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语文课堂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生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语;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有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而所提出的问题应具备:1、普通性;2、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从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的教学实验得出,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提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不完全正确,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用激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点拨。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生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语;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有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而所提出的问题应具备:1、普通性;2、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从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的教学实验得出,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提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不完全正确,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用激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点拨。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