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高考结束后,老师家长总问学生老生常谈的问题:试卷好做吗?学生大都苦笑一下:做是做了,对不对不太清楚。其实何止学生不清楚,说实在话,假如让老师做,也很难吃准。要么在高考阅卷中,为什么要添加许多“额外”的答案呢?因为连出卷专家经过少日日夜夜苦思冥想定下的答案也很难十全十美,所以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难免有缺失,只是多少而已,不足为奇。
然而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同样专家们在出卷时也该有“路”,学生答题时也应该遵其“路”。
那么出卷的专家出题有什么“路”呢?我们不妨对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卷中的散文阅读题作一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出题的规律。
一、2008年汪曾祺写的散文《侯银匠》考题如下: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二、2009年张笑天写的散文《都江堰》考题如下: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三、2010年阿城写的散文《溜索》考题如下: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从上面考试题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特点: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题干中出现的基本概念的内涵。譬如什么叫表现手法,什么叫思想感情,什么叫深层含意,什么叫修辞手法,什么叫直抒胸臆。如果这些概念的含意你不太清楚,那么答案的时候你就犯迷糊了,因此掌握语文的相关概念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出题者出题的角度及程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主要是考查“写了什么”。它主要是考查散文的内容。如2008年《侯银匠》中的第三小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以及第一小题第四小题的相关内容;2009年《都江堰》中的第二小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要回答这一类的问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这样做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了。
在答题时应该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第一步,回答主要写了什么对象,第二步,回答对象有什么特点,第三步,要回答作者什么情感。
附上文的答案分别如下: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2008年《侯银匠》第三题)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2009年《上善若水》第二题)
第二是考查“怎么写的”。它主要是考查写作特色。2009年的第一小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以及第三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2010年的第一小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以及第二小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要回答这一类问题时,我们就要掌握写作手法的特点。其回答的程序一般为: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要回答其作用;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人事景物的精神。(如果只要求你写出其手法就另当别论了。)
附上文的相应答案分别如下: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009年《上善若水》第一题)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2009年《上善若水》第三题)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角、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2010年《溜索》第一题)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其作用有二: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相互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2010年《溜索》第二题)
第三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写”。这主要是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如2008年第二小题“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以及“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2009年第四小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10年第三小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以及第四小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就应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是分析的最难点,因此学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要综合运用“查”、“读”、“品”、“悟”的能力。“查”就是查作者的写作背景,这为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读”就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把握散文的内容,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就是抓住关键词进行猜测,领悟作者此时此际的心情;“悟”就是读者要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手法,尽可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其人生的体悟。这也是非常高的要求。假如能做到以上几个要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当然我们在答题时应该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附上文的答案分别如下:
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2008年《侯银匠》第二题)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2008年《侯银匠》第三小题)
以水比喻“上善”,即指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009年《上善若水》第四小题)
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③瞟一眼吼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狂豪迈。(2010年《溜索》第三小题)
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队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的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的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的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2010年《溜索》第四小题)
因此解读散文,只要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概念,掌握阅读散文的规律,同时遵循出卷专家的“思路”,再经过若干时段的有效训练,你要想考不好都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
然而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同样专家们在出卷时也该有“路”,学生答题时也应该遵其“路”。
那么出卷的专家出题有什么“路”呢?我们不妨对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卷中的散文阅读题作一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出题的规律。
一、2008年汪曾祺写的散文《侯银匠》考题如下: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二、2009年张笑天写的散文《都江堰》考题如下: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三、2010年阿城写的散文《溜索》考题如下: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从上面考试题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特点: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题干中出现的基本概念的内涵。譬如什么叫表现手法,什么叫思想感情,什么叫深层含意,什么叫修辞手法,什么叫直抒胸臆。如果这些概念的含意你不太清楚,那么答案的时候你就犯迷糊了,因此掌握语文的相关概念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出题者出题的角度及程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主要是考查“写了什么”。它主要是考查散文的内容。如2008年《侯银匠》中的第三小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以及第一小题第四小题的相关内容;2009年《都江堰》中的第二小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要回答这一类的问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这样做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了。
在答题时应该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第一步,回答主要写了什么对象,第二步,回答对象有什么特点,第三步,要回答作者什么情感。
附上文的答案分别如下: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2008年《侯银匠》第三题)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2009年《上善若水》第二题)
第二是考查“怎么写的”。它主要是考查写作特色。2009年的第一小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以及第三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2010年的第一小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以及第二小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要回答这一类问题时,我们就要掌握写作手法的特点。其回答的程序一般为: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要回答其作用;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人事景物的精神。(如果只要求你写出其手法就另当别论了。)
附上文的相应答案分别如下: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009年《上善若水》第一题)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2009年《上善若水》第三题)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角、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2010年《溜索》第一题)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其作用有二: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相互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2010年《溜索》第二题)
第三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写”。这主要是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如2008年第二小题“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以及“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2009年第四小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10年第三小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以及第四小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就应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是分析的最难点,因此学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要综合运用“查”、“读”、“品”、“悟”的能力。“查”就是查作者的写作背景,这为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读”就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把握散文的内容,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就是抓住关键词进行猜测,领悟作者此时此际的心情;“悟”就是读者要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手法,尽可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其人生的体悟。这也是非常高的要求。假如能做到以上几个要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当然我们在答题时应该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附上文的答案分别如下:
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2008年《侯银匠》第二题)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2008年《侯银匠》第三小题)
以水比喻“上善”,即指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009年《上善若水》第四小题)
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③瞟一眼吼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狂豪迈。(2010年《溜索》第三小题)
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队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的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的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的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2010年《溜索》第四小题)
因此解读散文,只要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概念,掌握阅读散文的规律,同时遵循出卷专家的“思路”,再经过若干时段的有效训练,你要想考不好都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