,他对新西兰,以及新西兰的华人社会有着自身的观察。在他眼里,新西兰显得稳定、舒适,华文报纸还是个体户式经营的、免费派送的,但随着
期刊
无论多烦躁的心,在新西兰都会归于平静;无论多急促的脚步,在新西兰都愿驻足而观。相比起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南半球的生活要宁静得多。有在新西兰的朋友戏称这里是“第三世界国家”,这并不是贬义,就好像北半球的一切纷争胜负,在这个世外桃源都激不起一丝波澜,这里的人仿佛只要守着这广袤悠闲的土地便心满意足了。于是,新西兰留在印象里最大的篇幅,就是那抹蓝天白云加绿草。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2009年7月初来
期刊
中国学生经年累月为英语奋斗,背了海量词汇,满脑子装着连美国人自己也不懂的复杂语法概念。但是,有时不要说读书,就是连个简单的句子都读不懂。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我在教学中碰到的经典:  On average, a college degree still pays for itself.  这个句子里没有一个哪怕是中等难度的词汇,大概所有字都是一个“小升初”前的孩子认识的。也没有复杂的语法,就是个简单句
期刊
抵达金赛尔时,正是爱尔兰最臭名昭著的“魔沼”天,瓢泼大雨夹杂着狂风,可轻易折断任何伞骨,灰白的雾霭将港口停泊的船只一溜儿削去了脑袋,根根桅杆如残枝般伸向天空。四下无人,只有海鸥和苍鹭站在近处的船坞上,徒劳地甩掉羽毛上的雨水。  金赛尔是欧洲最重要的天然港湾之一,也是1601年天主教爱尔兰—西班牙盟军惨败于新教英军之手的地方。金赛尔之役改写了爱尔兰历史。从此西班牙国王放弃了协助爱尔兰抗英以削弱英国在
期刊
多年前,和一个久居海外归来的朋友步行去吃饭,路上有脏兮兮的小孩子一味追着人要钱,朋友对这小乞丐颇为不满,说在国外,当乞丐也是“行为艺术”,还能给人以美感。当时,我还取笑她崇洋媚外到连看外国的乞丐都比中国好。可是,当我到英国旅行的时候,还真的亲眼目睹了一群“艺术乞丐”。  风景优美的泰晤士河畔,处处彰显着伦敦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宏伟的建筑,各种肤色的游人,浓郁的文化气息,如永恒的交响乐令人赞叹。然
期刊
我第一次独自远行的经历纯属偶然——大学二年级暑假被学校派往美国霍顿参加学生交流活动。闻讯之后,我先是惊喜,继而不安,因为从小到大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年,我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已经相当习惯了。不仅习惯,而且非常依赖——大事不操心,小事不用管,样样父母给安排,日子过得真舒坦。外面的世界再丰富多彩,也比不过蜗居的温馨简单,出门多麻烦,反正报纸上电视里也能看。诸如此类的感觉日积月累,便形成一种对外界的漠然、抵触和
期刊
在刚过去的复活节周末,我收到了远在新西兰读书的儿子发过来的一些照片,是他与几个同学一起去奥克兰附近的科罗曼都(Coromandel)游玩时拍摄的。我从中挑选了数张风景照片发给朋友,并放到了微博上,立刻引来众多朋友的啧啧称赞:“太漂亮了!”“好漂亮!简直是人间仙境!”称赞声中也有质疑:“真的是原版照片吗?是不是PS过?”  这些照片只不过是我儿子用手机随手拍摄的,绝对不是专业摄影师使用专业摄影器材精
期刊
日本领事相原良江在接受《留学生》杂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其实日本也有很多传统文化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我在学习日本茶道、日本书道的时候也知道,这是从中国传过来的。”中国观众可以从日本电影中看到日本茶道的某些画面,主人先用类似于扫帚的东西(茶筅)在一个大容器里搅拌,然后用长柄勺子舀出绿色的茶汤,倒入茶碗,客人双手捧住茶碗,一饮而尽。这其实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陌生的画面。中国茶道(或者说茶艺)中的“关公巡城”
期刊
哈利家位于犹太区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里。没错,犹太区的一座新教教堂,早期英国哥特风格,有修长的尖顶拱券,相对简朴的玫瑰窗,历经百年不褪色的红砂岩。  上世纪中叶,教堂内部建起了旋梯和地板,被分隔成十多间公寓,多是一室一厅,适合单人或一对情侣居住。每户人家都随机占有教堂遗迹的一个零部件:两扇彩窗、一根廊柱、高而无用的尖屋顶。哈利家朝南客厅内长长的窗沿石曾是唱诗班上空安置管风琴的地方,如今摆满了橙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